APP下载

古琴在宗教音乐文化中的运用

2022-08-13孙婧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道教古琴道家

孙婧

(沈阳音乐学院)

按照古籍当中的记载传说来看,古琴的出现时间,比儒释道三教都更早。由于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影响力、渗透力,古琴在后来的传承与发展中,受到了三教的共同影响,并在不同教派的音乐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的运用,体现出了各有特点的文化作用价值。

一、中国宗教音乐的特点

(一)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由于其特殊的宗教作用,所以也被称之为道场音乐或法事音乐,很多时候都是在斋醮仪式,或是其他类型的宗教活动中使用。历经隋朝,唐代到来,道教音乐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还与民间的其他传统音乐,以及来自西域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丰富。早期,道教音乐在演奏过程当中所使用到的乐器主要为鼓、磬和钟,后来随着道教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弹拨与吹管类型的乐器,也被逐渐的应用其中,丝弦乐器的加入,则是宋朝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

(二)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的界定范围较为宽广,可以指宣扬佛法禅心的音乐,也可以指专门服务于佛事的音乐。佛教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清净而庄严,含有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佛教音乐起源于山东东阿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据考,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佛陀释迦摩尼创立佛教的时候,就使用到了音乐,这符合宗教与音乐的一贯关系[1]。当时释迦摩尼通过清净和雅的吹唱方式,来向世人演说经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同。释迦摩尼去世之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音乐也自然而然的流向其他地域,并在各地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如在我国,佛教音乐吸收了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后初步形成了“中国梵呗”,后又形成了“禅乐”,鼓、钟、木鱼、磬、铙钹等佛教乐器,是佛对众生的教诲,是佛教徒回家的指引,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

(三)儒教音乐

儒教又称孔教、礼教,现流传于我国台湾地区,儒教音乐最早是作为“雅乐”“礼乐”存在的,多出现在宫廷典礼上,后来逐渐得到广泛推广。乐器大多遵循古制,演奏方式将乐器分为打击、弹拨、吹管三类,分别为编钟、编磬、晋鼓、建鼓、搏拊、鼗鼓、镛鼓、特钟、祝、敔、拍板;弹拔乐器为古琴、瑟;吹管乐器为排箫、笙、埙、箎、笛,其中较特殊乐器为编钟与编磬。

二、古琴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由于古琴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因此关于古琴的古籍传说也不少。如有传说炎帝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从而造出了最早的琴,而《琴操》中的记载,又说伏羲创造了古琴。在《新论》中,汉代的桓谭对古琴的起源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认为神农最先创造了琴,虞舜将琴弦定为了五弦,文王、武王又各增一弦,定为七弦。不论如何,关于古琴的起源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究竟如何现已不得考究,但由此可见古琴的文化地位非同一般。以考古实物而定,现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琴距今2700年左右,当时约为春秋早期。不过按《诗经》来看,周朝的时候,古琴已经想当普及,在祭祀、朝会以及民间的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古琴的身影,如《关雎》《常棣》《鼓钟》《定之方中》《女曰鸡鸣》,都有关于古琴的缺钱记载。

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与文人雅士密切相关,正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表明了古琴在士人阶层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位列“琴棋书画”四艺首位的古琴,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任何的文人都需要将古琴作为“必修课”。从伯牙到嵇康,再到后来的朱熹、苏轼、王阳明等等一干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对古琴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推动了古琴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存有琴歌300首,琴谱130多部,琴曲3360多首,而且古琴也早已走出了国门,传入了东亚乃至欧美诸国。

三、古琴在佛教音乐文化中的运用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按照小乘的思想观点来看,他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不是非常热情,认为音乐会扰乱人的心智,增长人的欲望。但大乘的思想更加贴近普通百姓,其对待音乐的态度所以更为开放,认为音乐同样可以作为修行的法门,所以古琴音乐自然而然的也就在佛教音乐中得到了应用,并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古琴在佛教音乐中有时可当作“法器”。郑邦福在《三教同声》的“序”中就强调了古琴曲《释谈章》摄魔归正的作用:“琴之设,无非禁人之不正……梵音潮音皆属妙音,于琴理又何碍也。”许建先生的《琴史初编》也曾提到此曲:“其使用了大量的“撮”,为一般琴曲少见。并且,其撮的音程除了常用的纯八度、四度、五度,复八度、四度、五度之外,还有大量的经过音。既表现了寺院念诵的庄严之相,又不失旋律线条流动之美。”

除《释谈章》外,载于1893年的《枯木禅琴谱》中的《那罗法曲》在佛教古琴音乐中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此曲编者为释空尘,是一位琴禅一体的广陵派名家。德辉法师评空尘大师“知公操缦卅年,合琴与禅为一致,则所发之音,所定之曲必有超出声尘之外者矣。”另外,从学术界的情况来看,诸多的学术人士对空尘大师的评价也相当高,如在《琴心与佛心》中,佛教音乐学者田青教授指出,释空尘在佛教古琴音乐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他之前,道教古琴音乐、儒教古琴音乐都得到了发展,到了释空尘之后,古琴音乐艺术才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创造了古琴琴艺释、道、儒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汉代佛教正式传入我国以来,就逐渐受到了文人及普通大众阶层的推崇,就与古琴关系更为紧密的文人阶层来说,其更加倾向和推崇的是佛教的禅宗,希望能够通过对佛教的研习,达到“顿悟”的境界。因此这些文人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在古琴研究、操练和创作中,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尤其是从宋朝开始,琴僧系统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禅”和“琴”的融合,在参禅中操琴,在抚琴中参禅,二者不分你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达到“顿悟”的境界[2]。如明代文人李贽就曾明确的指出“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同时他还认为参禅与学琴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从现存的,出自佛教的,或是与佛教有关的琴曲、琴谱来看,“禅”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旨在通过古琴的声响音乐,将人代入另一个精神世界,追求自己的顿悟。

就当前我国对古琴文化的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关于古琴和佛教音乐之间的关系梳理还并不完全,未成系统。不过从汉朝到明朝、清朝以来,佛教音乐确实在我国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型,但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本土音乐,因此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由此形成了颇具个性色彩的古琴佛曲遗产。

四、古琴在道教音乐文化中的运用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和其他两教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在于,道教更为超尘脱俗,追求出世,追求逍遥,希望能够回归自然,所以不论是诗作、画作还是音乐,只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就无一不会表现得格外空灵。尤其是“大音希声”与“淡乎其无味”的道教思想,在古琴等传统文艺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道家更多把古琴作为一个“道器”,通过抚琴自娱达到“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古琴音乐审美观中的“移情”是重要相对应的概念,如果说“乐教”是道家在古琴音乐上思想性的体现,那么,“移情”则是道家思想在古琴音乐上艺术性的唯一体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琴曲如:《采真游》《遯世操》《颐真》《逍遥游》《庄周梦蝶》《崆峒问道》等。这些道家的古琴曲,都能够不同层度的展现出道家“大音希声”的思想,通过这些古琴曲,人可以聆听到来自世间万物、来自宇宙的更丰富、更响亮、更真实的声音,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形而上道的境界。与佛教相似,道家主张“大音希声”,追求天人合一、形而上道,同样是一种自我认知诉求,不过道家在认知自我的过程当中,还强调正确认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复归于自然。所以道家古琴曲听来,总有高山流水的实物之感,其可以将人的身心代入自然[3]。用文艺的词汇来表达,就是道家古琴曲可以创造出一种纯真的自然意境,不娇不媚,听视“淡乎其无味”,实则“大音希声”,人可以从中忘我,让自己成为自然意境中的一部分,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获得丰富、深层的精神体验[4]。

几年前笔者有幸听过一场吴门汪铎先生开展的讲座“琴道道琴——传统古琴艺术漫谈”,先生在讲座中说:"琴由心生,中国古琴曲、尤其是丝弦古琴曲,讲究气韵,就像中国书画一样讲求气韵、意境,这正是中国古琴的独特之处。"觉得意趣甚妙。

之后听先生抚琴之琴风,注重清、虚,其来自道家哲理中的“清、虚”概念。所谓“淡兮无其味,清冷由本性,恬淡随人心”,反映在具体操琴中要求取音清淡不浊,简洁不杂,和静不媚,可谓深醇隽永而透飘逸洒脱,别具道家与文人气质并存之风采!

五、古琴在儒家音乐文化中的运用

“琴者,禁也”四个字非常鲜明的凸显出了儒家对待音乐的态度。不论是在我国的整个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当中,还是在古琴文化中,儒家所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在《尚书》有舜操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理的记录。《琴论》也提出了通过操琴,进德修业的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在儒家的精神思想与文化体系当中,古琴的存在,乃至所有的音乐的存在,都应当为社会服务,要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所以,与道教、佛教的思想及古琴音乐相比较,儒家的思想和古琴音乐同样独树一帜,它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使命,而这正是儒家最为看重的。

首先,从其形制上古琴就有着鲜明的儒家意蕴,温润又不失气度。三种音色”泛声、散声和按声”三者分别对应天、地、人之声。其次,说到儒家就不得不提及孔子,孔子不仅善鼓琴,而且还能创作琴曲。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猗兰操》《获麟操》《龟山操》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而后世的《广陵散》《酒狂》《鹧鸪飞》等作品也深受其文化熏染,有着文人风骨,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文化内涵,为后人所“传诵”。

从对古琴音乐的审美格调上来讲,儒家追求和强调的是“中和”“平和”,儒家将至作为音乐审美的关键标准,认为只有“中声”才是优美、高尚的,因为其能够让人的心保持平静[5]。相反,不能让人的心保持平静的,会扰乱人思绪的,则为“淫声”,不符合儒家的音乐审美标准。所以,欣赏深受儒家思想侵染和影响的古琴音乐,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清厉而静,和润而远的感受,其不需要刻意的卖弄炫技,在追求“中和”“平和”的过程当中,自然能够将人的思想、精神牢牢捕获,使人的心平静下来,受到自主的规范、约束与教化[6]。而这正是儒家认为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作用与目的所在。

六、结语

本文重点对古琴在宗教音乐文化中的运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既分析了古琴所受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影响,也梳理了古琴在儒释道三教音乐文化中的作用价值体现。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古琴,推动古琴的进一步传承、发展与普及。

猜你喜欢

道教古琴道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漫画道家思想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道教研究
《庄子说》(十九)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