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舞剧《大梦敦煌》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与创新
2022-08-11王珺琳
敦煌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深影响了现代艺术的各个方面。敦煌壁画对戏剧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它不但呈现着东方的审美艺术追求,而且是一部跨越千年生动的服饰人物历史,为戏剧服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审美意象。在戏剧领域,除了在内容上运用敦煌元素,一些戏剧更是将主题对准了敦煌的历史与人物。这些优秀的戏剧作品中,富于敦煌韵味的人物造型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人文艺术古代同现代的跨时空对话,体现出敦煌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审美高度。舞剧《大梦敦煌》以画师莫高和少女月牙的爱情悲剧为传承敦煌文化的情感载体,以现代歌舞为文化交流的艺术表达形式,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绝唱。当探寻其舞剧人物创作的脉络时,可以清晰地发现敦煌壁画对戏剧人物服饰设计的深刻影响,因此,笔者试图以自己粗浅的学识和看法,对《大梦敦煌》的服饰设计进行探讨与分析。
1 鲜卑与西域民族服饰元素的提炼
在《大梦敦煌》中,最有特点的人物服饰是西域人物服饰设计。它借鉴了西域和鲜卑的袴褶形制但又有所取舍和改造。袴褶原为戎服,是匈奴、东胡、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服饰。“褶”为上衣,其款式为圆领或交领,衣长不过膝。“袴”为下衣,也就是现在的裤子,鲜卑族的裤子分为大口、小口裤、灯笼裤等。蝶躞带是一种束腰衣带,既保暖,又便于骑射,还可在带上挂上小袋,将生活物品挂置在腰上。在敦煌壁画的北朝时期的供养人画像中有此服装。如西魏第285窟男供养人和288窟男供养人及其侍从上穿红色及黑色褶衣,下着白袴,腰系蝶躞带,脚穿黑色或白色靴子,见图1。
3.体育场馆利用率和健身休闲设施开放率不断提高。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模式能有效破解国内场馆运营管理困境,广西通过这一模式的逐步实施,各类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效果显著。2016年,广西普查大型体育场馆1205个,同年有75个大型体育场馆共获得免费低收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792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982万元。区内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对外开放的规模大大提升,开放时间也远超出国家标准,惠及人群较广。
在《大梦敦煌》的服装设计中,设计者并没有完全照本宣科地按照服装史图来设计人物,而是“痴迷地去寻找敦煌壁画中的既模糊又清晰的感觉”。因此,剧中的人物呈现出一种“迷幻的形象”。他们看上去穿着中国古代服装,但是又与服装史上的模板相去甚远,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这样的例子几乎贯穿了整部舞剧,见图2。例如,一幕中“凿窟群舞的画师”、三幕中“各路求亲部落”等形象,都呈现了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典型符号。而正是这些人物的生动形象,在精准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袴褶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服装设计元素,其人物服饰的艺术真实性也大大增加了整部舞剧的感染力。
2 军戎服饰的借鉴与创新
莫高窟154窟始建于吐蕃时期,其壁画上绘有毗沙门天王和观世音菩萨。天王头戴莲花冠,左手托宝塔,右手持长戟,身配吐蕃式弯刀,足蹬黑色战靴,踏立彩云间。铠甲在其胸间开合,下摆长至膝盖,铠甲上身由鱼鳞片甲制成,下身用长方形甲片连成。在唐代长乐公主的墓室壁画中的《出行图》里的吐鲁番战士,一手持长矛一手握长剑,头上戴有尖顶护项盔甲帽,束腰系带,足穿黑色靴子。
回鹘女装服饰中冠类繁多,有扇形冠、桃形冠、尖帽、圆帽、花帽(又分为圆形花帽和尖顶花帽)和缠头(回鹘供养人在戴冠的同时,头上缠有丝带并垂于耳后),其中以桃形冠最具有代表性。可参见莫高窟61窟、108窟等壁画。
3 回鹘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创新
有些老师对课程空间建设没有经验,上传了大量资料,让课程教学空间结构非常复杂,导致需要学习观看的内容很难找到,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课程教学空间建设亟待出台建设标准,建设标准应针对学生使用而制订,一切以方便学生学和老师教为标准。
《大梦敦煌》中大将军的服装设计以吐蕃民族的军戎服饰为基础,又融入了隋唐将领的兜鍪形制,完成了一种更具舞剧特点的将军人物设计。如图3所见,大将军表情严肃,头戴护项盔甲帽,身披黑袍,着对称式铠甲,腰系铠甲腰带,下身着长方形鱼鳞片裙,手握长剑,足穿军戎长靴。由此可见,对设计者来说,只有从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入手,才能使创作的人物经得起民族文化的检验,也才有可能从设计审美的角度更深层次地阐释戏剧服装的设计理念。
敦煌壁画中绘制有大量的西北少数民族形象。特别在曹氏归义军期间,更有许多回鹘服饰等供养人图像保存得比较完善清晰。在敦煌石窟《出行图》中可观察到天公主(可汗夫人)身骑白马,身着圆领窄袖,头戴帷帽加之薄纱。莫高窟第98窟中,天公主头束高髻,戴桃形宝冠横插凤钗步摇,后垂发至腰,眉心贴花钿,耳戴环,项戴璎珞或瑟瑟珠,身着圆领窄袖,裙绣红色风鸟花纹,上窄下宽,长至曳地。
在《大梦敦煌》中,设计师也汲取了回鹘民族服饰的元素,如图4可见,设计者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审美性的改造,把闭合长袍改为半裙,在裙子的基础上又加以丝带系扎,使整体更具有层次感,而上衣延续使用代表性的交领与圆领。对传统服饰加以现代设计,这无疑是民族服饰在当下戏剧作品中的创新表现。在发饰的设计中,设计者采用桃形冠、尖帽、缠头、圆帽等多种冠类,在保留原有形状的同时运用薄纱、发带,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对这一作品进行了民族服饰的“再设计”,使整体的戏剧服装更加多元化,也使少数民族戏剧人物的服装设计有了新突破,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表达。
由式(7)和(8)可知点(0,0),(1,0),(0,1)和点 (1,1)是均衡点。令 p'=可知,当满足时,点(p',q')也是均衡点。
《大梦敦煌》问世二十余年来,获得了众多荣誉,已经成为中国舞剧史上的一部杰作。服装设计源于传统又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该剧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这部成功的舞剧中,可以看出敦煌壁画艺术对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相信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发掘和传承,会有更多的宝藏能为戏剧服装的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会有更多优秀的富有民族服饰特色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中国和世界的戏剧舞台上。
[1]韩春启.戏剧人物服装设计:韩春启舞台作品精选[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8-25.
[2]谢静. 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11-187.
[3]谭蝉雪. 敦煌石窟全集·服饰画卷[M]. 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5:16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