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某隧道项目层状岩体变形特征及支护方案优化
2022-08-10张贵谊
张贵谊
[遵义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0]
0 引言
隧道工程实践中,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围岩压力分布不对称等原因使得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复杂多变,隧道开挖过程中层状岩体易发生滑移等安全事故[1-3]。以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例,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结构变形分析数值模型,总结岩体变形特性,提出优化锚杆布置的非对称支护方案[4-5]。即基于原有支护方案优化隧道左侧围岩的锚杆长度、环距及布局。
1 工程概况
某一级风险隧道,总长度10 751 m,最大埋深470 m,为单孔复线隧道,穿越岩层层理清晰,平均厚度35 m。由于层状岩体的承载能力低,原有支护结构出现裂缝和脱落。开挖至DK525+175断面时,工作面周围的岩石坍塌。经过初步的支护处治后,该隧道围岩变形仍在不断发展,被迫中止施工,决定采取回填措施有效控制变形。
2 数值模拟
2.1 计算模型
基于隧道围岩夹层模拟其层理面,初步确定为软弱夹层,适当减小其材料参数以突出层状岩体层间特性。根据莫尔—库仑理论建立层状岩体塑性模型,将岩体视为平面应变单元,其抗剪切强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τ——破坏面的剪切应力;a——围岩层理面、破坏面之间的夹角;c——岩体黏合力;ϕ——内摩擦角。σ——正应力,相应的围岩整体强度可通过公式(2)、(3)表示:
式中,cmax——与最大主应力平行的岩体黏合力;cmin——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岩体黏合力;a0——围岩层理面、最大主应力的夹角;ϕmax、ϕmin分别表示最大、最小摩擦角。
2.2 边界条件及关键参数设置
该高速公路隧道两侧边沿与其中心线相距60 m,隧道上下边沿相距95 m。隧道上左右边沿设为横向位移约束。岩体层理面倾角30°,间距1.8 m,软弱夹层厚0.02 m,该计算模型大小300 m×300 m,模型关键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材料参数
按照等效法确定支护参数,以简化模型计算,将钢拱架弹性模量换算到初期支护,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E——换算后的混凝土弹性模量;E0——换算前的原混凝土弹性模量;Sc——混凝土截面积;η——单位长度的钢拱架等效榀量;Sg——截面积;Eg——弹性模量。
2.3 计算工况
在高速公路工程试验路段分别运用全断面开挖方式、台阶开挖方式进行隧道开挖,计算无支护开挖与有支护开挖这两种工况下的隧道围岩变形情况[6]。
2.4 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隧道结构力学分析工具生成开挖作业统计数据,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全断面无支护开挖、全断面有支护开挖、台阶无支护开挖、台阶有支护开挖四种工况下隧道围岩的垂直和水平变形。结合图1、图2对四种工况下的应变云图进行分析,发现四种工况下围岩变形不对称特征显著。
图1 各种计算工况下的隧道围岩纵向变形云图(单位:mm)
图2 各种计算工况下的隧道围岩横向变形云图(单位:mm)
(1)无支护开挖时隧道围岩变形大于有支护开挖,无支护状态下,相较于台阶开挖,采用全断面法开挖产生的变形更大;有支护状态下,相较于台阶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导致的围岩变形更小[7]。
(2)全断面无支护开挖导致的围岩变形最大,经实地测量可知此时隧道拱顶沉降49.4 mm,仰拱隆起48.9 mm,水平收敛22.7 mm,全断面有支护开挖导致的隧道围岩变形最小,经实地测量可知此时隧道拱顶沉降15.8 mm。仰拱隆起28.4 mm,置高度27.3 mm,水平收敛5.23 mm。
(3)开挖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支护措施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较大。经实地测量可知,无支护时,采用全断面法开挖隧道时,拱顶沉降大小为49.4 mm,有支护时,拱顶沉降大小为15.8 mm,无支护情况下水平收敛为22.7 mm,有支护情况下水平收敛为5.2 mm。经实地测量可知,采用台阶法开挖时,无支护情况下隧道拱顶沉降为45.6 mm,有支护情况下隧道拱顶沉降为18.3 mm。无支护情况下的水平收敛为21.4 mm,有支护情况下的水平收敛为6.3 mm。
(4)四种工况下围岩变形特征基本相同。变形较大的拱顶与仰拱的连线,垂直于岩石层理面,如图3所示;隧道拱顶沉降呈左大右小非对称分布,其中左侧拱腰上部水平位移最大。
图3 高速公路隧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特征
(5)层状岩体各个方向的异性,引发隧道变形不对称,软弱夹层容易在层状面上滑动,因此,必须采取支护措施控制不对称变形[8]。
3 隧道围岩支护方案改进
3.1 方案初选
隧道岩体开挖后,其中的软弱夹层受到的破坏更大,易出现滑坡。由于隧道左拱上部变形较大[9],基于当前围岩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重点调整隧道左侧围岩锚杆长度、环距以及布局,初步选定的支护优化方案如图4所示,具体如下:
图4 支护方案
(1)将当前隧道左侧围岩锚杆长度从3.5 m增加到4 m。
(2)增加隧道左侧围岩地脚螺栓,将螺栓环间距从1 m降低至0.5 m。
(3)将锚杆垂直于生成平面布设在隧道左拱上方[10]。
3.2 不同支护方案下的隧道变形比较
不同支护方案下该高速公路隧道围岩位移大小见表2,隧道变形量见图5。
表2 不同支护方案下的隧道围岩位移 /mm
从表2数据可以发现,三种优化方案对应的隧道围岩位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仰拱隆起分别减少9.3%、16.4%、3.18%;隧道拱顶沉降分别减少5.7%、12.5%和2.6%;水平收敛分别减少6.2%、10.8%和3.3%,综上方案二效果最好,方案三效果最差。
如图5所示,不同支护方案下,上台阶开挖对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变形均有显著影响,因此,上台阶开挖后需及时设置支护结构。综上,方案二下隧道围岩整体变体最小。方案三通过优化锚杆的方式控制变形,因此,方案三总体效果最佳。
图5 不同支护方案下隧道开挖变形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四种工况下,隧道左拱的沉降大于右拱沉降,右拱仰拱隆起大于左拱仰拱隆起,无支护状态下对称变形特征更显著,拱顶、仰拱变形明显部位的连线与层理面垂直。通过优化隧道左侧拱顶锚杆长度、锚环距离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是一种节省成本、经济且可靠的支护加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