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计算的城市历史公园更新改造文化服务感知评价
——以鲁迅公园更新改造为例

2022-08-06戴代新陈语娴

关键词:词库公园特征

戴代新, 陈语娴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文化、有形与无形遗产、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汇集的综合领域[1],是联系生态系统功能、产出与生态系统文化价值的桥梁[2-3]。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简称“文化服务”)是其桥梁作用的重要表征。作为文化景观,历史公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社交互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4]。然而,由于文化服务的无形性、主观性、非消耗性、非货币性等特性,其评估实践存在诸多困难[5],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开发非货币化的、与空间信息相关联的、易于操作的评估方法[6]。目前,针对历史公园的文化服务进行评估研究的成果较少,尤其缺乏对于历史公园改造前后公众对文化服务感知的对比分析,历史公园的保护与更新对文化服务的影响仍不清晰。

时空网络大数据的兴起使文本情感计算方法成为城市研究领域中从时空范畴动态地研究人类对空间的感知、使用方式和评价的关键工具之一。Bieling和Wartmann等开展的文本情感计算研究证明,通过情感极性和强度计算,短篇文本中包含的空间描述和情感表达等信息可以用于判断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受,反映人们在空间中的文化服务感知[7-9]。现有研究表明,修饰词、否定词、极性词等特殊词汇,以及词汇间的句法关系是反映情感表达的倾向与强度的重要指标。但在文化服务评估范畴,现有研究多以词汇的频度作为评估指标,这通常会造成语义的偏离甚至违背。

上海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始建于1896年,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占地面积28.63公顷,是上海市主要的历史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园中不仅有鲁迅墓、鲁迅纪念馆、梅园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山水瀑布、樱花林、广场与构筑物等多种类型的景观,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历史公园中都极具代表性。与其他历史公园相比,鲁迅公园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较为突出,相关历史资料丰富,这为文本情感分析数据的校正提供了便利。鲁迅公园在1959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造。2013年,鲁迅公园闭园维修,在保持整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类景点进行了改造和更新,2014年重新开放。鲁迅公园改造更新的时间和内容清晰明确,距本研究开展时已有若干年时间;公园每年游客量近千万人次,便于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其在各类点评网站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中被提及的频率也较高,改造前后的文本数据充足,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特殊词汇和句法关系分析的文本情感计算方法,利用上海市现存的10个历史公园构建文本语料库,以鲁迅公园为例对文化服务感知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鲁迅公园改造前后公众对文化服务的感知进行量化测度和对比分析,探索历史公园的改造更新对文化服务的影响,以期为历史公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参考。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图1):(1)数据采集与文本语料库构建;(2)空间特征词库构建;(3)文化服务感知词库构建;(4)文化服务感知量化测度。

图1 文本情感计算方法流程图(1)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研究团队绘制。

(一)文本数据采集与语料库构建

在城市研究领域,通常用于情感计算的文本数据来源包括各类点评网站、位置微博和各类文本资料。单一的文本数据来源可能会因为数据获取途径、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等原因而存在系统性偏差,而多源数据交叉比较可以减小误差。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现存的10个历史公园(2)这10个历史公园为:黄浦公园、昆山公园、鲁迅公园、复兴公园、闸北公园、中山公园、霍山公园、衡山公园、襄阳公园、龙华烈士陵园。除鲁迅公园外的9个公园与鲁迅公园的建园时间相近,区位、规模各异,空间特征丰富,活动多元,且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为本研究提供具有足够差异和共性的文本数据。为例,以数据充足且时间跨度大的大众点评网站评论、可精确进行地理定位的位置微博以及通过实地半结构性访谈获得的调研报告为数据源构建文本语料库,以提升文本的全面性。

本研究从大众点评网收集上述10个历史公园条目下的评论,截至2018年4月20日共计17431条。通过POI检索地理坐标位于10个历史公园中的位置微博,截至2018年4月20日共计2334条。2018年9—11月,由58名风景园林专业志愿者至9个历史公园(3)由于调研期间昆山公园暂时不对外开放,因此调研文本数据缺失。中随机邀请公园使用者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记录访谈过程,以忠实受访者语言习惯的方式将其回答转录为文字,便于后续进行文本情感分析。参考以往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服务评估文献[10-19]的问卷、访谈内容,本研究的访谈包含到访历史公园的原因、频率、频次、平均停留时长、活动内容和感受等内容。通过文字检阅与分类,最终获得有效调研报告58篇,共计48403字;各公园的报告数量在5—8篇,采样较平均;每个历史公园的文本条数均为2000条左右。目前,现有相关文献[20-25]中平均每个研究对象的文本数据量通常在100—200条,因此,可认定本研究数据量具有统计学意义。

去除重复或空白的评论后,利用句法分析器进行语篇切分,将语料库中的每条文本切分为由相同语境下的多个短句构成的句群,便于后文语义依存关系识别。同时,利用清华THULAC分词工具包划分句群中的词汇单元并标注词性,便于后文词库构建。在ACCESS软件中建立历史公园文本语料库。

(二)历史公园空间特征词库构建

语料库文本中,历史公园空间特征的描述方式呈现“显式特征”,特征词是描述空间特征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建历史公园空间特征词库,需要通过关联规则算法获取语料库中描述空间特征的高频名词(组),并通过同义词查找的方式补充未被该算法识别的低频词汇,以提高词库全面性。本研究使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支持度设为0.01)对语料库进行分析,获得描述上海近代历史公园空间特征的名词(组)频繁项集。通过HIT-IRLab-同义词词林索引并补充低频空间名词,构建空间特征词库,共收录空间特征名词581个。

同时,为便于描述分析,对照10个历史公园的2018年卫星地图、导览图、测绘地图(2018年,1∶500)和现场照片,将词库中的空间特征名词汇总归纳为22种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空间特征。(4)这22种空间特征包括:(1)草地;(2)雕像、纪念碑;(3)广场;(4)河、溪;(5)湖、水面;(6)花圃、花坛;(7)纪念馆、展厅;(8)假山;(9)廊、亭;(10)路;(11)门;(12)乔木;(13)桥;(14)树林;(15)一般建筑;(16)运动场、操场;(17)非建筑类服务设施;(18)池、潭;(19)喷泉、水景;(20)山;(21)故居、古迹;(22)墓。其中,“池、潭”,“喷泉、水景”,“山”,“故居、古迹”以及“墓”未在鲁迅公园大众点评文本中出现。

(三) 文化服务感知词库构建

本研究基于现有高被引的相关文献[10-19]筛选文化服务的评估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最终采用指标共14个,包括归属感、场所感、根源认同感、精神性、宁静、灵感、放松、独处、社交、安全、知识、健康、灵活性和幸福感。文化服务感知词库包含描述文化服务感知特征的词汇(词组)与情绪修饰词(包含情感程度词、否定词、极性词)两大类。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汇呈现“隐式特征”,不直接通过名词的形式表达。本研究依照词汇依存结构将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分为96种模式。根据相关文献[10-19]对文化服务指标的定义和解释,结合历史公园的现状条件,将94种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模式与14类文化服务评估指标进行匹配(表1)。最终选用极性词6846个(正面评价词语3730个、负面评价词语3116个)、程度词219个、否定词58个。

表1 文化服务感知评估指标与特征词组的对应关系

(四)鲁迅公园文化服务感知测度

本研究依据相关文献[26-28]归纳出5种中文语义依存结构(主谓、动宾、偏正、主系表和动补结构)。据此识别鲁迅公园所有评论文本中的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空间特征词组、极性词、程度词、否定词和它们之间的匹配路径,将每条文本转化为文化服务评价单元,用于后文的情感计算。若文本中可识别空间特征,则该评价单元计入该类空间的文化服务评价。未能识别到任何一个空间特征的评论算作对整个公园的评论文本。对于位置微博数据,可通过坐标进一步检验、调整其所描述的空间特征。

根据句法结构将评价单元记为(f,p,o,d,n,b)[26]。其中,f是文化服务感知特征,p是空间特征;o是极性词,d是程度词,n是否定词,其为字符串数据,可能为空;b是否定结构参数,为布尔数据,以真值代表否定词与程度词在句中先后出现,表示所匹配的结构在语气上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例如“很不开心”“完全不记得”对应的b值为False,“不是很开心”“不完全记得”对应的b值为True),在计算时需要将最终的得分乘以修正参数,具体操作方法见下文对参数δvb的解释。例如,“公园虽处于提篮桥附近,但是一点都不嘈杂”,这条文本的评价单元记为(宁静,公园,嘈杂,一点,不,False)。

评价单元(f,p,o,d,n,b)的情感得分计算公式如下[26]:

vp=vo×vd×vn×δvb

其中,vp为评价单元数据对应的情感得分。

vd为程度词的程度参数值,由Hownet程度词典提供。若否定词存在,则vn取值为-1。参考商品评价领域成熟的研究方法[26],在否定结构参数b取值为False时,δvb取值为1;在b取值为True时,δvb取值为0.5,表示语气的弱化。vo为极性词的极性值,一般极性为正面则取1,极性为负面则取-1,中性极性词得分取0。对于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出现但极性词不具有显著的倾向性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其代表公众感受到了该项文化服务,表达了积极的情感倾向,因此将vo取值为1。

参考商品评价领域的对应计算公式[26],语料库中一个句群所描述的空间中的文化服务情感得分计算方法为:

其中,fi代表所评价的第i个文化服务感知特征,vfi代表该特征的情感得分,VTfi代表包含该类特征的特征单元的累加情感得分,CTfi代表包含该类特征的特征单元总数。对鲁迅公园所有评价文本进行情感计算,可得出鲁迅公园中各空间特征对应各项文化服务感知的量化测度结果(图2)。

图2 鲁迅公园改造前后各空间特征的文化服务感知量化测度结果

二、 研究结果

已有研究表明,网络社交媒体数据集中接受调查的人群与公园实际使用人群通常存在固有偏差。中国80%的网民年龄段在10—49岁,而实地调查中的公园使用人群通常为老年人和儿童。但总的来说,网络文本情感计算结果对于公众对公园的感知和满意度的趋势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23],需要结合不同的方法或数据源进行对比分析。因此,首先需要对语料库中10个历史公园的所有评论文本进行数据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大众点评网、位置微博和调研报告的调查人群不一致,但大众点评网和调研报告数据分析结果的相似度较高,而位置微博数据呈现差异化特征(表2)。这表明,人口社会学信息的偏差对大众点评数据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对位置微博的影响显著。本研究中的位置微博数据可以与空间准确对应,可用于空间特征和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提取。但由于微博自媒体平台的设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虽然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出空间特征和文化服务感知特征等词组,但超过半数的位置微博文本的语言简短且碎片化、词组化,句法结构不严谨,对本文所采用的基于句法的文本情感计算准确性存在影响。调研报告虽可反映文化服务的感知现状,但文本数量较少,缺乏历史数据,无法支撑较长时间跨度下的鲁迅公园改造前后文化服务感知的对比分析。而大众点评网数据量大、内容翔实,时间跨度为2006—2018年,涵盖鲁迅公园2013—2014年改造前后较长时间的评论,便于进行改造前后的对比分析。因此,本研究以10个历史公园的三种来源的文本数据作为空间特征、文化服务感知特征词组提取的数据源,而仅将大众点评网数据作为鲁迅公园改造前后文化服务感知的情感计算的主要数据源。

表2 大众点评网站、位置微博与调研数据结果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双变量相关分析

(一)鲁迅公园的文化服务感知特征

鲁迅公园改造前7年时间(2006—2013年)内大众点评文本共有3040条;改造后的4年时间(2014—2018年)内共有1433条。根据改造前后的时间跨度和文本数量可以判断,大众点评网中鲁迅公园的评价数量和累积速度在改造前后基本均衡,可用于对比分析。

根据大众点评文本,鲁迅公园中的空间特征共17种(图2)。依据图2可以分别分析改造前后鲁迅公园文化服务感知在不同空间中呈现的特征。无论是改造前还是改造后,鲁迅公园绝大部分空间特征中的文化服务感知得分都是正向的,仅广场的“宁静”感知和河、溪的“安全”感知得分在改造前为负。在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空间中,公众感知到的文化服务类型和显著程度存在差异。“放松”“场所感”和“社交”是在绝大部分空间特征中都被感知且感知得分最高的文化服务。“放松”在河、溪,湖、水面,廊、亭,桥等空间特征中的感知尤为显著。“场所感”在雕像、纪念碑,河、溪,桥等空间特征中的感知尤为显著。“社交”在雕像、纪念碑,树林等空间特征中的感知尤为显著。“健康”“幸福感”和“宁静”也几乎在所有空间特征中都被不同程度地感知,但感知得分与“放松”“场所感”和“社交”相比略低。“健康”在假山,路,一般建筑中的感知尤为显著。“幸福感”在草地,廊、亭和门等空间中的感知相对显著。“宁静”在河、溪,桥中的感知相对显著,在改造前的广场中的感知为显著的负向。可显著感知到“归属感” “知识”的空间特征较少,感知得分也较低,但均为正向。其中:“归属感”在湖、水面,假山,廊、亭,桥,运动场、操场和非建筑类服务设施等空间特征中的感知相对其他空间特征而言更显著,在雕像、纪念碑,广场,河、溪中未被提及;“知识”在雕像、纪念碑,广场,纪念馆、展厅,廊、亭,桥等空间特征中的感知相对其他空间特征而言更显著,在河、溪,假山,非建筑类服务设施中未被提及。

(二)鲁迅公园改造前后的文化服务感知对比

梳理鲁迅公园相关文献、新闻等资料可得知,公园在1959年大修时加入了大量中式园林风格。而2013—2014年的改造则更倾向于在总体布局上延续英式园林基底,强化简洁、典雅的英式风情,以表现鲁迅文化的一系列景点统领原本略显散乱的中式园林元素。公园改造中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包装原有“记忆点”,打造公园“文化眼”;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强调“记忆”的延续与呈现。

具体改造内容包括:(1)休闲活动场地。新增5%的活动区域,新建羽毛球场;改造道路广场,重新配置休闲广场,建设林荫健身塑胶跑道等;修建南门广场群众舞台。本研究依照历史公园空间特征词库,将改造涉及的空间特征归纳为运动场、操场,路,广场。(2)建筑、构筑物、小品。增设文豪雕像、文豪广场,修建“三味书屋”“景云亭”“百草园”等文化主题的小品、设施;修复英式饮水器外观,整治周边景观环境,营造具有展示功能的纪念空间;新建滨水栈道、庭廊等小品,重修北侧入口大门。本研究将改造涉及的空间特征归纳为雕像、纪念碑,纪念馆、展厅,廊、亭,门,广场,花圃、花坛,假山,非建筑类服务设施。(3)绿化环境。综合提升绿化品种;原则上保留已有绿化,适度抽稀、移植过于郁闭的种植空间的植被,对重点广场和纪念空间附近植被进行突出展示;提升鲁迅墓、梅园等重点保护单元的周边环境,增强空间引导与烘托氛围的能力。本研究将改造涉及的空间特征归纳为花圃、花坛,乔木,树林,广场,草地。(4)基础设施。设立应急防险救灾设施,重设水电管网,完善标识设施和栏杆等防护设施;挖湖清淤,整治假山、湖泊山水环境;重建直饮水装置,改造园厕。本研究将改造涉及空间特征归纳为假山,非建筑类服务设施,河、溪,湖、水面。

对比分析鲁迅公园改造前后的文化服务感知得分(图3)可以发现:

图3 鲁迅公园改造前后各类空间中文化服务感知的变化

首先,改造后,各种文化服务的感知在各类空间中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改造后的草地是给最多文化服务类型的感知带来提升的空间特征,但提升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鲁迅墓前的大草坪是鲁迅公园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也是本次改造的重点提升空间,因此它的改造对各类文化服务的感知都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大草坪不允许踩踏和开展活动,因此促进作用不显著。在运动场和操场增、扩建后,“放松” “社交”的感知略有增加,但“归属感” “健康”的感知明显降低了。与其他空间特征相比可以发现,“健康”感知提升的空间主要是建筑空间、假山和路等半开敞绿色空间以及河、溪等蓝色空间。可能的原因是,鲁迅公园旁边已有虹口足球场这一设施完备的专业运动场地,因此,在公园中活动的公众更倾向于在自然环境或建筑中开展康体活动。

其次,“放松” “社交”是在大部分空间特征中得到最显著提升的文化服务,其后是“健康”。这说明,整体来看,鲁迅公园改造有效满足了市民休闲活动、康体健身等需求。“宁静” “灵感” “安全” “知识” “幸福感”和“精神性”几类文化服务均有提升,但并不显著。这说明,鲁迅公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本次改造中得以延续,但其传播力度与传承程度与改造前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饮水器、鲁迅墓、梅园等文化景观的空间保护和改造手段并没有显著增强公众对与历史文化价值相关的文化服务的感知。

再次,“归属感”和“场所感”显著降低。“场所感”在河、溪,雕像、纪念碑,路等空间中明显降低,但在草地,门,运动场、操场中略有增强;“归属感”没有在任何空间中得到提升。这说明,新建的文豪雕塑、文豪广场,健身跑道,以及与水体景观相关的环境改善和增建设施等改造更新措施尚未使对鲁迅公园存在较多空间记忆的使用者产生广泛认同,影响了公园原本已经形成的“归属感”和“场所感”的持续增强和传承。

三、 结论与讨论

针对文化服务较难进行量化测度、历史公园改造更新对文化服务感知的影响不清晰等问题,本文通过多源文本情感计算方法对鲁迅公园改造前后的文化服务感知进行了量化测度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首先,基于特殊词汇和句法关系分析的多源文本情感计算方法在时空分析中具有实用性与可推广性。该方法可以对自然语言文本的内在逻辑和含义进行准确分析,获得对一定时间跨度内具体空间的感知和评价。多源数据间可以相互纠偏、减小误差。本文构建的空间特征词库和文化服务感知词库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在其他空间研究中具有实用性与可推广性。

其次,人们对不同类型文化服务的感知程度存在差异,文化服务感知与空间特征具有关联性。本研究发现,“放松”“场所感”“社交”在历史公园中的空间分布范围最广,是公众最容易感知到的文化服务类型。其他文化服务(如“场所感”“知识”“健康”等)的感知得分与空间功能和景观特征显著相关。例如,“场所感” “知识”感知得分较高的空间为雕像,展厅等文化设施,或桥,河,湖等在鲁迅公园中处于核心位置、较为有名的空间。“健康”的感知得分较高的空间为运动场,道路等康体健身场地。这与彭婉婷等、Fischer等、Hajung Ko在中外不同城市绿地中进行的文化服务评估结果一致,即公园绿地的实际用途具有普遍模式,游憩、社交是公园绿地最基本、最核心的用途,对人们放松精神、获得场所感、建立社交联系有重要作用;空间的功能、地理位置、景色和视野范围等因素都存在相关性[11,12,29]。此外,鲁迅公园着重增、改建了运动场、操场等体育活动场地后,其中的“健康”感知反而降低,改造提升后的建筑空间、半开敞绿色空间(例如新建的林荫塑胶跑道)、蓝色空间(例如河、溪)等空间中的健康感知得到提升。这与Gao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半开敞的绿色空间和河,湖等蓝色空间对人有显著的疗愈功能,能够促进身心健康[30]。

再次,公众对历史公园文化服务的感知量化结果可为历史公园的保护与更新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人们对鲁迅公园中文化服务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且“场所感”的感知得分较高,“知识”的感知得分较低。鲁迅公园虽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归属感”“知识”的感知程度不高,在以增强历史文化传播和记忆传承为目标的改造后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归属感”略有降低。这说明,鲁迅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未被有效挖掘,集体记忆的塑造与传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与戴代新等以鲁迅公园为例的上海历史公园空间认知与历史价值量化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31-32]。然而,在本研究中,历史公园空间特征词库中有“墓”这一项,而基于大众点评数据的鲁迅公园空间特征词组(图2)中并无这一项;草地中除“放松”和“场所感”的感知相对显著外,其余各项文化服务感知也不高。这说明,无论是改造前还是改造后,公众在鲁迅墓这一景点中对文化服务的感知都不强。这与此前研究中鲁迅墓和鲁迅墓前大草坪是公众认知最深刻的景点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1]。可能的原因在于,大众点评文本数据存在误差。但也可以推测,鲁迅墓和墓前大草坪虽然是鲁迅公园中最知名、最核心的景点和保护单位,也给公众认知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并未起到提供足够的文化服务的功能。

鲁迅公园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其空间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对文化服务的感知和对场所感的塑造存在影响。公众对历史公园的空间认知状况和文化服务感知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了公众意识层面历史公园空间的功能和文化意向,可以为挖掘或强化历史公园内部景点空间的文化特色提供依据。历史公园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寻求使用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平衡发展。为此,一方面要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历史景观风貌,传承场所记忆,强化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提升空间品质,满足游憩需求。

同时,本文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网络用户人口结构特征较为单一,需要结合其他数据类型对比分析。点评网站平台数据的时间跨度相对鲁迅公园建园时间而言仍较短,可能需要广泛补充历史文献加以印证。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人工筛选的方法探究词汇和空间、文化服务的对应关系,易出现一定的误差;若结合大量标注数据训练库进行分析,可能会提升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仅选取了10个上海市近代历史公园作为空间特征和文化服务词库构建样本,且仅以鲁迅公园改造前后的文化服务感知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可能无法反映历史公园文化服务的普遍性特征。未来可以将研究对象推广到更多城市历史公园,探究历史公园的改造更新对文化服务感知影响的普遍性特征。

猜你喜欢

词库公园特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一“吃”多用
在公园里玩
输入法词库取证比较研究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输入法词库乾坤大挪移
一见如故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