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法治的微光

2022-08-03东方剑

中外文摘 2022年14期
关键词:罗翔法律学生

□东方剑

原谅年轻时的懦弱

1977 年,罗翔出生于湖南耒阳。作为家中独子,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也能够包容他做的任何事情。罗翔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县城的五一街玩耍,到耒水旁吹风。但他因为说话比较结巴,特别害怕跟别人说话,所以朋友特别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玩。为了排遣寂寞,他就请乞丐到家里来做客。那时家庭也不富裕,父母看到乞丐上门也不太高兴,但也没说什么,张罗着给乞丐做一顿好吃的。

芹菜炒牛肉是他童年时的最爱,妈妈隔三岔五就会做,但餐桌上妈妈一般都只会吃芹菜,把牛肉都留给他。后来罗翔才慢慢想明白,越是免费的东西越贵,就像阳光、空气和父母的爱。正是因为这种爱,他们才会把最好吃的省给他吃,为了满足他“做好事”的虚荣心,家庭承受着开支增加的负担。家庭的无声教育,在罗翔的心底埋下了爱的种子。

少年时的一件事,也让罗翔记忆深刻。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读书成绩很好,却在14 岁的暑假消失不见了。罗翔问他妈妈,当时还说是生病住院了。直到开学才知道,其实这个孩子是被抢劫团伙叫去帮忙望风,结果被警察一起给抓了。他自己后来一想,如果那个团伙当时叫自己去,真不敢想象自己会不会去、有什么后果。这件事让罗翔明白,“人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也是需要道德和法律约束的。”

1995 年,罗翔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的法律专业是父母替他选的,这也是当时作为文科生大多会选的专业方向。第一次远离父母的关爱和管束,罗翔自称有些“放浪形骸”。到宿舍后的第一晚,他就买了啤酒请大家喝,结果很意外地发现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喝酒,有个同学喝半瓶就醉倒了。周末时,同学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转遍京城的各个角落,一起找好吃又便宜的馆子下,喝开心了罗翔还会举着酒瓶子高声唱粤语歌《海阔天空》。

他曾直言不讳地评价,刚上大学时,自己变得那么骄傲、自负、冲动。大学里的湖南老乡时常在一起聚会,话题经常是其他省份的人“好蠢”“辣椒都不吃”。直到有一次,他发现老乡聚会没有叫他,就去问组织的人,结果对方说这次举行的是“长沙老乡会”,而且还仅限于长沙市区,连郊区的也不能参加。这如同当头棒喝,让他才从自负和地域偏见中走了出来。

学生时期的罗翔

本科毕业后,罗翔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刑法学。说起自己选择刑法学的初衷,罗翔认为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保障人权。因为刑法则会剥夺公民的财产、自由甚至生命,所以必须严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也慢慢滋长了傲慢的情绪,感到自己有专业知识,比那些“法盲”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一次,他们的宿舍住进了一位来北京寻求法律援助的农民大叔,衣着很简朴,身上的味道也很大,同学们热情地提供了法律援助。几天后这位大叔连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宿舍。过了一段时间,罗翔和同学出门时,无意中发现这位大叔居然睡在学校的地下通道中。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呵气成冰,大叔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了。罗翔上前询问,他说感到自己和大学生格格不入,怕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就自觉搬了出来,但实际上是自己儿子的法律问题还没解决。他们继续为他做好法律援助,最后还凑钱送他回了家乡。临走时,大叔感动得直流眼泪,说一定会把钱还给他们。这件事让罗翔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原来可以真切地帮助到一个人。

2002 年,罗翔报考北京大学的法学博士,成绩排在了专业第一名,他兴高采烈地辞掉了工作。可几天后公布录取结果,却没有他。原来,学校出了新规定,每名导师只能录取1 名研究生,而他报考的导师名下已经有一个保送生。他去找了导师,导师当场写了一封短信,让罗翔交给有关领导,说这样对学生不公平。后来,罗翔被成功补录。受此触动,罗翔在当老师后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讨论学术,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就怕不经意间的疏忽,会耽误他们的进步。

“26 岁的罗翔”曾一度上了热搜,说的是2003 年的冬天,罗翔路过双安商场天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她背着破编织袋,拎着坏了的旅行包,包旁用绳子挂着一个旧水杯,想找人问路却没人愿意理她。罗翔走上前去询问,得知她从北京西站一路步行过来,想要去一个法律援助中心,请求他们为孩子的事情提供援助。罗翔动了恻隐之心,掏出手机拨打114 问到了地址。老人家从裤子里掏出一张小纸片,颤抖地记着。

罗翔心想,老人又不认识路,别走丢了,就主动提出打车送她过去,没想到老人“扑通”一下跪下了,说终于遇上了好心人。当时,罗翔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但他担心惹上麻烦,最终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到了援助中心门口,罗翔原想陪着上去,结果老人说了句“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这一句话击中了罗翔的思想靶心,让他看清了自己的懦弱。

多年过后,每当回忆起来,罗翔还是难以原谅自己,认为“我是在用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来掩饰内心”。同时,罗翔也认识到,法律不应该是书斋里的学问,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概念,而是每个人鲜活的故事,学法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到更多的人。网友们也从罗翔的反省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多少人都只能无奈地选择妥协,年轻时有多少人能够不认怂?

课上与课下判若两人

罗翔因独特的授课风格而出名,有些人认为这是天赋使然,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辛劳。刚到北京上大学时,他的“湘普”刚出口,往往就引起同学们的笑话,有时甚至还被人故意模仿取笑。等到读研究生后,学校安排他给自考生讲函授课,虽然内容比较精彩,但还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好多考生都听不太明白,不少人上课时都趴在桌上睡觉。被逼得没办法,他就把每一句话、每一个案例,都写在黑板上,写成逐字稿,甚至连“下课了”3 个字也写出来。手里有了稿子,心里也有底了,紧张的心态慢慢松弛下来,稿子念得顺了,口吃问题解决了,口音也有了很大改观。

2005 年,博士毕业的罗翔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执起教鞭。刑法学毕竟是枯燥的,第一年开课都没多少人,有一学期甚至因为人太少而开不了课。如何能够增加授课的吸引力,让学生们爱上课堂,就成了他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找到的良方是幽默,认为只有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感到暂时的愉快,激发起继续学下去的兴趣。于是,他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精选案例、琢磨语言上,尽可能确保上课时抛出的话题能够一下子吸引住人。

两年后,他作为带队老师,带领学生们出国作学术交流,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与学生深入互动交流,师生间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年的教师节,他收到了学生送来的一大束花,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和感动。后来,每到寒暑假,他都给学生们推荐书单,“罗翔书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几年下来,罗翔靠着别树一帜的幽默授课法,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块“招牌”。每次在能容纳200 人的大阶梯教室里上课,选课的人超过400 人,而且不少是物理学、建筑学等方向的学生跨专业选课。一到上课时间,门卫处就会有学生排队借板凳。这种板凳四四方方窄窄的,坐久了硌得屁股疼,就这样去晚了还借不到凳子。教室过道里都坐满了旁听生,就连阶梯上都贴满了占座的纸条。有学生评价,他用专业的知识给出了法律和道德的平衡术,用一个个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不断地向同学们释放出刑法学的迷人魅力。他多次获评“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更是有了“法学小王子”的“称号”。

罗翔授课时丰富而搞怪的表情

罗翔和另一个老师在学校开了门“法律诊所”的课,以无偿辩护的法律实践为主,筛选对刑法感兴趣的学生。一次,一个18岁左右的保安,把被公司开除却赖着不走的员工打伤,罗翔出庭为其免费作辩护。他说:“我这位当事人年纪很小就出来打工,以自己的能力为家庭做点贡献,他刚进入社会就像一张白纸。这次就是白纸上出现一个污点,希望污点不会扩大,未来更好地开始他的人生,所以希望从轻判决。”当时到场“观战”的学生,都被他的话语深深感染,一起鼓掌起来,但被法警予以制止。

虽然在三尺讲台上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但是在生活中,罗翔却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甚至在身边人看来比较“闷”。他的话不多,语速也会比较慢,还因为长期和刑事案件打交道,看过各种各样的人性灰暗面,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他的心境,甚至让他一度觉得生活没意义。与年轻时喜欢组局喝酒唱歌不同,现在他很少出席酒局,即使与老朋友聚会也常常坐在一边沉默旁观。

好在,书成为罗翔的解药,不管多忙多累,他一早就起来看书,晚上睡觉前还会看很久。他最喜欢的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写出了“为什么爱抽象的人容易,爱具体的人难”。初次读到这句话,他的思想深受震撼,此后也会时常回味反思,到底该怎样把爱献给具体的人。

名利是把双刃剑

从2003 年开始,罗翔从事司法考试培训十几年时间,一开始是为了挣钱改善生活,后来觉得每次为了录视频而东奔西走,一个专题就要录好几天,既折腾精力,又耽误学习,2014 年就退出“江湖”。2017 年,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找到他,问他每年讲课能影响多少人,罗翔说大概几百人。负责人说去他们那儿上课,可以影响几十万学生。这家机构的培训模式是教学视频免费看,只需要购买几本教材即可,这样即使家庭再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没有负担地投入到司法考试之中。罗翔被负责人说服了,再度“出山”进行授课,因为他想帮助到那些穷学生,而当他们进入司法领域后,就能成为传承法治的最直接力量。

2019 年开始,有学生把他培训辅导的视频进行剪辑,放到一家视频网站上,结果一炮而红,受到了网友的热捧。这些短视频以一块写着培训机构名称的蓝色板为背景,画面简单,也没有任何特效。罗翔斜坐着侃侃而谈,“我强奸我自己犯法吗?”“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把你关在笼子里让狗来舔你,是刑讯逼供吗?”……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看似惊世骇俗,乃至有些荒诞不经,但好多是从现实案例改编而来的,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其实,幽默不是授课的目的,作用是把大家吸引过来,了解幽默背后的沉重。随后,他就开始了深入浅出的辅导,让那些法学门外汉也都能够大致听懂那些专业的法条。有人形象地说,罗翔的课,初听是法学,再品是哲学,最后仿佛是对人生的顿悟。

在他的授课中,有一个不变的主角,那就是“张三”。比如,“张三”对前男友怀恨在心,送给前男友一双溜冰鞋希望他摔死摔残,这种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假如你明知“张三”是个人贩子,依然把单位的车借给他用,算不算拐卖儿童罪的单位犯罪?……虽然罗翔给了张三一个相同的结局“张三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而且还有掉下悬崖、被蛇咬死、被彗星砸死等N 种死法,但网友还是热衷于讨论这“谜一样的张三”到底有什么样的动机,将导致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长此以往,罗翔就成了粉丝口中著名的“法外狂徒张三”。对此,罗翔说“张三”可能就是你、就是我,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阴暗面。

随着在网络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这家视频网站于2020 年3 月向罗翔本人发出入驻邀请。刚开始他有些犹豫,认为视频网站是年轻人的社区,而他不再是年轻人了,会不会与大家格格不入?经不住网站方的诚意,他注册了账号“罗翔说刑法”,发了一段不到2 分钟的自我介绍视频。只见屏幕上方是大段空白,下面只露出他的脑袋和半个肩膀。罗翔引用一段牛顿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初衷:“也许我只是一个在海滩拾贝的拾贝者,想借助这个平台让同学们看到海边那些贝壳的美丽,但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同学们能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广袤和美丽。”

不曾想,这样一条“没有任何构图可言”的视频,创造了这家视频网站的一系列纪录:入驻第一天粉丝即超百万,“开门见三”“万恶之源”等弹幕如海啸般占领了整个屏幕。罗翔创造了这个网站粉丝数超1 千万的最快纪录,至2022年2 月粉丝数达2166 万,是这个网站粉丝数最高的视频主,有机构评估认为他的账号价值7.5 亿元。

罗翔的《刑法学讲义》受追捧

罗翔“火”了之后,连带着他写的学术著作都“火”了起来。《刑法学讲义》每次举行签售会,现场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有的还是从外地特意赶来的。读者中,有因为罗翔的授课而重新走上法律之路的新人律师,有坚定要报考法学专业的高中学生。他们都说,是罗翔指引了他们的法律之路。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本讲义的影响力,甚至覆盖到了刑法打击的对象。一次,重庆警方抓获一个专门盗窃手机的作案团伙,在现场发现了一本《刑法学讲义》,上面居然写满了标注。警方询问得知,书是团伙中的一位小偷看的,他最关注的是减刑、假释、缓刑和免于刑事处罚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正是为了在被抓捕后减轻处罚。警察诧异之余,甚至当场还考了考书中的知识。

对于迅速抬高的知名度,罗翔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走红,只不过是“恰好被选中的那个”而已。即使这次出现的不是自己,也会有别的“罗翔老师”。他说:“人一旦走红,就像飘向空中的气球,飘得太高,会担心爆掉,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拉回来。”这样一来,即使哪天从高处跌落,那样也能坦然接受、从容对待了。

当初,罗翔在入驻视频网站时就承诺,所有的收益都捐给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2021 年年底,一张捐款明细单在网络流出,他已捐出37 万元,身体力行去帮助那些身陷困境的儿童。捐款是分多笔默默进行的,当有人发现并进行表扬时,他却谦逊地说:“公开的善行总是有伪善的嫌疑,捐的款项其实很少,美誉过于所行,受之有愧,完全不值一提。”

加法与减法

罗翔出镜《守护解放西》,与基层民警合影

在罗翔的授课中,经常引用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粪坑案”。一名险被强暴的女子把歹徒推进粪坑,歹徒三番两次试图往外爬时,都被女子一脚踹了回去。关于第一脚,大家都认同是正当防卫,但是后面几脚,有的专家认为是“事后防卫”或者“防卫过当”。而罗翔却说,如果自己在现场,不但会多踹几脚,而且还会加上一块砖头。但是在砸砖头的时候,小心别把粪溅到自己身上。说到这儿,他还会配上一个起身躲避的动作,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也是他一直主张的观点,就是思考案情不要站在事后理性人的上帝角度思考,而是要“以一般人的视角”,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

罗翔经常基于“生活的逻辑”出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评论,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思考心得。对于韩国“N 号房”事件、张玉环案等,他都及时发表了评论。这些观点有的引发网友赞叹叫好,有的却也给他带来非议和烦恼。2020 年9 月,他在社交媒体发表了一则关于“荣誉”的言论,不曾想引发了联想和批评。有人进而认为,罗翔身为法学博士、政法大学教授,成天在网上“哗众取宠”,有失师道尊严!还有人说他列举的“张三案例”太低俗,其中22%为性犯罪,15%为网络空间犯罪,就是以此为诱饵吸引年轻人注意。

后来,罗翔发表声明称不再回应“捕风捉影”,直接关闭了在这个社交媒体上的账号,清空了发表过的所有言论。反倒是一些同行和粉丝为他鸣不平,认为刑事犯罪分子做的事,本来就谈不上高雅;而能够激发起年轻人对刑法的关注,就是罗翔的一个重要贡献。

喧嚣之后,罗翔也开始再次审视自己。他想起了自己的外公,也是一名老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外公临终时在病榻上给他留下一纸遗言:“后辈子孙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人生中常常事与愿违。人真正的卓越,在于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他重新对照“普通人”的身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一道加减法,该加的加,该减的减。

这一年多,罗翔参加的社会活动少而精,每次都让观众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他参加“吐槽大会”,动情地说出“法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超越个人情感的”。讲到马思纯抄错张爱玲语录,他用“张爱玲想说但没有说过的话”来总结,既委婉地表达了批评之意,又让人听着觉得很有趣。有观众形容,罗翔的吐槽充满了文化的味道,是多年来个人学习积累的综合输出,节目结束后还可以反复回味。

他参加“朗读者”教师节特别节目,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读博士时,自己一心想着发论文,可导师却苦口婆心教导他要更珍惜家庭幸福。第二年,他接到师母的电话,匆忙赶到医院时,导师已经去世。这件事,让他体悟到“人生中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价值,功名利禄并不是最重要的”。

罗翔出镜“守护解放西”以案说法栏目。和以往相比,罗翔这次变得严肃了一些,不像以往授课时那么轻松随意,除了普及案件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之外,他还会对看节目的普通受众做一些规劝,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样处理,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中的一集,说的是年轻人吸“笑气”上瘾,他语重心长地说,吸食“笑气”是一种自损行为,利用他人的自损行为来谋利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法律应该重拳出击,每个人都想追求幸福,但离开责任谈幸福只能是痛苦。

这也体现了罗翔的一个显著变化,即有意识地减少运用那些容易引人关注、但也引发批评的“劲爆案例”,同时增加专业分析的深度,并有意强化对年轻人的劝谕引导,为他们走好人生路提供法律指引。

行进在方圆之间

罗翔喜欢用方与圆来概括他心目中的法治理想与必须面对的法治现实,因此他专门撰写了《圆圈正义》一书,而《刑法学讲义》的封面上,主构图也是蓝色背景下的一对方与圆。他主张,“人类画不出绝对完美的圆,我们无法追求到绝对的美。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个世界没有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于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理想,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就成为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最愿意影响和带动别人的价值观。

很多学生回忆,罗翔不管是给他们课堂寄语,还是签名赠书,“做法治之光”都是高频词。在这道光的照耀之下,很多人愿意接受冰冷的现实,并努力去作出改变,其中就包括一位基层民警。这位民警在日常执法过程中目睹过一些不公和无奈,曾一度质疑社会是否真的存在公平正义,但通过罗翔关于“正义是否存在”的讲解,激励他重新坚定了作为一名基层执法者的信念。

罗翔有一个学生叫江雅雯,读大学时曾多次参加他的“法律诊所”,后来又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如愿成了刑事辩护律师。有一次,她请罗翔吃饭,席间说起了她刚刚经历的一个案件。一个女当事人因贩卖冰毒被起诉,检方认定的涉案毒品重量与她自己承认的对不上,而警方没有对毒品进行当场称重、封装、签字确认,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经过上诉后,二审进行了折中,按照当事人申报的重量,将15 年刑期改判为8 年。这位学生认为,程序违法应该判当事人无罪,她感到太沮丧了。

罗翔想了一会儿告诉她,司法机关公职人员有他们的难处,包括无罪会影响考核、追责等问题,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尽量追求公平已经是一种进步。现实中的法律程序不可能都这么严谨。这位女同学听了后几乎不敢相信,印象中追求正义的老师,怎么也向现实妥协了?面对学生的追问,罗翔说:“你相信绝对的正义吗?你相信的话,司法在往更好的方向走,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2020 年年底,罗翔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法治人物”。在颁奖仪式上,罗翔向公众发出了呼唤:“我们一起来做法治的微光,共同汇聚起法治的熊熊烈火!”

猜你喜欢

罗翔法律学生
千万粉丝UP主罗翔的“寓庄于谐”之道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The energy-saving advantages of burst-and-glide mode for thunniform swimming *
Using spanwise flexibility of caudal fin to improve swimming performance for small fishlike robots *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