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13曾思佳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乡土艺术设计理念

曾思佳

(东山县文化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入环境艺术设计,利于改善乡村的文化氛围、精神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更利于传承文化艺术及保护人文景观。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展开不能一蹴而就,需遵循生态和谐性、审美性、绿色性等原则,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价值。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立足原有的自然环境,通过艺术、科学的手段,协调人类生活设施及空间环境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环境艺术设计有运行操作的协调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的边缘性等特点,在实践中注重布局营造空间实体形态,更注重在时间状态下对行为环境的调控。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遵循艺术创作的原则及理念,合理构思、计划事物的形象。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通过联想、设计、策划等手段,呈现出理想化的色彩、比例、形体、肌理等三维体量,进一步协调功能、空间、时间、尺度等因素与环境间的关系。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一)应用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围绕人、事、物、场等要素,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方向,更利于新时代乡村发展战略的推进。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属性突出,关注民生所向、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各层次要素间的关系变化等,并积极响应将各地要素禀赋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方针号召。要想贯彻落实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等新的发展理念,就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环境优势,本着顺应自然的价值理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以此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1]。

其次,利用环境艺术设计搭建乡村振兴生态圈。农村延续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城乡融合新生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可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条件,为乡村振兴等方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区域的环境设计中,随着文创、科创、农创等企业的加入,促使集合审美、精神、功能等要素的乡村振兴生态圈尽快成型,推动新时代农村的正规化发展。

再次,环境艺术设计利于村容整洁方面的建设。对待提升的村庄景观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及景观改造,根据当地的文化及现有基础等要素,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创意设计成小规模的游乐场,利用船屋等主题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原先荒芜的空地种满鲜花,使其成为网红“打卡”胜地,为乡村平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最后,借助环境艺术设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建设需积极响应生态文明的政策部署号召,实现优秀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及弘扬。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实践的结合体,站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度,探索着渗透生态理论思想的创意设计方案。高校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引导下,开设了乡村人居环境和景观设计等生态文明实践课题,院校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学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促使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地。

(二)应用原则

首先,从和谐性的原则入手分析。乡村的环境艺术设计,需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进行,秉承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念,艺术性展开环境设计,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一是渗透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充分把握自然和谐的意义,在实践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慎用人工制品、人工涂料等材料,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景观原生态。充分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和谐间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二是注重人造环境、天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造环境是指有意向创建的人为景观,而天然环境是指原始生态环境。城乡的园林建设在规划及理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园林建设的区域有限,人文景观的数量明显多于自然景观。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在园林建设中,需本着以天然环境为主、以人造环境为辅的思路进行,利用后者补充前者的缺口,促使自然环境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尽可能地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其次,从绿色性原则入手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各环节的工作展开需积极贴合绿色发展主题,将绿色生态理念植入社会生活空间,提高大众对绿色环境的认知度。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至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时需充分考虑的关键策略,始终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审美性的原则入手分析。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次彻底的乡村美化运动,但模仿城市美化行为是不可取的,包括砍伐古树、硬化河流小溪及毁损本土建筑等美化行为,环境的变化会让乡土文化逐步消失。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能热衷于华丽的外表及空虚的内涵,需打造居民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美化后的环境与乡土环境紧密贴合,与农村的田园风光相协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需充分考虑千村一貌、水土不服、乌托邦等乡村改造等问题。乡土审美需在认同和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打造超脱乡土,但又回归乡愁的矛盾审美文化语境,反映了村民的现实需求,是新农村审美文化的现实写照,更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美学依据。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问题突出,包括随意选址、散乱布局等与聚居模式相背离。同时,滥砍树木、铲山填塘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农村基础建设的影响较大。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尽可能地维持和放大地域特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理念。打造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村居画卷,要求农村的选址布局,需巧妙结合地形地貌,做到地势高爽、族群聚居、建筑精美、风光秀美等,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与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可将旧区作为核心景区,尽量维持其原生态特点,减少改动砖瓦的主观随意性,新区作为原住民及游客的生活区,与核心景区分开,可尽量减少各主体对景区的破坏。

(二)突出农民的审美主体地位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及工作压力大,使得城市居民对农村的慢节奏生活更加向往,并热衷于旅游去体验乡愁,属于旁观者的理想主义审美客体。而农村长期生活在农村,受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进城务工的决定更加坚定,促使农民维护乡土审美文化的积极性薄弱。在互联网等技术的影响下,农村不再闭塞,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并看重家乡的美丽建设。农民作为审美主体,需尊重农村的物质及精神诉求,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强化对乡土文化自豪感,促使乡愁的生产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积极渗透生产美学、低碳美学理念,让农民在低成本投入、新技术生产中,润如无声地获得生活体验及审美教育,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动展开。将以农民为审美主体的设计理念贯穿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全程,强化农民对家乡建设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在改善生活质量、农村环境等方面的意愿,促使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可根据农村的自然生态条件、留存极具乡土精神内涵的古建筑等资源优势,采取发展生态农业及乡村休闲观光的设计思路。

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规划村落环境。农村建筑依山而建,道路纵横相连,极具对称和多层次的空间形式美。对于农村的环境规划设计,建议维持原始格局,避免大拆大建对农村空间形式美的破坏。加强对公厕、路灯、道路、垃圾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确保农村环境的质量[3]。

其次,增设互动场所,强化村民的凝聚力。对于留存的宗祠等古建筑,作为传统乡土精神的象征,凝聚着老人的信仰,有必要通过修复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满足农民在体育活动、跳广场、阅览等方面的舞精神文化需求,让村民参与并享受时尚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恢复。

再次,注重水系改造。水系改造的意义突出,包括满足农作物灌溉需求及观光需求等。水系改造需避免硬化、渠化或裁弯取直,维持其曲折的自然形态美,根据蓄水功能等需求,合理扩展水域面积。根据安全性、观光性等需求,局部处理塘、渠、河、溪的滨水驳岸,促使其层次性更加丰富。

最后,加强室内环境的改造,促使内外环境更加协调。农村住房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可借鉴现代化住宅的设计特点,兼顾农民的劳作及生活习惯等情况,引入科学布局理念,精简户型设计方面,实现空间环境的整体优化。在室内装饰方面,提炼传统民居的设计元素,使其与现代审美语境更加契合,促使乡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乡土精神的有效传承。借助乡村的植被丰茂、阳光充足、通风性强等自然环境的优势,在内外环境设计中积极渗透生态美、低碳美。

(三)贯彻低碳建设理念

农村的传统建设水平低,促使以往建设模式的资源严重浪费,渗透低碳建设理念,发挥新技术、新审美观念、废物利用在优化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入新技术:通过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技术,为农村的能源供给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自给自足,进一步缓解能源压力。农村的自然能源优势独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运用能源,如平原地区可利用沼气或风能;高原地区可利用风能或太阳能等。加强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农业,促进农村的与时俱进发展。在农村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渗透技术美,改造新农村的面貌,推动农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进。二是引入新审美观念: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观念,也是促进低碳建设的重要前提及有力推手。城乡发展差异不断增大,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影响,促使农民逐步陷入审美误区,相对于质朴的本土材料及自然的人文景观,更向往城市建设般的华丽景观及生硬光亮的建材,意识不到乡土材料及景观的闲野之美,促使环境设计与当地的文脉环境不协调统一。闲花野草随处可见,有营造乡土情调、协调生态、保护水土等作用,极具亲和力。在环境改造中需注重对闲花野草的艺术设计,发挥其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生命力顽强、维护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更加契合低碳美学理念。三是废弃物利用:首先,创意应用零碎废弃品,将废弃的轮胎配合不同的色彩当作秋千;用废弃的旧盆当作花盆等,通过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突出乡村生活的亮点。其次,利用稻草制作艺术品。将农忙后的稻草秆等材料,制作成稻草人和不同的动物等大自然艺术品或小工艺品,将其成为游乐拍照的基地,并出售给游客旅游纪念品。最后,收集旧农具,建设农村小型的“博物馆”,进一步展示特色的民俗文化,让现代工业化社会生活的人们认识农具,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利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与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低碳理念高度契合。

(四)传承乡土文脉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土文化及精神的内涵丰富、深入人心,也是农村发展的主要优势。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环境同质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人居环境的特色及乡土文化逐步弱化。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重新审视农村的变化,合理选用农村建设的模式,契合当代的审美语境,积极挖掘和拓展设计元素,实现农村文化的有效传承。一是提炼乡土文脉,在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中,需深入当地的文化情况,挖掘及拓展农村的乡土文脉。农村的人文环境基础良好,存留的古建筑,进一步体现了古人的村居风水理念,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良好。因此,在农村的环境规划中,需加强对古建筑及古树的保护,修复建筑的原貌,延续乡土精神及历史文脉。在周边新建筑的设计中,为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需实现对古建筑构件及装饰等元素符号的提案、抽象概括处理,使其灵活运用到周边新建筑中。二是应用乡土材料,乡土材料是指农村的鹅卵石、土石、竹木等,肌理质感粗糙,色彩朴实沧桑,极具审美内涵,采用符合乡土文脉的材料去设计农村环境,能够减少金属和水泥等材料的突兀感。乡土材料的应用价值突出,包括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体现农村历史文脉等,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中的应用效果理想。三是配置乡土植物,乡土植物代表着农村的植被文化及风貌,地域性的特点突出。同时,具备适应性强、维护方便、成活率高等优势,更利于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特色。合理配置柳树、果树、菜园、水草等乡土植物,营造出农村生活祥和的景象,满足人们对农村安宁乡土生活的憧憬。如在乡村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可在主干道上种植不容易落叶、高大笔直的树木,省去落叶清扫的人工成本及毛絮的麻烦。为呈现出当地的特色,种植生长条件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符的市树或市花,合理控制种植的植物比例及层次。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借助多媒体进行宣传,激起游客前往的兴趣。如湖北“狮子关水上公路”的网红景点,让游客一览湖北乡村的活色生香,更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四是运用地域色彩。农村人居环境在自然生态的映衬下,无不体现出生机与活力,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极具地域性的色彩更是让人沉醉。但浮华粗俗与斑斓艳丽的农村建筑色彩与乡土环境相突兀。而传统民建的灰色等朴素色调,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建筑色彩可用麻石板、青石板、青砖灰瓦等材料去体现。合理借鉴传统建筑的色彩元素,提炼充分智慧的传统建筑色彩符号,契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适当增强色彩的明亮度及对比度,改变以往灰暗且低沉的建筑色彩,突出建筑的主体性,又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突出,但不同农村的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还需本着因地制宜、环保性等原则进行合理的设计,实现农村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尤其是人造环境,建议选用本土材料,不仅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还需有展示及传承乡村独特文化等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理念,确保低碳性及绿色化等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有效体现。

猜你喜欢

乡土艺术设计理念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江澜新潮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