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你看见群众 群众也会看见你
——宜昌“纳凉公交”报道记者手记

2022-08-12辛玥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纳凉建设者宜昌

辛玥

2 022年湖北宜昌夏天的这场热,来得又早又急。7月初还没入伏,就隐隐有了高温之势,午间的高温往往盘桓在30℃以上,外出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正是此时,有人看见了户外工作者们午休时的炎热,而笔者又如此幸运,能够用摄像机完整记录这一次从“看见”到“行动”的全过程,并让一亿国民一同“看见”。

看见高温下的建设者

7月7日上午9点,笔者所在的“公交信息媒体”微信群跳出信息,宜昌公交集团宣传干事许端告知群内记者,集团“拟在中午时段,在全市主要建筑场所周边安排公交车作为流动避暑纳凉车”,几乎是同时,新闻中心外宣部主任刘祚华也嘱咐笔者有这一新闻线索。作为跑线近10年的老记者,又是深受高温之苦的户外工作者,笔者察觉到了这一选题的特别——纳凉并非宜昌公交的工作职责,具有社会公益性;同时,作为可移动的公交车,又有其他纳凉点所不具备的移动优势,眼下正值高温,也符合人们的纳凉需求。想及此,笔者立刻联系了公交集团,这才得知,纳凉公交的构想源自一次“看见”。

7月4日中午,宜昌公交集团副总经理王杰在路过城区汕头路高架桥时,看到工人们躲在桥下,合衣躺在滚烫的水泥地面上午休。正午时分,地热袭人,王杰出身农村,体会过在高温下劳作的艰辛,也深知午休对于保障工人们安全作业的重要性,于是便萌生了“抽调部分富余公交车辆,作为纳凉公交”的想法。经过几天时间筹备,宜昌“纳凉公交”项目基本成形,7月7日一早,正式对外宣布。

不过,当笔者联系后发现,看起来只是将“公交车开到施工现场去”这么简单的小事,背后却有许多细节需要落地。车辆开到哪些工地旁?开什么样的车?什么人开?每天持续多久?会不会和工地内的纳凉点有冲突?双休开不开?哪几个月开?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开?……层出不穷的疑问在笔者内心翻滚,像是碳酸饮料的气泡,咕嘟咕嘟奔涌而出。于是,笔者在完成上午的采访任务后,给公交集团连续拨打了3个电话,又在微信上不断对接,想要确定最重要的开行时间和地点。最初,公交集团选定的位置在主城区附近,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移动纳凉公交最应照顾的对象,应是没有条件建设固定纳凉板房的建设者们,比如战线长、移动范围大、不方便接电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这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笔者的这一建议将宜昌纳凉公交服务的对象定位为城市建设者,很快被公交集团采纳,并迅速付诸实施。

看见第一辆宜昌“纳凉公交”

7月8日上午,公交集团终于确定当日试运行一个点。11点,首台宜昌爱心避暑纳凉车抵达了云集路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此时,气温接近38℃,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到达现场后,笔者与摄像记者许正宇首先对现场环境进行了拍摄,特别是对正午的阳光、街景等突出日晒高温特点的场景进行了记录。中午12点,工人们吃完饭后回到施工现场,他们汗湿的衣衫和挂着汗珠的额角也被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户外休憩的高温和嘈杂,更能反衬出车内的清凉和静谧。

采访建设者和纳凉公交驾驶员,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建设者们一开始面对镜头时,还有些不好意思,但在上车时有人会和公交工作人员道谢,就座后,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开心和惬意,甚至有些工人能一秒入睡,这些本能的反应都是对纳凉公交最大的褒奖,甚至比语言更加珍贵。同时,在纳凉公交停放的过程中,公交驾驶员全程无法离开,必须在现场守候,但他的驾驶位又对着前门,是全车最热的位置。笔者在观察时发现,这位执行首班纳凉公交任务的驾驶员只是默默注视着车上建设者们的反应,调控着车内温度,毫无怨言。笔者将这一画面牢牢记在脑海中,心想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为大家拍摄新闻特写。因为这种来自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往往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三峡广电7月8日抖音号

为了不打扰工人们休息,我们尽量在车下做采访,在车上只简单记录大家的感受。在车上,我们更多的是捕捉工人们入睡的画面,与车下挥汗如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在采访时,笔者从工程基层建设者的亲身体验,以及建设固定避暑场所的难处,来突出纳凉公交的必要性。同时,在对公交集团采访时,也从便捷(车辆开到哪就能在哪避暑)、绿色(新能源车零排放)、高效(采用新车降温快)、周到(纳凉服务将持续整个暑期)等多方面展现宜昌纳凉公交的特点。

当天下午2 点左右,我们采访完回到办公室,顾不上吃饭,立刻着手撰写稿件。考虑到新闻时效性,同时也为了保证电视新闻的播出安全,笔者不仅撰写出了传统媒体稿件,也整理出适宜新媒体刊发的稿件。当天下午,新媒体稿件先一步刊发,电视新闻《爱心避暑“纳凉公交”试运行为城市建设者送清凉》也在当晚的《直播宜昌》新闻栏目中顺利播出。

新华每日电讯7月10日抖音号

让更多人看见宜昌“纳凉公交”

对于笔者本人来说,7月8日的新闻采编过程就像一场战斗,本以为播出即是落幕,实则刚刚开场。

7月8日当天,宜昌“纳凉公交”报道在“三峡广电”视频号和抖音平台一经刊发,便取得了不俗的播放量。刊发当日就创造了240多万的播放量和5000多条评论,热度远超其他本地新闻。7月9日中午,在三峡广电外宣部刘祚华的指导下,笔者对本地新闻稿件进行了修改,并重新编辑视频素材,于下午2点左右发出外宣邮件。7月10日,新华社新媒体平台对宜昌“纳凉公交”的新闻进行了转载,经过周末两天的持续发酵,这一新闻在省内外均获得了极大关注,第一波热度滚滚袭来。

热度的背后,是跟踪及策划的跟上。经过周一与公交集团的联系确定,7月12日,在新闻中心采集部主任付伟的指导下,笔者又和搭档许正宇一起,利用中午时间,前往伍家岗区滨江公园改造现场和点军区三峡科创就业服务基地项目现场,采访拍摄了宜昌“纳凉公交”的新进展——《增点扩面、配备药品 爱心避暑纳凉车再升级》。本条新闻注重采写宜昌“纳凉公交”服务面扩大以及车内避暑物品等细节。笔者特意为5个纳凉点制作了点位地图,让观众能一目了然。此时,宜昌市其他媒体也开始对宜昌“纳凉公交”进行集中报道。

7月15日,笔者和搭档杨一航,再次前往宜昌发展大道路面刷黑工程现场采访,以纳凉车驾驶员的角度出发,记录下《宜昌“纳凉公交”:我为你服务 你为我着想》新闻特写。至此,3条新闻由点及面,从浅到深,多维度报道了宜昌纳凉公交上线、发展的过程。所有新闻都于当天刊发,绝不拖到次日。而此时,宜昌“纳凉公交”新闻的传播也已经走出宜昌,传播到湖北乃至全国、全球。

现在想来,宜昌“纳凉公交”新闻传播的广度是笔者始料未及的。经过再次复盘,笔者发现它拥有成为“爆款”的种种特质。该选题本身关注的是最基层的群众,直击高温这一痛点。而在操作过程中,又切合了新闻宣传“时度效”,让新闻赶上了全国高温大环境,进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在采编过程中,笔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舆论的引导者,有意识地避开争议,正向引导,不盲目煽情。

这次新闻采编经历,对笔者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笔者既是新闻记录者,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推动者,更是这次现象级传播最近的观察者。这样特殊的身份,也让笔者有着和以往新闻采编不一样的思考:作为基层的新闻从业者,坚持新闻“时度效”的原则,以笔和摄像机为眼,捕捉来自群众的温暖闪光,群众最终也一定会看见你所看到的光辉。

猜你喜欢

纳凉建设者宜昌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纳凉
建设者
福照到家!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湖北宜昌卷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