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贡献与基本经验

2022-08-10陈传夫秦顺陈一

图书情报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图书馆服务

陈传夫 秦顺 陈一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武汉,430072;3.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1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从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用“小康之家”描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被赋予“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深刻内涵,成为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中国图书馆行业主动作为,奋力担当,全面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系统梳理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总结其历史贡献、基本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凝练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模式,推动新阶段中国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并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2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2.1 文献综述

图书馆服务全面小康建设的相关研究受到理论界与行业专家的高度重视。近20 余年来,形成了若干热点。

(1)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图书馆业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建设”体现为过程,这一时期,社会信息化进程深刻作用于图书馆,全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使用图书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3],驱动着中国图书馆行业从财政投入、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方面解决“结构性”矛盾,充分发挥“兜底”保障功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建成”则蕴含着内涵的深刻变化,充分体现为发展结果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常态化转型”是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且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快速发展等特征,图书馆行业围绕目标调整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内涵式、均衡性、民生化、法制化和创新型等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4-5]。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则可为社会提供更便捷高效和智慧化的信息与知识服务[6-7]。

(2)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图书馆社会价值。图书馆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图书馆行业通过专业服务、公共文化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参与小康社会建设,在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9]。图书馆行业在全面建成小康过程中,注重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助力脱贫攻坚,被誉为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普惠均衡服务的核心阵地,是“志”“智”双扶、激发扶贫内生动力的坚固堡垒,在落实长效扶贫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数字扶贫、精准服务等方面,体现了应有价值[10]。

(3)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图书馆发展创新。学者们对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定位、管理与服务研究也较为关注。有学者提出明确“小康社会”乡镇图书馆的定位为“农村普及和提高科学、教育、文化水平的一个基本公益性文化基地”,变城市化的门店式服务为具有农村特点的主动性服务;破除“本位”思想,准确把握图书馆的功能,坚持知识型、信息型与休闲型功能结合[11]。均等化发展是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点,强调法制化的制度保障作用、构建权威图书馆等策略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5,12];在此过程中,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服务创新,图书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4]。面向未来,王世伟[13-15]的系列论著提出了图书馆包容性发展命题和路径建议:秉持优质均衡、全程智能和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通过“全程智能”的三重境界(全景智能、全域智能、全数智能)实现服务愿景,以七大结构优化[16]、五大行动指向[17]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学教育改革[15]。

“小康”虽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具有一致性。中国与世界共同描绘更加强大、公平和绿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国际范围内,图书馆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区域性探索逐步转变为全球行动,既涵盖发达国家与地区,也深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数字包容服务对实现贫困、公平和包容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一定影响[18];埃及农村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也发挥了潜在作用[19]。图书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引擎,始终致力于提供和获取信息,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目标的关键[20]。基于此,M.Kosciejew[21]提出了一个在图书馆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概念框架;G.Leitner[22]进一步将其总结为促进有识读能力、有见识和参与性的社会发展,并提出全球图书馆界的全球议程。

综上,观念变迁、制度创新和技术变革,成为贯穿图书馆发展始终的核心要素。现有成果集中探究了图书馆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为图书馆发展创新提供了启迪,但较少将图书馆作为社会机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加以系统考察,对基本经验总结尚少。基于此,本文坚持唯物史观,从多维度调研分析中国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史贡献与基本经验,为新发展阶段的图书馆事业传承与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2 研究设计

探索中国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需要准确把握其服务与发展特点。为总结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形成的客观规律并丰富基本理论,研究过程如下:

(1)确立研究基点,凝练主题。一方面,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全面小康理论、新时代内涵和图书馆使命的丰富内涵,找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的深层共鸣,确立研究原则和分析视角。另一方面,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较为丰富,但需明确最相关的主题和判断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七大发展战略”和“三大攻坚战”等新发展要求,本研究以此理论凝练图书馆发展主题,坚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

(2)通过文献元分析法提炼评价指标。一是进行政策环境分析,关注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各地图书馆法规,以及国际组织的政策动向;二是从公认的文献中提炼指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以及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等系列标准和指南;三是把握实践动向,如关注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国际组织的战略规划文本;四是结合语义强度分析、情感分析等考察各界人士对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知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我国统计公报、年鉴以及国家图书馆通讯等权威统计数据和资料,挖掘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历史经验。数据包括历年的《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等权威来源。

(3)通过案例分析获得研究证据。一方面,选取深圳图书馆之城、上海中心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作为样本,结合观察与分析,与行业专家和用户进行交流,分析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实践,以及用户期望与感受,获得社会评价和主要经验的素材;另一方面,遵守循证决策研究的分析方法,关注杭州、东莞、丽水等图书馆热点事件的内因与影响,以及社区图书馆、主题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选择高度相关的观测点来全面回顾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评估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贡献,提炼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并进一步探讨新发展阶段中国图书馆事业方向。

3 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3.1 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规定“坚持导向、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其中大局即为“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23]。到2020年底,《规划》设定的主要指标已基本达标(见表1)。笔者依据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图书馆行业中长期战略规划选编:“十三五”时期》[24]提供的战略规划文本梳理我国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在《规划》的指导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党校系统等行业组织,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7个以上的市级图书馆,以及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皆明确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十三五”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指标设计中,并积极调整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方向。

表1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标情况Table 1 The Actual Achievement of Main Indicators of Public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中国图书馆与社会各行各业一同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全面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积极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要求,将“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思想融入到这一时期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略中去,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文化贡献。

一是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始终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赋能,为国家、地方立法和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参考和服务保障,承担起延续中华文脉和促进社会文明的应有责任和使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了实践方向。实证表明,增加图书馆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和自动稳定机制,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25],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增长超91.07%[26]。图书馆有效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也促进了自身规范发展,如2012-2020年约颁行242项图书馆制度、政策、法规和文件,实施约137项标准规范,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总数量的49.39%和36.15%[27],在《公共图书馆法》开启法制化道路之后,《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等法规和标准相继颁行,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设施设备、经费与人员保障、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工作、组织管理与协调等方面作出更为详细的规范;2013年12月正式发布的“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协作平台”引领业界开启服务“两会”新局面,已在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超过90%的省级图书馆得到应用[28]。图书馆以全民阅读、社会教育和各类文化工程、民生工程为抓手,为提高国民素质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如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有效读者增幅为312.53%,累计流通人次达57.12亿[26]。注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省、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以绿色图书馆模式为主攻方向,积极构筑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图书馆文化伦理形态[5]。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打赢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全国深化总分馆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实践的探索,积极关注各群体阅读素养提升问题,如2016 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网络书香基层图书馆帮扶计划”,为贫困地区公众提供3,000 册电子图书、2,500 集各类视频资源和1.5TB 的数字资源[29];2012-2020 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由99 个上升到146 个[26]。通过全力提升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供给共享均等普惠服务,图书馆行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充分智力支持。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业界加强了环境前瞻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和制度建设规避风险[30],如紧跟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发展各类数字图书馆工程,覆盖范围遍及全国;积极发挥图书馆在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上的作用,以消解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图书馆发展的不确定性;顺势而为,在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推动新一代服务平台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智慧化重组和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业界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广东、浙江、香港等省市和特别行政区探索了绿色主题图书馆发展模式,构建与生态环境、城市发展互联互通之道,在环境友好、社区协同、治理完善和效能提升等绿色发展过程中持续发力。

3.2 形成更为普惠均衡的服务体系

图书馆行业在优化设施网络、保障条件等方面积极作为,有效提升了资源与服务保障能力,均等化保障体制机制愈发健全(见表2)。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3,212个(服务设施超4.3万个)、高校图书馆近2,700个、中小学图书馆约25万个、农家书屋58.7万个、职工书屋10万余个;总分馆制及其服务惠及城乡,超过2,397个县(市、区)实施总分馆制,建成近4万个分馆[31-32];推动建设惠及全国的图书馆发展工程,在国家“全民阅读”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等战略引领下,全民阅读服务蓬勃开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不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促进事业转型发展的实践不断加深[33]。

表2 2012-2020年公共/少年儿童图书馆基础性指标发展情况Table 2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icators of Public/Children’s Library from 2012 to 2020

中国图书馆行业进一步深化探索服务体系建设的均衡发展路径,将发展重点辐射到中西部、下沉到基层。2016年以来,国家发布《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WH/T 73-2016)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借鉴国际图书馆发展建成同地和跨域协作的“社区中心”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动总分馆制建设,将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主题图书馆、邻里图书馆和家庭图书馆等民生工程作为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和深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主动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如表3所示,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与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增强,区域差距不断缩小。

表3 2012-2020年公共图书馆分区域基础性指标情况Table 3 Basic Indicators of Public Library by Region from 2012 to 2020

3.3 加快引导和布局数字化转型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图书馆行业持续加快推进数字化服务。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藏量即超过开架书刊总藏量,标志着图书馆事业步入数字化时代;2015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首次超过纸质资源购置费,数字化潮流亦席卷了高校图书馆界。“纸电数”联合式的资源供给以及“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阅读无所不在,2019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超7.4亿人,数字阅读率为79.3%,远超图书(59.3%)、报纸(27.6%)和期刊阅读率(19.3%)[34]。图书馆行业加快引导和布局数字化转型,2012年全国各省市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为600TB,到2020年底已超过1.55万TB,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可供读者数字阅读的电脑终端已达14.37万台,电子图书馆藏总量近9.61亿册[7,26]。其中,最典型的实践是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基本建设起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数字资源总量达2.2万TB以上,实现超过80%的商购数据库资源馆外访问[28]。

图1 2012-2020年公共/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趋势Fig.1 Digitization Trend of Document Resources in Public/Academic Library from 2012 to 2020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数字化不断深化,图书馆发展进入了智慧化阶段。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肇始于2010年[35],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图书馆实践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图书馆开始从概念构建走向实践探索。研究表明,国家图书馆、32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和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等基本实现了部分智慧化服务,智慧服务的应用普及率较高[36]。例如,国家图书馆着力打造全国图书借阅云平台,联合全国公共图书馆启动文献共享借阅计划,实现各省按需分流,确保文献惠及全民;提出关于“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架构[7],为全国图书馆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上海市各级各类图书馆基于“微服务”架构,基本搭建起智慧图书馆“场景-规范-平台-服务”的框架和应用生态;深圳图书馆致力于推动平台化、数据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全市域内的智慧图书馆实践处于领先水平。总体上,关于智慧图书馆以及下一代图书馆开放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仍在逐步深入。

3.4 勇担公共文化服务历史责任与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足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2]。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年会主题定为“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业界和学界更为积极地响应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图书馆学会倡导并发起“书香社区”发现活动,吸引全国126个社区申报[37];国家图书馆携手新华书店总店“馆店融合”推进全民阅读,通过加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创新全民阅读服务方式,推进书香社会建设[38]。图书馆行业采取重点文化工程及项目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特殊群体均衡发展等重大举措,围绕赓续中华文脉、滋养民族心灵,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在数字文明时代守护多样态文明新发展的目标[39],始终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中积极扮演着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等角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体包括:①全力助力全民阅读战略的实施。国家颁行《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图书馆行业通过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能力、优化阅读服务效能(见图2),为实施全民阅读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②高度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国家图书馆牵头推动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成总量为270余万条1.8万函、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60万叶,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首批启动实施4个子项目,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系统收录28家成员馆的书目数据31万条、馆藏数据60余万条,《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已出版第二批图书,《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出版项目已提交手稿图像17,766拍、出版27,922页[28]。③更加关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一些大中型图书馆以传播民族文化为己任,如国家图书馆在海外成功举办“大清世相”“甲骨文记忆”等展览[31];广州图书馆强化传统文献与知识信息服务,按对象化、主题化拓展公共交流服务,2019 年共举办活动4,360场,同比增长15.1%[40];深圳图书馆连续策划中国传统文化年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41]。④在促进实现文化多样性上持续发力,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实现大繁荣。中国民族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其已藏书共计60余万册,其中古籍20余万册/件(含汉文古籍善本4,000余册/件、民族古籍38,163册/件),建设、订购电子文献约15TB,藏有4千函藏文古籍电子文献和缩微胶片,为全社会读者提供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服务[42];中国图书馆积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对内引进国外先进文化、对外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促进跨文化对话等方面的作用[43]。

图2 2012-2020年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指标情况Fig.2 Service Efficiency Indicators of Public Library from 2012 to 2020

3.5 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中国创新形成体现“均等化、标准化与开放共享”特色的图书馆发展模式[27],在人民中树立起专业、权威的社会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图书馆行业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1)以普惠均衡为核心的发展实践。均衡问题始终是制约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效率[5]的重要因素。为此,图书馆行业将重点放在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上,例如:①流动图书馆项目建设迈向体系化,广东省累计投入专项经费9,500万元,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建成93家分馆,基本形成5级公共图书馆(室)辐射服务网络,筹措图书超130万册,接待读者近9,254万人次[44];②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网络渐趋发达,如深圳实施《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用服务要求》,全市381个公共图书馆、23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和67台书香亭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41];③主题图书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内陆其他地区渐次铺开,杭州模式脱颖而出,先后建成主题分馆27家,覆盖10个区、县,馆舍面积2万余平方米,馆藏总量约为110万余册[45];④邻里图书馆和家庭图书馆等发展模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基层图书馆的布点深入到社区和民众中间,如佛山邻里图书馆发展至1,170个,将超过23.8万册次图书下沉到家庭末梢[46];重庆渝北建设的100余座“家庭图书馆”,至少带动上千人参与阅读[47]。

(2)以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的发展实践。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8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立法精神[48]。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同比减少58.26%,但提供线上服务超16.07亿人次[26]。民生是发展的核心,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国图书馆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效能,通过积极展开“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供给“无边界图书馆”借阅方式和实施文献共享借阅计划等措施,实现“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如国家图书馆利用官方网站、国家数字图书馆App、微信官方账号开展全民战“疫”知识共享主题活动,湖南、浙江和辽宁等省级公共图书馆率先尝试“无边界图书馆”的借阅方式,打造线上选借图书快递到家服务,实现全民阅读服务不打烊、社会教育不下线。

(3)以优质服务为导向的发展实践。专业化是图书馆发展的理念,目标是将图书馆建成社会公众普遍认可、信任并优先选择的权威知识机构,使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多样、可靠、安全,科技智能向善、友好。我国已建成一些高水平的图书馆数据中心,如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等提供可验证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在促进数据开放获取、共享和重用上取得一定进展。国家图书馆发展为权威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是专业的科学文献情报中心和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等搭建起国家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北京阅读之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之城、深圳图书馆之城、武汉阅读之城和辽宁文化广场等提供新资源、新空间、新技术和新服务,形成权威的城市图书馆品牌,让图书馆成为用户资政、求职和生活第一选择,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加速器。

4 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贡献

4.1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决策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通过信息资源增能、空间再造、治理和服务创新,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决策。

一是各类型科技文献服务平台更加专业化、知识化,全力供给社科与科技咨询、专题信息产品和公益普惠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国民对科技文献的广泛需求。国家图书馆日均访问量超220万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日均访问量达149万次,国家科学图书馆2020年全文下载量为6,937万篇[49]。二是各类型图书馆积极完善服务平台、拓展覆盖范围,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支撑人才强国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CALIS年均书目数据下载量超1,000万条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约4万笔,CASHL网络门户访问总量为1,060.96万次、使用量逾318.53万,CADAL门户访问总量1,060.96万次、资源访问有效请求2,006.7万次[50-52]。三是各级各类图书馆初步探索构建智慧数字图书馆新业态,实施“上云用数赋智”科技赋能创新行动,通过“创客空间”、专利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证表明,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每增加10%将增加2%的区域专利授权量[53],疫情爆发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相较2012年增长约107.51%[26]。四是积极推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向乡村下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智力支持。国家图书馆搭建的“基层数字图书馆”面向68家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开展帮扶,惠及各类农业人群以及农村老人、妇女、儿童[54];农家书屋工程在短期内惠及7亿农民群众,农村成年居民人均每年使用农家书屋约8.31-10.35次[55]。五是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为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注入了持续动能。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求与经济发展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值为0.602,事业发展整体达到了基本充分状态[56]。六是有效支撑了信息的便捷、平等、低碳获取与利用,以及人类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保存。东部地区搭建起普惠、高质、可持续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如坪山区图书馆总分馆制把“绿色阅读”覆盖全区,累计实际入馆读者181.88万人次、图书流通171.76万人次[57]。七是主动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文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国家图书馆及各级图书馆积极贯彻《文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如“武警部队数字图书馆”累计提供电子图书2万余册、音视频资源40余万部,部分分馆日均借阅百余人次、月均5,000人次[58]。

4.2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往往能获得数倍以上的经济效益。加拿大、美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投资回报率(ROI)分别为5.63、4.42和3.66[59];在我国,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每增加1%,实际带动GDP增长约1.0013%[2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由100.21亿元上升到191.46亿元,增幅高达91.07%[26],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国图书馆行业积极服务民生需求,保障每一个读者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并为其发挥社会价值提供权威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素养培训与促进就业服务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许多城市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图书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活动支持、人力培训和社会合作等方式,图书馆行业为全面脱贫提供了充分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例如,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举办活动15.07万余次、参与人次为9,279.33万,其中举办培训班5.26万余个、培训人次达491.24万[26],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提升全民素养和个人生存知识、技能提供了保障和服务;广东流动图书馆不断向村镇基层以及监狱、学校、机关等机构和妇女儿童等群体延伸,累计开展培训3,928次,惠及18.70万人[44],用阅读和文化改变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命运。为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图书馆行业形成大馆帮助小馆、东部援助西部和城市帮扶农村的帮扶模式[60],2012-2020年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增幅为240.56%和337.30%,疫情爆发前县级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和各类活动参与人次增幅达116.70%和124.96%[26],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充盈着知识的温暖,同时亦弱化了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此外,图书馆行业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61]建议“每名馆员服务的人口数为2,000人以内”,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62]规定每1至2.5万人应配备1名馆员,2020年我国每名馆员服务的人口约为2.43万人[26],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与国际标准尚存差距;但是,2015-202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数与人数分别增长了44.05%和207.21%,通过志愿者服务制度的补充,人均服务人口缩小至2,551.04人[26],公众享有的服务更加丰富,在节约大量经济社会成本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3 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其对文化权益的保障上,这也是社会公平、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依托[63]。信息素养是图书馆这门职业提升社会影响力最有力的手段之一[39],图书馆行业逐步向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转型[6],成为公共文化学习空间和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提供了不竭的动能。例如,全国25个省市累计建成88家以上的图书馆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与科普服务相结合、阅读推广与全民科普相融合、科普与游学并举的科普教育发展策略展现使命和担当[64],为在全民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提供了新机制。又如,公共图书馆疫情爆发前读者活动参与人次达11,786万人次,增幅为186.90%,其中讲座参与人次为2,158.92万人次,增幅超161.20%[26];国家图书馆会同60余家图书馆,形成国图到省、市、区(县)多层次完善的讲座业务格局,搭建起在线讲座、在线展览和国图公开课等线上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累计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2,944场次,惠及社会公众超过169万人次[65]。在高校图书馆界,馆均配置信息素养教师11.3人,馆均听课总人数达5,715人[66];CASHL累计提供文献服务近2,200万件,文献平均满足率达96.29%左右,平均服务时长为1.87天[51]。中小学图书馆积极贯彻《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建立了图书馆(室),发挥着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67]。

截止2020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深入挖掘、发现和推广书香社区”,为提升社会文明、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政策遵循和行动方向。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资源建设、空间布局、治理体制和服务更新成效明显,引领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例如,图书馆行业经受住了疫情大考,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提升公众自我素养普遍需求的“第三文化空间”;高校图书馆始终发挥作为大学“心脏”的作用,成为文化教育、传承和传播的基地。义务教育制度和图书馆制度被认为是文化制度的两极,图书馆越来越成为开发民智、普及知识与信息的重要依托。从效能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馆藏量由0.58册上升为0.84册,持证读者占总人口比例由1.83%上升为7.27%,2019年人均到馆次数相较于2012年上升了0.32次[26]。伴随而来的是,成年人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上升到81.3%,文盲率由5%下降至2.67%以下[68-69]。总之,图书馆行业对用户阅读需求的满足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贡献突出。

4.4 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文化自信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70]。2017年,我国审议通过《公共图书馆法》,申明图书馆“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功能定位[48]。图书馆行业以文化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文化推广和文明传承等方面全力彰显其文化特性,推动国家、民族文化空前繁荣,全面提升了文化自信。

《规划》将我国“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确定为“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3]。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充分肯定了他们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的坚守,以及国家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70],生动诠释了图书馆行业的历史担当和社会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指导下,以地方公共图书馆和文化共享工程省分中心等为主体推行“文化共享工程”,立项数量逐年增加且传统文化资源立项比例增大,成果以专题片和多媒体资源库为主且类型逐渐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立项下沉到地方且惠及的区域与用户更加广泛[71]。图书馆日益成为人民信赖的权威信息、知识和文化中心,如广州图书馆馆员服务水平读者满意度得分为89.72分[40],首都图书馆受访读者整体满意度达96.1%[72],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全民阅读”“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固化为中国图书馆的社会标签[5],如高度重视发挥文献典籍作用,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有2,760家单位完成普查登记,已完成92%的古籍普查任务,“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1,500余万叶,超过2/3的善本古籍实现在线阅览[28],图书馆的文化内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总体上,图书馆行业在促进文化交流、共享和创作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着传统优秀文化推广走向更加高质,使全民文化自信越来越有底气、有朝气。

4.5 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立馆之本、发展之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图书馆行业以用户需求为牵引,聚焦于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惠均衡,致力于推动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成效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基本满足了“公众信息需求”和“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文化公平”的要求。

(1)图书馆服务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图书馆是国家推动书香中国、文化惠民、全民阅读等系列文化推广工程,提升公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主要载体。阅读能够通过降低相对剥夺感、疏导抑郁情绪等方式来提升主观幸福感[73],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战略,让阅读无所不在,使阅读成为习惯。只有老百姓利用了,才能有获得感、幸福感。这一时期,图书馆行业有效提升了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例如,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文文献请求量为1,867.63万篇,满足率为95.14%;外文文献请求量为144.56万篇,满足率为92.92%[74]。我国恩格尔系数由39.3%下降到30.2%,非物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占比越来越高,图书馆发展与之基本保持同步,如公共图书馆事业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0.019%左右、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0.076%左右,分馆数量增加249.29%,新冠疫情前总流通人次与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幅分别达107.51%和84.91%以上;少年儿童图书馆各项服务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有效读者量增长153.44%、流通人次增长57.29%[26]。图书馆行业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通过丰富文化供给链接美好生活,建立了夯实人民群众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路径。

(2)图书馆服务增进了社会的包容与凝聚力。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在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有实证指出,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与资源条件、用户服务、服务效果等方面的能力每提升1%,社会韧性便会增强0.314%[75],如前文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公共图书馆基础性和效能指标显著增长,有力支撑了对社会韧性和包容度的提升。图书馆行业积极助力全民阅读战略,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全域联动,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注重分层包容、结构包容和机会包容,使服务惠及的地域、社会群体更为广泛多元。2020年6月,写下临别留言的外来务工人员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之间的故事引发了社会热议,被认为是机会平等之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里程碑,是偶然中的必然[76]。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还相继出现了“乞丐也能进图书馆”“丽水‘暖心’图书馆”等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新闻热点事件,充分体现了图书馆行业在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方面的价值和贡献。

5 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回望过去,围绕“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目标,中国图书馆行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化力量,形成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5.1 面向时代重大需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文化强国战略全面实施[31],数字化转型、全球变局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性风险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图书馆行业抓住了窗口期,图书馆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积极落实全面建成小康战略决策,承担“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时代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技术、资源、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推动转型与更新的成效显著,回答了图书馆发展的时代命题。

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记忆、促进社会发展、提升民众素养、培育文化自信的使命[77],只有紧贴时代脉动,紧瞄国家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才能充分彰显图书馆的时代和社会价值。图书馆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为避免脱离时代和国家需求,需要守住核心价值、使命和精神,夯实基础,丰富内涵;需要突出事业发展的专业特色,拓展外延,不断强化图书馆生命有机体并向智慧体发展和延伸。因此,正确认识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面向时代重大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发展方式是形成中国特色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满足民生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照的是“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突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78]。图书馆行业高度重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突出民生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形成图书馆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使服务覆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领域,成为保障人民健康、文化、科研和创新的社会制度安排。实现了制度与生活的良好互动,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图书馆发展依靠人民,注重发挥制度优势,把人民广泛参与作为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动志愿者服务,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三是图书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依托推动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引导及服务全民阅读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专业高效的阅读服务,在持续创新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高质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重民生核心内涵是中国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特征,通过统筹布局、完善标准、一体化实施推进的思路,图书馆行业在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图书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增强。这一时期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图书馆事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引导资源和服务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实现图书馆价值。

5.3 以文化传承为载体,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文化内涵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图书馆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于它对人类文化、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在于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以传播知识服务为己任,核心价值是公共知识服务[79]。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图书馆行业不断探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在助力实施全民阅读战略、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促进实现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书馆行业探索总分馆制、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之城、全域服务等服务方式,提升了图书馆文化和社会效益,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社会效益显著,为实现“文化温饱”到“文化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贡献。

图书馆行业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彰显文化建设特色,赢得了发展机遇,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80]。实践证明,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始终在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等方面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81];但不容忽视的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均衡、服务效能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图书馆事业发展。对效益的追求贯穿着图书馆发展史,以文化传承为载体,图书馆方能够有效发挥社会效益,避免迷失方向。因此,只有保持图书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高度重视图书馆发展的文化内涵性,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才能守住初心,在不变、应变、求变中巩固建设成果。

5.4 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专业性是保证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突出成效,归根结底在于其能够有效供给专业化服务,从而在信息渠道多样的生态中保持主流地位。这一时期,图书馆行业重构核心业务,加强图书馆管理、运营和服务;注重内涵式发展,发挥体系优势和保持整体活力。图书馆行业以人为中心,围绕用户的需求形成新的服务模式。经历了传统的文献资源借阅到多途径的数字资源和面向群体的数字空间服务等转变[82-83],形成更加健全的、专业权威的服务体系,注重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使图书馆的公共性得到充分释放。在普遍均衡服务建设方面,深化服务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推动了图书馆行业的自我革新。

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表明,只有保持专业内涵,图书馆才能有效消除和规制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直面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增强图书馆发展活力。图书馆存在于社会之中,以专业化服务于社会需求、助力于社会进步,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77]。在以专业化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成为行业普遍共识的前景下[82],应当进一步彰显图书馆服务特色、服务优势以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27]。

6 结论与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1]。与社会发展同步,中国图书馆行业积极开展均衡、协调、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实践,形成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模式,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实现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推进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并开启智慧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些宝贵经验,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图书馆体系的新发展。

(1)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推动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图书馆行业始终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民生需要,瞄准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寻找发展机遇。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坚持协调、均衡发展。始终站在文化、信息与民生前沿,防止业务淡化、价值流失,促进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家应当进一步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构建符合国情的图书馆发展制度,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财政保障。

(2)打造优质均衡的图书馆体系,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一方面,破解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欠账”问题,着力补齐“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上的短板。对标《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在“设施设备、经费与人员、文献资源、服务工作、协作与管理”等方面还要不断改进。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破解图书馆发展的“空间失衡”问题,需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均衡和人群均等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3)夯实文化强国的建设基础,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行业发展要面向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充分体现图书馆的特色。配合乡村振兴,广泛推进全民阅读。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等国家主要工程计划,争取发展机遇。扩大受益面,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供给与利用的激励、导向、凝聚和社会教育功能,将图书馆打造成全民文化中心、社会教育中心。

(4)实现专业性与社会性的互构,以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图书馆要主动响应时代需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潮流,推进智慧化创新。保持图书馆的先进性和专业性,激发发展活力。紧抓“数字新基建”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新机遇,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能创新,发挥图书馆在品牌、资源、体系、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提升图书馆的品牌价值,持续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图书馆行业的新贡献。

作者贡献说明

陈传夫:提出研究命题与思路,论文修改,审阅定稿;

秦顺: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论文撰写及修改;

陈一:参与资料搜集、论文版本修订及校对。

支撑数据

支撑数据由作者自存储,Email:qinshun_xtu@163.com。

1、秦顺.Basic statistics data of Chinese libraries from 2012 to 2020.xlsx.调研支撑数据.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图书馆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图书馆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去图书馆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