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坝县庙台子村枣木栏街的文化价值探究

2022-08-08撰文靳颖超

中华民居 2022年3期
关键词:台子栈道

撰文靳颖超

庙台子村不仅有保存完好的石板路、石板桥、砖瓦屋等传统建筑,同时还承载 着深厚的历史 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二〇 一八年,庙台子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村落中的枣木栏街自然也成了关注的焦点。

汉张留侯祠

靳颖超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曾参与编著《陕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探究》《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乡村振兴与中国休闲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研究》等著作,曾在《中国名城》《中华民居》《艺术科技》《民艺》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 余篇。

枣木栏街的缘起

枣木栏街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庙台子村地处秦岭山脉紫柏山东侧,柴关岭(今为汉中市留坝县与宝鸡市凤县的分界线)南麓,平均海拔约120 0米,三山环抱、两水交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而南北窄,沿连云栈道建成的316国道穿村而过。

枣木栏街是进入庙台子村的重要通道,也是村子的主干道路,与历史上的连云栈道相通。村民们的住房沿枣木栏街而建,日常生活多在街道上进行。如果要外出远行,村民们则要通过枣木栏街走上连云栈道。如今,村外的连云栈道已经被重新翻修过,变成了柏油路,成为贯通留坝全境的316国道。而由枣木栏街至张良庙方向山体上的古老石刻依然清晰可见,大多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留下的真迹。

枣木栏村周边地形图

张良庙距离枣木栏街不到1公里。张良是“汉初三杰”之首,以谋略见长。他凭借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是秦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刘邦赞其“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 中记载的“圯桥授书”“智取咸阳”“鸿门救主”等典故都与张良有关。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功臣却不被功名利禄所累,功成身退。因此,张良备受后人敬仰,并修庙纪念。

据传,张良庙始建于汉代紫柏山,现在位于庙台子村内的张良庙是后人修的。将基址选在庙台子村域内,目的是既能方便交通,又能为村子增加人气。张良庙内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松柏。古往今来,许多敬仰张良的名人雅士前来祭拜,比如,明代的赵文渊,清代的林则徐,民国的冯玉祥、于右任等,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碑刻、楹联、牌匾……这些文字不但是珍贵史料,更是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张良庙是陕南地区少有的大型祠庙,也是全国所有祭祀张良的场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庙宇,200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台子村与张良庙不仅有保存完好的石板路、石板桥、砖瓦屋等传统建筑,同时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8年,庙台子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村落中的枣木栏街自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枣木栏街的文化探究

历史价值探究

摩崖石刻

在留坝县的7个镇中,留侯镇位于县城西北部,是最靠近紫柏山的一个镇。庙台子村包括枣木栏和庙台子两个片区,枣木栏街位于枣木栏片区。枣木栏街北面有山相依,南面是紫柏河,整条街道依山势而修,前有紫柏河绕村而过,后有紫柏山为靠。过去村民们通过这条街道踏上连云栈道,可以通达四方。

枣木栏街是在当年连云栈道旁驿站的基础上建成的,顺着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1900多米。这之间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枣木栏街,长500米左右,宽约4米,全部由石板铺设,两侧为青砖瓦房,是村中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第二部分由镇政府到张良庙,长1000多米,是当年的连云栈道。如今,这段路面经过改造,全部由沥青铺设,宽度也增加到了9米,更名为316国道。由于这段路既是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又是国保单位的核心保护区,因此,街两侧的历史风貌保存十分完整。临近紫柏河的一面有古树,挨着紫柏山的一面有摩崖石刻。区域内的建筑都进行了仿古处理,不管是石板铺设的老街道,还是新路面所处的大环境,与张良庙的历史底色基本一致。这里传统依旧,置身其中,一种历史既视感油然而生。

清代《留坝厅志》中记载,枣木栏村曾经是当地一处重要的集贸地,但没有枣木栏街始建年代的信息。不过,有路才有人,人多方成集。留侯镇枣木栏村之所以建房成街,聚人成集,与连云栈道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留坝县志》记载,连云栈道和张良庙均修建于汉代,这之后的1000余年间,连云栈道时而被毁,时而重修,张良庙在唐宋和明清时期都进行过大修。现在张良庙的建筑和景观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周边留侯镇的老房子也多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留侯镇枣木栏街大致形成的年代最早应该在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的枣木栏街房屋布局紧凑,人口稠密,是方圆百里内重要的贸易和物流集散地,热闹非凡。如今的枣木栏街虽然少了商贸气息,但有张良庙近在咫尺,道路两旁的古树和摩崖石刻透露出历史的沧桑,依然凭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站在镇政府楼上举目四眺,鳞次栉比的民居依然保存着传统风貌,与高低错落的石板路、小桥、流水交相辉映,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精彩。

若要探究枣木栏街的历史价值,必须先找到当年枣木栏街形成的缘由。南对巴蜀,北依秦川的地理位置,使得留坝这座秦岭腹地的小县城自古就是贯通川陕的交通要道。连云栈道为其创造了商贸优势,促使人口在这里聚集,留下了不少让人回味的历史故事。

连云栈道

据《留坝县志》记载,汉唐时期虽然多次在留坝县域内修造栈道,增设驿站,但主要目的是保障南北运输畅通,并没有对当地人口增长和地方建设带来帮助,直到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由于连降暴雨,连云、褒斜两条重要的栈道受到严重损毁,造成了川陕交通的大梗阻。为了保障交通,当时的朝廷在留坝设巡检司,在修复栈道的同时,也在沿线增设了不少驿站,以加强对栈道的日常养护。维修栈道的工程不仅促进了留坝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对当地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坝县志》明确记载:安山驿(也就是现在的城关镇小留坝村所在地),一次性就修造了“驿站阁”85间,是当时留坝境内各处驿站修造房间最多的地方。庙台子村以及村中的枣木栏街很有可能就是这一时期始建的。明代的综合国力和建造技术在张良庙的建设中有所体现并保存至今。临近的庙台子村以及村内的枣木栏街也是重要见证,烙刻着该村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印记。

枣木栏街所在的枣木栏村曾经就是连云栈道上重要的驿站之一。《留坝县志》中有很多关于连云栈道的记载:连云栈道始修于汉代,唐宋时期均由国家出资养护大修;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补修连云栈道;清嘉庆十六年春(1811年),陕西巡抚奏修连云栈道北栈道;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连云栈道一直是川陕的主要通道。1936年,随着国民政府修建的川陕公路宝汉段通车,忙碌了千余年的连云栈道才安静了下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枣木栏街因古栈道而生,街上最早的住民很有可能就是最初修建栈道的工人。驿站建成后,需要人员来驻守,驻守人员的生活离不开枣木栏街。清代留坝厅的建立更给留坝地区提供了人口集聚的条件,枣木栏街的人口也便因此而增加。

此外,中国自古有法天敬祖的传统。在张良庙附近建村,就是这种民间信仰的证明。留坝属于移民地区,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外来人口迁移到这里。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不仅生活习惯不同,习俗和信仰也有很大差异。张良庙的存在对统一外来移民的思想,引导其遵守公序良俗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者,因栈道而建村、因张良庙而聚集的历史,是留侯镇独特的历史经历,更是枣木栏街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所在。

这些信息的梳理为我们深入了解枣木栏街的历史文化提供着重要思路。

《留坝县志》中关于枣木栏街与张良庙厅城建设的记载只有两次:一次是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选平坦之地,筑土城”,另一次是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砖石修新城”。关于张良庙的修葺记载却有六次之多:从东汉末年,汉中王张鲁在紫柏山上修造“留侯祠”,北宋和明朝各修过一次,清代共修了三次。而且,明清两朝的修葺不是地方行为,而是由国家出资,由此不难看出张良庙地位不凡。现在的张良庙依村而建,与历史资料记载重合:退隐后的张良“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最初,这里只是祭祀留侯张良的祠庙,后来一直为道家住持,住持也是由关中地区的道教祖庭周至楼观台派遣,是陕南地区道家活动的中心。隋唐时期,佛门教徒一度占据了庙宇。其后,由于派别之争,张良庙也几易其主,最终发展成了多教合一的圣地。

这些足以证明,张良庙曾经是留坝地区的一片热土。从单纯的祭祀张良之地到彰显返璞归真的道观,再到多宗教和平共处的圣地,张良庙在一次次扩建中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为这里聚集着人气。要知道,这里并没有留坝厅城的政治和经济优势,人们之所以向这里聚集,显然不是因为功名利禄等利益因素的吸引,而是与张良庙有很大关系。功名利禄满足的是物质需求,贤达之庙提供的则是精神归属。这种精神的力量吸引着明代的赵文渊、清代的林则徐,以及后来的冯玉祥、杨虎城、于右任等贤达前来拜谒。当年的众多贤达正是踩着这段石板路走进了张良庙,南来北往的正是看重这样的人气才在这里安家落户。枣木栏街也成为因信仰而建村立户的最好见证。

经济文化探究

根据地方特点取名是古往今来的传统。庙台子和枣木栏两个地名很早就出现在《留坝县志》中,其中还有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庙台子铁锅厂生产的铁锅、铁铧等,由枣木栏、江口各商行外销四五十万件”的记录。由此可见,在清光绪年间,张良庙附近就有了庙台子和枣木栏两个村子,但还没有“枣木栏街”这个名字。不过,仔细查阅《留坝县志》会发现,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庙台子的经济一直处在稳定发展的状态。《留坝县志》中还出现了这样的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年),“庙台子街房已有百余间”“兴办学馆、铁厂、拐杖厂等,农工商并举”。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口基础之上的。早在清朝道光年间(1825年),庙台子村和枣木栏村就有了官办的学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庙台子村竟然与留坝厅城同时开办了“邮寄代办所”,由此不难看出,19世纪的庙台子村和枣木栏村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铁器制造业足以成为当时留坝地区的知名产业。依据这些史料,我们有理由推断:现在的枣木栏街很有可能就是当年“百余间街房”的一部分,是众多商贾往来形成的集散之地,也是留坝历史上工商业繁荣的最好见证。今天,枣木栏村已经被并入庙台子村,并于2018年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枣木栏街则告诉我们:这个村落不仅仅有过发达的农业,还有过繁荣的工商业,曾经是留坝地区的经济重地之一。

古栈道

古栈道文化探究

留坝是一个典型山区县,区域内山岭相连,溪水纵横,除了县城坐落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坝子里,其他地方全被秦岭山脉覆盖,十分封闭。截至2020年,留坝197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只居住了3.5万人,地广人稀。秦岭山脉造就了留坝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留坝成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地,也是汉中古栈道最为集中的地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秦国就是通过栈道运输兵力修造了都江堰,从天府之国获取财富,积累了横扫六国的实力。历史证明,在秦以前古栈道就已经存在了,到西汉时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谠洛道和子午道4条由国家修建的栈道。道路修成后,部分修建人员就地而居,成为古栈道的第一批受益者。经过对留坝境内所辖1个街道办、7个镇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村镇或选址在古栈道上,或建在距离古栈道不远的地方。城关镇上的老街是这样,庙台子村的枣木栏街也是这样。这些因道路而生的集镇和村庄,自然也会打上与道路有关的烙印。比如,石材成为村镇建设的首选材料,或用于铺设街道,或用于房屋的地基处理;房屋大多临街而建,在方便进出的同时,也体现出当地人对道路特有的情感。

铺装后的枣木栏街

枣木栏街的选址明显受到张良庙的影响,所在地四面环山,地势较高,北栈河穿村而过,形成山水环抱之势,正可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很好的藏风聚气之地。街道与河流保持一定距离,既能方便取水,又能避免水患,是人们长居此地的重要原因。

庙台子村传统建筑主要包括传统民居和张良庙建筑群。张良庙位于庙台子片区国道316与县道219的交会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于枣木栏街两侧,在造型、结构、工艺上都具有南北方混合的特征。比如,同是木结构的“人”字双坡屋顶,这里的民居出檐明显要比北方民居的大,尤其是房屋的正立面,出檐下还要增加立柱,形成供人活动的廊道。留坝地处秦岭南部,降雨要比北部多。“人”字顶造型的大出檐既可以保持排水的顺畅,也能在雨天让人们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尽管后来建造的民居外形上多有变化,但庙台子村的民居依然保持着大屋顶造型。这里的老式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山墙处多为穿斗式梁架,以增加整体合力。从屋内看,屋顶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结构来承重,好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从立面上看,这里的民居正立面多为三开间,侧立面上带厨房,整体矮于房屋主体。老式的厨房与住房成“L”形,自开一个门;新式的厨房与一侧山墙对接,可以从屋内直接进入。有些老式民居正立面屋顶的挑檐较大,凸出房屋正立面墙体大约有1.5米。挑檐下的廊柱用木料隔出二层,用木板铺平,主要用于存放杂物。勒脚为夯土水泥抹面,与屋顶青瓦遥相呼应。正屋为庭堂,面积较大,正前方设神龛和祖先牌位。卧房为左右两侧分布。现在枣木栏街上还有一些老式民居,从外表看是一层,走进去才会发现,室内上方搭建有隔层,中间通高,两侧横向分布,形成隔层。隔层上放上木桶或柜子用于储藏粮食,既防鼠,又隔潮。

张良庙内的碑文、牌匾、楹联。

张良庙位于庙台子村北部,大门前就是连云栈道。当年,村民们从枣木栏街上连云栈道就可以到达庙门。庙内现有6个大院子、156间房舍。10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苍松翠柏,亭台楼阁,湖水荡漾,是一处园林式庙宇。穿过山门有石板铺面的廊桥,名叫“进履桥”,取自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的历史故事。桥面左右的木护栏和上面的木廊显然是后建的,桥下是紫柏河潺潺流过。越过石桥进入大门,钟鼓二楼左右相对而立,院中央是灵霄殿,青灰瓦铺顶,拱斗梁架上有彩绘,飞檐上翘,颇为壮观。灵霄殿的两侧分别是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殿堂门楣上挂着不少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等。殿堂的立柱也都挂有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为清幽的寺院平添不少典雅之气。这些匾额在点缀着周边环境的同时,也给整座庙宇增加了几分神圣。“富贵不淫”“淡泊明志”的张良精神,不仅在文人墨客中深入人心,在民间百姓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今,枣木栏街依然是村民前往张良庙的必经之路,也是留坝县域内因庙建村仅存的历史见证。

除了建筑格局具有历史价值外,枣木栏街附近众多的民俗文化也很有趣。这里有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张良庙花木手杖工艺,有入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张良隐居紫柏山的故事,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法养蜂技艺,有已经被列为《留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陈仓古道的传说等。此外,当地民间还有大量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如划旱船、祭拜祖先、婚娶习俗、丧葬习俗、铁匠工艺、油画手艺、赶“牛王会”等。这些活动除了出现在年节等重要的日子外,也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在活跃民间生活、融洽人与人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地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持续性探究

张良庙

作为连云栈道的一部分,枣木栏街是伴随着庙台子村的出现而建造的。作为距离张良庙最近的村落,不知道有多少农副产品是通过枣木栏街送给庙中僧众的。这样的历史决定了枣木栏街与连云栈道和张良庙之间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联系。从西周到清朝的2000多年里,被载入《留坝县志》大规模修建栈道的记录就有25次之多。其中在明清500多年中就有过4次大修的记录。这期间虽然没有庙台子建村的记录,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是修栈道还是建庙宇,尤其是清代早期出现的两次人口大迁徙,留坝厅城和张良庙两地聚集的人口最多,为庙台子建村和壮大提供了条件,也为枣木栏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地方政府在庙台子办起了义学,足以证明当时人口旺盛、经济繁荣。这是庙台子村形成的基础,也是枣木栏街形成的原因,更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见证。

虽然枣木栏街的修建并没有进入县志等档案,但从现有资料推断,枣木栏街很有可能是清朝初年大移民后修建起来的,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载入《留坝县志》的自然灾害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的“甘肃天水八级地震,波及本境,城垣坍塌,屋瓦飞落”;清康熙二年(1663年)秋“大雨连下七日,谷溪洪流,褒河、黑河大水,江口、庙台子山崩,饥荒深重”等。记入《留坝县志》的匪祸兵乱有:清乾隆四年至十四年(1739年—1749年)因旱、涝、风、雹等灾害接连发生,导致“民饥兵荒,匪患无穷”;清嘉庆四年(1799年)“白莲教起义军攻克留坝,原同知齐默慎率勇士数百与其激战,战死于旧城”等。经历了如此多的天灾人祸,庙台子村尤其是枣木栏街也肯定进行过多次修缮。进入21世纪以后,富裕起来的村民首先要做的一是建房,二是修路。不过,几经修建的枣木栏街依然是白墙灰瓦,木板门窗,青石路面,古色古香,依然保留着不少当年的影子。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看,只有符合当地自然气候和民风民俗的东西才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虽然现代城乡建设多会改变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枣木栏街的历次修缮皆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形成绿色的小环境。这恰恰可以为后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参考。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国家拨款,同时积极筹措各方面的资金,先后对枣木栏街的水电系统和防火设施进行了提升,全面实现了自来水到家、电表入户、雨污分流、垃圾集中处理等环境整治目标。在街道重要节点上安装了防火栓、消防柜以及监控系统。当地住建部门对新建房的造型、高度、色彩和材质都进行了限定,同时,还对一些危旧老房进行了拆除和重建。经过这样的改造,留坝县枣木栏街不仅旧貌依旧,还拥有不少新的建筑要素,延长了街道的使用寿命。

旅游发展探究

修建后的新民居

近年来,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留坝县的一项基本政策。枣木栏街发展旅游除了依靠青山绿水的优势外,还要借力张良庙。

首先,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树立品牌形象。突出枣木栏街的古栈道属性,发掘枣木栏街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古栈道的意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街区”;将枣木栏街的历史与张良庙结合起来,发掘枣木栏街当年对张良庙在维护修缮、生活供给以及对外宣传作出的贡献,使枣木栏街成为人们认识张良庙的活教材;举行一定级别的学术论坛,将枣木栏街、古栈道、张良庙进行学术包装,配以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介绍,形成图文并茂的图书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枣木栏街因庙成村、因村成街的历史脉络,给留坝县再增加一处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场所。

枣木栏村的参天古树

其次,加大旅游目的地周边产品的开发力度。借助张良庙和紫柏山的影响力,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将枣木栏街上的餐饮产品、土特产进行文化包装,将当地的历史和自然基因注入产品中,从而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让枣木栏街的旅游产品成为留坝县全域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

猜你喜欢

台子栈道
运橙
玻璃栈道
中国玻璃栈道
台子
暗恋
游玻璃栈道
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让农民文化生活“富”起来
美丽的马仑草原
玻璃栈道惊魂
玻璃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