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元素在中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承创新大楼设计为例
2022-08-06罗璇
罗璇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来国内经济不断增长,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卫生习惯不断改善, 综合医院建筑行业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如南京市鼓楼医院是现代医院建筑设计的典范, 在满足医院医疗功能的基础上, 整个建筑形象朝着城市化公建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趋势中, 很多中医院建筑也采用了现代的建筑形象, 追求所谓的“高新大”, 导致了地域差异的消失。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在建筑设计上如果完全摒弃了这种联系, 则失去了中医建筑的灵魂。 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承创新大楼设计方案为例, 旨在探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元素在中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座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心城区, 南临城市主干道南一环路, 东临梅山路, 西临肥西路,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图1 所示)。 拟建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位于现有院区内, 由影像中心、 体检中心、 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和护理单元组成。 主体建筑地上22 层, 地下2 层, 总床位900 床, 总建筑面积约6.2m。 设计立意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心仁术、 博学博爱” 的医院文化, 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功能, 完善院区的规划形态;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创造新时代中医特色的建筑形象。
图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区位与人视透视图
1 天人合一的人文观
中国传统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 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 园林布置、 城市规划, 均体现了“天人合一” 的建筑观。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 充分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 的建筑观就是建筑讲究与周围的环境、 格调、 意境和谐融洽, 不突出自己, 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 檐廊、 门窗、 亭台楼榭以及开敞的院落相互交错, 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 虚中见实, 实中有虚, 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空间意识。 在这种空间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古代建筑风格, 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 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 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将人文观念运用于现代中医院建筑设计, 其核心理念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即重视环境在治愈疾病时发挥的作用, 也注重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承创新大楼时,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来创造良好的疗愈环境,整合和优化院区交通, 同时通过多种空间和建筑立面处理手法, 来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1.1 “一心、 一带、 多点” 的疗愈环境
在传承创新大楼的设计方案中, 不仅仅只是设计一个单体, 对院区环境也进行了一次深度优化。 由于项目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内, 用地十分紧张, 院区中心的小花园是患者休息散步的唯一去处。 因此在传承创新大楼选址过程中, 拆除沿梅山路老门诊楼, 新建传承创新大楼, 拆除中心花园南侧老旧建筑传染楼, 扩大院区的中心花园, 以此作为核心, 营造生态、 阳光、 温暖的医院环境。 整个院区的绿化体系强调“一心、 一带、 多点” (图2 所示)。
图2 景观体系与交通组织
一心: 是拆除血透中心, 扩大现状中心花园, 成为院区的绿肺, 作为病人和医生的主要休闲活动场地, 也成为院区主入口的对景, 开敞、 绿色、 阳光,提升医院环境品质。 远期规划中心花园景观形态凸显了浓郁中医文化, 体现悬壶济世的中医奉献精神。
一带: 是院区由东向西的景观廊道, 串联起东侧主入口、 中心绿化景观和西侧入口景观区。
多点、 多维的景观体系: 通过庭院、 屋顶绿化等,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多元化的景观。 让使用者不仅可以感知, 还可以接近景观,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景观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的促进作用。
1.2 精心的交通组织
人流密集、 车流量大、 停车难是我国大型三甲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于地处老城区, 更是如此。 在设计初期我们针对院区的交通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 发现院区交通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院区在梅山路主入口处十分拥堵, 影响城市交通; 二是院区道路狭窄, 通行缓慢, 没有形成畅通的环路; 三是停车位十分紧缺。
针对以上现状, 设计时结合医院物业管理, 对原医院交通系统进行优化: 东侧梅山路结合传承创新大楼增设车行入口, 原大门作为院区步行主入口, 临床基地现车行出口改为车行入口, 院区东进西出, 缓解梅山路主入口的交通压力。 建筑地下车库出入口紧邻院区入口, 就近进入地下, 减少车辆穿行, 新建传承创新大楼地下车壳可设置通道与北侧门诊综合楼地库联通, 使院区地下形成一个整体。 肥西路南侧出入口作为车行出口, 北侧出入口只作为后勤与污物出口。总体形成外环型路网, 进入与驶出分开, 流线顺畅。 院区内部主要为步行系统与医用车辆通行, 形成安全、 安静的院区环境(图2 所示)。
1.3 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由于院区场地的限制, 传承创新大楼建筑体量也较大, 建成后会对基地东侧梅山路主入口产生一定的压迫感。 同时, 由于梅山路与基地南侧城市主干道南一环路成锐角的相交关系, 从南一环看传承创新大楼, 主楼以一个尖角面向城市, 不利于建筑形象的展示, 同时对城市空间也有不良影响。
因此设计时通过塔楼转折切角的形体组合, 来丰富建筑形象。 这一处理手法加大了建筑入口广场空间, 也优化了建筑朝向一环路的城市关系。
1.4 灰空间
灰空间是现代建筑理论术语, 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最早提出, 但是在我国传统建筑环境中, 尤其南方园林建筑, 很早就存在这样一类空间, 它们起着连接内外环境、 缓冲各种矛盾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灰空间模糊了建筑室内外的界限,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视觉上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丰富了参与者的空间体检。 如闽南民居的骑楼、 徽州民居的天井等都是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的具体表现。灰空间的运用一方面可增强建筑空间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 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意境。 在灰空间中借用光影等设计手法, 可显著提升建筑物的空间层次感及人们的视觉层次感。
在现代中医医院建筑设计中, 引入灰空间, 应加强对视觉环境的合理处理。 建筑物室内外空间相互间的联系, 已不再局限于采光的需求, 而是不断趋于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为此, 灰空间在中医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应当注重发挥景观因素的有效作用,尽可能在实际环境中对视觉要点进行合理调配, 丰富灰空间的视觉内容, 并优化建筑物室内外空间的实际过渡形式。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区内现存体量最大的建筑为北侧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 由于在老院区里改扩建以及项目用地的限制, 该大楼建设时无法像现在新建的综合医院一样, 拥有宽敞的门诊入口广场, 来解决医院人流量大, 车辆多的问题。 该大楼的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在门诊入口处, 通过设置一个5 层高的灰空间(图3 所示) 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后, 入口灰空间成为医院形象的代表, 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肯定。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院区已建建筑形象和空间的呼应,以及自身场地空间的需要, 在设计传承创新大楼时,也引入了灰空间。 在大楼一层处设置进深约5m的二层高柱廊空间, 减少入口广场较小带来的空间局促感, 使室内外空间具有连续性。 传承创新大楼绿色、阳光、 人性化的室内外环境, 清晰、 便捷的医疗流线, 流畅舒展的风雨连廊, 无处不体现出人文关爱, 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 具有传承精神的高品质中医院。
图3 院区主体建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主入口灰空间实景
2 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2.1 传统建筑的典型元素
2.1.1 天井和院落
中国传统建筑除了采用木结构这一主要特征之外, 就是建筑的群体性。 如果以单栋建筑来看, 他们形体大多单一而规整, 体量也不大。 但是由这些简单的房屋以中轴线为基准由若干院落组合成民居、 园林、 宫殿等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因此天井和院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北方民居多设院落而南方则多天井, 北方如北京四合院, 南方如徽州民居。天井院落不仅仅对于改善建筑的通风和采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空间上也体现了秩序感和审美感, 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天然的生态节能思想。 在这些层面上, 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2.1.2 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典型的元素, 以其精妙的结构和构造, 不管从技术还是艺术的角度, 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意义。 斗拱原为承重构件, 置于梁柱之间, 提升建筑的稳定及安全。 随着功能的变化, 斗拱的结构功能消失, 成为装饰构件, 体现着建筑物的等级。 把斗拱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能够全面彰显中国特色, 最为典型的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大红外观、 斗拱造型” ——提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 已经使这座建筑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
2.1.3 屋顶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拥有丰富的第五立面著称,就是源于瑰丽多姿的屋顶造型。 屋顶的体量、 形式、色彩、 装饰、 质地上的千变万化赋予了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魅力。 屋顶优美的曲线既具有实用功能, 也使建筑形象舒展大气。 庑殿、 歇山、 悬山都是常见的屋顶形式。 在细节设计方面, 屋顶装饰如屋脊、 瓦及瓦当、 滴水及其他饰物的各个部位是比较讲究的, 常用的两种装饰手段分为立体和平面装饰。 就立体装饰而言, 会在屋顶设置吻兽及脊条等, 能够让建筑变得更具层次感。 在平面装饰物中, 瓦片种类繁多, 如青瓦、 琉璃瓦等。
2.1.4 门窗装饰
一般来讲, 当人们近距离观看某一建筑物时, 会先看到建筑的门窗, 由此可见门窗装饰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门窗不仅起到了连接室内和室外的作用, 还能确保空气流通顺畅, 调动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的线条、 色泽、 纹样多由具有实际含义的具体事物抽象而来, 不仅外形丰富, 易于编排,而且有着吉祥的寓意, 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除了建筑的门窗, 在中国园林建筑中, 洞窗中以漏空图案填充称为镂空花窗。 花窗图案丰富多样,植物、 动物、 字形、 几何图案等数十种为基础, 又相互交错, 组成了无数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样式。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中国传统门窗装饰由于复杂的图案和繁琐的工艺常常并不能直接运用, 而需要对其进行简化和处理, 继而再运用到实际案例中。
2.2 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在现代中医院建筑设计中, 上述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可以在诸多方面得到体现, 例如建材选用、 空间规划、 建筑构造等。 对于传统建筑元素来讲, 它们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设计者需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和造型设计需求, 进行合理的选择。 通常我们采用间接引用法, 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 变形处理, 使他们能够与现代建筑更好的融合, 以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有主体建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的立面造型, 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中的门窗装饰元素, 立面材质主体采用石材幕墙, 局部点缀深灰色花格窗, 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在颜色和质感上形成对比。 主入口空间的大型木制花窗装饰, 像一个屏风, 成为整个入口灰空间的背景(图3 所示)。
基于展现中医文化的需求, 以及对院区现有建筑形象的统一和传承, 在设计传承创新大楼时, 立面材质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进行了统一(图4 所示), 即裙房采用米黄色石材幕墙, 主楼采用仿石材岩片类真石漆, 点缀深灰色花格窗。 在裙房主入口灰空间处, 设置镂空花窗。 主楼南北向窗户分隔根据平面功能进行, 做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 花窗形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局部变化, 做到在传承中创新。 传承创新大楼现代典雅的建筑风格, 整个院区花园式的规划布局, 高低错落的建筑群组合, 形成亲和、 有序的建筑环境, 彰显中医文化特色, 协调统一、 时代性强的中医院建筑风貌。
图4 立面肌理的传承与创新
3 结语
几千年历史的积累, 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扬及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责任与义务。 在现代建筑为主流的设计浪潮中, 传统建筑元素的利用和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是在中医院建筑设计中, 由于其与建筑功能及中医文化的契合, 传统建筑元素可以使中医院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性, 而对传统建筑元素分解、 处理之后的运用, 则赋予传统建筑元素新的生命力, 做到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