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动力澎湃
2022-08-10王沐源
文/王沐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回顾过去五年,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等重点任务,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青岛在《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中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位、全国第10位;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第10位,较上年前进5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市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擘画了科技创新的宏伟新蓝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增强自主创新实力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在万众瞩目中平安“回家”,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高校、院所和企业再次参与其中。追溯技术创新背后的故事,那是一个个实现“从0到1”突破、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青岛瞄准源头创新,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打造重大科研平台,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2021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实现高速磁浮领域重大突破;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家电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投入运行;获批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其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产业化推广平台于4月19日正式落户青岛;推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成涵盖近1400个高端项目的国际技术成果库……
今后5年,青岛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勇担更多国之重任。培育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争创海信数字多媒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实施全链条、一体化关键技术攻关,集中突破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等技术,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建设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国内联合实验室,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青岛将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向着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挺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战略力量。要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2022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青岛简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表现亮眼,不仅加足马力生产核酸检测采样管,还研发山东省首款即时检测产品原理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简码基因也遇到了产品升级带来的资金难题。为解企业燃眉之急,作为其孵化器的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仅用1天时间为企业对接到2000万元信用贷款,青岛市科技局在10天内完成了支持企业200万元的应急攻关立项,帮助其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简码基因的经历是青岛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青岛健全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06家,同比增长20%,占山东省的2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54家,增长26%,占山东省的27%;二者总数均居山东省第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因为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家,80家高成长企业入库培育。83个项目入围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占山东省的1/5。40家企业入选首批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居全省首位。
青岛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重点科技项目。引进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商用车研发中心;推动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签约落地西海岸新区;引进国际领先医药健康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在青建设“分中心”暨“中关村医学产业园”;引进全球领先的空天大数据龙头企业——中科星图在青设立民用产品总部,打造空天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引进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研究院,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全国首个全要素集聚的科学仪器领域专业化园区——青岛科学仪器产业园正式启用。青岛还大力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开展环保染色技术攻关,即发集团建成连续平稳运行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支持创新化学炼胶技术,制备“液体黄金”复合材料橡胶,被誉为橡胶领域“第四个里程碑”式原始创新技术……
站在新起点上,青岛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更多头部企业、研发机构落户青岛;深入实施“沃土计划”,滚动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年内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个倍增”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5年内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深入实施“海创计划”,争取3年内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和上市涉海高企6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难点、堵点,制订实施“硕果计划”,争取3年内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高校院所本地转化成果、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倍增”。
增强人才集聚引力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归根结底,需要靠人来实现。
35岁的秦冲是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正带领团队研究抗肿瘤新药。2019年在美国学成之后,面对青岛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的邀请,秦冲毫不犹豫选择回国,被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入选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第一层次教授。在青岛,秦冲的研究得到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支持,他的实验室设备配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团队有博士生、硕士生等20余人,平均年龄27岁。
近年来,青岛着力增强科技人才支撑,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推进,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高端科技人才实现突破,截至2021年年底,在青两院院士达到66人,其中住青院士36人,聘任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海外聘任院士5人。青岛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破除“四唯”倾向,以项目水平评定人才层次,注重成果转化、市场贡献和产业前景,启动首期5000万元“人才金”,为人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深化科技部外国人工作便利化改革试点,青岛第10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
青岛市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打造重大科研平台。图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今后5年,青岛将进一步增强人才集聚引力,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智力资源。在精准引才上求突破,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聚才效应,完善项目驱动的人才招引机制,每年引才聚才25万人以上。在精细育才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未来之星”培养、“岛城工匠”培育、工程师梯队培塑等计划,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精确用才上见成效,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赋予其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在精心留才上强保障,着力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人才住房等问题,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医院,为海内外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营造优质人才生态。
青岛还将拓展全球引智渠道,搭建人才招聘e平台,支持用人单位面向全球招引人才,扩大“蓝洽会”“海外院士青岛行”等引才品牌影响力。开展科技部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开展人才集聚、技术研发、促进项目输入、引导资本回流等工作。开展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试点,提升青岛地区对外开放良好形象。用足用好国家外国高端人才R签证申请确认函权限下放政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岛将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也不放松地推动各项任务落地实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实力、企业创新能力、人才集聚引力,在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