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康一体理念下残障学生生活力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2-08-02谢吉裕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基础性康复职业

谢吉裕

教康一体作为向残障学生提供教育与康复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融合。[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依托省级课题“教康一体理念下学生生活力课程开发研究”,科学评估残障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提升残障学生生活力为目标,在教康一体理念指导下,构建并实施生活力课程,促进残障学生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一、残障学生生活力的内涵

生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陶行知先生提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目的是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2]。残障学生的生活力是指生存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综合素养体现,包含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能力。残障学生生活力的构成要素,不仅体现为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技能、主动学习和健康生活的习惯、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还体现为残障学生勇于克服自身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勇于探索未知的创新能力和追求生命价值的发展能力。

二、残障学生生活力课程的构建

在教康一体理念指导下,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确立符合残障学生生活力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努力让每一个残障学生享受适切的教育与精准的康复服务,促进残障学生生活力最优化发展。

学校以残障学生发展轨迹为基本出发点,选取残障学生在当前及未来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健康安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学业能力、职业准备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力,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阶段,构建生活力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大类。

义务教育课程市级展示

(一)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生活力课程的核心部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各有侧重。学前教育紧扣康复黄金期,把握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培养特殊儿童生活力,设置认知、自理等基础性课程。义务教育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指导,开足开齐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信息技术等课程。职业教育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特色,充分考虑残障学生的就业选择,设置文化知识、职业道德与规范、职业技能等基础性课程,全面培养残障学生的生活力,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基。

(二)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是根据残障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需求,设置的增进生理机能的康复课程、激发潜在能力的拓展课程、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课程。选择性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1.康复课程

学校针对残障学生多元、差异的康复需求,以“缺陷补偿,精准施训”为原则,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分别设置了肢体训练、感统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课程,旨在增进残障学生的生理机能,促进其身体康复,提高其身体素质。

2.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定位于“潜能开发,个性育能”,着眼于培养残障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在能力和特殊才能,包括艺术类、益智类、生活类、劳技类4 类拓展课程。学前教育注重生活、巧手、启智等课程推进,义务教育侧重阳光体育、巧搭积木、益智乐高、创意手工、童话演绎、经典阅读等课程落实,职业教育强化茶艺、西式烘焙、中式烹饪、客房服务等课程开设,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打通教室、校园、家庭和社会的育人空间界限,根据不同学段残障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实操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如学前教育设置生活、游园等课程,义务教育开设校内四季果园、校外生活实践等课程,职业教育增设社会体验、企业实训等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残障学生生活力课程的实施

(一)打造生活化学习空间

生活力课程利用“教室”这个特殊的空间场域,围绕学习内容还原“生活现场”,构建生活化情境,开展基于真实生活问题的学习活动,将生活知识与技能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残障学生进入“生活现场”,形成“真体验、真知道、真行动”。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水疗、多感官、感统、互动多媒体等康复训练室,乐高、家政、情境模拟、沙盘等展能训练室,校内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以及与社区、医院、超市、公交公司、工厂等爱心助残单位合作建立的社会生活实践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让不同学段的残障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学习空间中学习,更好地培植、提升学生的生活力。

(二)体现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相统一

生活力课程着眼于个性化实施,为残障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生活力培植”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基础性课程分学段实施。学前教育把“生活力”培养落实在一日活动中,通过“我们的学校”“多彩的秋天”“美食总动员”“最棒的自己”等活动的开展,提升残障幼儿生活力。义务教育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围绕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课程,落实“课标—教材—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班级共性目标,关注学生个性目标,将分层教学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采用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提升残障学生生活力。职业教育重视多方合作,开展形式多样、个性化的技能培训活动,促进残障学生全面充分发展。

选择性课程重视个性发展。康复课程采用“一对一”个训和小组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落实精准康复;拓展课程将“面向全体”和“个体定制”紧密结合,实现个性育能;实践课程融通不同学科知识,打通育人空间,加强学生与社区、社会的融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三)建立科学化评价机制

学校坚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原则,依据残障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残障学生发展评估、课程本位评估及职业能力评估,精准定位学习起点,及时检测教学及康复的有效性。学校通过细化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自主开发学科教育康复评价工具,设计符合残障学生发展特点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课程本位评估手册、课时测评手册,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开展学业能力评估。如采用学生100 项生活技能测评工具,通过家校合作,评估不同年龄的残障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职业能力评估则依据人社部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采用残疾人职业能力物理测评系统,对残障学生身体功能、职业潜能、社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的检测与评估。

残障学生生活力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残障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兼顾残障学生的一般需要与特殊需要,在教育与康复的有机融合中,提高了残障学生的生存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实现了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生命星球蔡宇昂(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指导老师:王月

猜你喜欢

基础性康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职业写作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爱的职业
重庆市医保研究会举办 积极探索全民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研讨会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