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时代新人
——四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心声
2022-08-08李鑫
李 鑫
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育人先铸魂,铸魂为成才”,这是我在学院学习期间最深的感受。学院不只教给我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积极主办各种赛事,鼓励我们在思政课老师的指导下组建参赛团队,引导我们自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在自我提升中尝试施教于人。
在学院主办的各项活动中,“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是我们最喜欢参与的一项比赛。在做教学设计时,我们会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哪方面的主题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怎样去阐释相关理论能讲到大家的心里,同时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案讲义和教学过程。思政课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备课和参赛的过程中,既提升了理论素养,又促进了实践能力的提高。
从课程的接受者到参与者,学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为我们搭建起理论联系实践的进步阶梯,我们也在不断攀登中筑牢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于可威
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日常科研、学习、生活中,我切实感受到学院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上采取的务实举措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带头走进班级讲思政课,既给我们传授知识,又耐心倾听我们的意见建议。在师资配备上,学院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选聘了12 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研究生思政导师,形成了交叉立体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强化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与弘扬。学院和黑龙江省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建立了5个实践教学基地,让我们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宣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还积极创造机会,让我们在实际工作和一线历练中成长成才。拿我自己来说,我和5 名同学被学校选聘为首批兼职辅导员,在协助老师开展事务性工作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阅历,也积累了社会经验。通过这些锻炼,我们更加坚定了人生目标——要切实肩负起理解好、掌握好、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学术马院、红色马院、暖心马院”品牌建设是我们学院一项亮眼的工作。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刘泽杉
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来到我们学院,你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浓浓的学术氛围。走进“名师讲坛”,你会聆听到理论大咖们的谆谆教诲;坐在“求是讲堂”,你会发现思维碰撞的火花竟也如此妙趣横生;参加研究生学术沙龙,你会在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时收获学业上的启示;来到读书报告会,你会在分享新知和体会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鸣。“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不仅要求我们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更要求我们坚定红色理想信念。为此,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了“纪念马克思诞辰”“讲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品牌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院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都得到了提升。如果说知识的汲取点燃了我们思想上的火炬,那么院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帮助则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温暖。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每逢传统节日及迎新季、毕业季等节点,都会为我们准备小礼物,有民俗工艺品、特色小吃、暖心信函等,营造出家一样的氛围。学院还关注我们的身心健康,建立起“校—院—班—寝”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防控体系,让我们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孙嘉宁
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进入学院学习一年多来,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无德不立,做学问首先要修德行。在这方面,学校注重对我们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依托学院的两个校“双一流”学科团队,定期组织相关专题讲座,教育引导我们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体现到科学研究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强化我们的学术诚信意识。
在互动交流中启迪思维,促进共同提升。学院通过构建完备有力、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为我们搭建了互学互鉴的平台。像“每月一本经典”读书计划活动,在与同学们分享体会和思考以及互相释惑、彼此启发中,我们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外延。还有学院举办的各类高峰论坛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我们授课,每一次聆听都非常解渴。
面向实际、深入实践,是学习的落脚点。学院依托“三农”问题学术交流基地,组织我们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特征,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也许我们的思考还很肤浅,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打牢专业知识基础、锤炼过硬实践本领,将来我们一定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