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2022-08-09叶美秀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灌肠盆腔炎盆腔

叶美秀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病情迁延难愈,临床首选抗生素作为主要治疗药物,但长时间应用易产生耐药性[1]。目前,中医治疗此病疗效肯定,但治疗方案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不高,影响效果[2]。联合治疗方案尤其是中药联合针灸等治疗可缩短治疗周期、减少不良反应[3]。本研究用中药及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诊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年龄29~58岁,平均(43.25±4.12)岁;病程2~7年,平均(4.45±1.62)年;炎性包块21例,盆腔积液13例。研究组年龄28~59岁,平均(43.21±4.11)岁;病程3~8年,平均(4.48±1.65)年;炎性包块20例,盆腔积液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新编实用妇科学》诊断标准[4];中医参照《中医妇科学》诊断标准[5]。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显示为盆腔粘连;③盆腔疼痛症状出现时间≥3个月;④对研究所用药物不存在过敏;⑤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⑥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囊肿等会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的妇科疾病;②入组前6个月内接受过盆腔手术;③存在局部感染;④孕妇或哺乳期;⑤敷药或针灸部位存在皮肤破损;⑥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存在针灸禁忌症。

2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治疗:大血藤20g,败酱草、丹参、蒲公英、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各15g。水煎浓缩至100mL,使用时温度37~40℃,保留灌肠30min左右,可根据情况酌情加减灌肠时间,1日1次。以14天(非经期连续用药)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个月,治疗2个疗程。

温针灸治疗:取穴关元、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归来、中极、子宫。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子宫及归来穴针柄上方套艾条,与皮肤距离4cm左右,施灸后留针20min,1日1次。治疗两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

对照组单用中药灌肠治疗。

研究组用中药灌肠联合温针灸治疗。

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采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6],包括带下异常、腹痛、疲乏无力、劳累、形寒肢冷、腰骶痛,共6项证候,0分表示无症状,2分表示轻度症状,4分表示中度症状,6分表示重度症状。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精力、精神健康等8个项目,总分100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相关。

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痊愈:下腹坠痛、坠胀感、腰骶部酸痛感均消失,实验室检查显示炎症、包块以及积液均消失。有效:临床体征及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及理化检查显示炎症、包块、积液有所改善。无效:临床体征及症状无变化,各种实验室辅助检查显示无改善。

5 治疗效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带下异常 腹痛 疲乏无力 劳累 形寒肢冷 腰骶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4 4.42±0.34 1.23±0.12 4.29±0.25 1.03±0.12 4.42±0.16 1.04±0.18 4.38±0.16 1.12±0.13 4.27±0.16 1.22±0.15 4.34±0.16 1.02±0.13对照组 34 4.44±0.35 2.98±0.19 4.27±0.23 2.88±0.16 4.41±0.18 2.59±0.18 4.35±0.17 3.11±0.16 4.35±0.19 3.08±0.36 4.35±0.18 3.01±0.26 t 0.239 45.408 0.343 53.936 0.242 35.505 0.749 56.286 1.878 27.809 0.242 39.918 P 0.812 0.000 0.732 0.000 0.809 0.000 0.456 0.000 0.065 0.000 0.809 0.000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认知功能 情绪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 整体生活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4 63.35±5.84 76.38±4.16 61.33±2.57 72.05±4.68 63.35±4.16 71.22±2.49 62.36±1.98 72.66±4.45 61.89±1.00 73.48±3.65 59.36±2.68 74.12±2.33对照组 34 63.33±5.78 74.03±3.25 61.36±2.48 69.31±4.36 63.39±4.01 70.29±1.68 62.29±1.94 70.03±4.12 61.84±1.36 71.03±2.44 59.26±2.65 72.89±1.99 t 0.014 2.596 0.049 2.498 0.040 3.747 0.147 2.529 0.173 3.254 0.155 2.341 P 0.989 0.012 0.961 0.015 0.968 0.000 0.883 0.014 0.863 0.002 0.878 0.022

研究组出现腹痛1例(2.94%)、腹泻2例(5.8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出现腹痛1例(2.94%)、腹泻1例(2.9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6 讨 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高发性疾病,盆腔粘连以及盆腔疼痛均是常见并发症,病位在胞宫,以痛症为主要表现。灌肠方中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解毒、凉血、清热燥湿,大血藤、赤芍凉血活血,大黄清湿热、凉血祛瘀,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小茴香温肾散寒。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散坚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温针灸法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可增强温通经络的作用[7]。温针灸治疗有助于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减少炎性物质的渗出,减轻炎症以及粘连的程度。

中药灌肠及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灌肠盆腔炎盆腔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