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想闪耀在收藏路上

2022-08-10王红梅

金秋 2022年3期
关键词:徐海安妮藏品

※文/王红梅

那些不甘平庸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校正自己的航程。

海航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徐海航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三十多年来,不管他从收垃圾起步,到拥有四万多件藏品的艰难历程,还是从几乎不识多少字,到成为博物馆馆长这样的文化人,硬是把一个人做成了一支队伍。他的陕甘宁边区红色藏品涵盖了红军长征在陕北的十多年历史,几乎囊括了红军在陕北每个县的足迹。海航堪称民间收藏家,西部红色收藏家,他由此被吸纳为八路军研究会会员。

海航小名叫小红,从小在陕北农村就是那种极普通的男孩。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也不占优势位置。上了几年小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身有残疾的女老师给他起了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名字——海航,鼓舞他不要困于山沟,不要向命运屈服。可惜他天生不是上学的料,靠应试实在走不出去。为了帮衬家用,他早早就辍学了。回到家整天不是拔草就是捡炭,唯一出路就是每天出门干活。未来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年龄不大,他就跟着父母来到靖边。那个时候靖边正值油气田开发之初,淘金的人遍地都是。大概十八九岁,他就开始骑着三轮车到处收废旧物品。许多人看不上这个营生,据他说,这个活虽然脏累和辛苦,但还是比较赚钱。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早出晚归,平均一天就能赚三四十元,月收入可达一千多,是普通工薪族的十倍,已悄悄跻身高收入人群。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回收垃圾这个圈子里做成状元,也需要创新思维。东西越老越值钱,把废旧物品变成珍贵文物,他是受了高人的点拨。他曾听回收他垃圾的一位河南人说过:把钱放在收藏品上,比养儿划算。仿佛灵光乍现,立地成佛,于是不用转行,他就决定把积蓄拿出来改为回收老旧物品了。

回收文物不但需要经济实力,还需要知识储备,这是他的短板。于是他就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从走街串巷回收毛主席像章做起。从他现在收藏的几大箱几千枚各式各样的像章里,似乎能反射出他当时一个个如获至宝的表情,能折射出当年那段如火如荼的历史。

经济上支持他回收文物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他开的两个门市。他的妻子是宁夏盐池人,勤劳善良,通情达理。在当地人看来,能找到外地媳妇的男人都是脑筋活泛的活眼眼。海航无比自豪地对我说,他这个人就是比一般人会来事、会做生意。

他开的两个门市,一个销售蔬菜水果,一个卖面食。凡是来他那里买蔬菜水果的顾客,调味的韭菜香菜免费送,不买菜的老顾客路过也可以随手拿。这样慷慨大方的营销策略牢牢地吸引着大批铁杆顾客,每天的营业额比周边十多家店加起来还要多。而他的面馆也是生意兴隆,卖的圪坨美味实惠,吃饭的人回头客居多,川流不息,一天光干面粉就能卖8大袋。刨过各项开支,净赚8袋面钱。粗略一算,两个门市一年至少也赚二三十万元。这些积蓄,他都毫不犹豫地投在了回收老旧物品上了。

从相信到热爱到痴迷,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程度不等经历过,只是徐海航在收藏的汪洋大海里好像走得更长更远一些。

提起徐海航三十年来回收文物的艰难历程,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的时候,他就在回收垃圾的同行中到处散发名片,承诺给提供信息的人信息费。同行们都喜欢他的随和与大方,积极给他提供线索,他也就走南闯北、马不停蹄地去收购。那个时候他还不缺钱,只要一听说哪里发现有价值的文物,他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怕那些东西飞走了一样,恨不得开着车连夜赶去。

收购文物他去过很多地方,也吃了好多苦,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延安宜川、黄龙,去西安更是家常便饭。心热的那些年,别人看他整天说文物、找文物、买文物,都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了。

随着他回收的物品越来越多,堆得也到处都是。最多的是陕甘宁边区时的红色资源,在他看来件件都是心肝宝贝。怎么安放这样的情怀和心血呢?有人建议他,在靖边开个陕甘宁红色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教育下一代。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既然这是利国利民、还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就立马行动起来。

私人在陕北的县城办博物馆不能说后无来者,但也是前无古人,海航算是一个创举。他信心满满地拿出最后的积蓄租了长18米的3层楼房开始了他的世纪工程。从装修,装裱,精心布展到免费对外开放,事事操心尽力。他忘了,开博物馆是很烧钱的事情,一般都是政府或者富人出资。一年下来房租就让他有些吃不消了,三年过去他已经负债累累,贷款四十多万。不得已,他把车和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仍填不满债务的窟窿。没办法他只好把那些视为珍宝的收藏品归拢起来,一部分堆在库房,大部分搬到子洲家乡对面临近国道的一个小村庄。他在那里租了五孔窑洞,把藏品重新布展。

徐海航红色记忆博物馆又披荆斩棘,重新浮出水面。那些早年有李子洲字样的报纸,刘志丹用过的墨盒,1938年共产党在陕北征兵的布告,一千多本个人抗战和抗美援朝日记,几十本烈士证等等,让参观者透过物品仿佛看到了那些峥嵘岁月的人物和场景。海航说,他已经尽力了,如果全部布展,估计20个窑洞都盛不下。

前几年,他偶然听说北京有一个红色收藏品汇展活动,便借了一千元,赶去参加。9天时间,他省吃俭用,回来兜里只剩下8块钱。即便这样,他对收藏的热爱也没有减掉半分。他坚信贫困是暂时的,自己是负债累累的精神富翁。他说就是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他哪里有好藏品,他仍会不吃不喝,贷款也要争取买回来。

那次去北京参加活动,让他的博物馆和藏品跻身国外研究红色中国的视频和网页。期间,他遇到了真正热爱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女“斯诺”——英国人安妮。在那次规格很高的展会上,有开宝马的老板邀请安妮上车,都被她婉拒了。她乐意陪同海航步行去展馆,听他耐心讲解他的收藏和藏品里的故事。安妮的研究成果后来陆续登在了国外的网站,详细的中文内容也由安妮译出一起发给了他。安妮还邀请他有机会去国外办展览。

现在,他常年累月驻守在海航博物馆里,既是馆长,也是馆员,是接待员,还是保安和厨师。妻子和女儿住在宁夏盐池的廉租房里,8岁的女儿需要一个好的上学环境。这么多年,妻子没有管过钱,对他把积蓄都投在了收藏上,也从没有质疑和责备,这让他心存感激。想她们娘俩了,他就以每天30元的价格雇人给他看馆。妻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他前段时间还在盐池待了十多天,要不是惦记着博物馆,这个50出头的汉子真不想再出门把自己变成一个流浪汉的样子。

我说,你可以让你妈来给你做饭嘛。他笑了,我妈要享福,她才不来受这份煎熬呢。他的老妈多年来已经被他们夫妻俩“宠坏”了。他们买了肉,买了好吃的,妻子必然先给公公婆婆送去一大半。妻子有一句话听起来朴素,但让他特别认同和感动:孝顺父母比求神拜佛有用。是啊,哪个男人不希望媳妇能孝顺他的父母呢?这往往也是一个男人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前段时间他还去看望了老母亲,走的时候还给老人买了肉和二十多斤饺子冷冻在冰箱里。如今海航的儿子也工作了,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每个月都从工资里定期给奶奶汇钱,看望奶奶时总会买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高档水果和零食。即便奶奶已经有三部手机了,当听说奶奶还想换手机时,二话不说又给新买了一部。在亲情的博物馆里,他们一家人也都慷慨投资,投入产出成正比,互相支撑和扶持,倍感温暖和幸福!

听说最近县里新修的博物馆有意和海航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走一条资源共享的好路子。衷心希望他搁浅的大船能早日驶出浅海,畅行无阻,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徐海安妮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研究
徐海星:毫不费劲减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