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桩板结构荷载扩散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
2022-08-09徐玉龙曾长贤郭建湖陈尚勇
徐玉龙,曾长贤,郭建湖,陈尚勇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工后沉降要求高,一般地段工后沉降要求不小于15 mm[1],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需采用特殊地基加固措施方可满足要求。桩板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优越的刚性特征,在软土[2]、岩溶、采空区[3]、交叉工程[4]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使用可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桥隧相接的短路基处,桩板结构拥有和桥、隧结构相媲美的刚度,可使高速列车在桥、隧连接处平顺通过。
路基工程设计中,需对桩板结构开展结构设计,反复计算结构内力与变形,以求结构最优。现行《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5]对桩板结构荷载多沿用桥涵结构中荷载类型及规定,但桥涵与路基结构差异大,轨道、列车产生竖向、水平向荷载经由路基基床结构扩散到桩板结构上的模式多未明确,且路基桩板结构属“上软下硬”双层结构体系,当前成熟的“上硬下软”地层结构扩散角已不再适用,诸此种种均有待研究确定。
桩板结构属多次超静定结构,设计计算多借助于ANSYS、SAP2000等国外商业有限元计算软件。这些软件功能虽强大,但技术门槛高、使用复杂,一线设计人员使用起来较为困难,难以适应设计院高效的设计节奏。此外,成熟有限元分析软件多为国外技术垄断,存在技术壁垒,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过度依赖国外商业软件容易埋下技术隐患。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基于有限元基本原理,自主编制轻便、实用的桩板结构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打破技术垄断。
通过对路基桩板结构计算模型、荷载类型与扩散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采用Java语言和Matlab语言混合编制了桩板结构V1.0计算软件,计算方法可为结构计算提供借鉴,软件可服务于工程设计。
1 结构计算模型
桩板结构为三维结构,可简化为三维框架结构或二维框架结构,已有研究证明,两种简化模式计算结果接近,均能满足轨道控制标准要求[6]。桩板结构V1.0采用轻便的二维梁-杆模型,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横向、纵向均取单幅板条设计计算。
图1 桩板结构二维梁-杆框架模型
桩和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属典型梁构件,土体与桩的相互作用则可借助温克尔弹性地基理论[7]将土体简化为杆构件。一般而言,板是直接覆盖在土体上,土体对板也存在竖向支撑作用,但考虑到桩板混凝土结构与土体的刚度相差甚大,土体发生微量沉降时,就会出现桩体变形和土体变形不协调情况,板底与下部土体之间出现离层脱空,板底土体的支撑作用也就消失,故土体的竖向支撑作用不再考虑。
桩底约束方式一般为简支或固支,简支约束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2个自由度,固支约束3个自由度,除位移外,转动也予以约束。桩底约束条件可根据桩底所在地层形式和施工工艺确定,一般桩底嵌入基岩且桩底清孔条件较好时可采用固支约束,其他情况下桩底容易发生转动,采用简支约束更符合实际。
2 设计荷载
作用在桩板结构上的荷载可分为主力和附加力,主力又进一步分为恒载和活载。桩板结构的埋置形式不同,需考虑的荷载种类也有所不同。由于轨道、列车荷载均经由基床扩散到桩板结构,首先对路基桩板结构的荷载扩散模式进行讨论,再对各类具体荷载进行研究。
2.1 “上软下硬”地层结构荷载扩散模式
路基桩板结构由路基结构和桩板结构两部分组成,两者组合后可视为双层结构体系。双层结构理论研究历史较长,从20世纪40年代已有相关研究[8],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双层体系理论”,由于应用层面较少,发展较慢,且双层结构一般只有在轴对称下才有可能获取理论解,研究多侧重于圆形荷载下的双层结构体系[9]。对于条形荷载下的平面应变问题,国内文献多引用捷克的K.E.叶戈罗夫的双层体系研究成果[10-12],包括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计算涉及到的双层地基条形荷载下,应力扩散所涉及的扩散角,也采用该理论解加以实验验证、简化处理后确定[13],此后换填垫层地基处理也沿用该扩散角模式[14]。
目前,国内外应用较成熟的附加应力扩散模式主要针对“上硬下软”地层结构体系,如软弱下卧层或换填垫层设计,只规定了上下两层压缩模量比≥3的情况(Es1/Es2≥3),虽然有研究将其扩展至上下两层压缩模量一致(Es1/Es2=1)的情况[15],但仍局限于“上硬下软”地层结构体系。
而由于桩板结构刚性大,远大于路基基床结构,路基桩板结构属于典型“上软下硬”结构。“上软下硬”结构在条形荷载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规律,压缩土层厚度h小于荷载面宽度一半(b/2)时会出现“应力集中”(图2),即条形荷载下“上软下硬”结构界面应力峰值σz大于均质地层中界面深度的应力峰值。而“上硬下软”结构体系主要表现为“应力扩散”,即条形荷载下“上硬下软”结构界面应力峰值小于均质地层中界面深度的应力峰值。这就要求路基桩板结构的条形荷载扩散模式需重新定义。
图2 “上软下硬”地层结构在地层界面上的应力集中现象[12]
在K.E.叶戈罗夫“上软下硬”双层结构体系中,层面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主要取决于下卧层埋藏深度h与荷载跨度b之间的关系
σz=αDp
(1)
式中,σz为层面荷载中点的应力;αD为层面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p为分布荷载。
进一步根据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采用的附加应力系数换算扩散角方法,可换算得到不同深宽比下的扩散角。考虑桩板结构并非完全刚性,仍会发生一定变形,应力集中程度会削弱,对扩散角进一步修正,如表1所示。
表1 “上软下硬”地层界面中点附加应力系数及扩散角
通过表1可以发现,“上软下硬”地层扩散角与“上硬下软”地层的扩散角远不相同。对于浅埋式桩板结构,板结构上方仅有路基表层,厚度一般不大于0.6 m,小于荷载宽度的0.5倍,荷载扩散角度可直接取0,即荷载不发生扩散。对于深埋式板,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表1中计算扩散角,h/b介于两值之间的情况,可插值确定扩散角。h/b>2.5情况,根据K.E.叶戈罗夫研究,基本接近于均质地层的值,可根据条形荷载下均质体应力解进行计算,但建议最大不超过30°。
2.2 恒载
恒载包括结构自重、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影响、基础变位影响、基床表层自重、路基本体及基床底层自重和轨道结构自重。
结构自重包括桩与板的自重,为均布荷载,按均布力施加即可;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影响可转化为温度变化进行考虑[5],后文再探讨温度应力问题;基础变位影响在设计中少有考虑,暂不纳入计算;基床表层自重、路基本体及基床底层自重均直接作用于板上,按板上均布力进行考虑。
轨道结构自重荷载并非直接作用在板上,而是经由基床结构传递到板上。这就涉及到条形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问题,可采用“上软下硬”双层结构确定扩散角进行计算,如图3所示,其中,q0为线间荷载,q1为轨道荷载,线间荷载主要针对无砟轨道而言。双线情况下,由于线间荷载和轨道荷载大小不同,可在路基面先进行荷载等效后再扩散到板上。
图3 轨道自重荷载扩散模式
2.3 活载
活载包括列车竖向静活载、列车竖向动力作用、离心力和横向摇摆力。
列车静活载与轨道荷载扩散形式基本相同,在双线情况下,也可先在路基面进行等效,而后按照扩散角进行扩散,如图4所示。板较宽时,扩散后荷载作用在板一定范围内,并非均布在板上。
图4 列车荷载扩散模式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顶面填土厚度≤3 m时,需考虑列车动力作用。结构计算中,动力作用可通过动力系数实现,将列车静活载乘以动力系数即可。动力系数如下式[16]
(2)
式中,Lφ为加载长度,m,桩板结构加载长度取平均跨度乘以调整系数,调整系数可将单块桩板结构视为连续梁,参照连续梁的调整系数取值(表2);μ折减为动力系数折减系数;hc为结构顶面至路基面的填土厚度,m。
表2 跨数调整系数[16]
曲线桩板结构地段需考虑列车竖向静活载产生的离心力作用[16]。离心力为水平方向力,由于基床结构为散体材料,散体材料具有耗散性,会通过自身调整、变形吸收一部分能量,传递到板上的力可能出现大幅减小。水平力经由散体材料传递到桩板结构的机理及精确解目前尚难明确,但考虑到基床结构可提供摩擦力,水平力可借助基床结构的摩擦作用传递到桩板结构的板顶面,而摩擦力的存在是通过竖向荷载实现,当前暂推荐离心力qc采用与列车荷载相同的扩散模式及扩散角,如图5所示。
图5 离心力扩散模式
路基地基处理规程中对离心力并无明确规定,仅要求借鉴桥涵规范计算方法。在桥涵结构中,离心力计算方法为[16]
(3)
式中,C为离心率,≯0.15;f为列车竖向活载折减系数;R为曲线半径,m;W为列车荷载图式中集中荷载或分布荷载,kN或kN/m。
离心力本质上是活载在曲线上运动形成的惯性力,应用到路基工程中时,W取列车活载q2(kN/m2)即可,获得的离心力F可表示为离心荷载qc(kN/m2)。
列车运动时还会产生横向摇摆力。按横向摇摆力为集中力,大小为100 kN,只考虑1个股道摇摆力[5]。计算时,将横向摇摆力在轨道板范围内进行均布,再扩散传递到板结构上,如图6所示。进行荷载组合时,需将摇摆力Qns分别放在左线和右线进行计算,选择最不利组合。
图6 摇摆力扩散模式
2.4 附加力
附加力主要有制动力或牵引力和温度变化影响。
制动力或牵引力作用方向为线路方向,在计算桩板结构纵向板条时需考虑,作用方向水平,制动力或牵引力大小取列车竖向静活载的10%计算。由于制动力或牵引力经由轨道传递到路基结构,轨道长度一般远大于桩板结构单块板长,制动力或牵引力作用范围分布在整个纵向板条。当与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同时计算时,制动力或牵引力应按列车竖向静活载的7%计算[5]。
温度变化影响为结构在均匀温差和日照温差引起的变形和应力。桩板结构可参照涵洞规定,对于涵洞,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 ℃时,气温变化影响可不考虑[16]。当温差过大时,结构需考虑这种温度变化效应。
3 有限元计算方法
3.1 单元形式
桩板结构简化为二维框架结构后,有限元计算中涉及到的单元形式主要有杆单元和梁单元。土弹簧采用杆单元,桩与梁分别采用2种力学参数不同的梁单元。杆单元的划分较为简单,可直接取每根杆件作为一个单元,梁单元则要设定单元大小后划分成若干单元。
3.1.1 杆单元
杆单元采用二力杆,位移函数采用2个待定常数,局部坐标系下表达式为[17]
(4)
式中,u(x)为杆单元水平位移;ui、uj为杆单元两端节点位移;l为杆单元长度;x为i为原点,沿ij方向坐标;[N]为形函数。杆单元本构关系为
(5)
局部坐标系下杆单元刚度矩阵为
(6)
式中,E为杆弹性模量;A为杆截面积。
桩板结构中,土体与桩体之间的接触作用通常采用弹性地基理论的“m法”或“k法”,转化为弹性力学中的杆单元需一定转换关系。杆单元弹性模量E=mhL或E=kL,h为埋深,“m法”或“k法”可结合支挡工程相关规范确定[18]。其中,L为杆件长度,可按L=1 m设置。单个弹簧作用面积为相邻单元的平均长度与桩有效宽度之积。
A=b0(li+li+1)/2
(7)
式中,A为单个弹簧作用面积,对应杆单元截面积;li与li+1为弹簧节点连接的两个相邻桩单元长度,b0为桩单元有效宽度,可根据桩基规范[19]确定。
设计中经常出现板伸入路基本体中情况,采用“m法”计算弹性模量时,需确定深度h的计算零点。考虑到路基本体并非大面积填土[13],并不能提高路基侧向约束,故计算零点从地面起较合适。但路基本体填料具有较高的压实性,也能够提供一定侧向约束,与桩体形成接触关系。如此,可假设路基本体层厚度为h0,在路基本体层,深度计算零点从板开始算起,k=-m0y,m0为路基本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而地面以下土层,深度计算零点从地面开始,k=-m(y-h0),如图7所示。
图7 埋置于路基本体的桩板结构水平抗力示意
3.1.2 梁单元
梁单元也采用两节点模型构造,形函数矩阵[Nv]和单刚矩阵[k]e如下
[Nv]=
(8)
单元刚度矩阵
(9)
式中,l为单元长度;A为截面积;EI为抗弯刚度;I为惯性矩。
桩和板结构均可简化为梁单元,截面积A和惯性矩I按材料力学确定[20]。板结构弹性模量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即可,但桩简化为梁单元时,抗弯刚度EI建议参照《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1]确定,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I=0.8EcI,其中,Ec为混凝土弹性模量,I为桩身截面惯性矩。
3.2 荷载等效
荷载通过等效节点力的形式施加到单元节点。等效节点力是根据功互等原理,将分布载荷转移到节点上所得到的载荷。对于均布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的梁单元(图8),每个单元在局部坐标系下的等效节点力为
(10)
式中,p为水平方向均布荷载;q为竖直方向均布荷载;l为单元长度。
图8 均布荷载下梁单元等效节点荷载
桩板结构中需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和内力,混凝土徐变也借助温度变形来实现。桩板结构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变形属于稳态热传导问题,也可采用等效节点荷载进行计算[22]。温度荷载内力表达式如下
(11)
式中,E为单元弹性模量;A为单元截面积;αtemp为混凝土线膨胀系数;ΔT为温度变化量。
温度引起的变形和内力只考虑梁与板,杆单元可不予考虑。
3.3 计算流程
整个计算流程分为前处理、有限元计算和后处理,如图9所示。前处理主要通过Java Swing模块编制输入界面,有限元计算采用Matlab软件编制,后处理可输出内力图和计算书等。
图9 桩板结构软件计算流程
有限元计算部分流程为[17]:(1)建立计算模型(结构离散化、划分单元、节点编号等);(2)计算单元刚度矩阵和单元的节点力列阵;(3)形成整体刚度矩阵;(4)计算整体节点力;(5)引入位移边界条件;(6)求解整体平衡方程;(7)回代求解单元内力。
4 案例分析
下面采用桩板结构V1.0与商业有限元软件对典型案例的计算运算结果进行对比。
假设浅埋式桩板结构,板宽度15 m,板条纵向单幅长5 m,板厚0.8 m。桩间距5 m,两端悬挑2.5 m,共3根桩,桩长15,8,3 m,桩径0.8 m,桩底均为固支条件。
轨道结构采用Ⅲ型板,轨道分布宽度b=3.1 m,轨道自重q1=13.7 kPa,列车荷载q2=40.4 kPa,线间距b0=5 m,线间荷载q0=2.3 kPa。基床表层厚度0.4 m,计算得到扩散角为0°。水平荷载考虑摇摆力100 kN作用在整个板上,单幅作用力按25 kN计,分布区间[-4.05 m,-0.95 m],分布力为8.1 kN/m。计算考虑徐变影响,通过设定板与桩温度均下降15 ℃实现。桩与板均采用C35混凝土,弹性模量均为31.5 Pa。地层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地层参数
计算时,桩与板单元网格长度0.5 m,杆单元网格长度1 m。
采用桩板结构V1.0计算得到弯矩如图10(a)所示。板上最大弯矩为535 kN·m,最小弯矩为-669.5 kN·m。桩上最大弯矩106.3 kN·m,最小弯矩-22.7 kN·m,其中,下缘纤维受拉、上缘纤维受压时弯矩为正。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计算的弯矩如图10(b)所示。对比发现,采用桩板结构V1.0计算得到弯矩最大值、最小值及弯矩形态与商业软件获取值是一致的。
除内力外,采用桩板结构V1.0计算得到的节点位移也与商业软件获取的位移存在较好的吻合,见表4,说明桩板结构V1.0有限元算法是正确的。
图10 弯矩对比
5 结语
对路基工程中常用的桩板结构计算模型、荷载扩散模式、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借助温克尔弹性地基梁理论,桩板结构可简化为二维梁-杆框架结构,便于有限元计算。
(2)针对路基基床结构与桩板结构组成的“上软下硬”双层地基结构体系,面荷载作用下,分界面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路基荷载扩散至桩板结构上的扩散角与深宽比存在一定关系,整体上位于0~30°范围内。研究弥补了现行路基规范中对桩板结构荷载规定过于模糊的问题。
表4 代表性节点位移比较
(3)构建了有限元理论框架下的梁、杆单元刚度矩阵与温度等效荷载,自主编制了桩板结构V1.0结构计算软件。对比商业有限元软件与自编软件的计算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的吻合性,桩板结构V1.0可服务于工程设计优化。
实践证明,自编桩板结构V1.0软件可高效应用于铁路设计中,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当前梁单元仍采用常用的Euler梁,由于桩板结构跨度较小,采用考虑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梁更为合适。同时,随着异形结构的发展,桩板结构中桩排列方式并不完全规则对称,简化为二维框架结构存在误差较大问题,三维桩板结构计算软件的实现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