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10邓巍巍
邓巍巍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偏瘫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等,导致其生活无法自理,降低其生活质量[1]。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需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以减轻其偏瘫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涉及控制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可将人们无法意识到的生理功能转变为可视性信号,指导人们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生理活动,以达到纠正机体功能的目的[2]。 运动再学习方案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为依据,认为机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是人体运动再学习的过程,按照科学方式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促使其相关功能恢复[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 年8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102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02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伴有一侧不同程度肢体瘫痪;基本认知、沟通无障碍,可进行一定功能训练。 排除标准:患有感染性疾病;其他因素导致的偏瘫;临床资料缺失。 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1 例和观察组51 例。对照组男30 例, 女21 例; 年龄56~82 岁, 平均年龄(69.67±6.58)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6.11±1.53)d;偏瘫部位:左侧27 例,右侧24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24 例;年龄55~84 岁,平均年龄(69.72±6.61)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6.15±1.56)d;偏瘫部位:左侧28 例,右侧23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型号:S2,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60189 号],设置输出电流为0~100 mA,刺激频率为2~100 Hz,表面肌电灵敏度为0.1 μV,刺激波宽度为40~400 μs,升降时间为0~10 s。 将电极片分别置于患者上肢腕伸肌、下肢胫前肌肌腹, 设置刺激强度为0~20 mA, 脉冲频率为35~60 Hz,持续时间为10 s,间隔休息时间为10 s。以患者表面肌电信号为准,肌电触发电刺激设置为自动模式,可智能调整阈值,20 min/次,1 次/d,干预前详细告知患者该疗法治疗原理、过程,提高其认知度及配合度。 持续干预3 个月。
观察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并逐渐将训练内容转移至患者日常生活中。具体内容如下:(1)上肢功能训练:引导患者尽可能将上肢伸向物体,诱发肌肉活动,进行维持肌肉长度训练。 (2)口面部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口面部肌肉训练、呼吸训练等。 (3)仰卧至床边坐起练习: 首先指导患者进行仰卧坐起练习,然后指导其进行颈侧屈仰卧转身训练。 (4)坐位平衡训练:患者保持坐位,叮嘱其移动重心时不断调整姿势,不断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坐站训练:患者移至床边后,反复进行坐、站位训练。(6)站立平衡训练:包括髋关节对线、双腿负重、股四头肌收缩等训练,叮嘱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重心调整姿势,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7)步行训练:包括站立、迈步训练,之后过渡至行走练习,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上述训练30~40 min/次,1 次/d,每周休息2 d。 持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上肢功能(共计33 个项目,总分66 分)、下肢功能(共计17 个项目,总分34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恢复得越好[5]。
(2)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表面肌电信号采集仪检测患者的腕伸肌、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
(3)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为42 分, 评分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
(4)于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χ2、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FMA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FM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上肢干预前 干预后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 值P 值21.22±3.56 20.98±3.42 0.347 0.729 36.45±5.53 48.59±6.47 10.186 0.000 12.41±2.02 12.38±1.98 0.076 0.940 16.45±3.14 25.16±3.64 12.940 0.000
2.2 两组腕伸肌、胫前肌iEMG 比较
干预前,两组腕伸肌、胫前肌iEMG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腕伸肌、胫前肌iEMG 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腕伸肌、胫前肌iEMG 比较[(±s),μV]
表2 两组腕伸肌、胫前肌iEMG 比较[(±s),μV]
组别腕伸肌iEMG干预前 干预后胫前肌iEMG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 值P 值12.65±2.35 12.86±2.17 0.469 0.640 21.63±3.57 34.16±5.44 13.752 0.000 18.64±2.74 18.68±2.29 0.080 0.936 25.65±3.35 43.74±5.75 19.413 0.000
2.3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BI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 值P 值26.35±2.57 26.10±2.17 0.531 0.597 21.44±2.48 19.55±2.36 3.943 0.000 42.16±5.27 41.98±5.25 0.173 0.863 59.64±10.12 70.16±11.26 4.962 0.000
3 讨 论
脑卒中多见于老年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需提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较大,故临床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使患者肌张力正常化,以促使其恢复正常运动模式[8]。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将重点放在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方面,生物刺激反馈仪能够使肌电、肌张力等患者不能意识到的生理功能转变为可视性信号, 患者可依据该信号调控自身活动,进而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同时,生物刺激反馈仪能够刺激患者局部神经肌肉, 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减轻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肌肉运动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9-10]。运动再学习方案涉及生物力学、神经及运动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以功能性作业训练为导向,采用科学运动再学习方式教育指导患者,具有主动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与患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增强患者认知,提高患者主观参与能力,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运动再学习方案通过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指导患者不断强化练习,并不断调整、改善训练中的不足,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肌肉活动,再结合各类训练,可以促使多肌群协调运动,有利于加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基础上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进而加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减轻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上肢及下肢FMA 评分、 腕伸肌及胫前肌iEMG 均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对其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其腕伸肌、胫前肌肌力,改善其运动功能,进而提升其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