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田野调查
——以面塑“圣虫”为主要研究对象

2022-08-12孙潇健包双梅孙绍明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莱州饽饽面塑

孙潇健 包双梅 孙绍明

(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10 3.山东省莱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项目”项目成员 山东 莱州 261400)

山东省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面紧靠莱州湾,东面与山东的招远市、莱西、莱芜等地接壤。莱州旧称“掖县”,得名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以夜邑万户”。至隋代,改“莱州”。莱州地区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这皆对当地民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称为“胶东花饽饽”的山东莱州面塑,则以“圣虫”的造型形象见长,当地各个村镇所制作的以“圣虫”为代表的“胶东花饽饽”面塑制品,也各有风格,且极具特色。“胶东花饽饽”,一般以大圆盘为底,形似蛇盘,再以巨大的饽饽做头,似有虎头之感。身上的装饰更是繁多,身上每一件不同的面塑造型,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说法,莱州面塑作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色,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面食手工艺制品。

山东莱州传统的民间面塑艺术“胶东花饽饽”,多用于新婚喜庆、上梁大吉、新春佳节、生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庆典等场合。其装饰,一般以大面积的红、黄、蓝、绿等单色作为主色,色彩鲜艳明亮,在造型物的眼球、头发等处,辅以黑色,增强了面塑胶东花饽饽造型物的视觉效果。

胶东花饽饽的造型形象,既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面塑的美,主要体现在它的材料质朴、传统深厚、手艺娴熟。它塑造的形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文化艺术因素,使其在不同的民俗节日里,用普通面食展示底蕴深厚的民俗内容,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今日,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以该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雪堂老人的名义创建的面塑公司,秉承“传承经典文化,引领健康美食潮流”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对山东莱州面塑艺术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就是想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之上,深入调查其存在发展的现状,将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的造型分类、历史渊源与多元价值等方面,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使得这项非遗项目在继续实践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抹理论的亮色。

一、胶东花饽饽的历史溯源与现状调查

1. 胶东花饽饽的历史溯源

我国面塑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有点滴的记录。较早的详实记载,见于唐代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幞,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的记载。在面食制作方面,《晋书·何曾传》中,记载有何曾这个人特别的饮食习惯“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就是说蒸不出开十字口的蒸饼,何曾是不会动手去吃的,《晋书》里的蒸饼,就是指今日的馒头。宋代学者程大昌,也在其所撰《演繁露》中,也提到面食类发酵的方法“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发展至今,蒸制食品的方法,仍没有太大的改变,操作流程基本相似。首先是把面制品发酵好,之后,再放入蒸笼中,以高温水蒸汽蒸熟。最后的成品,外表光滑,色泽似玉一般温润,内部中空透气,口感松软,故深受百姓的喜爱。流行面塑艺术地区的制作手法,与上所述,大体相同。山东莱州面塑的制作,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保留传统手艺的过程中,制作的工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如今的面塑艺术更为美观精致。

在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民俗传说中,有关其代表性的造型样式“圣虫”的造型,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说。据说,在一个冬季,莱州一大户人家娶媳妇,在接亲的路上,遇见了路边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神虫。新娘不忍神虫继续再受冻,便将神虫揣在怀里带到了新郎家。在到了新郎家后,新娘便将神虫安置在家中的粮仓当中。不久,当地遇到了百年难遇的灾荒,新郎这一家人都是心地善良之人,便打开家中粮仓救济灾民。但是,救济完灾民后,家里粮仓的粮食却越来越多,大家对此都很是奇怪,直到新娘在粮仓发现了在路边被她救下的神虫才明白,这一切都是神虫的报恩。从那之后,山东莱州百姓家家户户便有了供奉神虫的传统,又因为神虫可以保佑人们家中的粮食多剩余粮,慢慢地,对神虫的称呼也改为了剩虫,最后取崇敬吉祥的“圣”字,即能表达人们心中所想,也更富有神圣之义。

在《莱州市志》第二十七编的“文化”一节中提到:面塑多在节日、定亲、喜庆时制作。如正月十五的“把饽饽”、二月二的“圣虫”、七月七的“巧饼”、八月十五的“月糕”;定亲的“鸳鸯”;小孩过“百天”(一百天)的穗子;老人过生日的“寿桃”;盖房庆梁的“梁龙”等等。这类面塑作品配以色彩,极具艺术感。而从事这类民间艺术的艺人,通常被称为“塑匠”或“画匠”。[在该书第三十一编民俗宗教的第三章“礼仪民俗”中,提到过面塑制品的使用时的一些具体习俗,例如:二月二将藏于食品容器中的“圣虫”取出,过百天时蒸制两头尖的饽饽(俗称“百岁子”)分送亲友。

2. 胶东花饽饽现状调查

山东省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雪堂老人,早在1980 年左右,就在自己老母亲的指导下,制作面塑作品。当时,碍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大铁锅、木材、米面等常用的材料进行制作。但这丝毫没有削减孙雪堂老人对于面塑艺术的热情,如今她已年过古稀,始终保持对面塑艺术的热情,历40 余年不减。

2012 年,孙雪堂老人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传承人”。2019 年1 月,又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称号。同年,孙雪堂老人在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上贾家村,创建面塑制作工厂“莱州市喜麦熹食品有限公司”(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家村268 号),为全村30 多位中老年人,提供了二次就业的岗位,促进了本村的经济发展。之后,孙雪堂老人创建的“胶东花饽饽”面塑企业,又在周边地区开了两家门面店,即:莱州市“喜麦熹胶东花饽饽旗舰店”(莱州市紫景花园南门)和“喜麦熹胶东花饽饽”(莱州市文化东路628号银资大厦B 座)。由此,孙雪堂老人也获得了她应有的回报,在山东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名录上,她都榜上有名。同时,她的“胶东花饽饽”作品,在省、市和国家举办的各级非遗活动和评比中斩获大奖(见表1,非物质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孙雪堂所获传承人证书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表1 非物质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孙雪堂所获传承人证书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

面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工具使用上,也极具民间特色。面塑制作,并没有固定的专门工具,民间艺人多会使用梳子、剪刀、筷子、牙签、筷子、擀面杖等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进行制作。例如剪刀,可以剪出来细条状的面团,用作显示龙凤的须,有时,也会使用小剪刀,在一整个面团后,剪出刺猬背后上的刺的质感;筷子,一般会用作处理龙、凤的躯干部分;牙签,不仅可以抠出一些局部的细节,也能将一些小型面塑,固定在胶东花饽饽面塑的代表作品“圣虫”身上;梳子,是制作面塑作品中枝叶脉络与纹理的一个绝佳工具,如今售卖的胶东花饽饽面塑作品,为了保证每一片叶子、花朵的规整度,也适时地引入了一些新式的模具,进行制作(见表2、表3,传统面塑“胶东花饽饽”制作所用工具一览表,拍摄时间:2022 年3 月19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喜麦熹食品有限公司。摄影:孙潇健)。

表2 传统面塑“胶东花饽饽”制作所用工具一览表

表3 传统面塑“胶东花饽饽”制作新工具一览表

根据“胶东花饽饽”面塑制作的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将其制作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就是和面:用小麦面、荞麦面等农家常用的粮食作为基本制作材料。手艺人会用这些面粉加水调和后,揉到软硬适中的状态后进行发酵,这样做会利于后期面塑的塑形。因为,制作面塑不同于制作馒头、花卷等普通面食食品,所以,在选择面粉进行和面时,老手艺人会很好地控制面粉和水的比例,以及水的温度。经验丰富的面塑手艺人,还会控制好最后制作面塑的面团大小,这样,会做到既不浪费,也不会短缺(见图1 ,拍摄内容:莱州市喜麦食品厂工人师傅们正在揉面。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摄影:孙绍明)。

图1

其次,就是发面。在和好的面中加入酵母,这样做是为了蒸出来的面塑制品,不仅外形饱满好看,吃起来,也松软可口。面团加入面起子后,就开始醒面了,制作这一步和制作各类发酵的面食食品一样,会用一块潮湿的纱布盖在揉好的面团上,再用家里的大盆罩住。掌握好面团发酵的时间,是所有面塑艺人经验的积累和展现,而面团发酵的过程,在不同的季节里,也是不同的。夏天一般要注意防风,也要注意发酵的时间,过度发酵,会导致面团失去可塑性;冬天发面,在注意防风的同时,因为室内外温度较低,所以,要通过升高温度来加速发酵过程。一般会用棉被捂住,放在火炕上,用以加速发酵的速度。

再次,就是捏面团和蒸制,当面团发酵到适中的程度,就可以开始捏塑了。捏面团是整个面塑制作最为核心的一步,这也是一个面塑作品,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有经验的面塑艺人,会通过对面团的揉、压等动作,捏出适宜的形状而进行制作,再用卷、揪、搓等面案技法,来细化这些面团,最后塑形制作。村中的面塑艺人,大多没有太多从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的经验,但他们从书中的图片及生活中最常见的动植物入手,成为艺人们用来制作面塑的最佳实践模板。捏制这一工艺流程的发展,还有赖于不断更新、更为便捷的制作工具,当然,祖传的手上功夫,还是民间艺人最珍视的法宝。今天,制作面塑,有了更为精细的手工工具,如在勾画面塑形象的羽毛、龙鳞等细节上,就会处理得更为巧妙与传神。

制作好的面塑,到了这一步就可以放进蒸笼里了。根据面塑的数量与大小来控制蒸的时间,这一步,火候的控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般如“胶东花饽饽”面塑的代表作品“圣虫”,其体型都很庞大,所以,在蒸制的时候,就会把装饰配件与主体部分,分开蒸制。在蒸熟后,再经历风干、拼接、组而最终完成。

最后就是上色了。不同地区的面塑,上色的方法也有不同。一般有先上色和蒸制熟后上色两种。山东莱州的面塑“胶东花饽饽”,一般会先蒸制后上色的办法(见图2,拍摄内容:山东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雪堂正在为面塑上色。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摄影:孙绍明)。所用的颜料,是中国传统国画的常用矿物质颜料。胶东花饽饽主要的色彩,是红、绿、黄等颜色,在塑形作品的叶子、凤的羽翼、花朵等部分,也会显现国画颜料渐变效果的特质。如“胶东花饽饽”成品“圣虫”,在上色后,人们还会在做好的“圣虫”上涂抹一层花生油。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显得成品“圣虫”格外光亮,同时,也是防止“圣虫”因长时间存放而发生干裂。

图2

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代的面塑制作工艺,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于传统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一方面是设备的创新,传统的和面一般都是人工揉制,如今的厂子里制作面塑,都会使用机器进行和面(不少老艺人还会上手揉面,还会亲自上手揉面,从手感上检验其是否合格),和面的关键在于水与面粉的比例,另外还要掌控发酵的时间。在利用机器进行和面和发酵这一过程时,精密的仪器,会严苛地控制好时间与比例,这样,和出来的面团光滑、平整且细腻,有利于后面面塑成品的制作。另一方面,使用的材料,也在改良。传统的“胶东花饽饽”,经孙雪堂老人改良后,成了“中式花馍蛋糕”,在原有的面塑艺术基础之上又进行改良和创新。在花馍蛋糕中加入果蔬汁,做到完全零防腐,越发受人欢迎。

二、“胶东花饽饽”面塑制品的分类

1. 胶东花饽饽中的喜庆圣虫“寿桃”

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中的长寿百岁“圣虫”面塑,一般有寿桃、寿星、猪、金元宝、福袋等造型。尤其是喜庆类“圣虫”寿桃(见图3,拍摄内容:长寿百岁“圣虫”面塑成品寿桃。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摄影:孙绍明),整体面塑造型厚重而敦实,中间那一颗硕大的蟠桃造型,栩栩如生。两侧的小猪元宝福袋等,都彰显出了这个面塑美好的属性。寿桃,是我国在老人生日上经常会用到的一个造型,代表了延年益寿、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面塑采用这样的造型,也是当地民俗文化与审美情趣的展现,更是当地人民对于生命的美好祝福,在面塑中展示出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图3

2. 胶东花饽饽中的上梁“圣虫”

上梁,是指中国农业耕作区,在建房的过程中的一个建筑环节,同时,又有着特定民俗含义与祭祀仪式。上梁时,一定要祭奠,此前,会有本家请人提前做好上梁的“圣虫”面塑(见图4,拍摄内容:笔者姑姑家建新房时上梁仪式中用作贡品的面塑“圣虫”。拍摄时间:1998 年9 月1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莱州市朱桥镇寺庄村。摄影:孙同准),作为上梁仪式时的贡品呈现出来。当地人盖房,打好地基,砌好砖墙,架屋顶上的主梁时,主家就会举办隆重的“上梁”祭祀仪式,这是人们对于迁入新居,安居乐业,家族兴旺的美好祈愿。在上梁的仪式中,家中会摆好香案和贡品,往大梁上贴上红色的纸并写上“上梁大吉”,再将龙凤馍摆放到大梁和脊顶上,象征蟠龙抬头,凤宝落地,威震四方。而后将蹲狮和卧虎摆到新房门口,象征镇邪辟邪,保佑幸福平安。

图4

上梁仪式开始时,鞭炮齐鸣,要有人站在屋顶往下撒很多花果、鱼、虫和小花馍等面塑祭品,②让孩子们来哄抢,这样即为新屋增添了人气,也是将幸福平安传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同时,还会在家中摆一个“燕窝”式的面塑,民间相传,在建新房时送“燕窝”面塑,也是以燕喻人的幸福美满。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上梁时用的“圣虫”的造型和功能,反而经过历久弥新的发展,使得它更加精细、饱满。

在山东莱州的《莱州市志》的附录中,记载了一首上梁时传唱的民歌:

往新房走,抬头望,刚起的高屋真朝阳。

八扇的大窗向南开,狮子把门站两旁。

鸿基远页千年结,燕喜新开百福堂。

我在新房往下望,亲戚朋友来庆梁。

燕的寿桃摆满屋,还有大鱼大肉猪肝肠。

喜烟喜酒都拿齐,鸡子、鲜虾装箩筐。

…………

幸福的日子似水长。

3. 胶东花饽饽中的“百岁”

贺百岁,就是庆贺婴儿降生百天,又被称为“百晬”。山东省莱州地区的民俗,十分重视婴儿的百岁之祝贺仪式。这一天,讲求排场的小儿娘家人,会请村中的手艺人,来自家制作“胶东花饽饽”中的“百晬”面塑(见图5 ,拍摄内容:过百天所用面塑成品。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摄影:孙绍明)。 有些人家,还会开着拖拉机,为过百岁的婴儿,送来满箩筐的鸡蛋和面塑以及婴儿要穿的衣帽被褥等。

图5

在仪式结束的时候,也会像上梁时一样,从屋顶将这些小的面塑食品,抛到院子里,接到这些面塑,在人们心中是幸福美满的象征。生日民俗,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庄重仪式,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将麦面食品中注入传统民俗文化,使“百晬”民俗活动,变得更加隆重、红火,也更具文化和艺术色彩,突出彰显了当地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向往。

4. 胶东花饽饽中的“鸳鸯”

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品种样式,在新婚期间,还有各种花样繁多的鸳鸯、金鱼、猪、蝴蝶、龙凤等面塑造型。为显现喜庆的氛围,每一种面塑,都是成双成对的,有四对、六对、十二对不等。在这类展现喜庆的“胶东花饽饽”大圣虫上,要插出牡丹样式的面花,取富贵绵长之意,左右两边,还要各放一只鸳鸯凑成一对儿,取意为夫妻恩爱。鸳鸯,形影不离,飞则同振翅,游则同戏水,栖则连翼交颈而眠,是婚姻当中最美好的祝愿象征形象。

新人在新婚当天,用于祝贺新婚的“胶东花饽饽”面塑圣虫(见图6 ,拍摄内容:笔者姐姐的新婚仪式。拍摄时间:2019 年4 月5 日上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圈子村。摄影:孙晓娟),要一直摆在家中的正厅。在出家门的时候,还要心怀虔诚的祭拜整个面塑作品,从新婚的流程与仪式中,足以看出来当地人民对这项传统民俗的重视程度。

图6

5. 胶东花饽饽中的新年“圣虫”

山东莱州的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典型代表“圣虫”,最早的应用,实际上是在新年期间,莱州当地的百姓为二月二供奉的“圣虫”(见图7 ,拍摄内容:新年所用面塑二月二新年圣虫。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摄影:孙绍明)。

图7

“新年圣虫”的造型,形状似蛇。当地百姓谚语说“长虫长,圣虫短”,取反意,意为家中粮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日,“新年圣虫”,要脸朝外;十六日,“新年圣虫”面朝里,取“里升”之意。“新年圣虫”,会从每年的大年除夕,一直到二月二,始终要放到粮仓里,喻无穷无尽之意。在新年期间,除了“新年圣虫”这种造型的面塑外,人们还会制作其他“花饽饽”的造型面塑,以示喜庆。过年期间,“新年圣虫”会摆在家中的正桌上进行供奉。在出了正月后,会撕掉外表带有颜色的外皮,再加以食用。因为人们相信经过香火缭绕供奉敬畏的“圣虫”,会给新的一年带来更好的运气,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

6. 胶东花饽饽面塑的其他形式

山东莱州“胶东花饽饽”面塑艺术,发轫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土壤,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而与时俱进。今天,作为民间传统技艺的“胶东花饽饽”面塑艺术,又在新的时代,生发出新的造型样式。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华诞之际,山东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的传承人孙雪堂老人,专门制作了一个名为《庆祝新中国70 华诞节日快乐》的“胶东花饽饽”面塑作品(见图8 ,拍摄内容: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雪堂老人制作的《庆祝新中国70华诞节日快乐》“胶东花饽饽”面塑作品。拍摄时间:2022 年1 月20 日下午。拍摄地点: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集村268 号莱州市喜麦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摄影:孙绍明)。整个面塑作品,以建国70 周年华诞为主题,主体部分,以天安门为主,在天安门前是一个巨大的寿桃,代表庆祝祖国华诞。在寿桃两边,是龙凤的造型,寓为吉祥之意。在天安门的两侧,是一排排的竹子,喻“竹子节节高”,也是对国家的美好祝福。还有五谷丰登、鱼跃龙门、牡丹花、松鹤延年、国宝熊猫等造型配饰,在面塑的底座处安放。孙雪堂老人,还精心制作了56 朵盛开的向日葵,代表了我们国家的56 个民族,比喻各族人民一心向党。这份浓浓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这位老面塑艺术家心系祖国,传承非遗项目的实际体现。

图8

三、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多元价值

1. 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文化价值

面塑,是民间广大民众寄托情感、向往美好生活的民间面食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将地域性特点、民俗性特征和艺术审美融为一体的典型代表。山东莱州的非遗项目“胶东花饽饽”系列面塑制品,其显著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莱州胶东花饽饽是集当地祭拜仪式、民间风俗、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生产场域”,(这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本次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时代发展变迁,传播媒介、制作手法、取材空间等诸种外因与内因,都大大促进了面塑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变化。为此,“胶东花饽饽”制品所具有的这种“艺术生产场域”文化元素,使其获得了显著的文化价值;

其次,从前以村为单位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传统文化取向,慢慢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之间的精细化分工,已慢慢开始介入到了中国农村实际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步变成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参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这种资本的转变方式,在实际上,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面塑艺术的发展进程;

再次,山东莱州“胶东花饽饽”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当地的民间艺人身上。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孙雪堂老人,早年间学习这项技能时,更多的是跟着家里面、村里面的老人耳濡墨染的掌握了这项技能。村中的手艺人大多是“有固定住所的”手艺人,但也有一些“流动性手艺人”会在婚礼、小孩百天、上梁等日子在各个村落的主家招待下制作面塑。这时,技艺最为娴熟的长者,会给大家分配任务,有的人会捏叶子、有的人会捏花朵等小物件,长者则会制作一些更为复杂的物件,例如:龙须、凤翼等。最后将大家各自制作的组合在一起,整个“圣虫”组合面塑制品,就算是制作成功了。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面塑艺术主要的技艺得以保留与传承。到如今,这门手艺的传承越发受限,要通过传承民间艺术内在的“神韵”,辅以发展外在的精致化从而达到传承与发展。

最后,也是胶东花饽饽文化价值的核心,是如何坚守物质“本真性”原则,我国著名学者刘魁立先生认为,本真性是文化事物的内在逻辑与精神支柱,是文化特有的基本属性,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本质不发生改变,那么就属于正常亦或是说有意义的发展。如今,山东莱州地区的“胶东花饽饽”面塑制品,也慢慢从变成了如今流通于市场的商品,我认为今天这样的市场化行为,也是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方式。以前以村落为单位的文化场域丧失了传播这种文化的土壤,在当今经济、时代发展的大潮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通过自身的转变在为时代而服务。经过不断调整发展的文化遗产,也渐渐的具有了“活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则容易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面塑的变化从多年前单一的面塑形象到如今增加了各类生动潮流的卡通形象,这也是工艺不断打磨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 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审美价值

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地方:朴素之美、韵味之美以及造型之美。这是根据山东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而生发出来的,它也突出反映了山东人民质朴纯真的特点,“朴”是指没有加工过的木头。这种质朴、朴素的特征深深根植于山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面塑艺术传统质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朴素性。莱州面塑多取材自日常生活,例如有:猪、兔、羊、鱼、刺猬等。而面塑的韵味之美,主要体现在用途当中。面塑的用途广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大多用于各类具有纪念性的日子,都是源于民众心中美好的希望与祝愿。人将这些最朴素的理想转化到面塑身上,将地域性、民俗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韵味,传达了莱州当地老百姓对未来的祝愿与美好的向往。最后就是造型之美,造型之美是因为莱州面塑具有典型的地方风格造型特征,这也是民间艺术造型风格的重要表现。面塑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面塑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都在表达着老百姓对于红红火火日子的向往。面塑这样的造型与配色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既点明了用途,也表达了人民心中的美好祝愿。

胶东花饽饽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朴素、韵味与造型当中,表现于独特的色彩风格之上,花饽饽是融合了当地人民的审美取向所造就的。山东莱州面塑在色彩上一般有具体而程式化的色彩风格,大面积的红、绿、黄等色彩之间显得荡气回肠、华美艳丽,这样代代相传的色彩风格,一方面是当地人文风貌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在以前,生活没有那么富足,可支配利用的色彩很少。这也是促成这样风格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特色的色彩被赋予了时代的符号,彰显了人民心中美好的愿景与象征意义。这样“生克互补、道法自然”的隐喻,也是典型的东方文化色彩符号,大多色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利用,也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含义,就像是红色多表现喜庆吉祥、绿色多表现生意盎然一样,这样的造型、色彩特征,多与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生产需求息息相关,而这样的特征使莱州的胶东花饽饽具有了鲜明的文化艺术特征。

3. 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的教育意义

山东莱州非物质文化“胶东花饽饽”传承人孙雪堂老人,从小就跟随她的母亲去给办喜事的人家做面塑,在农村,猪、牛、鱼、刺猬等,都是常见的动物,而“照猫画虎”成了她们学艺之路的第一步。在山东莱州的这些村落中,对于面塑的制作传承,一直都没有一个标准,并不是师父带徒弟这样代代传承,更多的是源于喜爱,就是这份热爱,滋养了面塑艺术发生发展的土壤,使得面塑艺术代代传承。经过复杂工序制作出来的面塑,即是村里人敬神祭祖的一个物化表现,也是老人对于晚辈的一种教育传承。这是属于中国农村特有的沉浸式随缘教育方式,到了今天,面塑艺术的传播与发展随着国家时代的进步,有了更多元化的渠道。

据我实地调研所知,在山东莱州的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工艺美术进课堂”的课程,学校会邀请像孙雪堂老人这样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给学生讲授面塑艺术的前世今生。学生在课堂中,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感受、创作,这里面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接触过面塑,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像今日的城市里,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学习氛围在不断弱化,学校的环境,是可以为孩子们创作接触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氛围,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面塑的教育意义就像是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画,这一幅幅画面组成了无字的《圣经》,而面塑艺术,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作品,向孩子在诉说我们国家古老的文明。通过了解、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在潜移默化期间启迪孩子的智慧。

结 语

本论文,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山东莱州“胶东花饽饽”面塑制品的生存现状、造型特征及多元价值,从中国民间美术视角入手,分析了不同的面塑造型受到地理环境、人文氛围的影响情况。面塑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有了全新的变化。更为细致的工具刻画出了更加精致的作品,而这一切是在没有丢失物质“本真性”原则下的发展与进步。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雪堂老人制作的《庆祝新中国70 华诞节日快乐》,是吸取传统历史文化与融合当今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新面塑作品,这仿佛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也是当今时代精神无言的象征。

因为面塑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美好的特性,而深受人民所喜爱。面塑艺术家在面塑中积淀的世俗文化与“无功利化”的理念与热情,尤其是面塑艺术中所表达出的作者对生命的膜拜、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等,这一切,都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于生命、生活的全新认知,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良性运作的发展方向,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山东莱州“胶东花饽饽”面塑制品的延续与创新,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火炕”,又简称炕,或称大炕,是北方农村中常见的一种室内取暖设备。

②“面塑祭品”,是古代黄河流域的人民,祭祀时用面做成的各种动物和花鸟造型的形象,来代替生灵实物祭祀的一种方式。

③“百晬”,是指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民俗中,小儿诞生满百日时举行的家族内的贺宴,主要是祈愿孩子长命百岁,希望婴儿能平安成长之意。

猜你喜欢

莱州饽饽面塑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搜城 莱州
捏个萌猪迎新春
方晔: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买饽饽
长寿之乡的饮食秘密
指尖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