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行业中寻找企业竞争优势
2022-08-04陈嘉禾
陈嘉禾
图书出版行业(下称“出版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文字以来,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从古犹太人的羊皮卷,到古埃及人的纸草,再到中国人的竹简,人类一直在出版各式各样的图书。和只有1000年历史的蒸馏酒行业、500年历史的现代银行业、100年历史的航空业、30年历史的电信业相比,出版行业可谓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而说出版行业年轻,则是因为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出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从单一的阅读文字,变成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直播多种方式并举。而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知识的互换,也远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站在如此变幻的现在,如何思考出版行业的未来,又如何在出版行业中,寻找到优秀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一个行业中,寻找企业的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业将来会不会持续繁荣。
对于出版行业,不少投资者对其长期前景是有怀疑的。理由主要是现在的信息传播手段太多,视频、音频开始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每周刷抖音的时间可能比看书的时间长几十倍。
人们对于出版行业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出版行业在长期并不会没落,反而可能会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受教育平均年限的逐步增加,逐渐走向繁荣。
从原理上说,图书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有着视频和音频无法取代的、非常重要的特质,这就是通过阅读文字获取知识的效率,是音频、视频的许多倍。
以汉语为例,普通人每分钟阅读的文字数量大约是300到500个汉字。相比之下,人每分钟能够说(以及听)的汉字字数,大概只有150个左右,只有阅读速度的1/2到1/3。
更重要的是,对于专业读者来说,由于对许多知识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可以选择性阅读、快速阅读,很轻松的把阅读速度达到1000、甚至2000到3000个汉字每分钟。
举例来说,在证券行业,许多有经验的投资者,看一份上万字的研究报告,也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这是因为其中许多内容,他已经大致知晓,看一眼标题和重点句就可以知道报告的要领。
但是,对于音频和视频来说,像阅读文字这种“一目十行”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音频和视频的播报具有连贯性,同时每秒钟展示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因此很难做到文字阅读中常用的选择性阅读、快速阅读。所以,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文字阅读的效率达到音频、视频的10倍、乃至更多,也是很容易的。
同时,由于视频和音频的展示,是很难标示重点的,因此在越是需要效率、需要专业性的信息传播领域,音频和视频的传播,就越会给人一种“废话一大堆、抓不住重点”的感觉。而可以标识重点、可以分段的文字,則完全不会给人带来这种感觉。
以上的这种“文字阅读更有效率、比音频视频更支持专业信息获取”的特点,在财经领域的自媒体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尽管音频、视频、短视频等各类新型信息传播手段,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席卷了许多领域,但是财经领域的信息传播、尤其是专业的财经信息传播,仍然以文字、长文章、书本为主。高盛等一些大型证券公司曾经尝试过使用视频展示证券研究报告,但是最终效果一般,并没能替代文字和图表构成的印刷品。
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财经领域信息含量太大,读者对信息摄取的效率、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而言,十分钟才能听完(还不知道重点在哪里)的视频,受欢迎程度,自然就比不上一分钟就能看完的文章了。
这种音频、视频和文字的差异,是几乎无法更改的,因为它来自于人类培养了千万年的语言系统,是根植在人类的耳朵、眼睛的生物特性中的。几乎没人能再创一套语言系统,也没人能一分钟听1000个汉字(把视频快进7倍,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清)。因此,图书出版行业作为文字阅读的制高点,其长期的发展空间,也就必然存在。
明白了出版行业存在的根源,我们再来看中国出版行业的未来。中国的出版行业仍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这种低发展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图书出版的数量和图书的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21年出版了总计110亿册图书。考虑到当年中国的总人口为14.1亿人,则人均的图书出版数量为7.8册。同年,美国出版了83亿册图书,总人口则为3.3亿人,人均出版图书数量为25.2册,是中国的3倍还多。
不仅于此,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图书的价格也十分低廉。对于有过海外购书经验的读者来说,他们会很轻易的发现,以美元、欧元、英镑标价的图书,虽然内容近似,但是价格往往是简体中文图书的数倍之多。
由此可见,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无论是从实体的出版数量、还是货币化的标价,都与发达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总信息量的逐年增加,出版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压力,导致图书销售的增速也有所暂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暂停应当是短周期的。
看清了出版行业的内在逻辑和大趋势,现在回到中国的出版行业,看看在其中如何寻找拥有竞争优势的公司。
目前,从上市的出版公司来看,图书出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教材辅导类图书、一般图书。对于教辅类图书,我的看法是,这类图书不容易找到太优秀的企业竞争优势。原因有两方面:宏观的原因和微观的原因。
从宏观来看,教辅类图书的受众主要是学生。一方面,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在最近几年持续走低,同时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未来教辅类图书的受众人数,将以快于总人口下降速度的速度下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减负、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的减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因此,在宏观方面,教辅类图书并不会带来太高的增长。
在微观方面,教辅类图书的地域性很强,往往以省级行政区为划分依据。在本省内部,一家地区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往往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很难突破省界,进入到全国市场。与教辅类图书不同,在一般图书领域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从本质上来说,每次出版一本书,不同的出版公司所走的流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的刚性成本,对于不同的出版社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对于在某个领域中享有盛名的出版公司,其品牌会给公司带来一种典型的正向循环效应。
也就是说,出版公司(或者出版社)出版的某一类图书越多,那么在这类图书里,这家公司就越有名,作者、尤其是优秀的作者,也更喜欢找最著名的出版公司合作。由于网罗了优秀的作者,读者也就越喜欢选择这家公司的图书,由此销售渠道在推销图书时,也更愿意选择这家出版公司。而由于更受读者欢迎,好的作者也就更愿意和这家出版公司合作:从而走出了一个完美的正循环。
对于在某个领域中,没有走入这种正循环的出版公司来说,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在反向循环的作用下,这些出版公司就很难与更加优秀的同行进行竞争。
对于在出版行业中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正向循环和反向循环的效应,是经常可以体验到的。有一次,我的一位私募基金业绩很好的朋友,想要出一本书,我就给她介绍了一家还不错、但是不是行业排名第一的出版社。她想了一下,问我,“可是你看谁谁谁,这些行业知名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都是在排名第一的那家出版社出的书呀?”
在出版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出版公司,取得了这类正向循环效应。比如,古典文学领域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财经领域的中信出版社,社会人文领域的三联书店,文学领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等。而对于没有取得正向循环效应的出版社,想要与这些出版社进行竞争,也就不是那么容易。
总之,出版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行业属性深深刻在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上,不可能被其它信息传播手段所取代。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出版行业的发展程度和成熟市场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随着我们的社会逐步发展,出版行业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而在这样一个长期向上的行业中,只要投资者找到了确定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不难梳理出这个行业的投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