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多元路径

2022-08-08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培育育人

尹 晴 王 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具有时代特点、时代意义的新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思想意识方面尤为如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并将始终呈现着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的正确与否关乎我们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创造性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了科学有力、生动鲜活的“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具有“强劲坚实的力量”[1],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成长成才的航向标和助推器。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和新实际,探索多元路径,真正把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落实落地。

一、积极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夯基垒台

(一)结合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要求推动课程教学

高校思政课程天然地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整体上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大学生认知、理解和体悟“四个自信”的重要指引。高校应从总体上认识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四个自信”培育对思政课程内涵式建设的积极意义,把“四个自信”培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所谓有机融入,就是要以“四个自信”为逻辑主线,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内容,将四门思政课程贯穿于一体,增强课程知识的关联度,特别是找准“四个自信”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使“四个自信”全面、全程、全方位体现在课程内容、体系、思路、教学之中,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黏性,使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常态化、常在化、长效化。

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需借力课程思政建设,把“四个自信”培育融入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程中,用好“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手段,夯实“四个自信”培育的课程教学基础。各选修课和专业课教师应增强育人意识,把立德树人责任记在心间、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尤其要树立起协同育人理念,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基础上,积极发挥协同效力,为“四个自信”培育贡献智慧。对于选修课来说,可围绕“四个自信”培育的主旨开设以文化、科学、历史、影视为表现形式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对于专业课来说,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和主修课程特色,进行精准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整合,赋予专业课程教学思政育人品质和内涵,实现扎实的专业知识传授和针对性的“四个自信”培育有效结合。

(二)定位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目标加大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高不高,取决于教师能力素质好不好。“四个自信”培育需要教师坚持目标导向,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觉悟不断完善自我。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主题培训活动,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为培训提供保障,加强培训过程和结果监管,确保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进。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时时学、处处学和实实学克服教学情势变迁带来的“本领恐慌”,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教学科研会等进行专门学习,把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想实际同社会热点关联起来,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能力,在帮助学生纾思想解困惑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同时,教师要扎根于理论研究工作,以理论魅力提升课程教学感染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掌握真理性,而“自信的树立基于对理论真理性的把握”[2]。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用精深的能说服人的理论作支撑。高校教师应加强理论研究,把吃透理论作为基本功、必修课。一方面,加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生发、衍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义,从中挖掘“四个自信”培育的理论要素。要重点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继承逻辑和发展逻辑,把握其科学性、创新性、发展性,领会其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理解其重大创新价值和理论说服力,奠定“四个自信”培育的坚实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须有新意蕴、新实践,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规律的同时,深入研究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发展着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教学,丰沃“四个自信”培育的理论土壤。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创设环境

(一)打造服务于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校园物质文化

“四个自信”教育包含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但却非单纯的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更准确地说,它是以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为载体的情感教育,其落脚点在于经由理论认知达成的情感认同。从这个层面来说,纯粹的课堂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只是“四个自信”教育的第一步,实现第二步、第三步及更多步的跨越,须得溢出课程教学。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目光所及的一居一所一草一木都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影响。大学生受校园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校园风气,也就有什么样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气质。所以深入推进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必须有校园物质文化支撑,发挥物质文化在“四个自信”培育中的全过程育人效能。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保障。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打造精美校园、内涵校园和文化校园的理念建设校园,以大学校园在精在美在有文化而不在大的共识布局校园。成立“四个自信”主题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临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抓好统筹、领导和督促工作,做好校园建筑、草木的规划和设计。划拨“四个自信”主题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确保经费充足、专款专用、用对地方、用出实效。另一方面要组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研讨委员会,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注入智慧力量。研讨委员会由校内文化学、教育学和建筑学相关方向的专家组成,也可延揽校外专家,其主要职责在于结合校地实际深挖“四个自信”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融合的内涵和方法,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方向、有深度、有特色、有创新。

(二)厚植服务于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维度,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评价一所大学,往往看的就是其以学风、校风、制度为外在表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四个自信”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使之成为拥护党中央、热爱国家、自信自豪、坚定理想、实现梦想的校园风气,是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高校应深入领会“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研判校情教情学情,将“四个自信”作为锤炼师生道德品质、人生追求和内在情怀的指引,引导教师强化“传道者,首先自己要信道”的意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引导学生养成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自觉以积极奋进的心态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建设服务于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校园制度文化

以“四个自信”指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向,着力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制度文化中彰显“四个自信”。一方面要把“四个自信”融入学校的基本制度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以“四个自信”为指导,赋予校纪校规新内涵、新品位、新效用,使其在管理人规范人约束人的同时,发挥教育人感染人引领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四个自信”贯通高校育人机制。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做好统筹、部署、落实和反馈等系列工作,并以持之以恒的态势加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上下贯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个环节有失误或存在不足,都可能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因此,要以“四个自信”为主线贯通高校育人全流程,使其成为整个学校育人工作一以贯之的制度文化,从而形成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沉浸式校园文化生态。

三、大力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正本固基

(一)形成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统筹机制

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除了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普遍意义之外,更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价值。当今世界仍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仍是发展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3],局部地区军事、政治冲突频发。与此相生的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严峻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所谓的“自由”“民主”旗号对他国进行渗透,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斗争实现和平演变。越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调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越是激烈。鉴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高校应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从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握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意义,落实领导责任,形成统筹机制。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落实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责任制。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根本方针和具体要求,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把“一人守一方田”的责任意识落到行动上。领导责任制既要抓全面,把控大的方向,确保道路正确、方向不偏,也要细化实化,明确责任人的具体责任目标,让领导者负领导责任、管理者负管理责任、实施人负实施责任,通过担责、追责、问责的责任制,保障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要完善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准入机制。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质量与培育者队伍的质量成正相关关系,高校要守住育人质量的底线,统筹培育者准入机制,提高要求、把好关口,解决好“入口”问题,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正本清源。

(二)优化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好的考评机制对教育工作有良好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四个自信”培育需要形成完善的考评机制,实现对过程的考核、流程的有效管控和结果的准确评价。一方面要严格考核审查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内容,组织专业力量对教材、纸媒和网络新媒体进行内容把关,对有违“四个自信”精神的内容进行清除,营造健康的内容生态。另一方面要深化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过程管控机制建设。过程管控是全流程监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可成立大学生“四个自信”过程管控小组,实时对进度和阶段性效果进行监管,鼓励和深推科学的合理的培育方法,对培育方法中不合理的要素督促调整改进,以流程之优化实现过程之畅通。

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评价机制贵在既全面又有效,既集中又多元。因此,一方面要革除原有的线性评价思维和只重结果的评价方法,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把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结合起来,打造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尽可能多地把影响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以求全面。另一方面要贯通各评价主体,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融通学生自评、各关联主体互评、责任人参评,进而形成良好的、同向的、以评促进的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局面。

四、致力于拓展现代育人场域,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开辟新路

(一)探索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实践样态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深入社会基层,接触生活现实,感知时代发展,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实践”[4],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要重视实践教学,探索多种实践样态,拓展实践领域,加大实践力度,突出实践特色。

一方面,要引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所谓的“引进来”,即邀请相关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市县乡(镇)有关领导来校作报告和座谈,他们多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实践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优越性和发展历程有着切身感受,学生从他们身上能够获得关于“四个自信”最直接的体悟。所谓的“走出去”,即盘活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聚落、网络平台等要素资源,使学生在通过第一视角观察社会过程中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变化,从而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实践教学主客体交流互动模式,还可以把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包括视频、音频在内的多种虚拟实践,实现实践教学效能最大程度的激发。

(二)用好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新兴媒体

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社区的“原住民”和“常住民”,深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新兴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和日常资讯的最重要渠道。新兴媒体上信息极为丰富、传播速度极快、真伪难辨,且信息碎片化问题严重,常会引起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给“四个自信”培育造成困扰。因此,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要以主动亮剑的态势抢占新兴媒体,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影响。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学校官网。在官网重要区域开辟“四个自信”专栏,通过音频、视频、图片、VR等方式多维呈现“四个自信”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特别要注意坚持“贴近学生”原则,尽量做到使学生们喜闻乐见。还可以建设学校——学生交互模块,通过“无隔阂”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在答疑解惑和纾解困难中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植入“四个自信”意识。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把微博、微信、客户端、论坛、博客、QQ、表白墙等新兴媒体平台拧成一股绳,以生活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方式,用轻快的、明朗的、网络的表达“博取关注”,向大学生传递“四个自信”知识,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的自觉性,写好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新时代篇章。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