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癌厨房”,氤氲出亲情的味道

2022-08-10华康

金秋 2022年7期
关键词:炒菜抗癌夫妇

※文/华康

“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感觉太激动、太幸福了。我们就是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真没想到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2021年11月3日,从北京“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回来,江西南昌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就急着赶往“厨房”,继续忙碌。

小巷里诞生“抗癌厨房”

原来,67 岁的万佐成与小他2岁的妻子熊庚香所经营的“厨房”,位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一条两米多宽的小巷里,是一间专门为癌症病人及家属提供炉火的露天厨房。每天一到饭点,这里相当热闹,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碰撞声与升腾的油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这个厨房被大伙亲切地称为“共享厨房”与“抗癌厨房”。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区人,年轻时便开始租房卖油条。时间追溯至2003年,49岁的万佐成携妻子将早点摊搬到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石泉村,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圆。得益于较大的人流量,生意做得相当不错,夫妻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一次病人家属偶然的问询,改变了两人的生活轨迹。

万佐成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早上,夫妻俩炸完油条,炉火还旺。这时,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朝他们摊位走来,车上坐着一名十来岁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给我们炒个菜,我给你点钱。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鼻子发酸。他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在旁的熊庚香早已眼眶湿润。她赶紧说:“你们来炒,反正是多余的火,不要钱!”

很快,万佐成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便在肿瘤医院病人家属间传开了。“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万佐成说,看到有需求的病人家属这么多,夫妻俩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依次排在油条摊附近。“来肿瘤医院的人,很多都是外地人,他们在这治病,只能到外边买饭,很多病人吃不惯医院食堂饭菜,想吃口家乡菜很困难。别的忙也帮不上,但吃饭烧菜,能帮一点是一点。吃得好了,病人开心,有利治疗,家属也有信心了。”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病人家属提出:“老板,你们老是免费,我们不好意思,要不你们收点费。”拗不过大家,加上提供炉灶煤火,还有水和调料,确实需要成本,夫妇俩决定:炒一个菜收5角钱,直到2016年,才涨至一个菜1元、煲一碗汤2元。“我们不图赚钱,能帮到人家,人家感谢咱,这就很快乐。”熊庚香笑眯眯地说。

在病人家属口口相传中,“抗癌厨房”名号越来越响,除过年过节时人数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的火就没灭过。“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调料都是大品牌,可以随便用。”万佐成说,病人家属带着菜来加工,还带上油过来。“可能考虑到油贵,大家很识相。”老万倒显得有点难为情。其实,有的患者家属来得急,没带油,老万夫妇也慷慨提供,不额外收费。因为炒菜的油烟气多少也会影响到周围,为了最小程度影响周边住户,万佐成夫妇把三层靠厨房的房间都租下来,一楼供病人及家属炒菜,二楼自己做炸油条生意,三楼供困难病人免费居住。

烟火人间温暖着病人及其家属

对癌症病人及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长时间驱散不走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被抚慰、压力被释放。万佐成夫妇给人的治愈用的不是药物,而是温情。

“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伤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这里热热闹闹的,能吃上熟悉的口味,也能忘掉一些烦恼。”这些年,熊庚香经常看到患者家属从医院出来时愁容满面,甚至做饭时眼角还挂着泪花,便会送上朴素的鼓励。

为给这个病友临时的“家”营造良好氛围和便捷环境,万佐成夫妇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开始几年,夫妻俩凌晨3时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9点前得把厨房收拾好。十点多就有病人家属提着菜来做饭。下午两点多,中午忙碌告一段落,万佐成夫妇才有时间吃午饭。接下来他们要清理炉灶厨房,收拾好锅碗瓢盆,供晚上来炒菜的患者家属使用。一直忙到夜里八九点钟,才能吃上晚饭。随后卫生大扫除,每晚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这是万佐成夫妇的日常作息,熊庚香时常累得直不起腰。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炒上菜,即使非就餐时间,“抗癌厨房”也始终有几个锅炉烧着煤,冒着蒸腾的、暖洋洋的水汽。

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这里几乎每天有200人左右过来做饭。由于肿瘤医院接收的大多是癌症中晚期患者,对于抗癌患者来说,一份来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也许就是一份抗争病魔的力量源泉。不少病人吃了亲人烧的菜,有味有营养,心情一好,病情便很快好转,甚至得到治愈。

因为春节期间医院附近的餐馆基本都会关闭,每年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八,万佐成提出:他家的厨房炒菜炖汤全免费,24小时不打烊。不仅如此,遇到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夫妻俩不仅不收费,还会在粥饭上帮衬。“有些家庭情况差的人过来,不舍得炒菜,就炒一个素菜,把钱省下来看病救命,我们能问他要钱吗?”熊庚香说,我们就把好心人给的一些物资送给他们用。

想吃一口家乡菜,这是很多重症病人的愿望。67岁的张琴提着一个红色塑料水桶,水桶里装着一小块排骨、一节莲藕、一把青菜和一瓶油,这是她为身患癌症的爱人准备的午饭食材,“入秋了,空气干燥,我准备给他炖点莲藕汤,太油腻的他吃不下,喝点汤也好。熊庚香两夫妻为我们提供方便,太感谢了!”

“我今天第一次来,听说这里有个厨房可以自己做菜。太好不过。”正在向熊庚香讨教如何烧鱼、煲排骨汤的小黄说。他20岁出头,前几天为患癌女友准备的是快餐盒饭,但觉得营养跟不上,所以特意买了排骨、鲫鱼准备亲自做。从未做过饭的小黄让熊庚香给他拍了几张亲手做饭的照片,准备给患病的女友看,以增强她抗争病魔的决心。

“因为癌细胞转移,我老婆现在完全离不开我”,邹大哥说。为节省时间,他每天上午在厨房把全天的饭都做好。“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会好转。”“岳父去年查出淋巴癌,住院半个多月了,每天我炒个他爱吃的土豆、豆角,煮荷包蛋给他吃,想不到岳父很快被治愈了。”“我丈夫身体不好,孩子年纪又小,我每次做完化疗自己带菜过来加工一下。像我这样自己边治疗还要边做饭的病人特别多。我觉得这里不仅是一个厨房,更是一个大家庭,万老夫妇就是两位大家长。”王亮、李菊英边炒菜边聊着家常。这个“抗癌厨房”实际上也是“爱心厨房”,不仅是病人和家属做饭的地方,更是他们交流病情、相互慰藉的第二个家。

“感觉很值得。对我和妻子而言,病人脸上的笑容,家属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最好的回报。”万佐成说,一年365天,厨房从不打烊。春节假期,自己和老伴连除夕都没休息,给肿瘤医院的患者和家属做了免费水饺和红烧肉。一天24小时,夫妻俩除了睡觉没有休息时间。医院是全年无休,老万夫妇的爱心厨房也是全年无休。

夫妇俩18年坚守感动中国

随着两位老人年岁的增长,要兼顾油条摊和“抗癌厨房”,夫妇俩开始有些力不从心。2018年底,老两口干脆关了油条摊,一心一意做好这个公益厨房。

每天上午十点多小巷里便人声鼎沸。20多口炒菜锅,30多个煤炉,排队做饭的病患家属,他们互不熟识,却都在这里让病人吃上“家”的味道。寒来暑往,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花白了头发,皱纹爬满面庞,却坚持为病人和家属传递着“吃饱饭、吃好菜”的朴素信心与“活下去”的勇气。

癌症,往往能撕碎一个完整的家,患者要面对病魔的折磨,家属要承担巨大的压力,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为此,他们需要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而这也是“抗癌厨房”另一个使命。

“老万夫妻俩人特别好,我们来这里其实更多的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宣泄压力。”陈春梅边照看炉火上熬的汤,边和熊庚香闲聊。她丈夫正在病床上和病魔做斗争,为了给丈夫打气,每天她在丈夫面前都要保持积极情绪,“心中的痛苦怎么都不能跟丈夫说,我再苦再累不要紧,只要他有信心就行。自从来这里做饭,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地方,来这里做饭的人和我有着一样的境遇与心态。”

陈春梅一番话,激起周边患者家属共鸣。56岁的熊昕妹的爱人患白血病半年,化疗已用光家中全部积蓄,借钱的事她只能一个人扛不敢告诉爱人。她露着淡淡的微笑说:“在医院里特别想出来透透气,压力太大,面对医生和那些听不懂的药名、病名,实在太累了。一到饭点,我就会来到这,边做饭边和熊庚香聊聊丈夫的治疗情况,和其他家属探讨怎么给病人做饭,在医院里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说真的,每次来这里都觉得给了我再次踏进医院的勇气。”

2018年1月8日晚,一名戴着黑框眼镜、头发凌乱的年轻姑娘拎着装有碗筷和调料的水桶,低头缓步来到“共享厨房”。她用力搓了搓双手,开始了她在“共享厨房”里的最后一次烹饪。对于正常病人来说,得知出院的消息必然喜上眉梢,然而对于许多癌症患者而言,出院或许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烧饭的姑娘叫小敏,时年18岁,母亲突如其来的癌症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为了照料亲人,小敏选择了退学。几个月来,医院的嘈杂让她心神不宁,只有来到“抗癌厨房”为母亲煲汤时,她才能回归平静。小敏向老万夫妇一个深深的鞠躬。

当天傍晚烧完饭,一些患者家属自发地跟随熊庚香,陪着小敏来到母亲病床边向她告别。小敏的母亲病情严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看到女儿和病友前来送别,这位脸上已没有任何血色的女人眼角闪动着泪花……在这里,万佐成夫妇和很多人结下深厚感情,很多人离开医院时,都会专门来到“抗癌厨房”,跟万佐成夫妇致谢道别,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有的病人回老家前特意来告别时,说这是最后一次见他了,回去没几天,就听到家人说病人过世了。万佐成感觉非常心酸,他说自己会永远记得这些。

万佐成的女儿万小萍感到父母平时实在太忙,甚至过年也没时间回老家团聚,她又担心父母的身体,曾劝他们放弃。母亲熊庚香说:“我和你爸放心不下厨房,放心不下这里的病人与家属,他们有需要,我俩怎能放弃呢?”万小萍苦笑一下,无奈地摇摇头。后来她听到父母帮病人的故事越来越多,自己去厨房也帮了几次忙,瞧见病人家属的苦衷,对父母赞许敬佩的目光,万小萍终于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只要爸妈身体状况允许,我支持他们为病人多做一点有功德的事。”万小萍说服丈夫捐了几万元钱给贫困患者。

“光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感谢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加入。爱心企业也送来油盐酱醋等物资。”万佐成由衷地说。2019年镇政府曾出资13万元对“抗癌厨房”进行第一次改造升级。2021年3月,青山湖区投入30余万元对“抗癌厨房”进行再次改造升级。万佐成夫妇感激不已:“改造后的厨房环境更好了,变漂亮了,有了家一样的感觉。”走进改造后的“抗癌厨房”,灶台台面新贴了瓷砖,挖了规整的灶眼,增加了操作台,配备了不锈钢的多层置锅架;厨房有了“屋顶”,增加了钢架结构的雨棚;重新设计了切菜区,加装了两层储物架,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公共卫生间与灭火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升级。

“抗癌厨房”自2003年创办至今,漫长的19年间,一年365天,天天炉火不熄,温暖不止,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到这里烧菜做饭。“抗癌厨房”的故事温暖和感动了无数人。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下,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免费年夜饭如期推出,上百位住院病人吃到了香喷喷的“年夜饭”,一个个热泪盈眶。年近七旬的万佐成坚毅地说:“我们要一直做下去!”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南昌“抗癌厨房”创办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得殊荣。“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词。2021年11月,万佐成、熊庚香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猜你喜欢

炒菜抗癌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小巷中的“抗癌厨房”
小巷中的“抗癌厨房”
河南抗癌7 年女大学生卖花救母希望带给更多人温暖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阎维文 陪妻抗癌30年
第一次炒菜
炒菜放盐时间有讲究
以为是跑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