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老年人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空规律的实证研究

2022-08-05吴志建朱建勇王厚雷王竹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作日体力户外活动

吴志建,朱建勇,王厚雷,刘 路,张 帆,王竹影

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分别为18.7%和13.5%,这预示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2]。体力活动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中老年人每周至少150min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3]。完成此体力活动推荐量能在多个方面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诸如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跌倒风险[4-5]。然而,当前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量,未考虑体力活动行为的时空规律。

近年来,活动行为的时空规律已成为地理学、规划学研究的热点问题[6-10]。健康地理学者主要探究疾病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找出影响疾病的空间因素[11-12];城市规划学者主要从日常活动、休闲行为、出行频率等视角探索居民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以期达到预防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13-16]。然而,体育学领域从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的时空行为视角促进体力活动的研究不足。而研究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可为城市空间的改造和体育活动空间的建设提供依据。另外,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主观出行活动日志或日常活动日志调查户外活动,该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时空信息,无法准确地得到户外体力活动量的数据,更难以获取MVPA信息,而MVPA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是健康的重要促进因素。鉴于此,本研究为了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采用三维加速度计客观测量老年人体力活动量,采用客观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电子日志测量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空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三维可视化、核密度技术研究老年人户外MVPA时空分布规律,为精准制定我国城市老年群体的体力活动促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布局、健康城市的规划以及时间管理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此项横断面研究的数据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南京收集。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其老年化程度与北京、天津、广州、杭州、武汉、长沙等城市相当。因此,探索南京城市老年人体力活动规律,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据2018年南京市发布的老年人口白皮书数据显示,南京市老年人口已达1 418 900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0.85%,南京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其中,主城区的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老年人口分别为:鼓楼区224 630人(占本区24.37%)、秦淮区189 206人(占本区26.04%)、玄武区103 375(占本区22.25%)人、栖霞区98 822人(占本区20.12%)、建邺区59 310人(占本区17.88%)①。本研究选取中心城区鼓楼区、秦淮区、玄武区、建邺区和近郊区栖霞区5个城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次按照行政区、社区性质(综合社区、单位社区、传统社区和边缘社区)抽取南京市有代表性的32个小区。每个小区招募30名受试对象,受试者的合格标准:年龄80~60岁,常住居民(6个月以上),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认知能力正常。受试者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统计结果(n=793)

1.2 户外体力活动测量

受试者连续4 d(2个工作日和2个休息日)佩戴Actigraph GT3+三维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水平,要求每天有效佩戴时间为8 h以上(连续60 min以上计数为0的时间定义为非佩戴时间,期间允许有2 min以内计数在99以下的数据波动)。在有效佩戴时间内选择Freedson Adult(1998)方程计算各强度时间:MVPA/d=(工作日MVPA×5+休息日MVPA×2)/7。加速度计的参数内容包括:测试仪器、采样间隔、未佩戴时间定义、每天佩戴有效时间、纳入有效统计分析天数、体力活动强度界值等。本研究选择现有老年人体力活动研究中使用较多且较为合理的数值对参数赋值,以保证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体设置见表2。

表2 ActiGraph GT3X+体力活动测量参数设置[17]

受试者在佩戴加速度计同时要佩戴GPS测试仪,测量户外活动时间。GPS测试仪采样频率为30 s,具体信息包括经纬度坐标、时间等。每天的户外时间按个人从离开到返回家中的时间间隔来计算。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根据GPS速度进行剔除。有效数据必须满足的条件为:1)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10 h,必须包含2 d以上工作日和1 d以上休息日。2)开始和终止点必须为家庭代表点。3)户外期间无弱信号点。在得出有效的户外时间段后,利用加速度计中的“time filter”计算对应户外时间段内的体力活动,即户外体力活动量。

1.3 数据提取

MVPA数据提取,从体力活动日志中提取受试者活动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停留地点和活动方式。本研究采用Wang等人建立的概念模型为“活动”的标准化模型,将受试者活动视为某一时间段内在空间位置上停留或移动[18]。该模型简洁清晰地指出受试者活动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同时也适应于在GIS中的处理。其次,通过江苏省地理科学研究院将GPS数据进行坐标转换,提取受试者活动的时空数据及停留时间。将上述2种方式提取的停留时间进行相互比较并校正,得出受试者在户外活动点的停留时间。并据此截取与之相对应的GT3+三维加速度计数据,并计算出与之相对应时间段内所产生的MVPA时间。

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利用GPS定位器进行测量。近年来,应用GPS结合加速度计进行客观体力活动追踪的研究得到广泛认同。本研究基于加速度计与GPS定位器相结合的受试者户外MVPA数据,将家庭住所信息与数字地图中的信息相匹配,确定受试者家庭住所的经度、纬度坐标,家庭住址的经纬度为(A1,B1),有户外活动记录的经纬度为(A2,B2),测算家庭住所至户外活动场所距离,其公式为: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如体力活动日志调查)、访谈法,采用Excel对有效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南京市老年人的时间分配特征,结合调查问卷获取的居民属性信息、体力活动地址信息、体力活动时间利用信息及相关空间底图,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南京市老年人工作日、休息日户外MVPA时间的空间规律图和时空密度趋势面图。

2 老年人户外MVPA的时空分布

2.1 户外MVPA的空间规律

2.1.1 户外MVPA的活动距离

研究主要针对老年人的户外MVPA,调研得到的GPS数据。处理户外活动轨迹时存在2种思路:1)以老年人离开家时至回到家时的这一时间段算一次户外活动。2)以老年人在户外的某一设施点上所停留的时间段算一次户外活动。第一种思路的缺点在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类型很难定义,因为老年人很可能一次出行去了不止一个地方,进行了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数据的初步分析中也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且第一种思路包含了大量的交通性体力活动,这与本研究的目的不相符合,故本研究选择第2种思路。研究在数据的筛选处理中,限定5 min以内的时间段将不纳入统计范围。由于民用GPS的误差范围在1~10 m,且当老年人佩戴仪器在家中走动时会产生大量的移动不固定数据,因此本研究限定离家20 m范围之外的数据为户外活动数据。为了探究老年人户外活动点离家距离的整体规律,将家庭住所至户外MVPA场所的距离数据按100 m的组间距离进行频率统计[19](见图1)。

由图1可知,老年人更倾向于在离家距离较近的场所活动,并总体呈现距离衰减的特征。借鉴柴彦威等[20]以50%、75%和90%的3个比值对居民购物活动空间进行等级划分,本研究以50%、75%和90%的3个比值对老年人户外MVPA空间进行等级划分,分别形成不同的活动空间。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户外活动离家距离比率趋于一致,均呈现由近至远的3种空间结构模式(如表3):Ⅰ为距离自家0~400 m,是老年人的核心户外MVPA圈,集中了50%以上的户外活动;Ⅱ为距离自家0~1 000 m,是老年人的主要户外MVPA圈,集中了75%以上的户外活动;Ⅲ为距离自家0~4 000 m,是老年人的日常户外MVPA圈,集中了90%以上的户外活动。

图1 组间距为100 m时的离家距离分组频数图

表3 老年人户外MVPA频次空间分布的工作日与休息日对比

2.1.2 户外MVPA时间的可视化

本研究借助时空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分别对南京市老年人工作日与休息日户外体力活动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2、图3),二维平面为南京城市空间,三维表示户外MVPA时间。由图可见:1)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主城区老年人MVPA时间要高于郊区,且聚集度高。2)与休息日相比,工作日主城区老年人MVPA时间更长,且聚集度高。表明工作日老年人有更多的身体活动机会,结合问卷中身体活动内容调查,这可能与接送小孩上学、去各类营业网点、就医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作息时间有关[21]。

图2 工作日城市老年人户外MVPA分布情况

图3 休息日城市老年人户外MVPA分布情况

2.2 户外MVPA时间规律

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因1 d的各个时段上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制约条件而有所不同。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空数据库中,提取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间段,计算工作日和休息日各时段的户外MVPA频次占比情况,以考察南京市老年人户外MVPA的时间节奏特征。以时间为横坐标,以MVPA频次占比为纵坐标,分别计算工作日和休息日老年人户外活动节奏。

1)户外活动工作日形成“三峰”,休息日形成“单峰”。工作日,除了早晨8时的户外活动高峰外,在下午14时和傍晚18时分别形成2个高峰。而在休息日,除了早晨的活动高峰外,其余时段户外活动的活动率波动不大。这表明了南京市老年人在休息日活动时间更有弹性,形成一个典型的“休闲日”特征[22]。

2)主要的户外活动高峰出现在上午。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工作日的主要户外活动高峰出现在上午8∶00~9∶00,而休息日的单高峰同样出现在8∶00~9∶00,由此可见,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8∶00~9∶00,都是南京市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时段。

图4 老年人工作日户外活动时间节奏

图5 老年人休息日户外活动时间节奏

3)午间和傍晚形成户外活动“双低谷”时段。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除去晚上20∶00~22∶00休息时间,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在午间和傍晚的活动率较低(4%左右的活动率),大多数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处于停滞的状态,从而形成工作日和休息日南京市老年人户外活动“双低谷”的时间节奏特征。

2.3 户外MVPA时空分布规律

时空活动密度趋势面能更直观地反映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框架,家是个体户外活动的基地,个体每天须在家中停留一定时间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睡眠、吃饭等)。因此,时空活动密度趋势面是将三维空间抽象为一维坐标对应个体活动的离家距离,二维坐标表示活动的时间,从而对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活动发生的频次绘制趋势面,可以直观获得人类从事某类活动的时空规律,这对于认识个体如何利用城市空间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和频率与家庭内部分工有关,反映老年人户外活动受家务等活动的制约[23]。对老年人活动来说,时间制约和空间制约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因素,公共服务空间的远近决定老年人移动时间的多少,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在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分配。同时,公共服务或休闲娱乐设施既定的开放时间也必然会影响老年人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停留。因此,研究时间和空间有限资源制约下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对认识城市社区空间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别对老年人工作日(见图6)、休息日(见图7)户外MVPA的时空分布做时空活动密度(活动的集中度)趋势面。采用Arc-GIS中kernel density模型进行绘制。颜色从浅灰色→深灰色→黑色表示活动密度从低到高。由图可知:1)工作日,老年人户外MVPA高密度值区域分别为(500 m,8∶00~10∶00)、(200 m,14∶00~15∶15)、(200 m,19∶00),形成典型的“三峰”特征。反映出老年人户外MVPA表现为“近家型”并随离家距离增加MVPA密度降低的特征。2)休息日,老年人户外MVPA高密度空间范围下降,主要集中在离家1 000 m范围内活动,其中MVPA高密度区域为(300 m,9∶00)、(200 m,14∶00)和(200 m,18∶15)。另外1 000~2 500 m内还存在零星的活动热点。与工作日相比,休息日老年人活动时间安排更加灵活,活动点集中在小区内,反映出休息日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就近就地特征。3)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老年人户外MVPA的距离主要集中在500 m左右,反映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空间限制。

图6 工作日MVPA时空密度趋势面

图7 休息日MVPA时空密度趋势面

3 不同类型户外MVPA的时空分布规律

本研究首先参考柴彦威等教授对生活时间的分类体系,将老年人户外活动分为私事、购物、移动和娱乐[20]。再根据我国对娱乐活动分类,将娱乐活动分为户外体育活动和休憩型休闲活动。因此,户外活动分为私事、购物、移动、体育活动和休憩型休闲活动,私事、购物和移动不属于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体育活动和休憩型休闲活动的时空特征。

3.1 老年人体育活动的MVPA的时空分布规律

3.1.1 空间规律

横坐标表示离家距离,左右纵坐标分别表示WVPA频次百分比和MVPA时间百分比(MVPA%),绘制图8,反映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和MVPA%发生的空间距离。由图8可知,老年人74.3%的体育活动行为发生在离家距离为500 m的区域范围内,此活动范围相当于邻里活动空间,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小区周围以健身路径、小广场、空地及小区内,其主要活动方式为广场舞、太极和散步[24]。根据活动空间的等级划分,由于难以区分50%和75%等级,本研究将老年人体育活动空间划分为两个等级:1)74.3%的老年人体育活动频次集中在离家距离为500 m内的区域范围,说明离家距离500 m是老年人的核心体育活动圈;2)89.6%的老年人体育活动频次集中在离家距离1 000 m的区域范围,说明离家距离1 000 m是老年人的基本体育活动圈。老年人体育锻炼频次存在明显的“近家型”特征,并呈现出明显的随空间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

图8 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和MVPA时间百分比的空间分布规律

老年人体育行为中有56.5%的MVPA发生在离家1 500 m范围内,27.6%的MVPA发生在1 500~2 500 m区域。

3.1.2 时间规律

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研究,除了关注行为本身,还应在时空框架内,研究老年人户外MVPA的持续时间和出行时间的安排和利用[25]。从图9可知,活动时间少于15 min的老年人较少,50.4%的老年人活动时间在15~60 min的范围内。当活动时间大于60 min后,活动频次逐渐降低,60min以内的户外体育活动行为占56.5%。而老年人MVPA%在15 min内最高,达到22.5%,60 min以内的MVPA%为80.1%。

图9 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与MVPA时间百分比

从图10可知,城市老年人户外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离家距离为500 m的区域范围内。MVPA时间主要集中在8∶00~10∶00、14∶00~15∶30、18∶00~20∶00,形成典型的“三峰”特征,表明通常选择早、中、晚饭后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老年人户外体育活动的MVPA高密度值区域分别为(500 m,8∶00~10∶00)、(200 m,14∶00~15∶30)、(200 m,18∶00~20∶00)。

图10 老年人外出体育活动时空特征示意图

3.2 休闲活动MVPA时空分布规律

3.2.1 空间规律

休闲活动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老年人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对休闲活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服务与娱乐设施的开放时间等会影响老年人在特定空间上的移动和停留。在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应更多关注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由图11可知,老年人休闲活动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51.2%老年人休闲活动发生在离家距离为500 m内的区域范围,表明500 m是老年人的核心休闲活动圈。离家距离1 000~2 000 m范围内有16.1%的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MVPA%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有14.6%的老年人在大于2 500 m的离家距离享受休闲娱乐活动,但其MVPA%较低。

图11 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与MVPA时间百分比的空间分布规律

3.2.2 时间规律

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较分散,规律性不强。由图12可知,在0~60 min内仅集中了39.4%的老年人,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更长时间的休闲娱乐活动,且活动时间大于135 min的老年人占28.1%。老年人MVPA%在75~90 min范围达到峰值(19.1%)。与体育活动相比,老年人休闲活动的MVPA%以及时间规律均较弱,活动较零散。

图12 老年人休闲活动频次和MVPA时间百分比

从图13可知,老年人休闲活动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离家距离为1 000 m的区域范围,另外,1~4 000 m还存在零散的活动热点。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8∶30~11∶00、12∶00、15∶00左右。表明老年人休闲活动的时空分布较广,弹性较大。

图13 老年人休闲出行活动的时空特征

4 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主城区的中心城区老年人MVPA时间要高于主城区的近郊区,且聚集度高;中心城区老年人工作日比休息日MVPA时间更长,聚集度更高。美国学者Peace提出的“抑制性偏好”反映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受到其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境况、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他认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经济收入高者会选择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场所[26]。据统计有72.8%老年人月收入超过2 000元,中心城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健身、购物场所,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更大,使其更倾向于户外活动,聚集度较高。前人的研究也证明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户外活动机会,对促进其进行MVPA更加有利[27]。调研也发现近郊区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活动种类均表现出偏低;与此同时,老年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购买生活用品、买菜等家务活动,也在时空上对老年人户外活动造成了约束。本研究结果与对中青年群体的研究结果不一。郭文伯等认为休息日中青年休闲、娱乐、购物时间高于工作日,可能是由于中青年工作日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较少,使其生活方式与老年人不同[28]。因此,建议城市规划部门在规划时应考虑优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多样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体力活动机会;社区组织应考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锻炼时间的区别,合理组织老年人活动时间,避免高峰期进行活动。

研究发现,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老年人户外时间均形成典型的“三峰”特征,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离家500 m的范围内;工作日老年人MVPA的高密度区域比休息日更多。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与中青年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青年人户外活动时间呈现出“双峰”特征,离家1 000 m的范围集中了成人90%以上的户外活动[29]。相对于中青年人,老年人出行频率高,活动范围更加狭小。这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下降,而50岁以后肌肉力量每10年会下降12%~15%,移动性逐渐衰退,活动空间逐渐收缩[30]。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增加,通常患有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病,由于医疗护理和家人的过度关照,担心老年人肌肉损伤、跌倒、病情加重等,导致其活动空间受限[31]。而中青年人忙于工作,经常往返工作地与居住区两地,其活动空间较广。老年人更倾向于工作日参与户外活动,一方面可能与医院、服务场所等营业时间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避开周末中青年人与儿童户外休闲活动的高峰期,因此更喜欢工作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使其MVPA高密度区域较多。因此,政府部门应关注社区500 m范围内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的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密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提高老年人户外MVPA时间,进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年人体育活动发生在离家500 m范围内,活动时间为15~60 min。可能因为老年人由于移动能力的限制,更多的时间在社区附近进行体力活动。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公共交通的限制,导致老年人活动范围受限,体育活动在社区内进行。因此,建议在500 m缓冲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场所,提高其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多样化活动场所的增加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整体MVPA水平,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视觉刺激,促进其进行户外活动或户外停留。本研究还发现在离家1 000~2 500 m区域范围内老年人休闲性MVPA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求基础后,为满足追求情感归属、自我实现和健康等高级需求,老年人会到距离较远、质量较好的场所活动,使其活动范围增加。这也反映出老年人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受休闲服务设施分布的影响。另外,经济条件、住房性质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32]。

研究局限:本研究仅探索了老年人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户外活动规律差异,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对不同性别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出行频率进行探讨,并探索影响户外活动的因素。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对不同类型活动受到的排斥性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尚不明晰,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空间规律:在空间上形成由近至远的3个活动圈:距离自家0~400 m为老年人的核心户外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圈;距离自家0~1 000 m为老年人的主要户外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圈;距离自家0~4 000 m为老年人的日常户外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圈。

2)时间规律:工作日老年人户外活动高峰期形成明显的“三峰”特征,休息日活动时间形成“单峰”特征。无论休息日还是工作日老年人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

3)时空规律:工作日老年人户外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高峰期主要集中3个区域,分别是(500 m,8∶00~10∶00)、(200 m,14∶00~15∶15)、(200 m,19∶00);休息日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弹性较大,空间更窄,并呈现部分碎片化热点。

4)不同类型活动均表现为“近家型”和距离衰减规律。体育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百分比基本符合随活动距离、时间增加而衰减的规律,活动时间集中在8∶00~11∶00、13∶00~17∶00;而休闲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百分比空间较分散,其活动时间无明显规律。

5.2 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主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针对城市物质环境和城市活动系统进行规划,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日益增长的体力活动需求与我国社区建成环境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剧烈,由于居民活动空间受限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城市规划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通过“由下而上”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面向休息日的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工作日和休息日户外活动时间段有所不同。应站在老年人角度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综合规划,需要针对休息日的城市规划,或者是工作日和休息日协调的城市规划,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进行合理的时空规划,从时空利用的角度合理布局城市设施。从对南京城市老年人的研究可以看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性和周期性。这不仅说明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城市老年人具有不同户外活动方式和场所选择偏好,更重要的是户外活动的时空变化反映了老年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对城市体育设施、休闲、公园、交通等物质设施的利用程度。因此,未来的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宏观或中观层面上进行为城市老年人需求服务的物质规划和活动系统规划,更应当逐渐深入到城市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微观层面,进行老年人日常户外体力活动和服务设施的时空利用规划。就城市体育设施而言,不仅要从空间上进行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体育设施布局,更应当关注老年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体育活动需求,合理安排体育场馆的服务时间,从而从时空上合理地组织和引导老年人的体育活动。

3)户外活动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距离自家400 m这一相当于邻里的空间范围,是南京城市最为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这主要体现出老年人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小区作为城市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单元的重要性。因此,城市规划尤其应当重视小区层面上的基本服务设施的建设,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应成为整个城市服务设施体系结构中的基础。而在现今以小区为单元的居住区开发建设中,应当结合老年人这一户外活动的时空特征,重视相应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户外活动90%以上集中在距自家4 000 m的空间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4 000 m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距离限制,主要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的规划应以此为标准。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8年4月南京市民政局举办《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7/12/19/art_46501_7240856.html。

猜你喜欢

工作日体力户外活动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
人类的收留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
郑州局办理业务全程提速
加油!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