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之旅
——自驾西藏日记(四)
2022-08-08曾杨
曾 杨
11. 那曲—格尔木
8月19日是旅行的第十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格尔木。4:57,随着领队“准备出发,各位”的一声令下,我们在夜幕之中钻进汽车,在黎明尚未开启的凌晨静悄悄地驰离。
很快,我们就离开了灯火通明的市区,进入黑黢黢夜幕笼罩的盘山公路。摸黑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我们走出了弥漫的夜色。
9:38,近五小时的跋涉后,我们终于来到一处著名景点——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圆润的石碑出现在眼前,传说中神奇的唐古拉山口、令人望而生畏的唐古拉山口、想象中高不可攀的唐古拉山口到了?我怎么没有头晕目眩?我怎么没有心慌腿软?我怎么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呢?
唐古拉山口
游客们或站在石碑两侧或站在石碑上,在相机中留下这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刻。
停留二十分钟,我们继续向前,在广袤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极目远眺,视线直到天际边缘,四周杳无人烟。这片无垠旷野上的大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然而作为人类禁区的可可西里,却拥有2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多种野生植物,是全世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基因库之一。其中藏羚羊为世界瞩目。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远远一瞥它们矫健优美的身姿,没有好相机,无法清晰地捕捉到它们的倩影。
14:14,车队驶进青海省格尔木中石化沱沱河加油站。我先递上证件,收费员说不需要,再一缴费,发现油价很便宜。工作人员告知青海是产油大省,所以油价低廉。此时我才完全意识到,我们已经离开西藏,到了青海省。
继续前行发现,可可西里虽然海拔高,却是一马平川,领队时不时开到每小时100到120千米,但受区间测速影响,车速被极大地限制了。而且路况并不好,看上去蛮平坦的路面,其实坑坑洼洼。车开过,没少碰上路面无法避让的坑洼。偶尔像开碰碰车,颠簸得相当厉害。
18:45,路上开始堵车。所有车有序地排在右侧车道上,前方的车龙一眼看不到头,左侧见不到来车。同行的朋友蒋总告知“前方在修路”,看来是分方向、分时段放行。青藏公路一直以来都是进藏物资的主要通道,虽然现在有了铁路,但大量物资还是在这条路上进藏。望不到头的重型卡车长龙令人震撼,也是青藏线上的一道风景。
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老天此时倒是给面子,蓝天从白云之中挣扎出来,漂浮的白云越来越少,瓦蓝的天空美极啦。纯洁无瑕的天空如同我们此时的心境,我们一起从车里走出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由于已奔波了十多个小时,同行的朋友们都十分关心我这“年轻的老头”,纷纷提醒我趁着堵车在车上小憩一下,或者提出帮我开一段路。不过,此刻我还精神饱满,连连道谢:“感谢!感谢!我一定自己开,否则回南京就不好吹牛啦!”
堵一会儿,前行一会儿。渐渐地,黑夜降临,夜幕笼罩大地。崎岖的山路上,四周漆黑一片,只剩下前车尾灯微弱的亮光。更要命的是,对面不时有大奔牛驶过来。在那仅够两车行驶的双车道会车时,熄灭远光灯的一瞬间我们似乎掉进黑洞,真的相当紧张,车速也随之降下来。此刻,我确实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平庸和微不足道,不敢有一丝大意。
艰难的路况和漆黑的视野,真的让人英雄气短。虽不是生与死的考验,但绝对是超越极限的严峻挑战。开始时,前后还有我们车队的车,渐渐地却感觉掉队了,我的头上不自觉地冒出了汗珠。在这种时候,竟然还有大奔牛不时超越我,真的佩服这些开大货车的司机们。太太这时想到一个好办法,跟上一辆大奔牛,让它在前方开道,我们跟着它的尾灯走。于是我紧紧地跟上一辆时速70千米的大奔牛。它宽大的车身遮挡了对面刺眼的灯光,弱弱的尾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长舒了口气,终于好走多啦。
时间在飞快地流逝,酒店还有多远?23:05,我们又集体被堵死,堵车的原因是大货车加油,它们把我们必经之路上的加油站周围堵得水泄不通。连领队都说:“那个大奔牛驾驶员同我说,可能要堵到天亮,我懵咯。”此时已是夜间23点,从早上5点出发到现在,我们已经行进了18个小时。
20日凌晨1:17,我们在20小时17分钟后,终于平安抵达格尔木,总行程825公里。格尔木深夜的温度为18.5℃。我把行李搬回房间,稍做整理,即赶到酒店隔壁烧烤店,去享受朋友梁团长的盛情之请。男士喝听装雪花啤酒,女士喝椰子汁。大家围坐在长条桌旁,桌上摆着一串串羊肉串、老大一盆油炸的肉,还有薯片之类。我们吃啊喝啊,唠着嗑,沉浸在和谐欢快的气氛之中,一扫20多小时行程的疲惫。
12.格尔木—茶卡盐湖—共和
8月20日是我们旅程的第十一天,目的地共和,行程670公里。
9:30,我们离开格尔木滨地大酒店。五辆车按序一辆紧跟一辆,向茶卡盐湖前进,上G6青藏线公路。这是一条不是高速公路的“高速道”,双车道,十分平坦,仅有少量小车。令人惊讶的是,沿途没见一辆大奔牛,更没见叮叮车和红绿灯,让人感觉舒坦许多。大家基本上以时速120—130千米的速度前行。
进入青海后,天空立马变了颜色,灰蒙蒙取代了藏区的蓝天白云,沿途那些连绵不断的矮矮群山像天空一样灰蒙蒙,几乎看不见绿色的痕迹。
针对考试大纲侧重内容,依据学情、导游职业素养能力要求及考试题型,广泛收集资料,选取多种教学素材,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准备与课件设计,并将其上传到智慧课堂网络平台,以供教学和学生学习与保存。
15:07,领队给我们发了茶卡盐湖景区的定位位置,同时发了晚上在共和的住宿地元年大酒店的定位位置。
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湖泊被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王尕秀山之间,面积为105平方千米,两山常年积雪,倒映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盐湖与雪山交相辉映的独特自然风光,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盐湖面积空旷、地势平坦,湖面如同一面为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备的镜子,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高原没有污染,若是夜空晴朗,在湖区可以清晰地欣赏银河的浩瀚雄壮、流星的炫目诡异;湖面的反射使得星空与湖面融为一体,星子仿佛洒落湖面。因此,夜晚的茶卡盐湖又被称之为中国的“夜空之镜”。
遗憾的是,我们到茶卡盐湖的那天是一个大阴天,确实是水天一色,但一片白茫茫,“天空之镜”是没看出来。又因为赶路没等到晚上,所以“夜空之镜”也没看见,估计等也不行,毕竟是阴天。虽然我们去的是最好的季节,但不是最佳日子!
走进湖区,可以望见一片片巨大的盐池。盐池旁是一座座盐雕,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巨幅雕塑长50米,宽31米,高10米,耗盐量5800吨,恢弘壮观。
一眨眼,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看看时间,快5点钟了,我们决定坐小火车返回出口。观光小火车沿着湖边行驶,举目望去,那白茫茫的一片几乎没有“湖”的感觉,活脱脱一片盐碱地。
盛夏白云下的雪山
13.共和—青海湖—兰州
8月21日是跟团自驾西藏的第十二天,也是最后一天。
很快,我们的车队进入盘山公路。路面平坦,柏油路面乌黑发亮,路中间车道分界线那么清晰,可是一个急弯接着一个急弯,再加上领队飞奔的车速,让我暗暗叫苦。看似好走,其实险象环生。好在盘山公路仅五六十千米,我们开了约1小时就到了青海湖。
一进二郎剑景区,竖着一匹腾飞的金马,称之为“风马四缘”,喻佛俗相成之意,即佛光普照、富裕兴隆、人间和睦、众生安乐。风马在藏语中称为“龙达”。龙达是一张4—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正中间印着一匹健壮的奔马,也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匹马。风马向着灿烂的太阳奔跑,寄托了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昌盛的祈愿。我和太太沿途将姐姐纪卫平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大包风马撒在西藏的高山上,它代表了我俩一份真诚的心愿:祈愿所有亲人们安康。
今天还是阴天,天空被厚重的云雾遮盖,没有阳光和蓝天的映照,美丽的青海湖失去了往日的炫丽,但丝毫不影响我们享受青海湖风光的兴致。依然清澈的湖水悠悠地拍打着湖岸,我们沿着湖边长长的木栈道和鲜艳的花圃,放松心情,惬意漫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青海湖往兰州的路很好走,途径西宁,路况良好,主要都是平原,无盘山公路,于是我们都开着车各自飞奔。
青海湖
青海湖边供游客乘坐的热气球
在兰州入住后,我发出了邀请大家晚上聚餐的通知。我在开场白中简单表达了自己真挚的谢意。因为一段短暂的旅行,原来素不相识的人相识相伴走过了秀丽的川藏线和壮美的青藏线,大家真诚的关心一路给予我温暖和勇气。感谢与朋友们同行,祝愿朋友们安康!李领队同另外两位导游相约连夜赶回成都,他来到包间话别,我们依依不舍,一起与他紧紧握手,拥抱告别。
19:39,李领队发布最后一次通知:“各位车友,大家晚上好,这是本次行程最后一个晚间通知。明天我们将在兰州高速公路入口正式散团,结束这趟美好难忘的旅程。很多路,我们一生只会走一次,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非常荣幸陪大家走完了这一段西藏天路,一路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各位海涵。相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走过下一段路。顺祝大家归途平安,工作顺利。”
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下,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相互敬酒,梁团把告别仪式推向高潮。他在包间花盆里取了一束花,单膝跪地,给夫人献花,大秀了一把夫妻恩爱。
在推杯换盏的热情话别中,我心中泛起一阵阵难舍难分之情。短暂的十三天就这样结束了。明天,我们将各自踏上回家之路。自驾青藏的十三天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