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环太湖科创圈建设

2022-08-03胡汉辉

群众 2022年14期
关键词:原创性太湖科创

□胡汉辉

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集群”和知识经济初期的“创新集群”有所不同,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具备能够催生未来产业形成、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在)产业创新能力,以及将“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成新兴实体产业发展的产业化能力和创新型生态,能够承载特色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化创新环境,将共同成就一定区域和能级的“科创区”。目前,环太湖两区六市(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安徽省宣城市)以占长三角十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完成了22.2%的地区生产总值,该区域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已成规模,亟待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阶段。因此,在谋划和实施太湖湾科技创新圈战略的同时,要协同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树立建设世界级创新区的重大目标

明确特色定位是构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的首要问题。纵览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创区,大都各有聚焦,有的是基础性科学中心,有的是产业创新中心,有些兼而有之。即便定位是产业科创中心,也可以继续细分,如美国加州硅谷倾向于催生新产业,而西雅图则一直致力于保持世界航空航天之城的美号。从地理区位看,太湖东伴上海、南接杭州、西望南京;从产业分布看,既有着全国领先且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又自古就是人文昌盛之地,这就决定了要综合突出环太湖的生态之圈、智造之圈和创新之圈的特色。因此,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设中必然要体现出三者间并存融通而共生、依存互助而同荣的特色,即将生态、产业、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环太湖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的创新区。

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的角度看,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圈,不仅要高起点确立世界级创新区这个战略目标,还需设置短期和中长期具体目标。近期的突破方向应放在形成和产业创新集群相得益彰的产业创新能力上;中长期的目标则应是进一步本地化固化和可持续增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能力,用以支撑沿太湖地区众多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产业创新集群需要原创性的产业创新成果,而不仅仅是单个或少数企业能够垄断的产品(级)创新发明,因而需要能够做出原创性产业创新的基础性科研设施和原创性科研能力,这亦是单个或少数企业所难以承担的大笔开销。故而,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的关键在于就“产业创新的基础性能力来自何方”给出具有“太湖特色”的新回答。

加快培育本地化的产业创新能力

市场越发认识到,原创性的产业创新成果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大面积带动作用。在目前“买不来”尖端技术的国际环境中,在“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面前,以往我们熟悉的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越发难以从外部可持续和系统性地引入产业创新型成果,必须形成升级版、在地化的“政产学研金”新合作依存互动模式:培育本地化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与本地企业互动中提升其基础性产业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创新需求和供给的互动,进而达到产业创新集群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本地化产业创新能力要求。

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尤其要突出建设能够产出原创性产业创新成果的基础性科研设施和累积原创性科研能力。因此,在谋划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引进型”产业创新能力不仅要能和沿太湖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匹配,而且要能和其未来需求相协同,以较迅速地实现“引进能力的本地化”;另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能力单元”间要能够尽快地进入共建创新生态、共享创新资源的协同共生状态。以在特定的时期内合力于某一个(或数个)产业创新方向,尽快形成某些原创性产业创新、并将其尽快进入产业创新实践阶段,形成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的突破性创新升级。此外,政府要在推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创新人才汇集和产业创新组织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产业创新能力的聚集和其能量的充分发挥需要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产业需求,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规避和遏制资本逐利带来的风险,用“有形之手”进行前瞻性判断和自动性调整。特别是在对产业创新能力和资源进行跨行政区域的配置时,不能各个经济组团、甚至各个园区各行其是,而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协同推进环太湖科创圈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共同下好“太湖湾科技创新圈”这盘大棋。

探索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的实践路径

在环太湖地区中,苏州最先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并将规划与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和动员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相联动。

系统规划和适时根据产业能力升级的需要推进产业创新能力的本地化建设。由于产业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行业发展的周期性风险难以让单个企业和专业性产业研究院长期独自承担,因此需要及时从域外引进代表新兴或未来产业方向的创新能力与资源,为全行业的创新升级而不仅是解决单个企业的技术问题服务。以独墅湖科创区为例,早在“苏州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之际,苏州就立马于2002年初启动了独墅湖科创区建设,正所谓“金鸡湖旁忙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引进了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一批高校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使之成为新材料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创新源泉之一。如今,“独墅湖畔有独树”,这里已孕育出了第一批通过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

面对地理区位、生产要素、环境资源等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在经历特色生产集群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及时向产业创新集群升级转型。从2018年起,苏州昆山率先提出“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创新发展目标,实施了人才科创“631”计划、“头雁人才”工程等一揽子产业科创新政,通过“一廊一园一港”等重大产业科创载体打造产业科创之城,呈现出“落地一项产业创新成果、引进一个创新团队、兴办一个新兴企业、引领一个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创业、创优生态。2022年以来,昆山积极谋划建设国际级环阳澄湖科创生态新空间,全面呼应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

组链抱团,让产业共性技术的局部颠覆性突破产生全行业的“创新涟漪”效应。苏州通过“数字经济”理念整合同属一个大产业的多个创新集群,在具有一定创新性产业关联的基础上成就“创新集群链群”,进而打造全行业的、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的产业创新集群,以全行业的创新发展共同应对产业创新的“突破方向不确定性”风险和“细分行业发展周期性”风险。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苏州围绕“大健康”概念组建“生物医药集群”,串联起全市包括沿环太湖和吴淞江创新轴上多个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小组团,如以“金光科技产业园”为主要集聚区的“生物医药集群”、以“吴淞江科技园”为主要集聚区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群”和以“吴淞湾科学城”为主要集聚区的“医药研发与生物技术集群”,未来还将囊括以“昆山未来城”为主要集聚区的“小核酸和生物医药集群”,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临湖现代中医药科教创新园”和以“太湖科学城”为主要集聚区的“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

猜你喜欢

原创性太湖科创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