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2-08-05吴向宁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思政政治

吴向宁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显而易见,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学科课程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既是体育德育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通过体育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通过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性文献发现,目前关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理分析、实践路径、推进策略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但是“体育课程育人”“体育思政课堂”“体育思政教学”等词汇已开始日渐频现于期刊论文与互联网新闻媒体中,然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目前也没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可依。但是,杨祥全认为,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的现状,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紧要工作[3]。这就意味着高校要加快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来立德树人。那么,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指导下,遵循体育学科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推进策略具有必要性。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互联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体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体育思政”为关键词检索和收集了相关文献,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了阅读、整理与归纳,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一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详细调查了其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的看法与建议;同时还访谈了湖北省的一部分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详细调查了其对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与体育学科融合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方法。

1.3 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其他学科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入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问题。

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概念内涵研究概况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并且不可分割。特别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目前,中国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性文献,例如:高德毅等从本质上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阐释,并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教学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4],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邱开金认为,要将所有课程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高校开设的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夏丽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从专业课视角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建设、学生未来发展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6]。虽然上述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是都从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诠释,可以被当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参考与借鉴。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明确指向

学校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方法、保健养生知识等,而且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从体育课程而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与目标就是依托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优势充分实现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因此,要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特点与规律,不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事例等,从而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德育实践的深化与创新,并且最终形成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中都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与其目标不能简单划等号或者相混淆,虽然培养体育品德和通过体育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点突出“立德”、重点彰显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但是必须区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与新课标中的体育品德培养过程的差别(见图1和图2)。

图1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

图2 新课标中培养体育品德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是复杂的并且效果是不确定的,并不是体育课堂中有集体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不是学生参加长跑就能培养其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7]。多年来,体育品德培养的实践困境突出体现在体育品德评价的模糊与泛化,尤其是在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缺乏连续性与融通性的情况下,可以说体育品德评价模糊、泛化与体育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模糊不无关系,但是体育品德的形成具有内隐性又加剧了培养和评价体育品德的难度。目前,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持续与稳步地推进,相较新课标中对体育品德的培养要求而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层面都有明确的立德树人指向与要求,不仅完善了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破解了体育品德培养的实践困境,而且还会使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有效。

4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4.1 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德”与“育才”相结合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期待。“育德”是“育才”的前提和基础,“育人”的首要任务在于“立德”,并且这一任务需要内化到高校各类课程中[9]。而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中,构建体育课程德育路径将会使高校体育课程体现出更大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价值。因为相较其他学科课程,体育课程内容通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体育“立德树人”的作用的重要体现[10]。例如:在体育课堂中练习有难度的运动技能时,学生如果通过逐渐克服和战胜在掌握较有难度的运动技能时产生的心理上的恐惧、焦虑、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而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增强团结协作意识的目标,就能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的德育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高校体育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育道德的目标,则与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刻苦练习密不可分,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过程都可以是教师在“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的过程。但是要使学生深刻感悟并深切体会到体育课程中蕴含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教师就要先行对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形成更加全面的、准确的、多维的和客观的认识。

4.2 高校体育课程中要融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德育内涵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订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课程教学有关标准[1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既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依据。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在具有的育人功能的“题中之意”,又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1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成为实现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手段,通过在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思政建设内容、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等方面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说明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应该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德育目标之一、高校体育课程中应该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德育内涵。由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德育内涵切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既能使学生学会运动技术或运动技能,又能使学生理解裁判规则;既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又能使学生认知体育品德;既能使学生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又能使学生形成体育品德;将体育课程的育德和育人过程深度地融到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并且要与学生的学习体会及其对体育项目的体验过程相联结,使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重要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4.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与新课标深度融合与衔接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新课标体现了对体育课程改革特有的内在驱动力[13]。基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既定目标与要求,各级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已经从以往侧重运动技能或运动技术的传授与讲解转变为以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的培养,但是有些学者认为: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采用的是运动技能练习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授课方式,运动技能教学局限在浅层次,那么怎样认识与把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体育课程创新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14-17]。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是今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且其指向就是通过体育课程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将更加重视与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意志品质、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体育道德等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改变单一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现状,体现通过体育课程达到既“强体”又“育德”的育人目标(见图3)。

图3 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育体、育德、育人的递进关系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通常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是发挥体育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10]。有学者认为:如果既不能使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又不能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那么这些课程内容就不应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18]。从这一角度而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与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度融合,改变高校体育工作中忽视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4.4 体现及深度延展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通过体育课程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准确而清晰地嵌入到体育课堂的育人过程中,但是实现路径目前并没有程式和实例可以借鉴,而且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难以彰显,更无法达到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的深度延展。如果片面强调体育的工具价值,那么不仅会使体育课成为达标测试课,而且会导致体育课程教学丧失系统性[19]。所以,教师只有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和有目的性地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的深度延展。由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不再仅限于使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入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大学整个体育课程体系中,依据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与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判、辨别、比较、反思和提示,并且要适时调整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使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与体育课程相融合(见图4),从而达到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

图4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融合路径

5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

5.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不完善

有些体育项目具有价值自足性,可以不依据外在质料就能自行完成练习,譬如那些可以通过抗阻力肢体活动就能完成动作练习的体育项目[20],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这些体育项目时就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由此,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也就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创新需要有全面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并且体育课程理论同样也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授课、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行之有效地、恰到好处地使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功能,需要长期的实证研究与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同时,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必须能指导立德树人的实践,否则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这就要理顺几个关系,即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与当前的关系、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又必须要厘清不同专项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特点、重点练习的动作技能、难度动作技能等,如果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融入相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5.2 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

体育教师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21]。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要从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着手[22]。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动学习与积极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与难点,加强教学研究,尤其要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目前,从我国学者关于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性文献中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研究动力明显不足、研究进度缓慢,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还未体现出其自身的重要作用与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掘与运用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不能将体育的独特育人精髓有效地融入到体育课程中;2)改进与创新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能力欠缺,难以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思想交流互动的方式匮乏,无法体现出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意涵;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内化与升华不足。

5.3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合不够

现阶段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经常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难以融合或难以巧妙地嵌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仅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简单添加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特性,并且要把握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时效性与教学互动性。因为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与体育项目比赛情境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生搬硬套或枯燥讲授,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实际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高校体育实践中,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找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校内体育实践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方法,使体育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深度结合。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很多动作复杂的体育项目,而每个体育项目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各不相同。如果体育课中只要有集体活动就认为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果在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时只要遇到困难就认为能培养学生果断和坚毅的品格;如果只要有动作难度非常大的体育项目就认为能培养学生勇敢拼搏的体育精神,这就有些想当然了[23]。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而不是在课堂中对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进行单一讲授或对运动动作进行单一示范;同时,也要准确把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

5.4 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缺失及课堂教学评价模糊与泛化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何对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量化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都要建立在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学习评价标准基础之上。因此,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与课程之间是一种共存关系[24]。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通常是一种多维并且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很难达到实际的平衡或者被学术界共认的契合度,片面夸大“教”而否定“学”或者过于侧重“学”而忽视“教”都会造成高校体育课堂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失衡。同时,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对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考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体育课程进行德育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缺失以及教学评价模糊与泛化。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所依据的课程标准也无一例外地凸显了体育品德培养的重要性,然而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缺失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教师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够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显然,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的制订既要充分借鉴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教学评价理念,也要充分借鉴与融合其他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时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境、非常态情境与疑难问题。

6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策略

6.1 要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5]。可见,这些可以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同样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应该融入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由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体育学习情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可以运用体育项目参与式体验、师生教学互动、超越运动技能3个要素创设每一节体育课,从而使体育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性化、使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超越教材难度,以及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需求和符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此外,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还应适时地检查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引导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能圆满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时要重点突出和凸显德育内涵,将“立德”与“育体”统一与结合起来,并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导。例如:在高校体育课程的主体教学部分,经常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体验,此时教师就要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在运动技能反复练习过程中理解和深思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基于以上,笔者构建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融合的路径(如图5所示)。

图5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融合的路径

6.2 高校要建设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

从“育体”到“育人”,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会教运动技能和会练体能,而且还要会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和在运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26]。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很多体育项目,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能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与动作形成规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要具有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并且要能使教学与研究形成合力。这就要求高校要组建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建设该教学研究团队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1)教学研究团队成员应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性与实践性研究,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2)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和学校条件,深入探索建设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的路径,尤其要明确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3)正确处理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在不同建设阶段的中心任务的“变”与“不变”,基于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合目标,以整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局部性相结合为原则,构建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进度框架(如图6所示)。

图6 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团队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进度框架

6.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到大学生的校内体育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一项任务[27]。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局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延伸到大学生的校内体育活动全过程。基于此,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侧重点必然要与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有所区别(见图7),并且要从多个方面转变教学理念,例如:教学目标由“重视体育学习成绩”向“重视体育项目体验过程”转变、教学内容由“注重学科发展”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转变、教学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特别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同时,教学评价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体育课程学习的多维成绩为依据,即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体育课堂练习与课外体育竞赛、体育学习态度与体育行为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图7 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体育课程教学要素与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要素的比较

6.4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8]。这既体现了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又强调了“立德”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体育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形成体育品德和规则意识[29],并且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打通了多年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和体育课程之间的融合壁垒,使得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虽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参考与借鉴,并且高校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局面和疑难问题,但是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大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30],因此,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主,使广大大学生能将自身的拼搏奋斗与国家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联,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并且要不断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7 结束语

近年来,有些学者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31-34],例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理念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场域,促进“育体”与“育德”相融合;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合一发展的作用应体现于体育课堂内外,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合力培养体育品德与提高运动技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创新应与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协同开展。笔者认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主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尤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评价的关系。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