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园 睡莲误闯进了莫奈的花园,美得不差毫厘

2022-08-05

现代苏州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绿荫禅意莲花

如果在夏日的清早闲逛留园,慢悠悠踱到“清风池馆”,远远地就能望见一池睡莲绽放,绿柳倒映下,仿佛误闯入了莫奈的花园。

当一个园林想要留下你的心,它便会美得不差毫厘。假山前池水澄澈,一池睡莲叶子贴水,青翠如碧玉盘。每个夏日的清晨,睡莲盛放,花瓣层层拆开,颜色轻粉,素雅幽静,花影照水,好比美人凌波,风致婉约。池中还有锦鳞游泳,时聚时散,绕花嬉戏,优哉游哉。

避暑境地,就此“留缘”

留园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样,是我国首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大名园”之一。在留园的“盛氏十八景,避暑草堂”中就描绘了当年园子的主人,在留园铺天盖地的绿色中,望着假山流水,亭台楼阁,自在逍遥,岁月静好。

满眼翠绿是留园夏日的代表色。留园内绿树成荫,天气炎热难耐时,扑进留园,在绿意造出的清凉中,仿佛感觉温度都降了不少。

跟随留园宣传策划科副科长茹军的步伐,来到与“清风池馆”一桥之隔的“绿荫轩”。茹军告诉记者,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的明代才子高启有诗云:“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说的就是留园这处“绿荫轩”。这处被绿荫笼罩的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进入“绿荫轩”,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被绿荫洗礼过的风,带着一丝江南的凉意,吹在身上不再是温热的。

据介绍,在留园的避暑佳境还有一处,便是那“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的涵碧山房,这是夏季观莲的地方。涵碧山房的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逦相属,楼台倒影,好似一幅图画。宋代大诗人朱熹有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这“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建筑面池,水清如碧。盛夏之时,池中的莲花盛开,在绿荫的包围下赏莲,该是多么惬意风雅之事啊!

在清雅中,赴一场夏日的禅意之旅

留园的莲花很是出名,除了本身的清雅美丽之外,还与留园那份禅意分不开。“儒释道”这三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而对园林中的假山造景影响最深的还属道家和佛家思想。据《留园志》记载,现在的西园寺曾经就是属于留园的。“在留园第一任主人徐泰时的年代,西园寺为留园的‘西园’,都是徐家的产业。在明末时,徐氏后人把西园舍宅为寺,就成为现在的西园寺。留园有很多与佛教相关的禅意元素。”

在莲花池内,除了可以欣赏到盛开的莲花,还能看到充满历史感的莲花石柱,漫步池塘边,走在莲花造型的地铺上,此刻,莲花佛国的圣洁与美好在留园的夏日被一一感受到。

在留园有一处“亦不二亭”。《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这座“亦不二亭”,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贮云庵”。这“贮云庵”是留园盛氏家族的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其中竹林摇曳,满满禅意。

沿着小桥顺着溪水顺流而行,在溪水的东端有一处建筑,半踞岸,半跨水,叫“活泼泼地”。此处取名也是有出典的。一种说法是取自于唐代无住禅师“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另一种说法是取自于明代进士殷迈的《自励》:“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在“活泼泼地”阁内两边地坪窗夹堂板上刻着“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倪云林洗桐”。在这里,临水听风,静中有声,充满诗情与禅意,与不远处的莲花交相辉映,给了夏天闷热的心最清凉的安慰。

似花却非花,虚实间过目皆是画

都说留园如同一个内涵丰富的姑苏女子,只有慢慢感受,才能体会她的温婉多情的韵味。留园在苏州园林中不算大,也不算小,它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吸取了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在留园有许多花元素的巧妙设计,它们似花却非花,但是处处透露着温柔。除了莲花造型的铺地,留园还有150多式各类铺地以及70多孔60多式花窗,每个花窗或华丽或朴素,灵感取自于园内的各种花卉、动物、吉祥或者几何图形,它们巧妙地将室外景物与室内氛围相连接。从花窗望出,再看那一池莲花,若隐若现,移步换景,距离美不可比拟。

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论述了花窗的美学思想,“移天换日之法,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花窗,在园林之城苏州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们把“避外隐内”的意味玩地很透,尤其是在夏天,花窗本身的花纹图案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会产生富有变化的阴影,让夏日的园林在阴凉中更多了一份活泼的点缀。这个夏日,走进留园,穿过千步廊,透着花窗,去欣赏属于小家碧玉的花季绽放。

猜你喜欢

绿荫禅意莲花
竹枝词
平天湖,禅意的水
风景
禅意少年
莲花岛再见
禅意
走出绿荫
绿树成荫
让莲花自由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