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泳课堂“互助式”教学策略研究

2022-08-08白聪颖张桂香

武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友实验组教学策略

赵 晨 白聪颖 张桂香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 100093

1 前言

游泳运动技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也是众多运动项目中适宜在小学阶段就可让学生达到掌握程度的一项运动。因而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成为一线游泳教师提高游泳课堂教学效果的关注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课程理念为本课题所进行的游泳课堂“互助式”教学策略研究指明了主体思想以及研究方向。所谓“互助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与学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源自19世纪的导生制,通过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几人为一组,其中又分为指导者和学习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承担各自的角色责任,在练习过程中指导者给予学习者帮助,进行指点与练习反馈,使学习者能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提升教学效率。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助学练为主体,辅以双人互助练习方法,形成有序、高效的教学策略,不仅在课堂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更形成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多元评价的独特游泳技能学习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游泳课堂“互助式”教学为研究对象。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02人,四年级142人,共有542人参与到本课题中。其中实验组有二年级99人,三年级101人,四年级71人,共271人。对照组有二年级99人,三年级101人,四年级71人,共271人。游泳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依据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以及教学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实验研究的泳姿也不相同。各年级开展实验的泳姿为二年级进行25m蛙泳实验,三年级进行25m仰泳实验,四年级50m自由泳实验。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资料,其中专著4本,文献30余篇,并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来源。

2.2.2 实验法

10位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别从所教授的二年级、三年级以及四年级当中选取学生人数、游泳水平等基本相等的两个班级,分别设立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互助式”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对照组则沿用常规游泳教学策略。实验前与实验后分别测量两组学生的成绩,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班所采用的“互助式”教学策略的步骤包含有(图1),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师友”分组开展学练实践→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反馈练习情况,教师引导改进→提高练习,相互评价,五个环节。在教师示范讲解环节以指导观察、启发思维为主线进行教学,示范之前教师将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示范,从教师的示范中寻找答案,从教师的讲解中丰富和完善知识,为接下来的“师友”分组实践练习以及针对问题指导纠正的环节奠定知识基础。“师友”学习分组展开的练习与指导纠错是实验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师友”分组,既可以是同班级学生依据学习能力结成“师友”学习小组,也可以是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成“师友”学习小组,还可以跨年级让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成“师友”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承担师者角色的学生负责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练习,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练习实践中关注小组成员的练习情况及时进行纠错、评价,帮助小组成员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学习后向教师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掌握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的性的进行师生互助指导,创设互助练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实施互助之前教师明确提出通过互助练习要解决什么问题,“师友”学习小组成员应如何互助以及有哪些互助练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为了让互助实施顺畅有效,还要给出具体的、可行的操作要求,再让各学习小组分组进行学习。

图1 “互助式”教学策略流程

对照班则采用常规教学形式,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巩固练习→点评小结。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成绩测试,并收集测试数据。经过14次课的教学实施后,再次测试两组学生的成绩且收集测试数据。随后将相同年级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也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展开对比分析,以便得出本次实验的相应结果与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所得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二年级蛙泳实验结果与分析

二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进行了一次25m蛙泳测试,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为76”6左右,可以认为两组学生水平无显著差异。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后,实验组运用“互助式”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组沿用普通教学策略学进行教学,14次课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学生的25m蛙泳的平均成绩提高到65”12,对照组成绩仅提高了1秒左右,两组之间的平均成绩相差10秒左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标准差也小于对照组,表现出“互助式”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还体现出实验组学生成绩较为稳定,水平差异较小的特点。根据调查和实验,按照α=0.05检验水准,实验前T值=-1.59,p=0.115>α,可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25m蛙泳成绩无显著差异,学习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同样按照α=0.05检验水准,实验后T值=-3.296,p=0.001<α,可以认为在实验后两组学生25m蛙泳成绩具有显著差异。从平均成绩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从两组学生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通过运用“互助式”教学策略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蛙泳成绩。

3.2 三年级仰泳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年级学生25m仰泳实验前后的平均成绩,实验组25m仰泳实验前成绩为61"4,对照对则为62"5,其平均成绩差距不大,可以认为两组学生的运动基本相同。实验后25m仰泳成绩,实验组为52"7,对照组为58”7,两组之间拉开了距离,凸显出实验组成绩较好。同时实验组标准差小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小。通过“互助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实验组学生在运动成绩有较大进步的同时,还减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学生学习自信被完美激发。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成绩按照α=0.05检验水准,实验前T值=-0.378,p=0.706>α,可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25m仰泳成绩无显著差异。实验后两组学生成绩按照α=0.05检验水准,实验后T值=-2.715,p=0.0.008<α,可认为在实验后两组学生的25m仰泳成绩差异显著。依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互助式”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仰泳成绩具有显著效果。实验组学生25m仰泳成绩平均高于对照组学生5秒左右,在实验前仅高于对照组1秒左右。在游泳运动中短距离项目由于距离短、速度快,而竞争者之间的成绩都较为接近,不容易拉开明显距离。运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法,使两组学生在25m这么短的距离中能拉开5秒,更显现出了实验组的进步突出,从而印证“互助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3.3 自由泳实验结果与分析

50m自由泳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平均成绩都在89秒左右,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水平差异,可以认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基本相同。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开始拉开差距,实验组成绩提高至69”1,对照组成绩仅提高到了86”8。两组学生的标准差数值虽然都有减少,表现出各组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减少,但实验组学生的水平差距缩短的更显著,充分说明“互助式”教学策略不止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还能使学生共同进步,减小强弱差距,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游泳的自信。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平均成绩相差0.55秒,实验组学生略快于对照组学生,而试验后两组学生之间有了明显差距,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平均快17秒左右。再按照α=0.05检验水准来分析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差异性,可看到实验前两组学生成绩的T值=-1.233,p=0.222>α,于是我们可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50m自由泳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实验后两组学生成绩依然按照α=0.05检验水准分析两组学生实验后的差异性,可看到实验后两组学生成绩T值=-4.350,p=0.0.000<α,于是可以认为在实验后两组学生的50m自由泳成绩差异显著。

50m自由泳在游泳运动中也属于短距离项目,在学习初期仅经过14次课的学习与练习之后成绩提高17秒是十分不易的,从而也更进一步的说明“互助式”教学策略可有效促进自由泳技术的提升。

4 研究结果

4.1 “互助式”教学策略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

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总是渴望能够将学习的感受与他人分享交流,对自己学习的进步能够快速得到反馈,以此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互助式”教学策略独特的互助合作学习过程,恰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些需求,进而帮助学习者高效的掌握运动技能。运用“互助式”教学策略进行游泳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会依据学习能力让学生结成“师友”互助小组,在学习时教师针对本课所学技术动作的重点或难点提出问题,“师友”互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一起在小组“导师”观察练习、反馈信息,“学友”获得反馈不断改进动作,不仅有利于在练习实践中探寻答案,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快速形成。再通过课堂的1VS1比赛、接力赛等竞赛环节检验练习成果,既强化了技术动作,也验证了问题答案是否正确,从而形成同伴之间的依赖关系,当竞赛获胜、答案正确时全员获得成功体验,感受运动乐趣。在享受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成绩不断提升,运动能力提高显著。

4.2 “互助式”教学策略提高运动技能、学习兴趣和效率

“师友”学习小组的学习形式,更加明确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示范,盲目的模仿、练习。而是,结成“师友”学习小组的同伴分工互助,“导师”可以打开脑洞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教法,帮助学习小组其他成员学会技术,同时鞭策自己要更加努力、更优异的完成所有练习,以给同伴做出榜样。“学友”则是积极练习,力争赶超“导师”,让自己成为新一任“导师”,进而课堂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热烈学习气氛。此时,教师则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管理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时给予技术支持。此时,游泳课堂有自主的空间,有教师作为技术后盾,技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乐趣的过程,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起点,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

4.3 “互助式”教学策略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

“互助式”教学策略设计的“师友”学习小组开展学练指导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习小组中“导师”充当着技术“顾问”的角色,在不断的交流和协助中帮助“学友”掌握运动技术。“导师”在协助中发挥创造性,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诀窍分享给“学友”。在这一过程中“导师”角色的学生更加理解和关注需要帮助的同伴需求,逐渐形成合作意识。而“学友”角色的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效与“导师”交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互助”中学生之间的情意加深,能更好的团结协作,增强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在“师友”学习小组团队合力的推动下学生的运动成绩提高显著。

5 结论

“互助式”教学策略运用到游泳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互助、互动的学练过程,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让“导师”教的更有自信,也让“学友”更积极主动参与练习。教师则把握方向,及时提供帮助,让“师友”学习小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练过程中使技术动作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密度,促进运动成绩的提升。“互助式”教学策略运用到课堂练习中,由于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导师”存在,增加了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学友”每一次的练习都能获得学习效果的评价信息,错误动作得到及时纠正,又好又快的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有效的提高了技术质量,提升运动成绩。“互助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机结合,缩短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时间,增加了练习时间,增大了运动量,可以加快运动技术的掌握速度,运动技术水平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成绩。

猜你喜欢

师友实验组教学策略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逝者师友二题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