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协原理对慢旅游的启示:特征内涵与开发路径
——以河南省黄河旅游廊道为例
2022-08-09高伟洁杨静怡李翠翠
高伟洁,杨静怡,李翠翠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0 引言
近年来,慢旅游逐渐兴起,旅游市场由大量开发景区、过度关注景区建设转向发展深度旅游、注重生态资源优化利用,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自2011 年江苏高淳区打造了中国首个通过国际慢城联盟认证的亚溪国际慢城“生态之旅”起,国内慢城、慢游开发建设“热度”不断升温,慢理念也逐渐根植于大众旅游观念中,使得慢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慢旅游本质下的“慢”发展理念十分符合个人、社会和环境共生互利的均衡发展要求,是生态旅游开发中平衡矛盾,协调发展的有力推手。从二者内部构成的微观层面上看,慢旅游各环节在内涵上均体现了生态旅游所蕴含的绿色、可持续观念,但视两者为整体的宏观角度上看,慢旅游强调了一种深度化、沉浸式的内在转换,与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表象性特征上又有着本质区别。由此可见慢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在宏观和微观角度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存在着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的“并协原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观念不断运用于生态旅游开发领域,加剧了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多元矛盾,如何平衡处理好两者关系,并从中找出最合适的“整合性思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采用跨学科方式拟用“并协原理”分析探究慢旅游与生态旅游区别与联系间的特殊关系,归纳整理出慢旅游的SLOW 特征和5C 原理并设计构建慢旅游开发路径图,以实例分析,为慢旅游开发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的“二级悬河”特征,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河流。黄河沿线存在人水混居以及土地袋状化、村镇缀块化的分布特征,因此可见,构建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尤为重要。开发黄河流域生态旅游、保护黄河下游滩区生态环境、妥善处理沿线社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首先要认清各环节间相互关系,用建设性和超越性的方法处理好开发保护中的矛盾问题,在对立中找到和谐,切实推动黄河慢旅游廊道提质升级。
因此,本研究以河南段沿黄慢旅游廊道的开发为例,分析“并协原理”在慢旅游领域的运用机理,以期找到有利于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加快黄河流域的空间融合、强化资源整合、推进管理联合、筑牢生态屏障的慢旅游开发路径,构建集生态自然保护、文化资源学习、娱乐休闲游览、绿色健康养生、高效农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廊道示范带。
1 文献综述
1.1 慢旅游
慢旅游作为新时代大众旅游观念变化下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通过逐渐反思“存在”的意义而营生的新时代主流旅游方式。最早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意大利抵制快餐的“慢食运动”。随后又出现了对抗功能主义现代建筑的“慢建筑运动”,主张体现认同感的场所精神,直至“慢城运动”使“慢理念”自成一脉,迅速蔓延全球。在这种“慢理念”的影响下,慢旅游逐渐受到大众青睐,成为了引领人们休闲旅游的新模式。
对此,国外学者狄金森[1]结合可持续发展规律,通过旅游活动中气候变化的演化分析将慢旅游视为一种低碳旅游方式;巴克利[2]则结合旅游地数量和游客旅游时间分析提出慢旅游为一种前往旅游地少且停留时间长的优化旅游方式。随后,兰普森[3]利用慢旅游中心态的特质,将其定义为一种具有市场前景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此后慢旅游被学者从出行方式、旅游过程、旅游体验等角度研究界定,开始关注慢旅游目的地建设(Conway, 2010; Karabag, 2012)及理论框架的构建(Lumsdon, 2011)等。
国内学者更多是对慢文化进行研究,鲜少对慢旅游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结合国外文献分析,有学者将慢旅游定义为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为追求深度旅游体验,特意放慢旅游节奏的一种个性化旅游方式。随后,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慢旅游出行机制的建设(罗成书,2011;邬东璠,2011)及慢旅游模式的构建(魏宇,2011;赵媛媛,2012)等。
由此,学者普遍将慢旅游定义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旅游者为获得身心愉悦、满足精神需求,回归旅游本质,而放慢旅行节奏,延长目的地旅游时间的一种低碳可持续的绿色旅游方式。随着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慢旅游开发研究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热潮,由于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使同质化过度开发、恶性竞争与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保护成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立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物理学的并协原理探究慢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归纳分析出慢旅游的基本特征和内涵;然后通过河南段黄河慢旅游廊道的实例分析,为沿黄生态廊道的慢旅游发展提出统一协调互补的开发建议。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对慢旅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可为沿黄慢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以推动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1.2 并协原理
起初,“并协原理”的研究始于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原理,也称为“完备性原理”。量子力学奠基者波尔认为微观客体在某条件下可以具有波的特性,在另一种条件下又可以具有粒子的实物性,但波与粒子无法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存在,相互排斥,但二者共同构成对其所在客体的完备描述,彼此之间又具有互补关系[4-6]。
“并协原理”[7]虽来源于物理学领域,但因其具有普适性思维和哲学原理,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
2 并协原理下的慢旅游分析
2.1 生态旅游与慢旅游的关系
基于文献参考[8-11],对生态旅游和慢旅游进行比较分析和概念关系的描述,见表1。由此归纳整理出其两者间不同视角下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即从微观上看,生态旅游与慢旅游的内在构成与精神程度上相互区别,而从宏观角度将二者视为一种旅游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表1 生态旅游和慢旅游关系比较分析表
2.1.1 慢旅游的生态体现。慢城建设制定标准要求要以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为基础,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慢旅游其核心是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强调沉浸式、慢节奏的旅游出行,以热情、祥和的氛围接触自然、回归原始宁静。虽然慢旅游在发展内涵上体现了生态观念,但同时与生态旅游更多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所不同,“慢+深”是动力机制的核心,让游客主动地在旅游地慢慢体验自然、文化与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情感交互,与精神文明产生思想的碰撞,在闲适舒缓的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源,体会生活的意义。
2.1.2 生态旅游蕴含慢元素。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回归自然,强调通过旅游活动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游览和探索。回归自然即是一种慢思维的体现,但非完全同于慢旅游所强调的深入的与自然建立情感与精神的联系。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强调旅游活动中全部参与者都应当遵循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核心主题,而慢旅游是旅游业和生态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是生态旅游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1.3 慢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并协关系。生态旅游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被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为一种既要有保护自然环境意识又要有维护当地人民生活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旅游[12]。基于文献资料[13-16]得出生态旅游与慢旅游间存在并协关系。生态旅游以动、植物以及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吸引游客回归自然,敬畏自然,释放天性。生态旅游不但是欣赏美景风光,更要求游客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理念,与慢旅游提倡的缓行慢游、深度体验、可持续理念相互依存,但却有所区别。生态旅游与慢旅游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现象在不同角度或层面上可从相对对立的矛盾关系向互补依存的互利关系转化,这种异同关系的同时存在保证了整体的完整性,这种特殊关系即为并协原理,又称为波、粒二象性关系,如表2。
表2 生态旅游和慢旅游的波、粒二象性关系
由此可见,将生态旅游与慢旅游视为同一客体的不同方面,对客体进行分析时,一方面慢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特色思维表征形式;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要求具备有具体的旅游资源硬件功能配置,如旅游过程中设计的餐饮、住宿、公共设施等具体要素,慢旅游则侧重于一种思维表现,如游客的体验感知、文化感受等主观心理情感。虽然整体上看二者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但存在形式上又具有本质的差异性。
2.2 慢旅游的SLOW 特征
从并协原理下生态旅游与慢旅游的关系分析可见,慢旅游是一种以乐观、环保心态为核心,对闲暇时间价值和利用方式的重新认识和合理规划,自主延长旅游停留时间,通过回归自然,寻求本我,提升生态可持续意识,以促使生态旅游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效益充分体现。因此可结合慢旅游内涵的“SLOW”特性(见图1),从旅游动机、旅游效果、旅游节奏和旅游范围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定义。
图1 慢旅游“SLOW”特性分析图
2.2.1 旅游方式——追求简约(Simple)主义。Simple的简约主义最早是由欧洲建筑大师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lessismore”衍生而来的,从建筑设计角度思考,是为了追求一种元素简单、色彩鲜明、用料简化,重视质感品质的创作风格。生态旅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内涵以及物质文明,游客通过慢旅游这种减速慢游的旅游方式,在保证实现旅游目标的前提下,降低对客观物质(如出行舒适度、住宿条件等)的要求,讲究旅游出行的品味与格调,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2.2.2 旅游动机——追求乐活(Lohas)生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rth and Sustainability)是20 世纪90 年代由美国学者Paul Ray 和Sherry Ruth Anderson 提出的一种具有健康环保理念、文化分享内涵、真实时尚追求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体现了生态旅游中贴近自然本源、简单真实、和谐健康的出行动机。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选择慢旅游这种方式,以可持续观念追求一种悠闲放松的心态,探寻一种回归本我和本性的心灵旅行,其动机充分体现了慢旅游的自我成长、环保意识、社会责任等基本行为准则。
2.2.3 旅游态度——追求积极(Optimism)心态。Optimism的心态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既是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又体现生活中享受体验的过程。生态旅游使人们从都市生活的繁忙嘈杂走向大自然的纯粹与真实,慢旅游可以让游客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中摆脱快节奏生活的匆忙和压迫,沉浸式感悟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原始性、独特性,给心灵放个假,通过一场时间充足、节奏缓慢的旅游重获“新生”,释放自我,解放天性。
2.2.4 旅游意义——追求价值(Worth)共创。借管理学价值共创理论(value co-creation)即消费者与生产者或企业共同创造价值对慢旅游的意义进行分析。生态旅游的worth 可以从游客自身、游客和旅游地以及游客之间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从游客自身来看,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自领会自然奥秘的机会,慢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其深入走进自然,提升旅游质量,陶冶性情,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价值;其次游客与旅游地之间不断突显着生态旅游的资源价值,在慢旅游出行范围小而精的侵入式参与体验中,提升了游客资源保护意识,有利于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最后对于游客之间,生态旅游为大众提供一种健康、放松、舒畅的出行环境,又因为慢旅游多以家人、朋友等较少人数构成,使人们通过旅游架起交流互动的桥梁,增进感情,体现了其纽带价值。
2.3 慢旅游“5C”理念
旅游理念是一种能够指导或左右游客行为的意识观念,直接影响旅游行为和方式,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生态旅游不仅指认识生态、保护生态、和谐发展,还包含了解当地文化环境、历史资源等,并使得当地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而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慢旅游,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附于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在慢理念下,引领游客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入思考,解放天性;有效放慢旅行速度,缩短旅行距离,环保出行,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7]。
其次,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指原始性的自然景观,还包括对应的人文生态景观,如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动植物园、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等。慢旅游同样具有一个引领游客深度体验当地资源、感受当地文化沉浸的旅游过程。生态旅游理念下强调资源多样化、区域差异个性化以及独有的历史性和传承性。慢旅游注重引领游客融入其中,通过长时间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更加深入了解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明、民俗风情,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突显当地个性化特色,以促进当地文明、技术的传播和利用。
最后,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责任意识的旅游行为,其目标是为了旅游发展可持续,以保证在满足当下旅游活动实用的同时不影响后代继承和利用。在融入了现代技术和科技文明后,发展生态旅游应结合慢旅游创新思维,发现并利用当地独特之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游客通过游览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技能,获得“新生”,有所突破或积极转变。因此可见,慢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有方式选择和旅游体验。综上所述,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协同原理慢旅游的“5C”理念,如图2 所示。
图2 慢旅游的“5C”理念图
3 并协原理下黄河慢旅游开发路径构建
基于协同原理对慢旅游与生态旅游关系进行分析,结合黄河旅游廊道案例,设计慢旅游开发路径思路,如图3 所示。
图3 慢旅游开发路径思路图
本文设计的慢旅游开发路径思路以慢旅游本体、特性基础、方法、附值和成果为整体构思框架,将慢旅游思维赋予慢旅游产品及设计的整体构建中,以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链。首先,以慢旅游吸引力系统为本体,从游客情感态度角度分析其积极慢旅游心态,将绿色环保贯彻设计始终,实现游客沉浸式体验。慢旅游心态不但依赖于秀美迷人的风景设施以及历史文化,还受社区居民热情友善的态度、安全优良的治安管理等多方面影响,通过建设良性生态慢旅游氛围,不但可以提升游客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其对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等珍贵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构建慢旅游的可持续化生态环境。
然后,利用游客慢旅游动机下的乐观主义态度,结合开发设计本土化思想,对旅游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抓住差异化的创新理念,突出资源特色,从而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及文化资源,以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通过慢旅游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及生态文明的熏染,使游客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弘扬当地精神文明、民族风俗,倡导文化传承,并推动提升社会对资源保护的关注度。
同时,慢旅游的出行浏览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应从简约主义出发,以倡导低碳环保为核心,利用慢行步道、慢游交通工具等使游客感受自然资源、历史文明等,兼顾生态景色、体验感知、康养活动等慢旅游要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协调同一的设计理念;打造多功能的慢交通方式,形成良好的游客口碑,提升游客忠诚度,增加复游率。
最后以游客体验感知为导向,突出慢旅游价值共创的开发意义,通过游客与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文化间、游客相互间的精神情感交流,体现自然、物质、文化等资源的共享效益,构建区域多元化业态群。慢旅游产品设计核心理念是增强游客“慢”体验,所涉及的领域可以是包含慢食、慢交通、慢通讯、慢浏览、慢游玩以及慢交流等各方面,因此,通过以上一系列从单品到整体的开发设计扩展游客慢旅游体验空间,以提升生态保护效益和经济发展效益,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形成全域“慢”产业链。
4 河南省沿黄慢旅游廊道案例分析
4.1 沿黄慢旅游廊道河南段案例分析
本文整理国内河南省内黄河生态廊道沿线慢旅游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具体如表3 所示。
表3 河南段黄河生态廊道沿线慢旅游案例分析比较
慢旅游不仅可以满足大众对生态健康的追求,还可以使其通过旅游获得一种身心的升华,释放精神自我,极大满足了新时代大众对旅游的需求,成为了旅游市场推崇的一大热点。据此,沿黄流域各地通过发展沿黄生态旅游,开发相应的慢旅游产品,植入更多精神元素以营造旅游地新形象,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感受。
首先,在河南省申请建设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段,由小浪底库段、小浪底大坝段、三门峡段等组成,不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黄河湿地、黛眉山、青要山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不但把文化历史记忆、人工建设水利等资源融入自然生态、黄河美景之中,实现了黄河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交流,使塑造黄河生态旅游形象与慢旅游的环保意识、文化文明、交融互动、个性特点以及创新开发紧密融合。
其次,通过黄河慢旅游廊道建设弘扬黄河文化、讲好华夏古诗,寻根问祖,推动中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技艺与文明传承发展,促进与文化资源的整合。
再次,推动沿黄生态旅游廊道与产业资源整合。加强黄河题材产品开发和创作,以带动沿黄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湿地生态走廊、天鹅保护区、旅游观光绿廊等,发挥慢旅游时代优势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最后,利用好社会资源,做好口碑、形象营销活动。通过建设黄河旅游廊道带动沿黄地区交通互联、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互通、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推动沿黄区域经济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结合慢旅游产品设计、创新“慢”氛围营造,如增设步道、骑马、划船活动等,增强游客深度体验。
4.2 黄河慢旅游廊道特色案例分析
自2012 年国务院提出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来,生态文化建设与旅游规划逐渐协同,这不仅为北方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还可以带动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腹地,焦作市是整个中线工程中的唯一穿城区,而焦作渠段被看作是全线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工程。“穿黄工程”的建设带动了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并具有丰富的自然之美和科研价值,带动了周边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交通网络的构建,推动了城镇一体化发展。沿黄河南段慢旅游发展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体现和谐共生“慢”理念。自2016 年国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批以水里风景为重点的环境优美、高品质的水利生态旅游产品[18]。随后焦作市政府提出将南水北调焦作段建设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观光带、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带、内含丰富的文化产品带、滨水娱乐的休闲商业带,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焦作新地标[19]。南水北调中线焦作段的旅游发展不但丰富拓展了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当地旅游的吸引力,使水系成为区域内休闲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水生态文明慢活理念的活力和生命力。
“慢”休闲度假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休闲旅游中,水生态开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南水北调焦作渠段先后穿越黄河、沁河和大沙河,形成多条水文相交的景象。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突出了“水体立交”的壮观自然景象,游客可以在黄河南岸道观景浏览;同时打造了一批文化建筑景观,突出黄河、根亲文化主题,构建出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文化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2)推动可持续生态文化发展。众所周知,“焦作山水、焦作现象、焦作服务”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绿色旅游城市的典范案例。在国家建设“生态旅游带”的战略带动下,焦作已成功培育出“陈家沟太极拳文化”和“云台山山水风光”两大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焦作旅游业靠“一山一拳”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其雄厚的文化资源、自然山水,也推动了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焦作段依次穿越了中站区、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城区,沿线不仅拥有风景秀美的自然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诸如寨卜昌古建筑群、山阳故城遗址、石佛寺,还包含了大量人文景观和文体设施,如太极体育中心、蒙牛工业旅游区等。这些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可以以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作为纽带协同发展。
(3)发挥城乡“共享”优势。焦作市拥有众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有3 个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云台山、神农山和青天河);有4 个4A 级旅游景区(嘉应观、圆融无碍禅寺、影视城和陈家沟);3 个3A 级旅游景区(韩愈陵园、穆家寨和蒙牛工业园区)。焦作借助穿黄工程特色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密集地带分布。一条是沿北太行山一脉分布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带;另一条是沿黄河南线分布的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带,包括地质地貌、民俗艺术、遗址遗迹等。
南水北调工程沟通了焦作与郑州荥阳两地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并强化了“穿黄工程”水利观景区的场景体验感,增进了两地地方文化的互动,共同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承,如一脉相承的嘉兴观与荥阳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均体现了治黄文化内涵。其次,也有利于“穿黄工程”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两地文化、特产等资源传播,打通城市区域壁垒,促进郑焦融合发展。
(4)创新城郊一体特色旅游。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焦作的温县、博爱县、修武县,通过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村镇———陈家沟太极文化小镇、博爱县八极禅修小镇以及青天河靳家岭林海红叶小镇等,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依托,突出水利工程与村镇发展的和谐统一。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的所在地修武县以名人文化最为出众,近年来不断开发文化休闲体验、沉浸互动式的旅游活动,尝试打造“民俗文化小镇”“工业遗产小镇”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发挥慢旅游创新性、个性化特征,促进城郊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城郊一体化发展。
5 沿黄慢旅游开发建议
5.1 突出本土独有特色
慢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开发,建议从自然资源、民族风俗、历史文化、乡土文明等方面入手,进行个性化特色挖掘。比如对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化无形为有形,借助中华文化的神秘色彩及厚重底蕴形成巨大吸引力。发展区域生态旅游还要以地域特色元素为主,尤其是风土民情、自然风光等。同时这种开发思路不仅可以运用于有形产品的设计上,还可以用于创新旅游服务形式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
特色化建设还可以从旅游要素角度,打造个性化产品和特色化服务,形成“慢游”“慢行”“慢宿”“慢食”“慢购”等慢旅游标签的产品体系。
5.2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多领域融合,是发展慢旅游的重要建设思路。一方面,在生态保护理念下,慢旅游的产品开发设计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赋存现状,不仅要突显旅游品位,还要保护其生态资源的原真性,立足于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各类资源,以延长景区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对于人文资源的开发则要立足于其差异化特性,通过挖掘其表层文化背后的价值意义从而使开发设计、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应利用好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互补效应,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进行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开发,这既能节约开发成本还能促进社区发展。
基于景区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景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农业发展、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正确处理好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慢”旅游建设的平衡关系,根据区域特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计,将景区规划设计与生产耕作、工艺技术、自然保育等和谐统一,如建立特色种植采摘园、天然氧吧等,不但使游客在古朴清新、安逸舒适的生态环境中放松身心融入其中,更有利于推动当地农业等经济发展,以增强当地旅游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
5.3 建立多元慢游系统
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对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可从慢旅游思维中探究如何将传统设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慢行慢游、观光游览、导览讲解和休憩娱乐等系统。要合理规划慢行路线设计,如游览线路清晰、步道规划合理等,并及时对绿道设施进行管理维护,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保障体系。
在建设观光游览系统上,要关注慢旅游者的游览偏好和活动范围,如对徒步游客应关注其体力因素,可能会只选择在一个游览区域内活动,则可以在该区域内统一设计一个观景主题;对于喜好较大范围游玩的游客,可通过自行车租借或免费等方式为其提供慢行代步工具,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和游玩范围。
同时,休憩娱乐系统的建设,应注重游客差异化休闲体验需求,合理安排休闲游玩空间,合理规划设计公共活动空间及优质服务环境。配套完善的导览讲解系统,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景区建设,增设语音扫码讲解、视频讲解、影视播放、体验互动等设施建设,并加强相应的慢旅游信息宣传与发布,为游客提供详细而全面的旅游解说系统。
5.4 形成慢旅游产业链
慢旅游产业链是指为游客提供慢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全领域业态,在慢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上应体现游客对“慢”的体验与追求。慢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从慢食、慢游、慢教育、康养、慢谈等方面设计创新,从单一到多元整合,利用地方特色、工艺技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开发慢旅游“食、住、行、购、娱”系列产品体系。
同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慢旅游建设,其意义在于促使旅游者在舒适的自然生态中放松身心的游玩过程中充分消费,以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经济,切实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由此,形成旅游地多元化的商业产业链,不但能够为旅游者带来愉悦的消费氛围,还能推进区域经济全产业共享共赢发展。可建设区域文化体验园,聚集特色的手工艺、文创产品自营店,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体验制作或直接购买当地特产及手工艺品,充分感受传统工艺及当地文化的内涵和趣味。还可以通过建设主题教育园区展示地方自然特色、农耕文化、红色精神等,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明向现代健康美食、自然生态观光、农事活动体验、特色民宿生活等多元慢旅游业态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