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治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8-03胡元庆陈建华
□ 胡元庆,陈建华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完善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完善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并随着中国产业走向世界而形成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全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规模之大、人才种类之多都堪称世界之最。在职业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都提出了要提质培优、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明确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师资、学生及用人评价改革要求。但政策的具体实践落实需要深入探索与实践,如:如何从整体上评价一个院校?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正确衡量教师的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这一系列问题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热点、难点,大家看法不一,评价标准的理论争鸣、分歧较多。
1 职业教育院校治理与评价的关系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评价一直扮演着工具化管理手段的角色,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提供各类符号性、参照性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引导着教育活动按照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正向改进和正向发展。
可以说:治理是目标,评价是手段,二者密不可分。
许多学者认为治理包括评价,也有学者认为评价中包括治理。
图1 模式一:治理中包涵评价
图2 模式二:评价中包含治理
作者认为上述两者的理解均有待商榷,为此,提出了以下第三种的关系,即太极图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模式三:治理与评价并重,互为倚重的关系图
图3中的白色部分反映出职业院校中做得好的一方面,即通过治理,展示出学校各方面的成绩,但仍有一部分相对较弱,需要进行评价后再采取治理措施,以促进特色、特长的发展。黑色部分反映出学校在治理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的部分,需要做出全方位评价,抓住重点进行治理,所以以评价为先导,再针对性进行治理。在现实中,须经过评价治理→再评价→再治理的循环发展过程。评价是途径,通过治理达到设定的目标。评价及治理目标如下:学校评价:彰显类型特征;教师评价:明确双师特质;学生评价:突出德技并修;用人评价:坚持人尽其才。
2 职业院校评价指标构建与运用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以来,职业院校在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质量诊改复核、1+X试点项目及国家级、省级师资团队、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库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并加大职业教育教师比武的竞赛活动,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但在综合评价、推进综合水平提升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 评价组织机构的选择性问题
评价组织机构选择是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体现评价过程、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保障条件。职业院校的学生技能竞赛、教师教学能力比武、教学成果及其他一切与职业院校相关的项目容易出现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过程不透明、评价结果不可追朔等,这些都会影响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使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受到影响。
2.2 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问题
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应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此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科学与否,取决于能否用于实践并且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
2.2.1 评价指标与评价主体不匹配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存在学校通过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占地面积指标与生均用地指标,由于部分省份不允许学校新建校园或征地、搬迁,因此需要修正将此类指标用于学校考核评价的规定。该类指标应用于各省主管教育的部门的治理绩效评价,而非用于学校评价。
2.2.2 评价指标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在我国推行1+X证书试点过程中,由牵头的行业、企业制订的标准并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未得到市场认可。由于部分证书的市场认可度不高,学生或企业员工参加考评的积极性不高,于是在用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去评价学校时,需进行动态调整。应该更加注重牵头制定标准的行业、企业联合更多的企业来优化规范标准,再来评价考核学校。同样,用于评价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指标也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测评。
2.2.3 评价指标的平衡性问题
评价指标过于注重基础权重,使部分高职院校失去了发展的机遇。现行职业教育项目的遴选全以学校的基础数据作为条件,而不注重各学校的历史发展,这会导致各地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国家级项目、获奖及重点课题研究的学校将逐步失去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机会。区域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对相关院校的管理效能会被削弱。
2.2.4 绝对性评价指标与相对性指标设计针对性不强
评价指标成为各高职院校衡量自己办学能力的标准,并将其归为办学水平向外展示。诸多高职院校把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团队数量及竞赛获得的一、二、三等奖及SCI论文数量、规划教材数量、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当成学校的绩效品牌进行宣传、展示。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但每个学校的学生规模不一、专业数量不一、师资队伍规模不一、办学经费不一,因此,其绝对指标不能准确衡量学校的治理水平、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更不能反映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因而必须采用动态发展的相对指标才更科学合理,例如投入产出指标、纵向对比指标。
2.3 评价结果的运用问题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治理,提升办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不仅在教育管理部门而且在学校都存在着运用问题,其表现为以“唯成果导向”的管理体制和选人用人的机制,这使得破除“五唯”积重难行,甚至存在成果掩盖了问题,数量替代了质量,个人孤军奋进而缺乏团队合力,影响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
2.4 评价后的综合治理问题
评价本是手段,评价后没有对应优化治理,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许多项目建设完成后都进行了评价,给出了“通过”“合格”甚至“优秀”的结论,但却没有治理的要求,更没有树立可推广的模式、范式或标准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而且每次同类项目的评价标准变化的同时,治理目标也在同步变化,导致目标不统一,这同步反映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稳定性、不科学性和不完整性。
3 评价指标科学化途径探讨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结合国内职业教育现状,依照国家标准办法来制定标准;按照高标准设计,借鉴国际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做到与时俱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机构评价标准、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体系、教师团队评价体系及教师职称职务晋级评价标准和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体系及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综合标准体系、指导规范等。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特提出以下构建思路。
3.1 评价指标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
①教学成果与办学理念并重的原则。在各类评价中,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发展的走向。虽然获得成果很重要,因为它是学校聚集重点资源、人力、物力取得的代表性成绩,一般代表着学校专项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注重成果的普适性、推广性价值。
②校企合作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校企合作重在校企深度合作,而非简单的数量相加。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情况下,强化对合作模式、内涵的评价是未来的出路。
③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并重的原则。近十年来,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线上线下同步运行,教学手段创新迭代很快,甚至出现追求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不注重教学效果—学生接受的方式。应根据课程不同的教学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服务于教学效果和质量。
④课程内容与课程架构并重的原则。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都十分熟悉,因此应研究如何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使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法的匹配性、可调度性,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企业业务运作实际。
⑤学生成绩考核与过程习惯养成并重的原则。学生的成绩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期中、期末考核无法准确反映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因此注重人才培养环境营造十分关键。
3.2 评价指标与治理要求相结合,以促进发展
评价是为了找准问题,使治理更具针对性。本文结合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学校综合治理和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实践,对职业院校综合治理指标及关键点、治理对策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在教学评价探讨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表1 评价指标及评价要点、治理对策表
3.3 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权重
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权重,以更好适应不同职业院校的学校治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及学生培养,突出治理过程、治理成效及阶段性重点问题,有效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而使师资团队能够实现专业聚魂、课程聚力、课题聚神、项目聚气,学校治理达到借力政府、助力行业、合力企业、同力于兄弟院校,最终着力于学生培养,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共同探索创新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