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
2022-08-09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文/《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出行、停放及充电等安全管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为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亟须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如今,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 亿辆,年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逾4 000 万辆。与此同时,在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交通事故率、充电引发的火灾等事故。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出行、停放及充电等安全管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为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亟须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2019 年4 月15 日,为 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电动自行车新国家标准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多地市参考新国标积极制定、修改相应的电动自行车地方法规及管理规定,从生产销售、登记上牌、道路通行、停放充电等多方面,均明确了部门管理职责,既有超标车过渡期设定,又有违法处罚及法律责任等规定,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尽管现阶段主要牵头管理的仍然是公安交管部门,但仍需要交通、治安、消防、社区等多方面的协助,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对电动自行车实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注册登记上牌,与机动车一样,关联到车辆、驾驶人、所属单位等。但现在电动自行车号牌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各地对号牌的规格、颜色、适用范围、式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等都没有做出统一规范。现在是各地交警出台相关措施,各地号牌都不相同,有的参照机动车,就只是单纯的物理车牌,有的加上了二维码,有的嵌入了RFID 电子标识标签。此外,深圳、南宁等地在上牌的同时,要求录入人脸,并要求进行交通安全及交通文明知识学习,深圳还要求提供居住地址等信息。不少城市现在都提供APP 预约上牌的服务,首先是人脸识别,其次录入个人信息(身份证),再次录入电动自行车信息(车辆合格证、发票、车辆编码),部分地区还需要参与线上学习,之后才是号牌确认和安装。可见,电动自行车在备案登记上牌时,所采集到的信息越详细,对此后的管理也就越有帮助。
科技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创新的方向,我们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RFID、大数据、云计算及北斗定位等先进科学技术,制定城市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我们如果按照电动自行车智能信息化管理目标,规范电动自行车登记备案管理,精准采集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强化社区电动自行车日常停放、充电、治安防盗及入户预警的管控,创新管理手段,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预警,就能够显著提升管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智能性;如果建立具有强大的统计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系统平台,就能够为城市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精准分析数据,实现快速决策、智能化管理。
理想的科技应用模式是:1.车辆在出厂前,为电池安装RFID 标签,为车辆安装高精度定位设备;2.车辆在上牌时,登记车辆、驾驶人、居住地址、工作单位(外卖快递)等详细信息,可通过扫码、RFID 读写设备获得相关详细信息;3.在重点路段、场所安装视频+射频一体视频监测设备,为防盗、交通违法抓拍提供技术支持;4.在大型小区、工业园区等出入口安装视频+射频门禁,不允许不戴头盔的骑行者进入,同时可视频识别人脸;5.在消防隐患较大的城中区、老式小区甚至所有小区楼栋门禁安装RFID 读写设备,禁止电动自行车、电池进入楼道;6.在未规模建设RFID读写设备的城市,利用定位轨迹大数据,分析电动自行车部分交通违法行为,规范共享电动自行车停放行为,同时为盗抢车辆查找提供技术支持;7.利用视频大数据,定期检测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并统计相关外卖、快递等重点企业交通违法率,对这些企业进行排名考核,并对连续排名末尾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敦促其整改、学习。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加强生产销售领域的安全监管,因此近2 年各地积极行动,用数字化管理的方式提高整车、配件的安全准入门槛,紧抓电动自行车产品安全质量关。作为我国电动自行车重要产销基地,浙江和江苏先后推出了“浙品码”、《电动自行车通信协议》团体标准;中国自行车协会在充分调研后,牵头制定了《电动自行车数字化管理工作指南》团体标准的送审稿……这些举措有效地把控电动自行车的品质,探索出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科技化、数字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