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岛国研究之中国视角(1978—2020)

2022-08-12邓云成甄飞扬

中华海洋法学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岛国太平洋文献

邓云成 甄飞扬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日益密切(见图1)。1本文“太平洋岛国”指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位于南太平洋地区的14 个国家,包括与斐济、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库克群岛、汤加、纽埃、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瑙鲁、帕劳、图瓦卢、马绍尔群岛。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往的增多,中国学者关于太平洋岛国的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并有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和总结(见表1)。这些研究丰富了学界对于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的认识,但同时存在概览性较强、过于侧重发展进程的梳理、阶段的划分与现状的讨论等特点。现有研究利用计量方法,重在描述现状,存在描述性强、学理性弱的特征。从政策决策视角来看,研究成果是使用的一种重要对象。有学者指出,信息的使用链包括研究、认知、参考、成果、采用、实施和影响这七个阶段。2Knott Jack &Aaron Wildavsky,If Dissemination Is the Solution,What Is the Problem?,Knowledge,Vol.1:4,p.537-578 (1980).当然实际过程中,这是一个动态循环反复的过程,信息的迁移、转化与交流一直存在。因此,研究的领域、主题、深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决策。基于此,本文尝试对1978—2020 期间我国学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现状和主题时空分布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并提出若干优化建议。

图1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往进展3图1 为作者自制。资料来源参见《中国与南太岛国合作的“干货”》,载新华网2014 年11 月24 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11/24/c_127245516.htm;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载《人民日报》2015 年3 月29 日,第4 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载中国政府网2017 年6 月20 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06/20/content_5203985.htm;《习近平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文莱达鲁萨兰国和菲律宾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巴新同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载《世界知识》2018 年第23 期,第6 页;《习近平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通电话》,载《中国青年报》2021 年10 月27 日,第1 版。

表1 国内太平洋岛国综述研究进展4表1 为作者自制,资料来源参见王作成、孙雪岩:《20 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综述》,载《太平洋学报》2014 年第11 期,第9-15 页;田肖红:《学理探究与经世致用:太平洋岛国研究的路径与方法》,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7 年第5 期,第48-56、129-130 页;汪诗明:《国内太平洋岛屿国家研究趋势前瞻》,载《太平洋学报》2017 年第9 期,第86-95 页;史春林:《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回顾与展望》,载《当代世界》2019 年第2 期,第35-39 页;梁源:《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前景》,载《南海学刊》2019 年第4 期,第110-118 页;陈晓晨、王海媚:《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陈晓晨研究员访谈》,载《国际政治研究》2020 年第4 期,136-160 页;刘建峰、王桂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趋势展望》,载《国际观察》2019 年第1 期,第139-157 页。

二、研究方法与文本处理

(一)研究方法

相较于文本分析、在线调查、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方法分析研究现状和主题时空更加直观。CiteSpace 基于可视化分析,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来表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5李杰:《CiteSpace 中文指南》,载科学网博客2017 年7 月18 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649-886962.html。“知识图谱”中的节点、连线、节点与连线的色彩、形状等特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图谱的突破口。“对知识图谱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知识边界,把握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规律。”6陈悦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年版。

(二)文本处理

为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取样本文献。由于学界对“太平洋岛国”的名称用法不一,故笔者分别以“南太平洋”“南太平洋岛国”“太平洋岛国”“南太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基里巴斯”“库克群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瑙鲁”“纽埃”“帕劳”“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与“瓦努阿图”为篇名进行检索,因文献收录有所延迟,时间跨度定为1978 至2020 年。去除报纸、标准、成果等类型的文献,再以refworks 格式导入CiteSpace 软件中,经过文件转码、去重与数据清洗,共得到有效文献338 篇。

三、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呈现

本研究选择文献年际变化、文献作者、文献发文机构与高频关键词共现共4个指标来呈现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

(一)文献年际变化

文献的年际变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特定时段内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与变化方向,了解研究主题在学界的发展水平与演变过程。根据“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7在研究主题发展初期,由于人员、资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当该研究主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员、资料等限制得到缓解,研究成果数量将以“指数级”速度增加。文献数量与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联系紧密。“文献积累数”是将各年文献量累加求和。“文献积累率”是该年度文献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它们分别是判断学术规模与研究热点形成与否的关键指标。

由图2 可知,自1978 年以来,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3 年以前,每年文献量低于10 篇。2013 年及以后,开始大幅度上升,在2013至2014 年、2015 至2019 年两个区间最为明显。由图3 可知,2013 年,国内研究太平洋岛国的文献积累数突破100 篇。此后,文献积累数快速增加。此外,图3中的文献累计率曲线也显示2013 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在1978 至2012 年期间,文献积累率在0%~150%之间波动,起伏较大,这表明国内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处于不稳定阶段。2013 年及以后,各年的文献累计率起伏较小,基本稳定在20%左右,这表明该时间段内国内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趋于稳定,开始快速发展。文献年际分布、文献积累量与文献积累率三个指标相互印证,均证明2013 年是数据变化的关键之年。结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可将1978 年至2012 年这一时间段视为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萌芽与积累阶段;将2013 年及后,视为快速发展期。究其原因,这与国家外交政策走向不无关系。近十年,南太平洋地区被视为中国东南部周边的战略延伸地区,其被纳入到中国的“大周边”范围之中。8祁怀高、石源华:《中国的周边安全挑战与大周边外交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 年第6 期,第25-46、156-157 页。2013 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南太平洋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日益受到关注。9张颖:《试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实施路径》,载《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 期,第93 页。2015 年、2017 年,两份重量级文件(见图1)将太平洋岛国规划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与关键节点,极大地提高了太平洋岛国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战略地位,也引起了学界对于太平洋岛国研究的重视。

图2 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年际文献分布

图3 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文献累积数、累积率

(二)文献作者分析

文献作者分析是以作者的发文量与合作网络为依据,分析作者的成果数量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以判断学者的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团体的成熟度。10在处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突出核心作者与作者间合作关系,笔者在不改变原有图谱结构的条件下,将阈值进行了适当调整。由表2可知,梁甲瑞教授、汪诗明教授、陈晓晨研究员、吕桂霞教授、徐秀军研究员、赵少峰教授、宋秀琚研究员、秦升研究员等学者是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高贡献学者,他们分别在太平洋岛国现代化进程、“一带一路”与太平洋岛国、南太平洋地区大国竞争、经济援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表2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作者发文量排序(前24 位)

运用节点、连线体现样本文献之间存在的合作、被引与共现情况是CiteSpace进行文献可视化的一大特色。在图4 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学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进而体现出学者的学术生产力。节点内颜色的变化是指学者发文的不同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体现的是学者间的合作关系。根据图4 可以发现,不同学者的学术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节点间的连线较细、数量较少。这表明各学者间的合作研究不多,尤其是跨机构、跨主题、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此状况不利于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深入发展。如何摒弃碎片化的研究现状,摆脱学者间“自说自话”的困境,提升学界太平洋岛国研究的互补性,值得未来深思。

图4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作者合作情况

(三)发文机构分析

文献发文机构分析与文献作者分析类似,以机构发文量、合作网络与地域分布为指标,辅助我们判断发文机构的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由表3 与图5 可知,国内关注太平洋岛国的研究机构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组成,大多集中在其国际关系学院或区域研究中心(所)。聊城大学以53 篇在研究机构发文量中排首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以20 篇、14 篇、13 篇和10 篇位列第2 至6 位。苏州科技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均发文8 篇,分列第7 和第8 位。而复旦大学与武汉大学同发文7 篇,分列第9 和第10 位。除此之外,福建农林大学(5 篇)、北京外国语大学(5 篇)、厦门大学(5 篇)和外交学院(5 篇)也是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研究机构为学者提供了科研平台,笔者经过对比发现:发文量靠前的研究机构与学术生产力较高的学者所属科研单位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

图5 1978 至2000 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表3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发文排序

就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而言,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大多位于沿海省份,东西分布并不均衡。相比而言,南北分布相对均衡。近年来,以聊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增加迅速。尤其是聊城大学近年来整合了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了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推出了《太平洋岛国蓝皮书: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太平洋岛国研究》等系列成果。其中,《太平洋岛国研究》是国内首个聚焦太平洋岛国问题的专业集刊,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太平洋岛国研究学术共同体。以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为代表的南方研究机构近年来成果丰硕,逐渐形成了南北竞争的良性态势。中山大学成立大洋洲研究中心,推出《大洋洲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结合图5可以看出,各研究机构间的共现次数相对较少,各节点排列的紧密程度并不高。这表明各研究机构需加强学术交流、协同发展,以提升研究的互补性,呈现出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总体而言,各研究机构尤其是“两中心”各有优势,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太平洋研究的学术发展势头。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内核凝练与主旨表达,是一篇论文的精髓。通过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更加直观地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转换,梳理出研究主题热点的转换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研究主题发展演变过程。

图6 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自1978 年以来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发展过程。由于节点的大小与该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与其研究热度也呈正相关关系,故节点越大,该关键词出现频率就越高,该关键词在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度也就越高。研究认为:以上高频关键词的相关性较强,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热点是基本是围绕以上高频关键词展开、延伸的。结合表4,认为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模块中(见表5)。概括而言,随着学者的持续探索,我国太平洋岛国研究的主题呈现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

表4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数(前30 位)

图6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表5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热点分类

四、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中的“主题时空”解析

主题时空图能清晰地展现出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嬗变,分析其可探究我国太平洋岛国研究的路径规律。

(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以引介性文献为主的普适性研究转变为针对太平洋岛国的深层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陆续开始与南太平洋新独立岛国建交,南太平洋地区逐渐走入了学者的视野,一批主要介绍太平洋岛国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风土人情、国家体制的引介性文献相继发表于《世界知识》,丰富了学界对于这一地区的认知:湘安将当时独立的七个岛国视为“微型国家”,并简述了其经济发展状况,略述了各国的气候变化特点;11湘安:《南太平洋上的微型国家》,载《世界知识》1981 年第3 期,第21-22 页。海滨聚焦斐济首都苏瓦,对当地气候特征、产业情况与教育现状作了简要勾勒;12海滨:《年轻的首都——苏瓦》,载《世界知识》1979 年第8 期,第23-24 页。李泰顺、蔡春怀着重描述了斐济的地理、饮食、文化习俗特点,并着重介绍了斐济独立后经济发展的亮点;13李泰顺、蔡春怀:《子午线上的岛国——斐济》,载《世界知识》1981 年第9 期,第27 页。陈文照则介绍了西萨摩亚的历史、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与农业发展,并将其渔业特色加以详述;14陈文照:《南太平洋的岛国——西萨摩亚》,载《世界知识》1979 年第12 期,第24-25 页。于杭根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实际情况,将其发展历程、矿产资源与教育状况加以整理。15于杭:《巴布亚新几内亚见闻》,载《国际问题资料》1985 年第8 期,第10-12 页。

引介性文献数量的增长也引起了国际关系学者对该地区的关注。然而,在较长时期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岛国并非学者们的直接研究对象,而只嵌入于“大国竞争”“地区大国研究”的研究框架内。换言之,“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几无例外地从非岛屿国家的视角嵌入,其落脚点也不是岛国,而是非岛国”。16汪诗明:《国内太平洋岛屿国家研究趋势前瞻》,载《太平洋学报》2017 年第9 期,第86-95 页。白毓麟认为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的竞争是太平洋岛国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17白毓麟:《发展变化中的南太平洋群岛》,载《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第3期,第48-52页。万树玉、刘月明分析了20 世纪80 年代美苏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激烈争夺,认为前苏联利用该地区部分岛国独立之初的强依赖性加强对该地区经济渗透,并在该地区站稳了一点脚跟。18万树玉、刘月明:《初析美苏在南太平洋的新角逐》,载《现代国际关系》1987 年第4 期,第46-52 页。成启祯立足于澳大利亚的战略重心变化,认为澳大利亚针对太平洋岛国的混乱局面所采取的现实且谨慎的态度是为了实现其本国利益。19成启祯:《澳大利亚战略重心转移及问题》,载《国际问题研究》1988 年第4 期,第24-29、63-64 页。王帆指出,争夺对南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是影响美澳新同盟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因素。20王帆:《试论澳新美同盟的历史演变》,载《国际论坛》2005 年第2 期,第18-23、79 页。程晓勇解读了新西兰的对外政策,并将“新西兰—太平洋岛国关系”视为新西兰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1程晓勇:《小国外交的区域性基石:解析新西兰的周边对外政策》,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2 期,第136-140 页。在这一阶段,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独立性并不明显,大多数是其它重要主题研究的附属区域。

尽管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嵌入性、附属性仍然存在,但以南太平洋地区或太平洋岛国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学界近年来逐渐将南太平洋地区和太平洋岛国视为独立的研究板块,并加以针对性的理论阐释。具体言之,学界开始关注该地区岛国的经济、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外政策以及该地区的区域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太平洋岛国研究逐渐成为双边外交或多边外交研究的重要一“边”。近十年来,不少学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开始研究美国、22参见方玄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政策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王成至:《美国在南太平洋推行“战略再平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美国问题研究》2014 年第2 期,第39-51 页;肖欢、谢思强:《析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战略调整的动向与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 年第2 期,第18-26、40 页;宋秀琚、叶圣萱:《浅析“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南太岛国关系的新发展》,载《太平洋学报》2016 年第1 期,第50-62 页。俄罗斯、23参见李秀蛟、李蕾:《俄罗斯重返南太平洋外交解析》,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 年第4 期,第101-113、157-158 页。欧盟、24参见陈明月:《欧盟对南太岛国援助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法国、25参见叶圣萱、宋秀琚:《法国的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 年第2 期,第111-119、125 页。德国、26参见梁甲瑞:《德国对太平洋岛国政策的新动向、原因及影响》,载《德国研究》2017年第1 期,第41-54、142 页;梁甲瑞:《德国参与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方式、动因及意义》,载《国际论坛》2019 年第1 期,第127-142、159-160 页。日本、27参见梁甲瑞:《日本南太地区战略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载《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5 期,第108-126、157 页;陈艳云、张逸帆:《日本对南太平洋岛国ODA 政策的调整及其特点》,载《东北亚学刊》2013 年第4 期,41-44 页;冀斌超:《日本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宋秀琚、叶圣萱:《日本—南太岛国关系发展及中国的应对》,载《国际观察》2016 年第3 期,第144-157 页。韩国、28参见孙雪岩:《试析韩国对太平洋岛国外交》,载《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 年第1 期,第198-210 页。澳大利亚29参见齐清东:《澳大利亚对南太地区国家援助分析》,外交学院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的太平洋岛国政策,相关成果日渐丰富,太平洋岛国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独立性地位日益彰显。

(二)研究对象的转变: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本领域研究早期,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所罗门群岛”“斐济”“图瓦卢”“库克群岛”等。这表明该阶段学界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岛国为主,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视野里,单一的国别研究有助于夯实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此时的太平洋岛国独立时间较短,政府大多专注于国内治理问题,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内外部条件并不充分。故单一的国别研究成为早期学者研究路径的“主旋律”。但随着各岛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加之气候变化、海洋治理等问题的冲击,区域内合作逐渐成为上策。在此背景下,各类区域、次区域性组织逐渐成为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区域性组织为例,“南太平洋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是该地区区域性组织的重要代表,是太平洋岛国为摆脱“南太平洋委员会”(South Pacific Commission)由域外大国操控的现状而创立的。目前。该论坛是各类合作机制落实的载体、也是各类政策落实的支撑。南太平洋的区域安全机制、30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区域海洋机制、31曲升:《南太平洋区域海洋机制的缘起、发展及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17 年第2 期,第1-19 页。灾害管理合作体系32宋秀琚、鲁鹏:《浅析南太平洋地区灾害管理合作体系》,载《社会主义研究》2014 年第6 期,第161-166 页。等区域专题机制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同时,各类组织所发布的政策及相关变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例如,宋秀琚、鲁鹏认为“太平洋计划”(Pacific Plan)的提出对于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33鲁鹏、宋秀琚:《浅析太平洋岛国论坛对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兼论太平洋计划》,载《国际论坛》2014 年第2 期,第26-31、80 页。此外,次区域组织也逐渐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就文化与种族认同层面而言,南太平洋地区主要由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与波利尼西亚三种种族文化构成。不同种族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和体制,形成了次区域间的差异,影响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陈晓晨立足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主要研究了其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发展动力、影响及制约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34陈晓晨:《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一个次区域组织的发展探析》,载《区域与全球发展》2020 年第5 期,第51-67、156 页。需要强调的是,岛国研究并未式微,反而愈发受到重视。由聊城大学学者主编的《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已出版,该套丛书对各太平洋岛国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介绍,夯实了学界的研究基础。总之,研究对象的多元化意味着该研究领域得到了更多关注,现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三)研究目的的转变:探索岛国整体“共性”的区域研究转变为区域“共性”研究与国别“个性”研究并重

“太平洋岛国”“南太平洋”“南太平洋地区”“南太岛国”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高频词(见表4)。结合其时空分布情况,发现在该领域研究早期,学者将这些岛国视为一个整体,着重挖掘岛国间的“共性”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太平洋各岛国在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可获得资料有限,无法系统梳理出各岛国的具体情况,比较研究难以开展。但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情况已有所改观,在国别研究方面,岛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外政策中蕴含的“个性”逐渐被发掘:在现代化进程研究方面,陈明燕以斐济为个案,根据英国殖民统治的推动、斐济人政治意识的觉醒和斗争两条线索,以议会制、普选制和政党政治这西方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为考察指标,深入研究了1871 年至1970 年斐济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5陈明燕:《斐济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1871-1970 年)》,聊城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对外政策研究方面,赵少峰剖析了图瓦卢的外交政策,认为图瓦卢外交政策体现了小国外交的特点,周边外交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获取更大的援助利益是其外交活动的目标;36赵少峰:《略论图瓦卢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2 期,第69-76、129 页。在区域研究方面,岛国发展模式与地区秩序构建是学者研究的两条主线:一方面,岛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的权力格局,进而塑造着地区秩序,另一方面,既有的地区秩序又制约着岛国日后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发展模式研究方面,雷芳、张志兵回顾了太平洋岛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困境,提出独立自主、经济改革、科技赶超与地区合作是拉动太平洋岛国破除现代化困境的“四驾马车”;37雷芳、张志兵:《南太平洋岛国现代化研究》,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年第9 期,第157-159 页。汪诗明、王艳芬立足于太平洋岛国的现状本身,摆脱了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视角,认为岛屿国家在自然、历史等方面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并指出自身努力、区域联合与对外援助是其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38汪诗明、王艳芬:《用新视角审视太平洋岛屿国家现代化进程》,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第177-184、192 页。陈洪桥研究了太平洋岛国区域海洋治理的结构、发展与现状,并从决策透明度、智力支持、权责关系等角度归纳出启示;39陈洪桥:《太平洋岛国区域海洋治理探析》,载《战略决策研究》2017 年第4 期,第3-17+103 页。梁甲瑞、曲升从全球海洋治理的角度出发,梳理出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的范畴、客体、主体与规范,并将南太平洋海洋治理的启示延伸至全球海洋治理;40梁甲瑞、曲升:《全球海洋治理视域下的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载《太平洋学报》2018 年第4 期,第48-64 页。在地区秩序构建研究方面,徐秀军认为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对南太平洋地区的秩序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转换。41同前注28。

(四)研究热点的转变:以“问题—对策”向度贴合我国外交政策走向,凸显太平洋岛国研究的“中国特色”

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出现了以“一带一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海洋治理”等为代表的新词汇(见图7)。这些词汇与我国外交政策的走向高度契合。“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国际合作倡议,不仅需要顶层决策者的宏观考量,也需要学者提供学理分析与理论支持。宋秀琚、叶圣萱回顾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成果,剖析了影响进一步合作的域内外因素,并从沟通协调、领导人会晤机制和基础研究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42宋秀琚、叶圣萱:《“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载《当代世界》2016年第8 期,第69-72 页。邢瑞利也运用类似思路,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合作、资金融通和人文合作五方面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太平洋地区的进展,通过域内外、主客观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在该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阐明了树立新外交理念、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43邢瑞利:《“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太平洋地区的进展、挑战及应对》,载《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 年第3 期,第92-107 页。张颖、梁源等学者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在南太平洋地区遇到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学理性、实践性兼具的对策。44张颖:《试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实施路径》,载《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 期,第93-104 页;梁源:《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前景》,载《南海学刊》2019 年第4 期,第110-118 页。

图7 1978 至2020 年间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主题时空图

此外,这些新词汇之间联系紧密。一方面,我国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加强国内治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场域主体的多维性、议题的丰富性塑造了全球治理进程的复杂性。故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中国学习国际先进治理经验、统筹国内外治理格局的良好契机,又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体现。海洋治理与气候变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场域,也是全球治理领域中的突出议题。海洋问题与气候问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需要在海洋国际治理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45黄惠康:《国际海洋法前沿值得关注的十大问题》,载《边界与海洋研究》2019 年第1期,第5 页;黄博、邓云成、张相君:《中斐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与方向研究》,载《南海学刊》2018 年第4 期,第101 页。同时,“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是中国为当前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高的价值引领,有助于“一带一路”平台的高质量发展。46杨泽伟:《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交互影响》,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5 期,第1 页。

五、若干建议

回顾总结研究现状与路径,当前我国学界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当承认,计量方法并未考虑相关著作等成果,47吕桂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进展、特点与展望》,载《边界与海洋研究》2022 年第1 期,第70 页。存在一些不足,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未来研究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拓展外延和深度。与其他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当前我国太平洋岛国研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应实现研究立体化、全方位覆盖,拓宽研究思路,加深对太平洋岛国的多视角认知。在国别层面上,除传统领域外,还需关注“2050年蓝色太平洋大陆战略”、海洋金融等新议题,48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议题,相关成果参见陈晓晨:《多重内涵的“蓝色太平洋”——太平洋岛国对地缘政治新环境的应对》,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 年第5 期,第149-158 页;邓敏、叶芳、贺义雄、江夏、邓云成:《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金融合作实施先行研究》,载《海南金融》2022 年第5 期,第51-62 页。并评估各岛国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在区域层面,随着南太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该区域同时成为了各种国际势力博弈的场所,49赵少峰、王文哲:《大国竞合背景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载《前沿》2020 年第3 期,第50-51 页。这为该区域或相关国家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新可能。在全球层面,岛国陆域面积虽小,但也是解决国际走私、非法人口迁徙、海洋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参与者,是全球治理和国际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次,扎实推动基础研究。扎实的基础研究离不开细分的国别研究和本土化的区域研究。否则,对太平洋岛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就无从谈起。50同前注47,吕桂霞,第84-85 页。具体而言,要完成从介绍性资料收集、评价性宏观判断到规则性实践应用的转变,推动从宏大叙事到具体问题深度研讨的转变,否则难以在国际层面与相关学者展开对话,亦难以助力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最后,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保障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在1978 至2012 年间,多个年份的文献数量为0(见图2)。同时,图7 中突显的主题词汇相对匮乏,这体现出研究领域和学科布局存在不足,研究的持续性、稳定性有待提升。未来,学者应克服起步晚、基础差等客观条件相对不利的限制,进一步善用区域国别研究的政策,从学科建设、学术组织、研究网络的构建与完善着手,解决当前机制保障缺失的问题。51参见邓云成、邓颖颖:《构建海洋社会科学智库网络刍议》,载《海南日报》2018 年11月28 日,A6 版。在操作层面上,学界还应接纳太平洋岛国学者的参与,形成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以期增强研究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岛国太平洋文献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决胜太平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巴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大洋洲岛国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太平洋神奇的海洋生物“明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