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分化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8-04马志宏辽宁省东港市水资源服务中心辽宁东港118300
□ 马志宏(辽宁省东港市水资源服务中心,辽宁 东港 118300)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发展。农业作为依附于自然发展的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极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当前人类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随着城乡快速发展,人们在对速度和数量的追求中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虽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但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快速流转,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而农村地区新型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演变为分工更加明确、分配更加合理、技术更加精湛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这也使得农户的收入、分工产生差异,从而带来其收入与职业上的分化。我国农户分化现象日益加深,这也会进一步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研究拟从农户分化视角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进行探讨,并通过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积极有效的意见。
一、概念界定
(一)农户分化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户分化进行统一的定义标准。根据参考文献,本文将农户分化定义为由于农户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导致的,由同质性农户向收入、职业性质不同的农户转变的过程。本文从垂直分化和水平分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垂直分化利用农户家庭中农业收入占比进行衡量,水平分化用农户家庭中非农劳动力占比进行衡量。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见表1):
表1 农户分化划分标准
(二)绿色农业生产行为
农业生产行为是指农民在进行农业经营活动时的选择。绿色农业生产行为是指农户在进行农业经营活动时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式。本文基于高残留农药施用视角开展研究;绿色农业生产行为是指不施用高残留农药。
二、农户分化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
(一)农户职业分化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
农户行为理论的各学派在考虑农户作为生产者时,主要分歧在于农户是否为理性经济人,而农户对于经济的考量也影响着他们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
组织与生产学派认为农户的行为选择遵循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提出农户是非理性经济人。依照该学派观点,家庭经济基础好的农户会倾向于选择城市的生活环境,在城市接受更多的环保理念,更容易选择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同时,这部分家庭对兼业的接受度和融合度都会较高,他们的收入也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从而逐步与传统农户产生分化。而家庭经济基础不好的农户在追求收益时更倾向于追逐短期较大的利益,从而忽略长久发展和长期收益。这部分农户家庭对绿色生产的意识较为淡薄,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会更加关注收益而忽略发展。
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户是理性经济人,依据此观点,收入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会选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意味着高投入,但同时也能带来高收益,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作物经济价值更高,市场环境更好,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户愿意花费更多的投入用来进行绿色生产以期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收入较低、兼业化程度较低的农户,他们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业生产,且投入资金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不会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绿色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更加关注农作物的成熟时间和产量,而忽略掉所选用的农药化肥是否对环境有污染,他们对于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并不强烈。
历史学派认为农户不仅受经济条件限制,同时他们处于农村这一特别的风俗文化环境中,受生活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因此农户作为生产者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一方面他们期望更多的收入而去选择适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在当地政府宣传带动下,接受到更加专业的农业培训,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可能给土壤、农作物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从而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活动生产经营方式。
综上,虽然不同的学派对于农户作为生产者是否为理性经济人仍存在争议,但共性结论是,农户的经济情况、收入水平都将影响农户行为选择。由此推论,农户的收入与职业分化,将影响农户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上的选择。
(二)社会分层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社会分层是指原有的不平等或不均衡,被逐渐固定化或制度化,并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对于人们能够获得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城市与农村两极化差异,形成了基于收入划分的低收入农民、中等收入农民、高收入农民,以及基于职业划分的纯农、兼农、纯非农。纯农户以及收入较少的农户,更加注重农产品的收入,希望快速获得农业生产报酬,他们会选择施用高残留农药快速杀灭害虫,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生产收入。而另一方面,在城镇兼业的农户以及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非农工作的农户,他们对农村土地的收益了解较少,更多关注其他行业发展,他们对农业收入的愿望没有那么迫切,更愿意选择能保持土壤长久活力的生产方式。
韦伯则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分层观。根据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标准,对社会进行分层。随着生产力发展,农民的财富、权力和个人声望都产生异质性,兼业农户或非农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逐渐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从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这部分农户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的愿望较低,更多关注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提升个人素质,从而提升个人社会地位。但收入水平较少的农户,则更多关注家庭农业生产情况,关注农作物价格和数量,更容易选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涂尔干基于前人的研究,总结新的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功能主义分层理论,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不同的群体分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根据不同分工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而产生从高到底的层级,社会的发展也依靠不同职业群体的共同努力。我国社会的发展,衍生出不同职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纯农也参与到社会分工的进程中,产生兼业农民。农户职业异质性进一步影响着农户生产行为的选择,纯农和兼业化程度较低的农户依旧承担着社会生产的农业部分,纯非农和兼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则开始承担社会生产的其他方面,这也必将导致农户在绿色农业生产行为上的选择。
综上,通过社会分层理论的逐渐完善,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分层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户分化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农户分化必然带来农户的不同社会分工和不同的社会责任,因此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也会有所取舍。
(三)劳动力转移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将从三个理论方向解释,即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和乔根森模型。
刘易斯认为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吸收。这个理论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依旧存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高速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流转中被城市吸收,从而产生农户在职业和收入上的分化。流转到城市的劳动力获得的信息更多是其他领域的劳动知识,而没有流转到城市的劳动力则更关注农业方面的劳动知识,因此劳动力转移产生生产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农户对绿色农业生产的选择不同。
如果说刘易斯模型更注重二元经济结构中剩余劳动力的流转,那么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则是提出了剩余劳动力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更加注重农村生产水平的发展和人口增涨情况。随着机械生产率的提高,传统农业手工劳作的几率降低,从而产生农村劳动力剩余,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转。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数量也快速增长,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农户分化也进一步加深和快速发展。
乔根森模型也是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该模型不赞同刘易斯模型中关于农村存在隐蔽失业的观点,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才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决定因素。农业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这部分劳动力在饱和的农村市场无法获得劳动报酬,因此流转到城镇中,进行其他的生产活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机械生产率提高,家庭种植面积大的田地由机械劳作代替手工劳作,从而产生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的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在这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到城市,由此产生兼业农户,从而将农户分化为纯农、农兼、兼农和非农。
三、对策和建议
为提升农户实行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拟从提高职业素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提高农户职业素养,培育绿色农业理念
第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职业素养。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有系统的绿色农业知识,有专业的农业技术,同时拥有现代化经验管理理念,有利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可带动周围的农户、农村居民和农业企业,加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列中,让绿色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形成村产企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局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
第二,结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加强绿色农业理念的宣传。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关键。要发动基层农技部门、村委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途径向农户宣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农业理念。在宣传时应着重强调高残留农药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理解能力有限,应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例如在村委会公告栏张贴语言通俗易懂的海报、告示,利用村广播平台宣传或制作活泼生动的广播节目等多种途径,增强农户对于绿色农业的认知,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农业理念。
第三,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农业技术。一方面要围绕绿色农业的特征,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以及科学施药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机械节药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注重绿色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第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的保障,是实现农业绿色、生态、高效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通过带动多种新型服务主体加入其中,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集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为纯农、兼农提供多渠道的农业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掌握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农业生产进程。
第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推进新型农技服务主体通过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技作业服务;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标准化、绿色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水平,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健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激励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第一,健全财政支农体系。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农户的绿色生产提供财政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财政保障,应划拨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乡村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为导向的绿色补贴,对农户开展农业绿色生产实施合理补贴,增强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创新财政支农的方式,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联动政府、银行、保险等多方力量,共同拓宽绿色农业发展渠道,给予农户绿色生产多方面的支持。第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发挥金融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下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流程,为小农户、小产业提供农业贷款,支持农户开展绿色生产。保险公司可向农户提供相应的绿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为农户发展绿色农业提供风险保障。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快速流转,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更多农村青年更倾向于去城镇找一份工作,而不选择继续留在农村进行传统的农业耕作,他们的收入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收入,他们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而农村地区新型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演变为分工更加明确、分配更加合理、技术更加精湛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这也使得农户的收入、分工产生差异,从而带来其收入与职业上的分化。我国农户分化现象日益加深,这也会进一步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农户分化视角对绿色农业生产行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积极有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