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2-08-06张秀梅吴爱华高秀云
张秀梅 吴爱华 高秀云
(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三河 065200;2.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河北 三河 065200)
一侧肢体痉挛是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常见症状,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神经功能受损,大量自由基及代谢废物堆积,引起神经元损伤[1]。中枢神经的可修复特性决定了在中风恢复期实施积极的干预有助于重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康复训练可刺激反射弧,激发感觉传导,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康复训练效果受到患者理解力、依从性等因素的影响,康复效果参差不齐[2]。
中医学理论认为,中风多为肝肾阴虚、风阳上亢之证,机体气血逆乱,治以滋养肾阴、通经活络为法[3]。目前中医临床对于中风恢复期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熏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其中中药汤剂应用较多,但尚无统一的组方[4]。本研究以滋养肾阴、通经活络法为指导,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65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5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45~79岁,平均(62.45±9.96)岁;病程14 d~3个月,平均(1.94±0.63)个月;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28例。观察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44~79岁,平均(62.47±9.37)岁;病程14 d~3个月,平均(2.02±0.59)个月;其中脑梗死34例,脑出血3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订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标准[5]。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6]中阴虚阳亢型的辨证标准,主症:眩晕,头痛,腰痠,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2.2 纳入标准 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证属阴虚阳亢型;年龄44~80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
1.2.3 排除标准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痉挛;合并全身感染或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女性;过敏体质;合并精神疾病者。
1.2.4 剔除、脱落标准 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中因个人原因中断试验;临床资料缺失。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予阿司匹林口服,改善脑代谢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注射,营养神经予甲钴胺口服,并配合Bobath技术、作业训练等改善肌力,建立协调的运动模式。
1.3.2 联合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药物组成:生地黄30 g,桑寄生15 g,杜仲10 g,怀牛膝15 g,天麻15 g,钩藤10 g,枸杞子10 g,玄参10 g,白芍15 g,丹参15 g,川芎10 g,当归10 g,地龙10 g,全蝎3 g,甘草6 g。 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4周 。
1.4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1.4.1 神经相关因子及炎症因子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相关因子指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含量(GFAP)、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仪器:美国 Hyperion MR Ⅲ型酶标仪,试剂盒生产厂家: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2 平衡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共有14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0~4分,最高56分,<40分有跌倒风险[7]。
1.4.3 运动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价运动功能。上肢总分范围0~66分,下肢总分范围0~34分,分数越低,运动功能越低[8]。
1.5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症状消失,患肢肌力恢复; 显效:症状显著改善,患肢肌力为Ⅲ~Ⅳ级;有效:症状改善,肌力增加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5]。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联合组总有效率93.85%(61/65),常规组总有效率81.54%(53/6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疗效优于常规组。
2.2 2组治疗前后GFAP、NSE、BDNF、FGF23比较 治疗后,2组BDNF较本组治疗前升高,GFAP、NSE、FGF23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BDNF高于常规组,GFAP、NSE、FGF23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GFAP、NSE、BDNF、FGF23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IL-1β、TNF-α变化比较 治疗后,2组IL-1β、TNF-α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IL-1β、TNF-α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IL-1β、TNF-α变化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BBS评分、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治疗后BBS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FMA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中风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均可引起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自主调节功能受损,炎性反应、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缺血半暗带去极化是其重要的损伤机制,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9]。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细胞保护、降纤、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及康复训练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风患者恢复期痉挛性偏瘫,减轻病残程度,但其康复效果并不理想[10]。
中医学理论认为,中风多为肝肾阴虚,肝阳化火,肝风内动而上犯于头目所致。肝肾阴虚又可继发火炽、风动,使气血逆乱,瘀血、痰浊内生,闭阻经脉,筋骨不得濡养而发为拘挛[11]。《素问玄机原病式》有云“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指出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与气血不畅、痰瘀阻滞经络有关,使气血不能荣达肢体筋脉、骨节而致偏枯痉挛[12]。基于这一病机,宜采用滋养肾阴、通经活络法治疗。
本研究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以生地黄为君,功擅清热凉血,滋阴益肾。桑寄生、杜仲、怀牛膝共为臣药,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佐以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枸杞子平补肝肾,清热明目;玄参滋阴降火,清热除烦;白芍平肝缓急,养血敛阴;丹参活血祛瘀,养心安神;川芎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当归活血化瘀,养血和营;地龙清热熄风,通经活络;全蝎解痉熄风,通络止痛。甘草缓急止痛,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肾阴、通经活络之功[13-14]。
本研究采用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BBS评分、FMA评分均高于采用常规治疗,提示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这是由于养阴熄风通络汤方中的当归、川芎、地龙、全蝎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脑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桑寄生、杜仲、怀牛膝等补肾类中药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激素水平;枸杞多糖具有调节免疫、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15-17]。
神经细胞损伤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理变化,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参与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18]。GFAP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细胞骨架和维持张力,NSE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特有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血液中出现GFAP、NSE水平升高表示神经元受损[19-20]。FGF23是由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既往关于FGF23的研究多集中于维持钙磷平衡和维生素D方面,近年来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是新发现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在中风病情进展及预后方面评估具有参考价值[21]。
急慢性炎症参与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TNF-α参与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过程,与细胞损伤、坏死有关[22]。IL-1β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可引起炎症级联反应而加重脑组织损伤[23]。本研究加用养阴熄风通络汤的联合组BDNF水平高于常规组,GFAP、NSE、FGF23、IL-1β、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可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保护神经细胞。这与养阴熄风通络汤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阻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激活,抑制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病因病机分析,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降低炎性反应、保护神经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