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功能及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2022-08-12袁蕊池红万刘丽君张先累
袁蕊 池红万 刘丽君 张先累
(1. 郑州市骨科医院中医骨伤,河南 郑州 450000;2. 郑州市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赘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现临床上针对CSR 的治疗,除常规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多采用康复锻炼,可减轻患者疼痛感,但康复周期较长[1]。
相关研究指出,艾灸疗法可改善CSR 患者颈部僵硬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艾灸为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灵枢·官能》中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了艾灸疗法很早便被重视,并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索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对CSR 患者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功能及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5 例CSR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57)和艾灸组(n=58)。其中常规组患者男32 例,女25 例;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4.00±8.75 岁;体质量49~76 kg,平均体质量63.72±8.25 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3.00±1.53 年。艾灸组患者男36例,女22 例;年龄23~64 岁,平均年龄43.00±9.23岁;体质量50~78 kg,平均体质量64.08±8.17 kg;病程1~6 年,平均病程4.00±1.47 年。两组CSR患者在病程、年龄等方面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X 线、MRI 等检查纳入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CSR 的诊断标准[3],年龄21~67 岁。排除标准: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和精神障碍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2020 医院伦审第(010)号)。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并配合改善睡眠姿势、纠正不良姿势和颈椎锻炼等综合干预。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和消炎止痛。改善睡眠姿势:尽量选取硬板床及两端高、中间低的枕头,枕头的高度为生理位为宜,在进行睡眠时,采用仰卧体位,脊柱为自然曲度,髋以及膝关节为屈曲状。纠正不良姿势: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期间,应尽量保持端正坐姿,双肩为同一高度,放松颈部,避免长时间低头,依据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工作高度,创建头颈部活动具体时间表,对头颈部体位进行定期调整,并适时休息。颈椎锻炼: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行颈椎锻炼,在进行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行颈椎保健操、游泳和打羽毛球等锻炼,锻炼0.5 h·次-1,5 次·周-1。
艾灸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法干预。选取双侧病变部位颈夹脊穴、风池、肩井、外关为施灸部位,并进行常规消毒,于上述穴位涂抹适量万花油,依据体位状态的不同依次进行艾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体位,以直接灸法的方式,在颈夹脊穴、风池、肩井穴应用直径为0.8 cm 的圆锥形艾柱行艾灸治疗;待上述穴位艾灸完成,患者将体位调整为仰卧体位,并俯掌,在外关穴放置相同大小艾柱,上述穴位行艾灸治疗时每穴5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隔天1 次,3 次·周-1。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 m。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m 末的疼痛情况、颈椎关节活动功能、颈前屈持续时间、颈后伸持续时间和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情况
通过对疼痛程度和疼痛状态来评估疼痛情况。采用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估疼痛程度[4],该量表包括10 个条目,每个条目分数0~5 分,分数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状态[5],分数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状态越严重。
1.3.2 颈椎关节活动功能
应用关节角度测量器测定颈椎关节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角度,以此来反应颈椎关节活动功能。
1.3.3 颈前屈持续时间
患者取仰卧体位,于患者头下放置测试者手,在其双肩不离开床面的情况下,测定患者轻轻抬头,直至不能维持抬头姿势、头部接触测试者手掌所用的时间,即为颈前屈持续时间。
1.3.4 颈后伸持续时间
患者取俯卧体位,在患者双手在身侧,上半身被尼龙绳固定的情况下,测定患者将头伸出床位外后悬挂2.5 kg 重物,直到头部不能维持颈伸姿势,重物落地所用的时间即为颈后伸持续时间。
1.3.5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
采用丹麦Keypoint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记录颈伸肌中位频率、胸锁乳突肌中位频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1m 末NPQ、VAS 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艾灸组低于常规组(P<0.05)。表1。
表1 疼痛情况(±SD)
表1 疼痛情况(±SD)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常规组相比,*P<0.05。
?
2.2 颈椎关节活动功能
两组患者干预1 m 末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艾灸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颈椎关节活动功能(X± SD)
2.3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
两组患者干预1 m 末颈前屈持续时间、颈后伸持续时间、颈伸肌中位频率、胸锁乳突肌中位频率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艾灸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X± SD)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艾灸组干预1 m 末NPQ、VAS 评分低于常规组,表明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可调节疼痛情况。综合干预通过颈椎锻炼,可提高颈背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软组织修复,一定程度上减轻颈肩背部疼痛[6]。而艾灸法则通过刺激颈夹脊穴,对疼痛部位的粗神经纤维进行刺激,并推动神经细胞释放内啡肽进程,发挥镇痛作用,加之艾灸的温和作用,刺激该穴位,发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改善疼痛情况;通过对肩井穴刺激,促进颈肩部血液循环,应用艾灸的温热效应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提高局部组织的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强局部皮肤的代谢能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减轻机体疼痛[7]。
本研究显示艾灸组干预1m 末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水平高于常规组,表明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可调控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综合干预应用头颈部活动具体时间表可对患者进行提醒,避免患者因工作长期保持低头姿势,缓解颈部肌肉疲劳感,且合理的睡眠姿势利于养护颈椎,使其保持正常生理曲度,但缺乏监督反馈,致使颈椎活动功能的调节效果不明显[8]。由于风池穴与枕下三角区相吻合,在枕下三角区区域含有丰富的肌肉组织,艾灸该穴位,可改善斜方肌、枕下肌群等组织紧张度,减轻颈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避免退行性病变对椎动脉造成的压迫和扭曲,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改善颈椎僵硬感;艾灸夹脊穴,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病变局部神经肿胀,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调节颈椎活动功能[9]。
本研究发现艾灸组干预1 m 末颈前屈持续时间、颈后伸持续时间、颈伸肌中位频率、胸锁乳突肌中位频率水平高于常规组,表明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可改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综合干预通过纠正不良姿势,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感,配合颈椎锻炼,可降低颈部肌肉疲劳感,但部分患者依从性上不高,致使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调节效果一般[10]。艾灸外关可降低对椎体的牵拉,减轻颈部肌肉软组织对椎动脉压迫,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颈部肌肉紧张感;艾灸夹脊穴,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松解组织粘连;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加快组织细胞运动,提高淋巴循环速度,加速组织渗出、粘连等病理性产物排出,解除平滑肌痉挛,放松紧张肌肉,改善颈部肌肉疲劳感,调节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
综上所述,艾灸法辅助颈椎锻炼可调节CSR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调控颈椎关节活动功能,改善疼痛情况,疗效优于综合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