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
2022-08-06邓仁丽余杨文严学莲周诗宇陈思菊杨晓霞田坤明
代 米,邓仁丽,余杨文,刘 涛,严学莲,周诗宇,陈思菊,杨晓霞,田坤明,*
1.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贵州 563000;2.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3.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遵义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肥胖发病率急剧上升,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成为全球公共健康危机[1-3]。超重/肥胖往往与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病发病率呈正相关[4-5],会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并发症,进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肥胖患病率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3],约42%的成年人和15%的儿童存在超重/肥胖[3]。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为几百亿元,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6]。鉴于超重/肥胖的严重不良健康效应和沉重医疗负担,研究影响超重/肥胖的可改变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超重/肥胖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以往研究表明,遗传因素、饮食、体育活动、年龄、性别等与超重/肥胖相关[7-8]。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发病风险密切相关。Kobayashi 等[9-10]研究发现二者存在“U”型关系,Gutiérrez-Repiso 等[11-12]研究显示二者呈负相关,而Deacon-Crouch 等[13-15]研究表明二者无关联。为进一步明确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对贵州省成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对睡眠时间进行分类和线性建模,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成年人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并明确性别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对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关系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9 204 名成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贵州省常驻(≥6 个月)居民。排除标准:孕妇、存在认知障碍、严重疾病或无法配合调查。本研究已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2 调查工具及方法 从贵州省成人慢性病监测结果中调取数据,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睡眠时间等)、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体育活动等)、一般健康检查结果等。对超重和肥胖进行统一定义,根据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16],体质指数(BMI)<18.5 kg/m2为体重不足,BMI 为18.5~23.9 kg/m2为正常,BMI 为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睡眠时长通过每位参与者对“通常1 d 内,你睡觉累计有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估,是根据自我报告的一整天的习惯性睡眠时间决定,包括白天的睡眠和晚上的睡眠,分为4 组(≤6 h、7 h、8 h 和≥9 h),每日睡眠时间≤6 h 为睡眠不足,每日睡眠时间≥9 h 为睡眠时间过长。
1.3 质量控制 剔除睡眠时间、体重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中的异常值;缺失数据<0.1%时,予以删除缺失值处理。身高和体重由经过训练的专业调查人员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测量,并由专业人员监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分析不同睡眠组人口基线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计算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优势比(OR)及95% 置信区间(95%CI)。为确保结果稳定性,采用多个模型校正不同协变量,探索性别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对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之间关系的修饰效应。将睡眠时间作为连续变量,使用限制性三次样条(RCS)探索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非线性关系。以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睡眠组人口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睡眠组人口基线资料比较
2.2 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关系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未加入协变量时,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每日睡眠时间≤6 h、8 h 和≥9 h 的个体超重OR 值分别为1.193,0.827 和0.782。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婚姻状态和城乡区域后,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人群超重风险增加21.2%。进一步调整每周体育活动频率、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是否喝咖啡、是否饮酒、吸烟状态、自我健康报告状况后,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人群超重风险仍然最高,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超重风险增加了21.7%。未加入协变量时,与每日睡眠时间7 h相比,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肥胖OR(95%CI)为1.055(0.788,1.412),调整与超重相同的潜在混杂因素后,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肥胖OR 值分别为1.000 和0.980,未发现其显著相关性。详见表2。
表2 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关系的Logistic 回归分析[OR 值(95%CI)]
2.3 性别、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对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就性别、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对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关系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见图1~图8。在男性人群中,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人群超重率最高,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超重风险增加43.0%;而每日睡眠时间≥9 h 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超重风险降低22.1%,观察到显著的修饰效应,见图1。在女性人群中,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人群超重OR(95%CI)为1.047(0.821,1.333),但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修饰效应,见图2。每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时,与每日睡眠时间7 h 相比,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人群超重OR 值为1.138,随着睡眠时间延长,风险有显著线性下降趋势,见图5。每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时,每日睡眠时间≤6 h 与超重有更强的相关性,风险为每日睡眠时间7 h 的2.642 倍,见图6。
图1 男性睡眠时间与超重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2 女性睡眠时间与超重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3 男性睡眠时间与肥胖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4 女性睡眠时间与肥胖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5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的人群睡眠时间与超重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6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的人群睡眠时间与超重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8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的人群睡眠时间与肥胖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图7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的人群睡眠时间与肥胖之间关系影响的分层分析
2.4 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关系的非线性关系 采用RCS 探索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超重的曲线呈倒“J”型趋势。随着睡眠时间延长,超重风险降低;而睡眠不足没有增加肥胖风险。详见图9、图10。
图9 睡眠时间与超重发病风险的非线性关系
图10 睡眠时间与肥胖发病风险的非线性关系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每日睡眠时间≤6 h 的成人超重风险显著增加,而随着睡眠时间延长,超重风险逐渐降低;但本研究中,睡眠不足与肥胖未显示出显著关联。可能受样本年龄、研究设计、暴露设置类别、混杂因素控制等因素影响。为进一步明确健康睡眠模式在预防超重/肥胖中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需要更多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明确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对睡眠时间和超重之间的联系有修饰效应,男性更容易因睡眠不足受到不良影响。以往研究也发现睡眠和超重/肥胖之间有存在性别差异[17-19]。提示男性更应注重睡眠质量。此外,本研究发现,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较长可以修饰睡眠时间与超重之间的联系,较短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可削弱与睡眠改变相关的负面影响。可见,缩短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改善睡眠不足情况可在预防超重/肥胖方面显示出额外的健康获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不足。以往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激素紊乱,导致食物摄入量增加[20];睡眠质量差会改变体内控制食欲的激素,如廋素、胃动素等,以致享乐性饮食而不是饥饿驱动的饮食,可能增加中枢神经元对不健康食物的反应,从而导致暴饮暴食[21-22];睡眠不足还会导致疲劳、身体活动减少,从而导致肥胖,这些可能是睡眠不足导致肥胖风险增加的机制之一。此外,睡眠不足还可导致猝死、心肌梗死、焦虑、抑郁等[23-24]。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睡眠时间与不良健康效应之间的关联和效应机制对于促进人群健康至关重要。
本研究使用多模型Logistic 回归及RCS 探索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有利于更准确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本研究也探讨了性别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在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修饰效应,研究层次进一步深入。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睡眠时间的采集基于问卷自我报告,与实际睡眠时间可能存在偏差。②未研究睡眠时间与腰围、中心性肥胖及体脂分布等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③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因此无法确定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在后续研究中对我国西南地区人群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4 小结
睡眠不足会增加超重风险,男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5 h 的人群风险更高,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每晚睡眠>6 h 可能是预防超重/肥胖的有效生活方式。应对个体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和干预,遏制我国成人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