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声环境变迁及声景观管理研究
——以界首市靳寨村为例

2022-08-04陈麦池屈桂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景观环境

陈麦池,屈桂春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2.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异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美丽乡村建设时,重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指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噪声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曾经小桥流水和乡音乡味的静谧田园乡村正在受到严重威胁,乡村声环境问题亟待重视。因此,乡村声环境和乡村声景观研究对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一、乡村声景观管理研究现状

“环境就是民生”,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品质的高质量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的民众需求已从生存型过渡到发展型,城乡居民对安静舒适的良好人居环境需求愈来愈高。乡村地区的景观面貌在工业化、市场化及农村内生动力的作用下逐渐改变,稳定的乡村往往有明确的景观特点与乡村形象;而在社会结构变化、技术突变时期,乡村景观往往会发生跳跃式变迁,形成与以往不一样的景观[1]。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缺乏技术的变革,我国乡村的面貌相对稳定而均质,但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中,乡村景观发生了快速的变化[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乡人居声环境亦然。长时间居住或工作于噪声环境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声环境质量的好坏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良好的城乡人居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民生福祉起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传统的噪声治理旨在降低环境声级,降低或消除噪声,意在追求纯粹声学分贝检测的安静(Quiet)。现代的声景观(Soundscape)研究则以人为本,将声音作为一种自然和文化资源,旨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文意境中的声音要素,关注人对所处声环境的感知体验是否和谐愉悦,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游憩空间,营造令人舒适的良好人居声环境。

在乡村环境质量的提升中,视觉环境是主导,听觉环境越来越重要[3]。在人的知觉途径中,听觉仅次于视觉(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感觉约占6%)[4],美好的声音环境能让人更好地感受自然[5],加强个人对自然的感知与理解[6]。芬兰地理学家乔纳斯·格兰诺(Johannes Granoe)1929 年提出声景观的学术理念后[7],加拿大作曲家和声学生态学家默里·谢弗(R. Murray Schafer,1933—2021 年)创造出“声景观”这一专业术语,提倡了一个强调音乐与环保的声景观概念和声景学科,并建立了具有极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声景计划”。谢弗根据声源、寓意、美学质量将声景观分为基调声、标志声、信号声三类,他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全部充斥着噪音,也有很多美好的声音,当人与环境相处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时,我们的情绪会更多地被负面的噪音所控制[8]。声景观对乡村的地方感知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对乡村居民的舒适感[9]和其对社会文化意义认知[3]、地方的记忆与认同[10]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声景观研究中过度强调噪音控制,忽略了乡村声景观的变化[11]。而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乡村景观的同质性增加,并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12],传统文化中雨打芭蕉、蝉噪鸟鸣等自然声景观日渐消逝,对于乡村声景观变化的研究迫在眉睫。意大利生态学家阿尔莫·法里纳(Almo Farina)在其著作《声景生态学:原理、模式、方法和应用》(Soundscape Ecology:Principles,Pattern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中指出,随着人类侵扰程度的增加,自然地理声受影响很小,生物声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声显著增加[4]。声景观区分为自然声、人工声和生活声三类不同声源的声音,可分别对应于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乡村声景观则分布在山林、旷野、水域、农田、水口广场、街道胡同、院落景观等多类型声环境之中。国内对于乡村声景观的变迁动因和保护开发等重要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涉及,本文即拟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声源的角度来分析乡村声景观的变迁及其成因,以期提出科学有效的声音环境营造管理策略。

二、案例地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简介

本文选取安徽省界首市的靳寨村及其周边村落为案例地。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为阜阳市代管的县级市,南接安徽省临泉县和阜阳市区,东邻太和县,西北与河南省沈丘县和郸城县接壤交界。界首市先后被授予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2019年全国投资潜力十强县等称号。

该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片区,地处黄泛平原区,为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有颍河和泉河两大水系。靳寨乡位于界首市城北,距市区约6公里,素有“界首北大门”之称,为张大桥阻击战所在地和清代状元祝君豪故里,是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阜阳市第三届和第四届文明村镇。从农业角度上讲,靳寨乡自然环境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芝麻、大豆等,耕地2 037公顷,辖6个行政村,37 个自然村,常住农业人口24 236 人(2017年)。靳寨村是靳寨乡政府所在地,辖牛庄村、东靳村、西靳村、冢杨村等4个自然村,全村3 219人,868户,耕地面积268公顷。

(二)案例地发展阶段

实地勘察发现,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靳寨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村民环保意识较低,该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水塘和河流,生活垃圾乱放乱堆,农田也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而受到污染。案例地的发展变化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2]。这一进程中,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并进入城市,农村居民逐渐减少,缓解了农村用地紧张的局面,带来的高收入也逐渐改变着农村的面貌。笔者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3],详见表1。

表1 农村发展阶段及各自特点

与乡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相对应,农村的声环境和声景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清·张潮《幽梦影》)所描绘的传统乡村声景观,如今却已难以听到,取而代之的是,在当下的中国乡村不再宁静,不再有鸟语花香,正发出同城市噪声相似的各种机械车辆的轰鸣声。

(三)问卷设计

在界首市靳寨村,常见的自然声有风声、雨声、鸟鸣声、流水声、树叶声以及猪羊叫声、鸡鸭鸣叫声、犬吠猫叫声等;人工声有该村周边的工程施工声、道路交通声等;生活声有儿童嬉闹声、广播戏曲声、广场音乐声、麻将声、吵架声和交谈声等。而在乡村景观中常见的自然声还有家畜及由农作物发出的诸如麦浪声等。本文的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声环境概况、声环境变化情况。针对案例地靳寨村的整体声环境变化和声景观感知,问卷测量题项采用5 级李克特调查量表和开放式问题。

笔者于2020年7月2日至8月5日,对界首市靳寨村村民发放问卷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共收集到了158 份调查问卷,剔除2 份无效问卷。被调查者中有男性75人、女性81人,年龄主要在20岁到40 岁之间,20 岁以下的有4 人,40 岁以上的有19人,60岁以上的有2人。

三、乡村声景观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乡村声景观变迁概况

该地区的声音既包括自然地理声景观,如风雨声、雷鸣声等;又包括动物来源声景观,如鸟鸣、蝉鸣、虫鸣以及各种家养禽畜的叫声;人文活动声景观则包含人类活动的声音,如嬉闹、集会、交谈等声音,也有人在经济发展中制造的各种交通工具及生产工具等机械动力带来的机械声。笔者调查了在村子里能听到的声音,统计了勾选比例(见图1)。在自然地理声方面,风声(65.82%)、雨声(61.39%)、雷声(50.63%)被提及最多,溪流声(9.49%)较少;生物声方面,蝉鸣最高(75.32%),鸟叫声次之(63.92%),只有35%左右的人感知到鸡鸭鹅等家禽及牛羊等家畜的声音;人类活动声整体感知度较低,交谈声只有37.97%;机械声方面,机动车轰鸣声有51.9%的人感知到。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同[14],在本次调查中,人们对这些不同声源声音的喜好程度明显不同,喜好度得分依次为生物声(3.11)、自然声(2.99)、人类活动声(1.81)、机械声(1.15)。

图1 各类声声源声景观变化感知情况

问卷统计了村民对乡村声音环境变化的感知情况,乡村声景观中风声、雨声、雷声等自然界的声音变化较小;生物声源方面,在调查中,64.56%的人认为在乡村中能听到的动物声减少;机械声源方面,调查中84.08%的人认为村庄的机械音随着时间的变化显著增多;人类活动声源方面,51.26%的人认为乡村的各种集会及叫卖声显著减少,27.22%的人认为没有变化。自然声是自然地理引起的声音,其变化较小。生物声方面,在村庄外部,对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地表鸣虫、鸟类、青蛙,因为环境恶化而急速减少,但对环境变化不敏感的蝉则变化很小,夏日依然听到了声声蝉鸣;在村庄内部,人们养的鸡、鸭、鹅、牛、羊等牲畜逐渐减少,其声音也日趋减少。机械声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动力机械化程度加快,交通也逐渐由汽车代替了步行、自行车,机械声源显著增加,而且汽车鸣笛声音分贝高,出现时往往是作为一个区域的信号音。人类活动声方面,以往街道上时常出现的叫卖声逐渐消失;在机械化程度高的背景下,集体劳作减少,集体劳作的号子声、歌唱声也不复存在;娱乐方面,大规模的集会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自己家里上网、看电视等。

乡村声景观变化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自然声源及生物声由前景音转换为背景音。在早期的不发达村庄,人口少、机械少,主要声音为生物的声音。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昆虫及家畜减少,机械声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声音。二是人类活动声由相对集聚到相对分散,对应的村庄伴随高分贝机械声的加入,白天村庄由相对安静变为相对吵闹;夜晚则因为人群集聚减少,由相对吵闹变得相对安静。

表2 乡村各时期声景观构成

(二)乡村声景观变迁原因分析

从水资源、土地和森林资源等美丽乡村“绿水青山”自然资源上讲,我国耕地质量在逐年下降,林地乱砍滥伐现象较多,部分地区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农药和化肥过度投入、乡村工业污染破坏、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污染等。农村传统农业以人畜动力为主,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则是以机械、能源为主的集约生产。同时由传统的循环农业变为外部投入,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激增。界首市农药用量从1989年到2015年使用量翻了5倍,而且其药效也在加强,直接杀死各种昆虫。阜阳市的化肥用量从1978年的13万吨到2015年的58万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土壤的环境。出现地膜后,覆盖面积从1989 年到2015 年翻了8 倍,改变了地表状况。人畜动力转变成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阜阳市农村机械动力用电量从1978 年到2015 年翻了10倍。但在机械化、地膜、农药、化肥使用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农村并没有相应的手段来阻止环境污染[15],导致野生鸣虫减少。农村种养模式也发生着变化,选择在自己家中养殖家禽、家畜的农户越来越少,进一步导致家养动物生物音减少。

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用电量从1978 年到2015 年间由8 355 万千瓦时增至623 336万千瓦时。各种家电进入村民家中,村民的娱乐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中多了电视电影的声音,农民的娱乐方式更多地依赖电视电脑。与此同时,传统民俗遭到遗弃,民俗声景观逐渐消失。交通方式也显著改变,乡村道路里程显著增加,家用汽车的数量以指数级增长,机械声景观显著增加。同时,大量不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16]。

四、乡村声环境治理和声景观保护管理

问卷调查中,53.90%的人认为乡村的声音变得不讨人喜欢了,24.03%的人认为没有变化,只有25.97%的人认为变得更讨人喜欢了。乡村的声景观恶化已经被村民所感知,乡村声景观的保护与营造需要足够重视并加快落实。国外早有声景观保护的先例,日本环境厅在1996 年进行了“百种日本音景:保护我们的遗产”活动,选入各定点的蛙鸣、钟声、海潮等自然及人文声音生态予以重点保护[17]。关于案例地美丽乡村的声环境治理和声景观保护,借鉴园林降噪、声音美和静谧营造等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建方法,实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声环境治理策略。

(一)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多项研究指出,人们对于生物声的喜爱远超过人工声和机械声,而生物声消失最重要的就是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声景观保护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入手,保护和恢复日趋减少的生物声源栖息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规划村落,建立有效的废物处理系统,出台“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对生活“三废”进行科学化综合处理;二是推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加大农药化肥标准施用量指导,减少农药化肥对水土的污染危害,注重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循环、绿色农业,保护野外鸣虫的栖息自然环境;三是建设生态保留地,保留各种昆虫鸟类的栖息地,改善和治理乡村水体,保护青蛙、蟾蜍等益虫的生存环境;四是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倡节约资源,建立生态良好社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依据靳寨村的北方平原型空间格局,形成以滨河生态景观为主轴,村庄人文景观为次轴,河林田庄为生态融合,营造生物友好的共生环境,才能吸引丰富的鸟语蝉鸣,从而引发“莺啭乔木”佳景效益。在村落外围,设置生态农业种植区,以蔬菜、西瓜、瓜果、油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为主,展现自然田园风貌的同时也创造经济收益;在村落内部,以广场绿化、道路绿化、河塘周边绿化、庭院绿化为主,可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植物品种种植,形成密林、果树区域,既保证了美丽乡村的静谧氛围,也兼具了防护和生态功能,提升村民人居环境质量。

(二)乡村文化声景观建设

声景观本来就是人在自然和乡村环境中听到、体验和记忆的自然声音和文化声音。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振兴和繁荣农村文化,抢救保护逐渐消失的乡音,迫在眉睫。

乡村文化声景观建设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乡村声音博物馆,将乡村民俗声景、农事声景、乡村民歌进行重点保护性开发重现。如启东乡村声音保护工程、广州“声响亚洲”声音记录行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寻找中国民间音乐、民俗声音,重现乡村记忆。二是振兴农村文化生活。声景观拯救不只是简单地记录与怀旧这些声音,更是尽可能恢复这些声音的生存环境。对乡村独特的传统民俗、地方戏曲、农事民歌等乡村文化声景观进行保护性复兴。建设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展示界首书会、沙河渔鼓、界首扁担戏、大黄庙会、大鼓书、斗鸡会、界首民间歌谣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曲艺、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乡村声环境噪音控制

日益增多的车辆和机械设备使乡村像城市一样愈发喧嚣。在针对噪声控制与防治的实践层面,2008 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首次将乡村地区纳入标准适用范围。乡村没有城市的噪音隔离带,没有明确的红绿灯及禁止鸣笛提示,乡村车辆的鸣笛次数要高于城市,因此需要研发低耗能、低噪音、低排放的农用机械,进行生态声环境噪声监测和治理。

乡村声环境噪音控制可以从源头及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在农村道路两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减弱噪音的传播;路口设置红绿灯提示,重要路段设置禁鸣提示,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鸣笛;宣传邻里友好文化,培养村民降低噪音的意识,多举措减少农村噪音。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皖北典型乡村地声景观构成及变化的调查,分析其声音景观由自然地理声、生物声、人类活动声、机械声四部分组成,人们对这四种声音的喜好程度为生物声、自然声、人类活动声、机械声。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乡村声景观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乡村在发展中生物声显著减少,机械声显著增多,乡村声景观朝着趋坏的方向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所致,生物声减少主要源自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乡村的机械音增多源自机械化生产及生活所需的车辆和电器。

通过系统梳理乡村声景观的变迁,探究乡村声景观变化的根源,为乡村声景观治理提供依据。后续研究可深入到全国发展程度不同的乡村进行声景观情况对比,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乡村声景观演变模式,进而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声景观建设。对于乡村声景观的保护与营造,应该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为生物声的恢复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尽可能阻止机械噪音的传播,减少机械音;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回归记忆中的乡村声景观。

猜你喜欢

景观环境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