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的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构建
2022-08-04慎金花同济大学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院
慎金花,朱 赟(同济大学.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院)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产生的数据客观地记录了用户的行为及其变化过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用户群体真实而客观的需求。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获得用户对图书馆各类资源、服务和管理的真实评价,从而为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客观的依据。
1 研究综述
随着各种现代化技术设施在图书馆的不断应用,图书馆积累了各种类型的管理与服务数据,为信息的多维关联和融汇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Chen C C等[1]以图书馆借阅数据为对象构建了一种个性化的推荐系统架构,基于读者身份、借阅记录、检索信息和读者集群等数据,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技术为读者提供推荐服务,也为图书馆从有限的预算中购买核心、热门书籍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帮助高校图书馆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管理。Tsai CS等[2]认为要提高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促进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并提出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图书馆推荐系统。栾旭伦[3]以数据作为图书馆整体业务流程的驱动因素,划分出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文献流通、行政管理四个层面,分析读者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以指导图书馆实际工作。苏云[4]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角度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知识图谱等技术,根据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数据,构建了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技术处理层和服务应用层的图书馆服务框架,并在服务层嵌入资源服务、内容服务、用户服务三类服务。于兴尚等[5]提出基于数据驱动构建智慧图书馆模型,通过智能技术模型和数据处理工具集提取用户行为基本特征,为构建智慧生态图书馆、实现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周威等[6]利用SQL语言在汇文系统中获取读者荐购数据,并与同年订购图书进行对比,论证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了读者荐购服务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和优化馆藏文献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综观学界和业界众多研究成果,研究者们都肯定数据对于图书馆管理与运行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建议以实现管理或服务上的优化和升级。但现有研究大多都强调图书馆某个业务功能中产生的数据对该业务功能的作用,缺乏对图书馆数据类型及其在整体管理与业务系统应用的研究。为此,本文以数据为基础,以挖掘用户需求为目标,遵循图书馆业务逻辑,分析各类数据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并据此构建完整的、基于数据的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
2 图书馆数据类型及其应用
2.1 读者行为数据及其应用价值
读者行为数据是指读者在接受图书馆管理服务和使用图书馆资源设施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过程性、结果性数据,如进出馆数据、书刊借阅下载记录、检索咨询数据等。通过对读者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及挖掘分析,可以获取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兴趣和行为趋势,合理推测读者的服务需求,同时从读者角度反思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图书馆完善业务、资源、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打造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更友好的关系。读者行为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升信息服务精准化水平。通过读者借阅、检索等数据可对读者身份类型和专业学科等进行分析,构建包含学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阅读兴趣等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档案。图书馆根据个性化服务档案对所有读者进行层次识别和分类,把握读者阅读需求和兴趣的变化趋势,为其推荐准确的书目数据或数字资源。图书馆不仅可以为读者推荐潜在的符合其需求的文献资源,还可以为图书寻找更多的潜在读者,使闲置的文献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②促进资源评估和馆藏规划。通过对文献检索下载情况、书目借阅比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构建馆藏资源评估体系,为馆藏资源未来的发展规划、质量标准和剔旧保存提供客观数据支撑,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的高效利用和馆藏资源的充分使用。③加强资源采购管理。根据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结果,综合考虑电子资源访问量、下载成本、纸质资源借阅量、利用率、使用效益等因素来辅助资源采购决策工作,制定科学的资源采购与续订规则,保证有限经费的效益最大化。④优化服务设施布局及管理。通过对读者入馆数据、座位预约情况和学习区域满员率等数据的分析,获取读者对服务设施、空间区域的多元化需求和使用规律,以加强对公共设备设施服务的科学管理和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从而改善学习空间设施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2 业务与管理数据及其应用价值
业务数据是指图书馆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包括纸本资源采编数据、文献传递服务数据、咨询和查询服务数据、学科服务数据、其他业务活动的日志数据等。管理数据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关于项目建设、人事财务、设备设施运行等数据。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以上数据类型进行梳理和整合,图书馆可以通过数据变化趋势观察到各种服务的变化,不断完善服务设置,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向。图书馆业务与管理数据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验证和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和规划。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业务之一,反映的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方面的不足和短板,是检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和调整采购政策的重要依据。图书馆学科服务过程中接收到的各类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数据,也为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②为图书馆部门和岗位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文献传递数据、查新咨询服务数据、空间设施利用数据的季节性特点和时间规律,都是图书馆设置岗位甚至规划部门职能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在设置学科馆员和查新馆员岗位时,可根据历年查新和咨询项目的学科分布特点,合理设置各个学科所需馆员的岗位和职数。③提高图书馆各类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效率。馆舍环境数据是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数据,是图书馆空间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表示图书馆座位空间拥挤程度的人流数据、表示图书馆环境舒适性程度的温湿度数据、凸显图书馆面对突发事件处理和事后追踪控制的安防数据等,都可成为图书馆规划空间和管理设备设施、开展安全防控的重要依据。
2.3 文献数据及其应用价值
文献数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包括中外文纸电图书资源数据、中外文期刊论文数据、专利数据、研究数据等。以文献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图书馆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可从文献资源、专家学者、学科领域等层次开展相关的学术情报信息服务。
①文献资源角度。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和情报分析技术等手段甄选出相关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重要学说观点、研究热点和新兴研究前沿,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学术研究选题和投稿策略等方面的参考。②学者角度。利用引文分析技术识别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进展以及相关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学者数据库,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关联网络,为在科研学术交流和合作领域构建学者互通平台做好准备。同时,开展学者个人学术水平和能力分析评价,为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引进、人才评估和人才培养等提供合理建议。③学科建设角度。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为基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体系,应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构建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竞争态势,为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战略情报支持。
3 基于数据的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构建
近年来,图书馆界逐渐开始重视管理和服务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资源,但是在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挑战。首先,随着各类技术的不断应用,图书馆不仅有文献编目数据等结构化数据,还有在线咨询问题、音视频资源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资源由于载体类型和产生形式的不同而被分散到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同时,虽然业界对数据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多数都是作为常规性的数据统计工作来对待,造成图书馆的数据统计长期局限于书刊资源入藏量与借阅量、数字资源利用率和出入馆人次等,对读者需求、空间和设备设施的利用等各类资源数据的分析不够具体深入。因此,要想收集、挖掘和利用图书馆各种类型的数据,必须对各类数据类型进行全面梳理及合理规划,研究规范标准,构建数据整合平台与系统,实现对图书馆各类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数据治理与综合服务能力。
3.1 构建原则
(1)以合法数据来源为前提。在开展数据采集活动时,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处理好业务转型和合法数据之间的关系,规范数据应用范围,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前提下采集和使用数据资源,保证数据资源和用户隐私安全。
(2)以有效数据处理为基础。由于图书馆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数据资源繁杂,因此在构建数据集进行数据处理时,要设计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智能技术,注重个体数据和集体数据的结合使用,有效运用微观数据匹配个体需求,合理聚集宏观数据挖掘共同特征,探寻治理过程与服务发展中的本质规律。
(3)以真正价值实现为核心。价值实现是提升图书馆治理与服务水平的核心要求。基于数据的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切实围绕读者真实需求进行拓展和深化。
(4)以完善风险控制为保障。大多数图书馆都提供线上服务,因此在使用各类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前,必须识别并消除潜在的数据安全风险,建立数据加密、数据监控和数据备份等多重数据保护机制,全过程控制和防范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3.2 构建流程
(1)确立图书馆数据治理与服务体系的目标。构建图书馆数据治理与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数据资源,借助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和工具,构建协同发展的数据治理环境,促进更多领域数据资源的优化重组、跨界融合,挖掘更多的自身潜在服务功能,实现自身管理与服务的转型和突破,提升图书馆治理与服务水平。
(2)确定图书馆各类管理与服务的目标。图书馆各类管理与服务的目标是图书馆数据管理与治理的最根本方向。如,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推送、学科导航、知识服务和科研支持等服务,图书馆需要深度挖掘分析读者进出馆数据、空间使用数据、书刊借阅下载记录、检索咨询数据等读者行为数据,以获取用户阅读习惯、专业领域、研究兴趣、科研方向等方面的信息。为勾勒图书馆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全景图,须利用数据变化趋势不断完善服务设置,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向,同时梳理整合采编数据、文献传递服务数据、咨询和查询服务数据、学科服务数据、其他业务活动的日志数据、项目建设、人事财务、设备设施运行等业务与管理数据,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3)建立各类数据的规范和标准。面对多系统、跨平台的数据资源,图书馆要对标国内外图书馆数据资源相关标准,充分考虑图书馆治理体系的切实需求和数据资源的一体化发展,建立各类数据的规范和标准,控制图书馆各类数据资源的质量,确保大型数据资源库和中心数据资源库能够融合利用异构数据资源,保证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处理的质量,支撑治理体系灵活创新运用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同时,制定数据资源使用规章,建立数据资源分级访问规则和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性控制。
(4)构建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总体架构。在多元主体的复杂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治理体系是一个需要集技术、人员、数据和服务协同互联的整体。根据图书馆数据服务智能化、协同化的特征,在构建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总体架构时,要遵循全面、共享、互通、易用的准则。全面是指数据采集力求全面,且所有数据要根据标准和规范进行处理并整合到数据库以保存待用;共享是指数据资源通过系统处理后在指定范围内开放共享;互通是指数据治理体系不仅与图书馆内所有业务管理系统全部对接,必要时还需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对接;易用是指在数据服务应用方面力求简洁方便,并通过与各种应用系统的识别与对接,实现对各类应用人群的全覆盖,支持功能模块的动态接入与功能扩展,支持新采集数据与原有数据的整合关联,支持业界主流标准且面向应用服务。
(5)数据库建设。对数据的系统管理、甄别和标准化处理是建设数据库的关键。由于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涉及多个模块和部门,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所以构建图书馆数据库时需要明确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拟定合理的数据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项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清理、修正、追加、更新,才能确保数据库建设工作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6)关键技术应用。对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构建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大数据中的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发掘随机性数据中的隐藏价值,进而推动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云计算解决了图书馆大规模数据的存储问题,降低了数据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实现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的效能。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了图书馆纸质资源和设备设施的移动、管理以及数据生成和分析。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大关键技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促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朝数字化方向转型变革。
3.3 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总体架构
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的总体架构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复合结构,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角构建。根据“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要求[7]和《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5部分:数据治理规范》[8],要推动图书馆价值观念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按照数据治理的目标和原则,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结合我国图书馆的自身特点,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本研究参考前人所研究的典型框架[9-15],选取体系构成要素,遵循科学性原则,构建一套完整的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的总体架构,由下到上依次为数据平台层、数据管理层、数据应用层、服务功能层(见图1)。
图1 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总体架构
(1)数据平台层是体系架构的数据底层,主要作用是根据数据规范和数据标准,采集资源、设备、空间、环境、读者使用等交互平台和资源提供商产生的多系统、跨平台的各类数据资源,为图书馆治理与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数据支撑。由于承载着海量高价值密度的信息,数据平台层需要设置数据安全系统,实时动态跟踪控制,及时发现评估安全风险,消除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数据管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平台层采集到的各类异构数据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通过抽取、转化、清洗和整合等技术处理后,进行集成重组,为后续数据存储和数据细分提供数据准备和条件。
(3)数据应用层是体系架构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目标,将数据平台层和数据管理层收集存储的数据通过智能算法进行聚类分类、关联分析、因果分析,挖掘探索数据集合中的隐藏价值和潜在规律,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4)服务功能层是体系结构构建目的的直接体现,图书馆应用各类大数据技术和知识挖掘技术,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和服务使用行为进行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进而为用户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有效服务。
(5)治理主体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是图书馆实现数据治理的重要平台,涉及读者、资源提供商和馆员等各类行为数据产生者、提供者和收集者。在这个层面上,读者应保持参与治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积极反馈意见。资源提供商等应积极利用其数据资源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转型变革提供支持。馆员应充分认识到数据的潜在价值,提高图书馆各类数据的收集意识,为图书馆治理与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16]。图书馆要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协同共赢,化解竞争对立关系,推动服务类型的拓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