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2-08-05李湘玲和红晓周天云子
李湘玲和红晓周天云子
(1.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湘西自治州林业局,湖南 吉首 416000)
引言
森林旅游作为“两山”理论的新实践,不仅是我国林业转型重点产业,已成为我国绿色产业、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既保证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同时对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改革,促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现代化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点地区,森林旅游转型对“多山少田”的武陵山片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具有显著意义。
我国关于森林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路径等方面。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所开展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的统称。主要通过“森林+”、“+森林”、“嵌入开发”在内的3种主体开发模式,以及特色挖掘、电商网络2种辅助开发模式来开展。从顶层设计来看,我国国有森林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待完善。从森林旅游生产经营过程来看,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服务体系滞后;森林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据此,研究者提出从传统行政法向激励行政法转变,形成政府和市场合作共治,从流程管理、收益分配、监管机制3个方面探索设计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在森林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的理念,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游客满意程度;三产联动发展,提高森林旅游产品附加值。
1 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湘西自治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林地面积115.81万hm2,有林地面积91.00万hm2,活立木蓄积量5017.25万m3,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5位、第5位、第5位,先后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北延安、南湘西’生态建设典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称号。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占全省总数的51%,动物种类占全省总数的78%,享有“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库”、“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地区”等美誉。气候优势突出,城市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25d以上,连续多年排名湖南省第1,发展森林旅游极具优势。
1.1 森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呈波动增长
目前,以森林公园为重点主体的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为游客提供了观光、避暑、野营、度假、研学等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近几年,湘西自治州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和森林公园接待人数处于波动增长状态,森林旅游规模逐渐扩大,见表1。2020年因新冠疫情爆发导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大幅度减少。
表1 湘西自治州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
1.2 森林旅游服务逐渐完善
在大交通时代背景下,以高铁、高速公路以及航空为代表的高速旅游通道对提升旅游景区吸引力、增大客源市场半径具有重要作用。湘西自治州公路总里程达到24127.128km。其中,国道6条,省道14条,国省道里程达2084.98km,农村公路22042.148km,已实现县县通高速。2021年12月6日,张吉怀高铁正式运营通车,缩短了湘西地区旅游时间成本,大大提升了湘西自治州的交通便利性。据统计数据显示,湘西自治州已有23个星级酒店,一些特色村镇还建起了星级农家乐、民宿等。停车场、景区厕所等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旅游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1.3 森林旅游产品种类逐渐丰富
湘西自治州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二区三园”)的“国字号”及以上品牌的自然保护地20个,省级品牌的自然保护地14个,见表2。国家级森林步道1条以及国家级森林乡村18个。同时,湘西自治州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如湘西椪柑、保靖黄金茶、永顺霉茶、古丈毛尖茶、龙山百合等,丰富了旅游消费产品。并开展了体验型产品的尝试,如吉首矮寨景区推出了多项游客参与性高空体验项目。
表2 湘西自治州“两区三园”基本情况表
2 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2.1 森林旅游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内外部需求
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由于湘西山区的特殊性导致景区内外道路弯多坡陡、路面狭窄,存在人车混用,在旅游旺季易造成交通堵塞,景区停车位、旅游标识、休憩场所等基础设施设置数量有限;当地农户和森林旅游的参与者未接受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由于条件艰苦、收入较低,湘西自治州在人才招聘、引进方面不具优势,难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森林公园员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景区各类人才如经营管理人员、专职导游人员需求较大,供需不平衡;随着景观、旅游商品、住宿餐饮等内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需要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做出动态调整,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构建的。
2.2 森林旅游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农户在森林旅游的产业链和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参与森林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国有林场在2015年改革后产业后继发展尚在摸索阶段,集中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任务,在森林资源管护资金、人员编制和数量、技术利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缺口,存在较多自身后继发展问题;投资企业由于森林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资金投入期限长和需求量大的特点,存在陷入资金困境状态的情况,如何整合好森林旅游参与多方的资源是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2.3 森林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需深入
游客消费偏好呈现高品质、多元化、体验型的结构性变化,湘西自治州传统森林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已开始融合实践。森林旅游与苗族文化的融合,集中在民族服饰拍摄、民族产品销售,针对森林旅游的产品创新性不足,森林文化内涵较为薄弱;森林旅游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体验项目和拓展项目有序开展,需强调康养和体育的结合;森林旅游与教育研学的融合,限于展示参观,在提供教学场地和市场开发方面的能力不足。
3 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发展路径
3.1 提升森林旅游规划整合能力
由单一参与主体向多主体参与规划,由局部地区向全域参与规划转型的思路。能够进一步挖掘和深入集体资源和国有资源的合作,减少合作中的利益冲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统一,促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3.2 优化森林旅游发展环境
提高森林景区可进入性,增加“吃、住、游、购、娱”等相关的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森林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积极利用大数据和5G技术手段,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游客的森林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开发的营商环境,在电力、行政服务上给予较好的保障。
3.3 多方补充人才力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提升农户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森林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户参与森林旅游经营的积极性;通过项目规划、调研、实习等,本地大中专院校参与到森林旅游开发和服务中来,不仅提供了相关服务,也培养了后备森林康养师、森林旅游解说员、森林资源保护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或与专业营销团队合作,弥补各类专业人才的不足;对于部分国有林场缺少编制的问题,结合技术岗位的数量给予一定的弥补。
3.4 突出产业融合效率,创新产品供给
基于湘西自治州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民族文化特色等优势,进一步挖掘森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契合点。从森林资源内部进行产品的优化和创新产品,提供多彩森林景观、不同植物精气的空气、营养丰富安全的绿色食品、温泉等,侧重于森林康养;拉长森林旅游产业链的产品优化和创新产品,如开发富有湘西特色的森林药膳和中药养生系列产品;森林旅游外部的产业产品优化和创新产品。如教育科考研学、特色农产品定制、文化景观打造等涉及多业态的产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