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床检验案例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8-11王炜祺许小青张景正孙玲先
王炜祺,许小青,张景正,孙玲先,罗 佳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医学检验或病理检验技术工作,在各级防疫机构或司法机构、血液中心从事医学检验或病理检验技术工作,在各类医药、生物技术企业从事检验技术工作或医学仪器设备营销、售后维修等工作。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检服务大众,医学检验与健康中国同行,更是成为“健康中国,医带医路”的支撑者。这种新型的检验服务理念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析化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课程内容有滴定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色谱分析及各方法的联用等[1]。分析化学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关的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后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综合和临床检验新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3]。
为此,分析化学教学团队的组建秉承结构化创新的理念,建成了一支由教学名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引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4-6],并进行了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依据医学检验行业特点,引入“医教融通、检教合一”的新理念、“以临床案例为导向”的新元素和医学检验岗位的新设备,将经典实用的分析项目贯穿任务全过程,采用“校企协同+案例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三步进阶或五步联动”教学模式,有效应对理论晦涩难懂、实训与岗位脱节的问题,培养“细心、精心、用心、仁心”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核心内容分光光度分析(模块三)为例,介绍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1 教学整体设计
1.1 内容分析
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检验岗位核心素养,参考“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重组和提升(如图1所示)[7-8],把本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为五个模块,共56学时,3学分。分光光度分析为模块三,包括四个任务,共计16学时。
图1 教学内容选择与课时安排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
(1)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医用化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前导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结构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模块一和二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分析化学中样品前处理、定量分析基础、数据处理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习模块三“分光光度分析”奠定了基础。
(2)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对分光光度法与临床医学检验岗位的相关性缺乏认识,学科认同感较弱,具备了基本的分析化学操作技能,但操作不规范、不熟练。
(3)学习特点“六不足”:根据学情问卷调查和长期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有以下特点:①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内驱力不足;②网络学习熟练,但学习自制力不足;③学生思维活跃,但知识内化力不足;④实训操作积极,但岗位匠心力不足;⑤工作主动性高,但职业向往力不足;⑥基本操作规范,但技术创新力不足。
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总目标为培养服务社会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和助力推进健康中国的支撑者。
本模块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分光光度分析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知识内化能力,塑造技能强、素养高、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检验人才。教学重难点见表1。
表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4 教学策略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医教融通、检教合一”为理念,以临床检验案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实施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分光光度法应用于临床检验项目,强化职业素养。
针对学生“六不足”的学习特点,采用“一平台、两环境、三结合”创新教学方式“补短板”。“一平台”是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推送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自制力,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时讨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指导;“两环境”是将虚拟仿真和真实实训环境相融合,化繁为简、深入探究、反复操作、强化技能,解决教学重难点,提升岗位匠心力和职业向往力;“三结合”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典型分析实训和临床检验案例相结合,贯穿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提升知识内化力和技术创新力(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策略
2 教学实施过程
2.1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三步进阶、五步联动模式教学
以“分光光度分析”为主线,将模块三分为四个任务。为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教师讲授,学生仿做,机械复制”的局限性,解决学生“只动手,不用脑,难迁移”的尴尬境地,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以临床案例为导向,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模式[9],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案例的知识载体作用,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科认同感,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
理论教学采用“知任务—探原理—究方法”三步进阶式教学,实训教学采用“知任务—析案例—究方法—强技能—拓应用”五步联动案例引导式教学。
以任务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含量的实训教学为例,采用五步联动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知任务”:在超星泛雅平台发布糖尿病患者案例导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临床血糖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完成任务前检测,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析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享案例探究成果,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进一步探究分光光度法在临床血糖检测中的应用;“究方法”:根据上述讨论情况,结合视频和虚拟仿真,围绕任务要求开展仿真训练,化解难点;“强技能”:基于学生对原理、方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规范操作流程的掌握,教师示范实验操作,学生分组练习,强化操作技能,实现课堂有成效;“拓应用”:开放虚拟仿真强化操作技能,结合临床检验案例,在平台讨论区发布拓展资料,师生互动,使学生“勤动手,擅用脑,能迁移”。
图3 教学实施过程
此外,团队构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元一体化的评价体系[10]。通过问卷、平台任务完成度和知识点测试等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对学生学习做出全面评价,有助于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期末,通过理论笔试和实训考核进行总结性评价。
2.2 利用“四精”教学资源,行校共育“四心”人才
本课程利用行校共建、行校共享的精粹内容和精品资源,以超星泛雅为载体,以临床检验案例为导向,以临床检验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细心、精心”的科学素养;利用行校共融、行校共研的精锐师资和精湛环境,以行业专家为岗位导师,以校内教师为专业导师,结合虚实双轨并行的实训环境,扎实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向往力,培养学生“用心、仁心”的职业素养(如图4所示)。
图4 利用“四精”资源育“四心”人才
2.3 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
课程团队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机制,双向联合、深度挖掘适合本校检验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如图5所示)。专业教师队伍全员党员,在课程内外全方位渗透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12]。
图5 课程思政映射点
3 学习效果
3.1 创设双线混合式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课堂结合学习通平台、虚拟仿真环境、学校实训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信息化教手段、仿真训练、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真学、真想、真会,课前任务完成率、小组讨论参与率、仿真练习率等均有明显提升。
3.2 创设检教合一的任务驱动模式,提高目标达成度
以临床检验案例为导向,借助真实检验项目,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实施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擅用脑,能迁移”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达到了做中学、学中想、想中悟、活学活用的效果。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5%,学生满意度为97.5%,学生参与度为100%。学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按照检验标准,完成检验方案的设计,在实训操作中学生对分析条件的选择,分析数据的处理,检测结果的汇报等方面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实现了“细心、精心、用心、仁心”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3.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本课程构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中的必赛项目,本教学模块采用临床检验案例导向和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知原理、会方法、能检验、能汇报”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夯实了理论和技能基础。课程团队以检验技能竞赛为抓手,学生依托技能竞赛的平台钻研操作、切磋技能、比学赶超教,教师汲取经验、以赛促改、优化教学、自我提升。
4 结语
本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分别采用“知任务—探原理—究方法”的三步进阶和“知任务—析案例—究方法—强技能—拓应用”的五步联动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任务前通过超星泛雅发布学习任务和临床检验案例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自制力,提高学生学习自制力;任务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索、讨论、归纳,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知识内化力,扎实了学生的检验技术技能;任务后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推送拓展资料,在第二课堂讨论区开展拓展学习和讨论,提升学生职业向往力,塑造学生岗位匠心力,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采用“一平台、两环境、三结合”的创新教学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举一反三,知因会用,提升学生知识内化力和技术创新力。构建“三层次”实训教学目标,按照“基层目标实训、中层目标(综合)实训和高层目标(专业设计型)实训”三个层次实施,达到学生能力由低阶到高阶层层递进的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深入探索理论知识、实训技能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成效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接轨不紧密的瓶颈,理实融通实现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引入“医教融通、检教合一”的新理念,构建并形成了新型教学研究组,将临床检验常见分光光度分析项目贯穿任务的全过程,实现医教相融共生。教授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发掘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政融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因此,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行校合作,深度开发行校共建、共享资源,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行校共育“四心”人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