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基于浊毒理论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经验※
2022-08-06李慧晶白海燕王雪琪翟付平李佃贵侯天文
李慧晶 白海燕 黄 静 王雪琪 翟付平 李佃贵 侯天文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3.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4.河北省中医院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5.河北省中医院检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又称放射性肠损伤或盆腔放射性疾病,是来源于盆腔、腹腔、腹膜后的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小肠、结肠、直肠[1]。根据发病的急缓,RE分为急性RE和慢性RE。急性RE多在放疗期间或放疗后数小时、数天内出现,慢性RE多在放疗后3个月或更长时间出现[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RE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RE的发生与放射剂量、间隔时间、照射部位等密切相关,主要通过损伤肠道的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功能、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从而导致肠黏膜和血管结缔组织损伤[3]。针对RE,目前西医尚无统一、明确、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RE疗效显著,安全性好[4]。
李佃贵,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李佃贵教授学识渊博,中西贯通,在脾胃病治疗领域颇有造诣,见解独到。李佃贵教授将其独创的“浊毒理论”应用于RE的治疗中,认为放射线是具有火热之性的浊毒之邪,病之初起,伤津耗气;病之中期,迫血灼络;病之日久,正气虚衰。现将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理论治疗RE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古今医家对RE的认识
2 基于浊毒理论对RE的认识
2.1 放射线与浊毒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霜,植物界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界的生长壮老已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相参相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常则养人。然而当六气违背自然规律和限度时,就会从“六气”变为“六淫”,从“养人”变为“伤人”,过则为灾[12]。“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但过强的阳光照射即会致病。《外科启玄》曰:“三伏炎天……受酷日曝晒,先疼后破而成疮。”阳光本是自然之气,常则养人,太过就会成为淫邪,即六邪中的火热之邪,产生致病性。放疗的致病机制与阳光中的紫外线类似,均是通过破坏DNA的分子结构发挥生物学效应。紫外线仅仅是作用于皮肤等表浅的组织器官,而放射线的穿透性强,可以穿透皮肤表层被身体内部组织吸收,作用大,其对DNA损伤的效应远远高于紫外线,除了会造成皮肤损伤之外,还会导致全身性的损害,病情往往严重而为“毒”。并且,放疗杀死的癌细胞在体内分解、吸收后,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充斥于天地之间,六淫及近现代环境中的污染、噪声、辐射等,同属于“天之浊毒”,浊毒胶结于人体产生的病理学改变与炎症、细胞凋亡、坏死等变化相似[13]。故而,放射线是一种比紫外线致病性更强的外邪,是具有火热之性的浊毒之邪。
2.2 RE的发生与浊毒的关系 RE急性期主要损伤的是肠黏膜层和上皮屏障功能,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便血、肠穿孔等。李佃贵教授认为,RE急性期以伤津灼络为主。放射线属火热浊毒,致病性强,作用大,可不经皮肤直中脏腑。《素问·腹中论》就有热毒直中脾脏的描述:“夫热气慓悍……恐内伤脾。”大肠主津,小肠主液,火毒之邪侵袭肠道后,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小肠泌清别浊功能失司,从而导致水液潴留于肠间,氤氲于肠腑[14]。火毒之邪最易伤津耗气,火毒伤津,热灼肠络,故可见黏液便等症状;火毒耗气,气伤气损,故见倦怠乏力;气虚失于固摄,大肠失约则见腹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传导糟粕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通降功能的延续,大肠通降失常亦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脾胃与大肠相互影响。浊毒之邪侵袭肠腑,大肠传导失司,连及脾胃,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功用失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胃气上逆就会导致恶心、呕吐。随着放疗次数的增加,放射剂量的累积,火热浊毒致病性更强,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肠出,症见便血;若浊毒聚于局部,炼血为瘀,毒瘀互结,则见肠梗阻等;腐肉败血,发为痈疖,则见腹膜炎、腹腔囊肿等。RE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肠壁纤维化、血管硬化、肠腔狭窄变形等,临床常见消化吸收不良等表现,伴有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脂肪泻、乏力、贫血、消瘦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李佃贵教授认为,RE慢性期以正气虚衰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火热浊毒之邪其性峻烈,久居体内,长期耗伤气血津液,壮火食气,壮火耗气,导致正气虚衰,气阴两伤,从而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虚劳症表现。
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是一种致病因素,同时也是一种病理产物。RE的病位虽然在肠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与大肠是升降相因、相辅相成的关系。《灵枢·本输》言:“大肠者,传道之腑。”大肠传导糟粕功能的正常依赖于脾的运化,胃的通降。脾主运化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是运化水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一是运化水谷,《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载:“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若脾主运化功能失司,则会使精微运化失常,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即“湿浊”。胃主受纳,以降为顺。《类经·藏象类》言:“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胃司受纳腐熟水谷,若脾胃功能障碍,则会使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谷浊”。由于受到外邪的侵袭,大肠通降失常,脾胃功能失和,“湿浊”“谷浊”产生,无力排出体外,久稽于肠腑,与气血胶结,除生浊毒外,亦会产生瘀血,即“久病必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需要脾胃来供给。若RE病情迁延,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久则及肾,阴阳离决。由此可见,脾胃与浊毒的产生、大肠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应把健运脾胃贯穿RE治疗的始终。
综合以上RE的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可知,李佃贵教授认为,RE急性期病机以火毒之邪伤津耗气,迫血灼络为主,慢性期以正气虚衰,气阴两虚为主。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浊毒内蕴为标,正气虚衰为本,病位在肠腑,与脾胃密切相关,久则及肾,临床应辨证论治。
3 基于浊毒理论治疗RE
李佃贵教授从浊毒理论探讨RE的病机及诊治,针对其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辨证用药,取效颇丰。
3.1 急性期—清热化瘀消浊毒 RE急性期以湿热、瘀血、浊毒阻滞为主,治疗应以化浊解毒为大法。病之初起,宜清热化浊。毒轻者,望诊舌苔黄腻,症见腹泻,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无黏液脓血便,可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秦皮、茵陈、虎杖、垂盆草、鸡骨草等;毒中者,望诊舌苔黄腻而厚,症见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溏泄,小便短黄等,可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山慈菇、土茯苓等;毒重者,望诊可见舌苔黄腻而腐,症见腹泻,便中带血,口干口渴,烦躁不宁等,可用黄药子、白英等。临床上清热化浊药常与健脾化浊药同用,祛浊同时兼顾健脾。常用健脾化浊药有茯苓、薏苡仁、扁豆等。其中茯苓应用颇为广泛,《本草衍义》载其:“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茯苓味甘性平,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利水不伤正气,健脾亦能安神,尤适宜湿热中阻、浊毒内蕴之证。病之中期,宜祛瘀化浊。浊瘀胶结,徒泄浊则瘀难化,徒化瘀则浊难消,治疗时应浊瘀并重,浊瘀同治。望诊舌黯,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粗胀曲张,症见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尿痛等。故除应用上述清热化浊药之外,常配伍当归、川芎、三七粉等活血行血的药物。浊瘀重者,常用通腑泄浊之大黄。《神农本草经》载其:“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性寒味苦,荡涤肠腑,泄热逐瘀,既能泄浊又可化瘀,临床应用,屡获奇效。但大黄性寒苦泄,易伤中阳(胃气),脾胃虚寒、寒热夹杂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虽然放射线对肠道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临床往往病情复杂,未必会遵循伤津→灼络的演化规律,在治疗时不必拘泥于上述用药思路,根据病情辨证应用,疗效更佳。
3.2 慢性期—补虚扶正健脾胃 RE慢性期以正虚为主。《素问·刺法论》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肿瘤患者素体本虚,再受到火热浊毒之邪—放射线的长期侵袭,机体长期处于邪正相争的状态,久病迁延不愈,正气损伤更甚。此外,热毒炽盛,蒸腾于肠腑,煎灼津液,伤气耗气,气阴两伤。李佃贵教授认为,疾病后期虽以正虚为主,但往往虚实夹杂,临床应根据患者的舌脉、症状灵活辨证。RE慢性期以扶正培本,健脾益气为其主要治则。《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水谷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亦是气血生化的物质基础,脾气健运,水谷得运,精微上输于心肺,濡养周身,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此外,脾亦主生血统血,《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沈注金匮要略》曰:“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气血充,正气足,百病消,故而将健脾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常用的健脾益气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等。党参性平味甘,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腻,和脾胃,促健运,滋阴液,尤适宜于RE。
4 验案举隅
张某,男,62岁。2021-10-28初诊。直肠癌术后放疗1个月,黏液血便伴胃胀、乏力14 d。患者直肠癌术后行放射治疗1个月,14 d前出现黏液血便,伴胃胀、乏力。刻诊:黏液血便,每日3~4次,量少,里急后重,腹痛,伴胃胀、乏力,无恶心呕吐。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肛门指诊:肛内指感烧灼感,可触及多个柔软团块,指套退出染血性分泌物,较多。肛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红肿,伴见鲜血渗出。西医诊断:急性RE。中医诊断:肠澼。证属脾虚湿盛,浊毒内蕴。治宜化浊解毒,健脾利湿。处方:百合12 g,乌药12 g,当归9 g,川芎9 g,白芍30 g,茯苓15 g,白术6 g,三七粉(冲)2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黄连15 g,黄柏9 g,苦参12 g,鸡骨草15 g,白头翁15 g,仙鹤草15 g,秦皮15 g,地榆12 g,木香9 g,葛根15 g,芡实9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嘱患者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刺激,保持心情愉悦。2021-11-05二诊,患者仍诉腹泻,每日3次,肛门灼热减轻,便血明显减少,胃胀好转,乏力减轻,纳寐可。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初诊方去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加党参15 g,共7剂,煎服法同前。2021-11-14三诊,患者大便每日1~2次,稍成形,无黏液脓血,仍诉乏力,口干不苦。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二诊方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骨草、苦参、木香、地榆、仙鹤草,加生地黄10 g,共7剂,煎服法同前。1周后电话随访,腹泻消失。
按:本例患者已行放疗1个月余,腹泻,便中带血,可见毒邪已经侵至血分,属急性RE。患者长期接受放射线的照射,热毒之邪郁遏于肠腑,脾胃升降失调,则胃胀、乏力;伤血灼络,迫血外行,则见黏液血便。观其脉证,以脾虚湿盛、浊毒内蕴为主,治以清热化浊解毒为法,同时应注意活血化瘀,补益脾胃。方以白头翁汤加苦参、木香、地榆、仙鹤草清热利湿,化浊止血,其中木香与黄连相伍,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调气,一行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骨草清热利湿,化浊解毒。茯苓、白术、芡实健脾和中,利水渗湿,茯苓渗湿,白术健脾,一健一渗,脾可补,湿可去。当归、川芎、白芍、三七粉养血活血,行气化瘀,当归养血,川芎行气,一运一补,气血得行,瘀血得散。百合、乌药健脾行气,和胃止痛,再辅以轻扬升散之葛根,以升阳止泻,防气阴损伤太过。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健脾利湿之效。二诊时,患者肛门灼热减轻,便血减少,故去清热止痢之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仍诉胃胀、乏力,加党参甘温补中,和脾胃,促健运。三诊时,察患者舌脉可知诸症渐好,湿热已消,阴津已伤,故去化浊解毒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骨草,加生地黄滋阴凉血,顾护阴液。《本草经疏》载“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遣方用药,思路清晰,疗效显著。
5 结语
RE发生率高,西医多以抗炎、抗生素、益生菌及止泻药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病情反复、病情进展的患者,则以外科手术治疗[15]。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理论,认为放射线属火热之性的浊毒之邪,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亦是病理产物,结合RE急、慢性期的发病规律,以化浊解毒为基本大法,妙用清热化浊、渗湿化浊、活血化瘀中药,将补脾益气贯穿治疗始终,综合治疗,效如桴鼓,为R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