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春番茄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
2022-08-09
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基本情况
云南省冬春季番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 600 hm2以上,同期产量约占全国番茄产量的30%,是全国冬春季番茄重要的产区之一,亦为云南省主要外销蔬菜作物之一。随着冬春季番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病毒病已成为生产上的第一大类病害。据调查,坝区发病重于半山区,常年地块发病率为10%~30%,减产20%~30%;严重的年份发病率达50%~60%,减产达70%~80%,甚至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90%以上,造成绝收。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番茄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云南冬春季番茄病毒病的毒源种类繁多且复杂多变,发病快、传播快逐年递增。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影响番茄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通过多年番茄栽培技术研究弄清了番茄主产区病毒种类和优势种,探明病害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提出“病害动态监测、清除毒源宿主、选用抗病品种、延后栽培、防控传毒媒介昆虫和提高寄主植物抗病力”的病毒病防控新策略,创建了一套冬春季番茄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并在元谋、保山、昭通等干热河谷地区及红河、玉溪等亚热带区域冬春番茄产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控制病毒病的为害与流行,为云南省冬春季番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1.2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近三年技术在楚雄州、红河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等地累计示范推广近3.33万hm2(50万亩)。
1.3 提质增效情况
技术推广应用,每公顷可节本增效2.57万元。按产区番茄每公顷平均产量60 t、批发市场单价每千克3.5元、应用技术后增产10%计算。每公顷新增产量6 000 kg,新增产值2.1万元。产区番茄1个生产季节少用农药3次,每次人工成本900元、农药成本675元,每公顷可节省成本开支4 725元。
2 技术要点
2.1 病害动态监测
普查与重点区域系统调查相结合,每年调查全省冬春季番茄主要病毒病发生与为害情况,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病毒种类,明确了为害云南冬春季番茄的主要病毒有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6种。同时,调查并明确产区番茄病毒病传毒媒介昆虫种类及发生动态。通过主产区病毒病、传毒媒介昆虫的动态与分布监测预警,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和布局提供参考。
2.2 清除毒源宿主
银胶菊、白蒿、锦葵、水茄、藜、车前草、牛繁缕等杂草是病害流行的毒源宿主,病毒主要依赖传毒媒介昆虫完成毒源宿主植物+苗床或田间番茄+毒源宿主植物的侵染循环,因此在移栽前清除田间带毒杂草、自生苗和收获后田间植株病残体无害化处理是重中之重,可以从源头来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2.3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针对当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毒新品种。
2.4 延后栽培
云南冬春番茄生产主要为秋播冬收和冬播春收2个茬口。其中,秋播冬收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11月下旬上市,翌年2月下旬结束;冬播于11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播种,4月中旬开始上市,5月下旬结束。在低海拔冬春番茄产区,可将定植时间延后15 d左右,避开由于高温干旱引起的传毒媒介昆虫盛发期,降低病毒病的发生。
2.5 防控传毒媒介昆虫
云南冬春季番茄种植主产区传毒媒介昆虫为繁殖系数较高的蚜虫、粉虱和蓟马等,传毒媒介昆虫防控至关重要。育苗棚及定植田块悬挂黄色粘虫板(蚜虫、粉虱)和蓝色粘虫板(蓟马)以诱杀传毒媒介昆虫。银灰双色膜覆膜栽培。适时喷洒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防控传毒媒介昆虫,并选配毒氟磷、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等防病毒病药剂,10~15 d交替轮换用药1次。
2.6 提高寄主植物抗病力
(1)培育无病毒壮苗。采用工厂化穴盘育苗;苗期喷施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植株免疫能力;用60目防虫网隔离粉虱、蚜虫等传毒介体昆虫;大型育苗场移栽前,应抽检幼苗是否携带病毒。
(2)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双行定植行距65~70 cm,株距40~60 cm,亩定植1 800~2 500株;单行定植行距100~110 cm,株距30~35 cm,亩定植1 800~2 200株。
(3)定植后科学肥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
3 适宜区域
云南省冬春季番茄主产区乃至四川攀枝花等干热河谷番茄种植区。
4 注意事项
为害云南冬春季番茄的病毒种类较多,不同产区的病毒种类可能存在异同;随着番茄种苗或果实的调运,有可能会出现新病毒。因此,对产区病毒种类进行长期监测,并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病优质品种。另外,病毒病可以通过汁液摩擦传播,在物理防治、药剂防治以及搭架绑蔓、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时,应注意防止病毒通过机械传播。
5 技术依托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大棚番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