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凸显同类聚集效应
2022-08-04李月清
在大亚湾石化园区腹地,乐金化学(惠州)建成华南地区首座ABS塑料生产基地,2020年实现42.49亿元产值骄人成绩;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2.5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ABS项目,届时将新增年产值18亿元;三期项目也在申报筹划中。这个中海壳牌“隔墙供应”的中下游项目,对于提升园区化工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园区优势石化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
一山之隔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资源再生利用和兴长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利用大亚湾石化园区原料,园区吸引了一批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的企业入驻。2021年以来,大亚湾区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瞄准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企业,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同时,大亚湾区正加快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更多原料“隔墙供应”、产品“就地转化”,加快形成大亚湾石化园区比较优势。同时,对标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美国休斯顿等世界一流石化园区,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炼油厂聚集经济主要体现为同类聚集、非同类聚集两种形态,而在一个大企业内,多条线并存的情况可以视为同类聚集经济的特例。”孙丽丽院士表示,区域内非同类企业聚集典型,就是丹麦卡伦堡模式。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将发电厂热能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供热问题。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在大亚湾,一幕幕“卡伦堡模式”也在上演。在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里,一根管道从中海壳牌延伸入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厂房内,化工废气就在此净化、提纯,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最终成为可乐原料;在大亚湾石化园区,中海油惠州石化和中海壳牌比邻而居,这对“邻居”时常带着“特产”去“串门”,惠州化带着丙烷、催化等产品,中海壳牌带着正丁醇、异醇。这对邻居不仅有福同享,还有“难”同当。“隔墙供应”不仅是带来了原料获取的便利,更有公用设施和“三废”处理共享。由于园区内没有公用环保设施,中海壳牌自建环保设施又遇到耗资大、利用率不高等难题。为此,惠州石化通过建设公用工程管廊,将中海壳牌产生的污水输往惠州石化环保设施,经过污水处理装置将合格的净化水输回中海壳牌,作为消防、绿化用水,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近年来,在中国海油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家公司发挥产业紧邻、原料“隔墙供应”优势,推进石油后加工及向精细化工转型,从“原料生产地”升级为“精细加工集聚区”。
在大亚湾石化园区,企业之间“隔墙供应”已成常态,“好邻居”互助互利、共享发展,让废水、废气、废渣逐渐“吃干榨净”,就地循环利用。当前,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5%。2021年,大亚湾石化园区实现产值1859亿元,增长38.3%。
朱和认为,隔墙供应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节省成本,特别是减少了炼油产品出厂及化工的原料采购的运输成本;二是降低出厂压力,隔墙互供降低了储罐、码头的占用,有利于平稳生产;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了在极端天气情况等因素下对化工原料供应和炼油产品出厂的影响;四是提升了物料价值。
目前,大亚湾已经形成以中国海油2200万吨/年炼油和中海壳牌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上中下游全面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一般来讲,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建设项目,较之建设一个单独的炼油厂和一个单独的化工厂,生产相同产品品种的加工方案具有节省投资、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土地并为投资者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收益率等特点。”孙丽丽院士认为,对于炼油与化工而言,如果建设地点相邻(相近),并具有一定的工厂规模,物料往来较多,则大有实现一体化的必要。经测算,按炼化一体化建设模式,比单独建设炼油、化工可节省工程投资5%以上。
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这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还能借助其产生的“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大亚湾石化园区与世界一流石化园区仍有差距。
从面积来看,大亚湾石化园区(31平方千米)与安特卫普石化区(37平方千米)、裕廊石化区(32平方千米)相近,不到休斯顿石化区(85平方千米)的50%。从投资强度(亿元/平方千米)来看,大亚湾石化园区是86.3,高于休斯顿的63和裕廊的46.3,低于安特卫普的108。在入驻企业数量上,大亚湾石化园区目前仅有66家,落后于安特卫普(100家)、裕廊(150家)和休斯顿(540家)。
世界级石化基地一个典型特征,是炼化一体化发展。休斯顿石化区现有炼油加工能力约11750万吨/年,占美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13%,乙烯产能约1200万吨/年,占美国乙烯总产能的43.7%;裕廊石化区现有炼油能力约6900万吨/年,乙烯产能约560万吨/年;安特卫普石化区现有炼油能力约4125万吨/年,乙烯产能约246万吨/年。相比之下,大亚湾石化园区“长短脚”现象较为明显,乙烯加工能力达到220万吨/年,已经接近世界级,而炼油能力为2200万吨/年,仍有发展空间。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还要多久?大亚湾制定了时间表: “十四五”末,实现炼油3000万吨/年、乙烯540万吨/年,石化产值约4000亿元;中远期(2026—2030年),炼油4000万吨/年、乙烯800万吨/年,石化产值约7000亿元,形成世界级知名石化产业新兴集聚区。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产业链条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个基地都有七八条甚至几十条突出自己特色、链条完整的石化产业链,真正做到主业生产和石化产品后加工、精细化工同步发展。据了解,安特卫普石化园区共有7条主要产业链,是世界上多元化工集群之一;裕廊石化区产业链也很完整,上中、下游产值比为50:50,化工品量大,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而目前大亚湾石化园区上中、下游产值比为78:22,距离世界级石化基地的标准(上中游、下游产值比50:50)仍有差距,芳烃等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品种和产量均有待增加,存在“油头大化尾小”问题。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都会聚集大量科研机构。裕廊石化区建有新加坡化学工程研究院(ICES)。ICES拥有全球领先的先进实验室和研究设施,有能力承担各种研究活动,如探索性研究、工艺开发、优化及问题解决,还可运行试验级项目。ICES可通过创新和研究开发活动,支持裕廊能源化工产业未来增长。对比世界级石化基地,大亚湾石化园区还缺少国字号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人才储备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需要发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