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8-10周银兰

大医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例数盐酸缺血性

周银兰,李 磊

(1.沭阳县中医院药剂科;2.沭阳县中医院脑病科,江苏宿迁 2236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前庭功能受损等因素引发椎基底动脉系统管腔痉挛、闭塞,导致脑组织暂时性缺血缺氧或梗死[1]。发病后患者出现视野内物体上下左右或旋转性摇摆,平衡失调,自发倾倒,常伴有耳鸣、出汗、恶心、听力下降、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等症状[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起病急且病情易反复,如治疗不及时,易诱发脑血栓、半身不遂、脑溢血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临床多以改善机体缺血缺氧、促进血管扩张为主要的治疗原则。盐酸倍他司汀具有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耳道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旨分析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至12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5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9.28±6.43)岁;初次发作26例,重复发作30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86±0.7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9.21±7.05)岁;初次发作29例,重复发作27例;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62±0.8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沭阳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5]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②合并严重脑血管、糖尿病患者;③合并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④既往有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7,规格:0.2 g/支)治疗,将0.4 g血塞通溶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4697,规格:10 mg/支)治疗,将20 mg盐酸倍他司汀溶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据《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6]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眩晕完全消失,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程度降低2级以上,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眩晕程度降低1级,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3 000 r/min 转速,时间 14 min),取血清,存储于-40 ℃低温箱中待检,采用血流变测定仪(北京利普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型号:LBY-N6B)检测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压积(HCT)。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皮素-1(ET-1)、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T-1、CGRP、CML水平,相关试剂盒均由上海惠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总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EAI、PV及HCT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EAI:红细胞聚集指数;PV:血浆黏度;HCT:红细胞压积。

组别 例数 EAI PV(mPa•s) H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 22.89±2.54 16.49±1.83* 1.92±0.21 1.49±0.16* 43.26±4.81 31.81±3.53*对照组 56 22.73±2.52 18.96±2.11* 1.89±0.21 1.64±0.18* 43.08±4.79 34.37±3.81*t值 0.335 6.618 0.756 4.661 0.198 3.688 P值 0.739 0.001 0.451 0.001 0.843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1、CGRP、CML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ET-1、CML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1、CML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1、CGRP、CML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T-1、CGRP、CML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ET-1:血内皮素-1;CGRP: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ML:羧甲基赖氨酸。

组别 例数 ET-1(ng/L) CGRP(ng/L) CML(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 176.57±14.16 111.91±12.34* 13.62±1.51 34.67±3.85* 571.69±63.52 382.02±42.91*对照组 56 175.99±14.11 123.24±12.24* 13.76±1.53 27.98±3.11* 573.06±63.67 398.97±43.55*t值 0.217 4.878 0.487 10.115 0.114 2.075 P值 0.829 0.001 0.627 0.001 0.909 0.040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眩晕是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由于患者机体空间定位障碍,出现运动性错觉。其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比较高,患者动脉硬化,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导致动脉血流减少,加重后循环缺血缺氧,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错觉,且随着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脑血栓、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生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不良影响[7]。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多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但易导致机体受损,不良反应较多。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治疗眩晕症有重要意义[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盐酸倍他司汀作为H1受体激动剂,使血液循环进行调节,使前庭血流量得到改善,消除恶心、耳鸣、眼球震颤等眩晕临床症状[9]。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通过双胺氧化酶抑制作用,可抑制儿茶酚胺分泌,促进椎-基底动脉扩张,降低全身血压,增强耳蜗、前庭、心脏等处血液循环,消除淋巴堆积,减轻患者水肿、耳鸣。同时,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可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及黏附率,起到改善血液黏滞性、缓解动脉硬化、提高疗效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 ET-1、CML 水平均比治疗前低,CGRP 水平比治疗前高;观察组患者ET-1、CML 水平比对照组低,CGRP水平比对照组高,提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利于扩张动脉血管,改善血管痉挛,调节机体缺氧情况[11]。同时,CGRP水平上升可抑制ET-1释放,使血液黏稠度及血流阻力降低,使血流速度及水平得到改善,优化机体血供,进而缓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与郑石洲等[12-13]研究结果相似。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临床可扩充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适应证及禁忌证。

综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有显著疗效,使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得到有效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例数盐酸缺血性
盐酸泄漏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HPLC法测定盐酸伐地那非的杂质含量
经支气管镜灌洗对提高耐药肺结核诊断阳性率的价值分析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