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PASI评分相关性分析

2022-08-02柳巧玲史飞聂双双孟思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血热证证型银屑病

柳巧玲,史飞,聂双双,孟思东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 10014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皮损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红斑、白色鳞屑等,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等。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Th细胞介导、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是发病机制核心。研究发现,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是重要的炎症因子,主要通过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各种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者提出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是“辨血为主,从血论治”,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是基本证型。本研究检测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LRG1、TGF-β1水平,以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与LRG1、TGF-β1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寻常型银屑病患者9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21~66岁,平均(43.71±10.51)岁,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为同期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9~65岁,平均(41.16±9.69)岁。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严格遵循伦理道德准则。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皮肤性病学》制定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皮损初起一般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逐渐扩大或融合成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上覆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为本病临床特征。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和《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3版)》制定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标准。①血热证。主症:皮损鲜红,新出皮疹不断增多或迅速扩大;次症:心烦易怒,小便黄;舌脉:舌质红或绛,脉弦滑或数。②血燥证。主症:皮损淡红,鳞屑干燥;次症:口干咽燥;舌脉: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③血瘀证。主症:皮损黯红,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次症: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女性月经色黯,或夹有血块;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经2名主治及以上中医皮肤科医师进行辨证。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近1个月服用过维A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药物;②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有沟通障碍,一般资料填写不能配合者。

1.6 观察指标

1.6.1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参照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标准进行皮损面积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评分方法详见本文OSID码。

1.6.2 炎症因子

于就诊当日抽取受试者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20 min,采集血清,置于-80 ℃冰箱备用。ELISA检测LRG1、TGF-β1,严格按照试剂盒(北京瑞格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批号20211125.60607H、20211125.60134H)说明书操作。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LRG1、TGF-β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2组受试者血清LRG1、TGF-β1水平比较(,ng/mL)

2.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富亮氨酸α-2 糖蛋白-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PASI评分比较

寻常型银屑病各证型患者血清LRG1、TGF-β1高于正常对照组(<0.05)。血热证、血瘀证LRG1水平高于血燥证(<0.05),血热证与血瘀证LRG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TGF-β1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0.05)。PASI评分各证型间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0.05)。见表2。

表2 不同中医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LRG1、TGF-β1水平及PASI评分比较()

2.3 患者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LRG1、TGF-β1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0.548、<0.01,=0.583、<0.01)。见图1、图2。

图1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LRG1水平与PASI评分相关性

图2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PASI评分相关性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而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其全球患病率约2%~4%,对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大。目前认为,Th17与白细胞介素(IL)-23/Th17轴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银屑病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损,瘀血阻滞,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在银屑病的临床治疗上,近现代医家大多“从血论治”,辨为血热证、血瘀证和血燥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证型分布与病期密切相关,进行期以血热证为主,退行期以血燥证为主,静止期以血瘀证为主。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可增加中医辨证论治疗效判定手段。

银屑病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等关系密切。LRG1是一种由肝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其主要通过激活TGF-β通路参与Th17细胞分化和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LRG1 mRNA在银屑病皮损区的相对表达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6倍,在轻至中度的银屑病中,血清LRG1水平的敏感性优于C反应蛋白,推测LRG1可用于评估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LRG1缺乏导致小鼠模型的银屑病样病变减轻,认为LRG1通过皮肤-肝脏轴对银屑病样炎症产生前馈/反馈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LRG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型间比较,血热证组、血瘀证组高于血燥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血热证与血瘀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证多由血热证转化而来,余热未清,处于正邪交争的状态,具有病程缠绵、迁延不愈的特点。研究表明,银屑病血瘀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L-38等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但差异与血热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和分化、参与血管生成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等,是IL-23/Th17轴的重要介质,可促进IL-23受体表达及Th17细胞的分化。TGF-β1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较正常皮肤组织显著升高。银屑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TGF-β1可用作银屑病活动的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组、血瘀证组、血燥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参与银屑病炎症发生发展的血清TGF-β1水平,在中医从血辨证分型不同证型间存在差异,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判定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上具有合理性。

各证型PASI 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提示在中医从血辨证证型变化过程中皮损严重程度由重到轻存在差异,同时在各证型中血清LRG1、TGF-β1 水平由高到低,银屑病中医证型、PASI评分变化与血清LRG1、TGF-β1水平相关,提示检测血清LRG1、TGF-β1水平对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证型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与血清炎症因子LRG1、TGF-β1水平及PASI评分关系密切,血清LRG1、TGF-β1水平随着证型、皮损严重程度变化发生改变,为中医辨证理论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持。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寻常型银屑病各证型与炎症因子、PASI评分的关系,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疗效评价及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血热证证型银屑病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银屑病血热证与血燥证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寻常型银屑病治验1则
土槐饮加减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妊娠与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