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视角下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08-12刘婉琳
刘婉琳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1 引言
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Chritensen 在1995 年提出[1],此后逐渐引起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颠覆性技术是指与现存技术相比,在技术上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性创新,并且将会对市场会产生颠覆性和变革性影响或根本替代效果的一类新兴技术,它可能是全新技术,也可能是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应用[2-3]。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4],“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同时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并将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对国家而言,颠覆性技术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课题[5];对行业而言,颠覆性创新意味着经济迅速变化,一个完整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体系,将会使企业从适应市场转变为把控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对于颠覆性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战略价值。
基于此,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通过发文年度、发文机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等维度,深入探究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演变脉络和发展前沿,希望为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2 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现状
本文以“颠覆性技术”“颠覆性创新”等为检索词在CNKI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29日),经过对命中文献系统梳理后发现,目前国内关于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颠覆性技术概念探讨、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与预测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型企业颠覆性技术识别路径探究,下面将分点论述:
首先,在颠覆性技术概念探讨方面,孙永福等[6]认为目前颠覆性技术的研究高度依赖各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主观性较强,并且缺乏成熟可靠的计量模型。张光宇等[7]采用定量文献计量和定性文献分析的方法,以纵向视角系统阐述了国际上对颠覆性创新这一概念的研究进程,他指出目前国际上颠覆性创新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学者为主,且集中在主体特征、衡量维度及发展路径三个方面。
其次,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与预测方法的研究上,王超等[8]认为未来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应综合把握颠覆性技术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以此构建全面且系统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苏鹏等[9]指出目前颠覆性技术识别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识别针对性不足。张佳维等[10]认为应创建一个颠覆性技术识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最后,在创新型企业颠覆性技术识别路径研究方面,卢光松等[11]从企业角度出发,从技术、市场、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制定颠覆性技术识别路线图的影响因素,但他并未为颠覆性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遍适应方法/指南。张枢盛等[12]指出,在位企业可通过创建独立组织,进行组织改组,实施反颠覆、并购等手段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路径选择;刘洪民等[13]认为,企业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结构的制定应考虑创新型企业实际情况,并与企业的创新决策动态结合。
现有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界定了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与其他概念进行了比较与辨析,为本研究明晰相关概念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已有研究通过文献知识关联等方式,归纳总结了构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方法,并从技术特征、市场特征、宏观环境等维度进行分析[10],指出目前颠覆性技术的主要识别指标,为本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但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外颠覆性创新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上,且国内大部分研究仅针对颠覆性创新的识别与预测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未有研究从国内已有的颠覆性创新研究相关文献的角度出发,对国内针对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的系统的研究进程进行分析。
故综上所述,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在了解当前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颠覆性技术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CNKI 数据库作为国内研究文献来源,检索策略为:TI=(颠覆性技术OR 颠覆性创新OR 颠覆式技术OR颠覆式创新),检索时间为2022 年1 月29 日,共命中1406 条记录,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检索噪音,余下728 条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入VOSviewer中,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计量法和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软件。文献计量是指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考察文献的外部特征,从而描述、评价和预测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4]。而VOSviewer 是一款用以绘制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它由荷兰莱顿大学的Nees Jan van Eck 教授和Ludo Waltman 教授共同开发,借助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对标题、主题词、关键词、作者等文献相关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可绘制各个领域的知识图谱[15]。
本研究首先利用学术引擎(CNKI)自身的可视化工具对国内研究颠覆性技术相关文献发文量时序变化特征和文献来源机构进行分析;其次,运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发文作者等共现分析。通过对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了解国内目前关于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的研究现状,并从发文量时序变化特征、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和发文作者四个角度展开进一步分析,以此预测并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为我国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4 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文献计量结果分析
4.1 发文量时序变化特征
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成长过程与其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水平密切相关[16]。图1 为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发文时序图,从该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2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发文数量和变化趋势两个角度分析,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至2012年,在此时间段内,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发文量维持在较低水平(50 篇以下),且并无较大波动;第二阶段是2012 年至今,从2012 年起,发文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仅在2019、2020年前后出现小幅度下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21年达到顶峰(199 篇)。数据表明,学界对颠覆性技术的关注程度在持续上升,尤其在2020年,相关发文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这一年份为颠覆性技术研究的“井喷年”。
图1 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时序分布图
4.2 研究机构分析
图2为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发文机构分布图,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发文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排名前20的机构中高等院校有14所,科研机构共有6 所。其中排名前10 的机构分别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复旦大学。其中有7所均为双一流高校。发文量位居榜首的是清华大学,共计发文41篇,约为第二名(上海交通大学)的1.5倍,说明清华大学是目前国内颠覆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而排名第三的广东工业大学虽为普通本科院校,但其发文量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由此可见其在颠覆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影响力,在后期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与资助时,广东工业大学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图2 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发文机构分布图
4.3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代表了一篇文献的主旨。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可以揭露此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17,18]。本文对收集到的文献数据的关键词频率≥3的138个关键词进行聚类,以了解颠覆性技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软件聚类表明,该研究领域存在以下几个族群:
热点一:产业化、技术识别、技术预测、技术预见、科技创新、识别方法;
热点二:产业变革、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路径、新兴产业;
热点三:云计算、人工智能、分析经济、创新驱动、可再生能源、基因组学;
热点四: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创新、技术、教育学、颠覆性;
热点五:价值网络、创新模式、后发企业、延续式/持续式创新、环境动态性;
此外,相关热点还有:商业模式、媒介融合、颠覆性技术创新、跨界创新、区块链技术等。
在VOSviewer 密度图(图3)中,关键词所在区域亮度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从图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颠覆性创新”这一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便是“颠覆性技术”和“颠覆式创新”,由此表明“颠覆性创新”是目前国内颠覆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颠覆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图3 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热点图谱
图4为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热点变化图谱,该图中颜色由深到浅的变化代表了学术界研究热点的转移。从该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从最初的技术路线图、基于组学、主流市场、延续性创新等逐渐向颠覆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转移。2018年以后,研究重点进一步发展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预见和技术识别等方面,而如何进行技术识别与预测以及实现技术创新是当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4 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热点变化图谱
4.4 发文作者分析
高发文量与高被引是衡量研究领域作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发文量表明作者在研究领域有较多产出[7]。在合作网络图中,圆圈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连线的粗细代表作者合作数的多少[16]。从图5 中可以看出,有4 位学者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较大。一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张光宇教授,其在颠覆性技术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居于榜首,主要从事企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郑州大学的王金凤教授,相关论文主要围绕着矿业工程和企业、工业经济等方面;三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继祥教授,主要研究内容为战略管理及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四是中国科学信息技术所的潘云涛研究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研究。
图5 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同时,在合作网络图中,颜色相同则代表作者同属于一个合作网络,而发文量居多的作者通常有属于自己的合作群体,合作程度较高[16]。透过图5我们可以看到,合作最为紧密的是以张光宇为核心的合作群体,其人数最多且与陈继祥、王海军等作者所在团队均存在合作关系。而王金凤、潘云涛两位学者各自合作群体较为固定,说明目前国内颠覆性技术相关研究已经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和一定的研究范式,且核心作者群体间存在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5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定量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CNKI中文数据库中收集到的728篇国内颠覆性技术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借助VOSviewer软件分别从发文量时序变化、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关键词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首先,国内颠覆性技术领域相关研究发文量近年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这与科技论文数量整体升高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界和社会各界对颠覆性技术的关注在持续走高,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发文量最多,在后续的发展中这两个学科和相关的学者可以给予该领域重点关注。
其次,本研究通过对颠覆性技术领域发文机构的计量分析发现,广东工业大学是排名前20的机构中唯一一所非985/211 院校。一般来说,热门领域的发文机构大多为老牌985院校或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但是在颠覆性技术领域,广东工业大学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院校的科研实力不应被区别对待。
再次,本研究通过对颠覆性技术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分析发现,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热点转变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后发企业的颠覆式创新”以及“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结合”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何实现技术识别与技术创新可能将成为国内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最后,对核心作者群体分析发现,广东工业大学的张光宇、郑州大学的王金凤、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继祥等学者发文量靠前,且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而本文认为虽然目前颠覆性技术领域已经出现核心作者群体且产生了未定的合作关系,但核心作者的数量仍然较少,不过结合近年发文趋势来看,未来十年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有可能会出现翻番的情况,核心作者的数量也将会大大增加。此外,虽然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作者合作关系,但从总体上来看学者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频次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机制的建立、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的梳理、颠覆性技术潜力的定量研究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