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加工来稿文本的模糊化艺术与精确化艺术研究

2022-08-08张付庆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育科研早期教育

摘要:本研究基于“编辑加工来稿文本的时候是不是越精确越好”这一问题展开,目的是告诉编辑如何处理好文本加工过程中精确与模糊之间的关系。以《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的《儿童发展》栏目文本为例,在中国知网(CNKI)中选取2012年01期到2022年01期《儿童发展》栏目的文本,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和经验归纳的方法,认真分析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不清哪些该精确、哪些该模糊,精确与模糊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章在认真总结《儿童发展》栏目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文本编辑加工中的模糊化艺术和精确化艺术。这种做法旨在纠偏去弊,一是提升编辑加工的规范性,二是提升编辑加工的质量,三是深化编辑对文本加工过程中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本研究最后归纳了模糊化艺术和精确化艺术的种类,在时间注明、文本描述、直接引语、问题提出、可能造成二次或N次伤害、括号内补充说明以及一些敏感词汇等方面应该遵循模糊化艺术,在文本题目、作者头衔、涉及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地区、结论描述、判断性语句、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研究对象设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等方面应该遵循精确化艺术。

关键词:期刊编辑;文本加工;模糊化艺术;精确化艺术;《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222-03

一、问题的提出

对编辑而言,编辑加工来稿文本是基本的活动之一,要用读者能听懂的词汇、修辞、语句等来表达,表达的精确性是不言自明的规则。笔者编辑加工《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的《儿童发展》栏目很多年,在编辑实践中,逐步提出了一个问题:文本表达是不是越精确越好呢?与精确性相对的是模糊性,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对文本进行模糊化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包括日常中的很多事情也不是越精确越好。笔者曾经历一件事: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手机却无法导航,笔者要找的地方是“某某巷某某街某某号”,问了许多行人,都说不知道,最后说到了一个标志性建筑,才找到了位置。与此类似,在文本编辑加工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一是可以提升刊物及相应栏目的规范性,二是可以提升文本的质量。

本文以《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的《儿童发展》栏目文本为例,提出模糊化艺术和精确化艺术的概念。模糊化艺术指的是针对论文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地方,遵循“若无必要,一切不留”的原则;精确化艺术指的是针对影响到整篇论文的地方,必须“字斟句酌,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含糊其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的《儿童发展》栏目发表的文本,在中国知网(CNKI)上有收录。文本时限是2012年01期到2022年01期,以此期间的文本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现象学描述法和经验归纳法。现象学描述法指的是基于文本,只考虑文本自身,不对文本做超出某种限度的引申或发挥。这里的现象学描述法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中的现象学类似,也就是回归事实本身,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范式的窠臼[1]。经验归纳法指的是立足编辑加工的实践,从文本出发,进行分类归纳,以分门别类,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或类型。这里的经验归纳法类似于教育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法[2-3]。

三、研究结果

本文描述了7种模糊化处理类型和9种精确化处理类型。

(一)编辑加工来稿文本的模糊化艺术

1.时间注明上的模糊化

很多文章都会引用国家相关文件,不少作者把印发时间标明到“某年某月某日”,更有甚者精确到“星期几”。这种过于精确的时间注明,大多数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出差错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作者在搜罗资料时未必都能找到权威的、最原始的文件,资料引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的一般做法是保留年份,而月份、日期、星期等,如非必要,坚决不注明。这种模糊化的处理可以避免一些隐患。

2.文本描述中的模糊化

文本描述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或说法,必须保证精确。比如有一篇文章中写“菲律宾是唯一实施10年基础教育体制的亚洲国家,相比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但是印度是南亚国家,不是东南亚国家,作者在这里出现了差错。此外,菲律宾是亚洲国家,但关于其是不是“唯一实施10年基础教育体制的亚洲国家”,必须慎重。在作者没有掌握全部资料的前提下,这里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

笔者还遇到过一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有关于安全问题的论述,有作者针对文本查出有“九条二十四处”关于安全政策的描述。后来,笔者追问作者这“九条二十四处”是怎么来的,作者说是自己查的。对此,笔者就建议作者,这里需要模糊化处理,精确化反而有隐患,于是最后的表达是“学前教育法草案中有相关的安全政策描述”。

3.直接引语的模糊化

有不少文章需要引用大量专家的话语,作为支撑自己论点的论据,这就是直接引语,需要放在双引号内部,引语前面要有冒号。如果能查到原始文献,使用这样的直接引语再好不过。但很多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对直接引语的处理非常不规范,对此,笔者的方法就是变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这也是一种模糊化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直接引语的隐患,还体现了对相应专家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广大读者的尊重。

4.问题提出的模糊化

一篇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一部分大致都是“问题的提出”,先描述好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然后提出问题。

笔者遇到过一名作者,在论文中精确地描述了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几条假设。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设计是规范的,也是科学研究需要的。但查看整个报告,最后的讨论和结论都没有回应“问题的提出”部分的假设。在这里,作者自己给自己挖了一個陷阱,后来笔者和作者沟通后,他对此进行了模糊化处理。

5.可能造成二次或N次伤害的语句模糊化

在学前领域,多次发生有意伤害或虐待幼儿的事件。这种事件经媒体曝光,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幼儿园本身也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针对这种事件,通常是有一起则处理一起,而且处理及时、从重、从快。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作者在写安全领域方面的研究报告时,会把虐童等事件写进去,甚至指名道姓。最初的报道和处理已经为当事人或园所提了醒、敲了警钟,事件已经过去了,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针对类似事件可以换一种表达,进行模糊化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或N次伤害。

6.括号内补充说明部分的模糊化

有一位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学前儿童在心理发展(体力、智能、社会性等)……”,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体力”不属于“心理发展”范畴,括号内的内容本来是为了说明,作者的不慎却造成了错误。在这里可以采用模糊化处理,改为“学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智能、社会性等)……”,既说明了问题,又没有范畴错误。

7.一些敏感语汇的模糊化

针对一些敏感词汇,比如命令、跻身、擘画等,可以采用模糊化处理。比如有位作者写了“幼儿园跻身于某某街道的角落里”,这里的“跻身”用法不当,一般有“跻身名流”等说法,而该作者想突出幼儿园位置的偏僻,错用了“跻身”。后来作者将其模糊化处理为“幼儿园位于某某街道的角落里”,这样既不影响表达,也说明了问题。

(二)编辑加工来稿文本的精确化艺术

1.文本题目的精确化

论文写作的题目如果是很大的主题,就要考虑是否加副标题,从而限制主题的范围。比如笔者曾经编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河南省乡村幼儿园现状调查研究》,作者没有用副标题,最后主编提醒笔者,如果仅仅几所幼儿园就能代表整个河南省的乡村幼儿园,河南省的专家不会同意的。在这里加上副标题,就是一种精确化艺术。

2.作者头衔的精确化

写论文离不了引用专家的观点,同时专家的观点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感。如果统称研究者,论文的风格就会显得沉闷,而如果称为学者,很多研究者又达不到这种程度,有拔高的嫌疑。在编稿的过程中,在专家的头衔上不能出错。比如有一篇论文写“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但学界认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马斯洛,因此这里的头衔是有问题的,最后改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比较精确。

3.涉及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地区的精确化

国家、国际组织及地区是文章中常有的文字。有的作者由于不够敏感,会忽略这几者的区别。比如前面提到“发达国家如何如何”,后面的论述中又出现“经合组织(OECD)”,这里就混淆了国家和国际组织。再如,前面提到“欧美发达国家如何”,在后面却出现“新加坡”“新西兰”,这两个国家显然不是欧美国家。涉及这些方面,文本一定要精确化,不能含糊。

4.结论描述的精确化

一篇优秀的研究报告,在选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之后,就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作者的论文结论写得比较混乱,甚至绕开研究过程,写出来的结论“离题万里”;有的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就不写相关结论。这种情况就是一篇优秀的研究报告中最大的败笔。对此,应秉持“有多少数据,说多少话”的原则,将结论描述得尽量精确化。

5.判断性语句的精确化

部分论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比如,“此篇文章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论文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不能断定一定会是如此。又如,“绝大部分中国家长不懂得家庭教育”,这个论述是绝对性的论断,不仅家长不会同意,而且这也不是事实。笔者还遇到过另一种情况,针对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小女孩,作者在描述和分析原因的时候,说“孩子身上显现了独生子女独有的特性”,这显然和事实是有出入的。针对这些情况,都要做到精确化。

6.研究方法的精确化

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作者会在研究方法上出问题。比如对离散型变量,使用适用于连续型变量的方法进行处理;有的论文中描述性统计很完备,但没有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检验;有的作者在编辑提出方法不对、不精确的时候,却认为自己找了专业人员辅导过,不会出现错误。

7.核心概念界定的精确化

一篇好的研究报告,肯定会涉及核心概念,这里存在对核心概念如何界定的问题。作者应遵循操作主义的原则,精确地描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作为一篇文章的灵魂,能否得到精确的界定,会影响后续的论文写作,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研究。

8.研究对象设定的精确化

在幼教领域的论文中,研究对象大致有幼儿、教师、家长、文本等。一些作者在写好论文后,将其投到期刊,在被问到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谁时,却显得不知所措。研究对象是研究设计的关键,必须弄清楚、精确化。

9.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精确化

针对实证研究,为了保证最终结论有效,在研究设计之初,就要分清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在研究过程中,要牢牢抓住自变量和因变量,才有可能得出合乎规范的结论。

笔者作为有15年工作经历的编辑,以上提出的模糊化处理艺术和精确化处理艺术,都是在不断编稿、校对以及与同事沟通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在编稿的时候,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采取模糊化处理或者采取精确化处理。“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编辑应通过不断锤炼自我,向更高、更有质量、更有品位的办刊宗旨迈进。一方面,模糊化处理艺术不是和稀泥或者没有立场,而是坚持政治家办刊,力求精益求精,以更好的品位、更高的质量把刊印的文本带给读者或业内人士;另一方面,精确化处理艺术是有限定的,精确与模糊是相对的,只有在编辑实践中灵活把握相关的度,才能使模糊化与精确化相得益彰。

四、结语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归纳、总结出研究成果,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笔者的编辑技能和编辑品位。梳理整个过程,其中有一些经验值得推广。首先是“切问近思”,提出问题——“编辑加工是不是越精确越好”,以此为视角,在日常经验中找到、发现相关现象;其次,通过搜索文献、文本,从他人的研究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最后,大胆选定研究内容,相信研究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处理好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的关系,学会精确化处理艺术和模糊化处理艺术,在编辑工作中使两种处理艺术相得益彰,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姜勇,刘鑫鑫.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现象学思考[J].教育研究,2021(7):118-126.

[2] 贺启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0-104.

[3] 韩文江.经验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前夕[J].衡水学院学报,2001(1):71-72.

作者簡介?张付庆,硕士,编辑,责任编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猜你喜欢

教育科研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机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与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