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的发现及其书法
2022-08-02任小平
□任小平
楼兰文书残纸
楼兰位于古丝绸之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后更名为鄯善,公元448 年被北魏所灭。楼兰城遗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距离新疆库尔勒市(古渠犁)500 多公里。楼兰道古时是内地通往西域以及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东西、商贸交流、军事驿站的通道。楼兰更是魏晋时期,我国经略西域的军政长官——西域长史的驻地和治所。
因此,楼兰遗址能出土一批汉文、佉卢文木简残纸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楼兰残纸文书被称为“简纸”。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纸共有五批,考古挖掘历经一个世纪。
最早的一批是瑞典人斯文·赫定1901 年3 月在楼兰古城挖掘时所获(挖掘时比较混乱,对文物造成一定破坏)。最晚一批是我国学者侯灿率队在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调查时挖掘所获。
其中年代最早的楼兰文书为公元252 年,年代最晚的一枚汉文木简上有“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号。“建兴”为西晋末愍帝司马邺年号。这枚木简对研究楼兰书法意义重大,也成为楼兰学专家考证古楼兰废弃时间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足以说明楼兰残纸文书最晚的成书时间为公元330 年。
楼兰文书、敦煌文书同属一系,乃西北“三学文化”,较之王羲之书法一系要早一百一十余年。吐鲁番文书是古楼兰文化的延续,敦煌、吐鲁番、古楼兰融合一脉形成西北独特的“三角文化”。成西域特色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
近期发现的一幅楼兰文书为《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和前凉《李柏文书》同时期,发掘地点亦在楼兰。
其上文字为:“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早春想早到也,为能得田既治,未吾今亦与右督事录事尹,将书索近处好田。消息得便,促修治当及时约物,复不用意,使失时也。岁月悲勉宜当,善勋用心□合□□来□□当将总勋意为快,有业不及……(涂改多字),既来等慎愁恕力恕力,多多为佳也。灵告,念具与右督相闻”。
文书的意思是:史上灵写了一封疏告文书,早春时节想得些好田,进行劳作,增加收入。并和右督录事尹呈书图谋近处好田,得到史上灵消息后,“我”也催促尹录事帮忙玉成此事,没有耽误,并把求好田的事全部告诉了右督录事尹,求他帮忙。此件文书相当于现在的书信手稿,意在请人帮忙谋田。
文书书写用笔开张,娴熟有余,笔墨潇洒自如,与李柏文书、张超济文书为一类范畴,“亻”部与“心”部为典型晋人书写风格,晋人在书写上的高超技能在此文书中得以体现。
《急就章》残篇马纸171 背文
值得强调的是:晋人书稿行札虽然以用为主,但所透露出的笔墨信息远不止于此,那时的文人朝夕操觚染翰,笔不离手,功夫艰深。此幅文书虽然是信稿墨迹,但也可看出简牍书的影子:如“用心”的“心”字,得田既治的“治”字,用笔尖铦锋锐,如影随形,是简牍墨迹过渡时期的产物,也是墨迹书在西北楼兰的发端源头。
二、《急就章》残篇
马伯乐在楼兰残纸研究中最大的贡献,我认为就是考释《急就章》残稿。《急就章》古亦称《急就篇》。史载为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从始至终无一重复文字,是古代教学童习书识字的最佳范本,为最早意义的习字帖。
《急就章》篇中仅23 章“黄伏苓礜茈胡”之“礜”字释文漫漶,其余完整无损。《急就章》非儿童独学,成人也多有临习,可谓老少皆宜,应是文与书法双绝,是民族之瑰宝。楼兰戍边文人中有《急就章》出现,可说是汉文化向西域传播的最好例证,同时也可说明楼兰戍边人对书法习字的酷爱和执着。就是这些人执戟镇守西北的门户,带给百姓以安宁,也是这些人带来了汉文化在大西北的繁衍与发展。楼兰是帖学的又一发现地,这句话毫不夸张。
《急就章》残篇马纸173 背文
《急就章》的影印件
马纸171 背文书释文是:
急奇
异罗列
名姓字分别部
居不杂厕用
此为残件,是《急就章》开始段落。这幅文书为隶书用笔,有汉碑意趣。在出土的楼兰文书中,隶书体仅有一小部分,但已有楷化特征。这幅《急就章》残稿文书是魏晋最接近汉碑书体的文书,而且涉及蒙学内容,这还是首见,因此十分宝贵,也可说明当时楼兰汉学教育已与关内同步。
另见马纸173 背释文:
曰约少□□应是“诚快”二字,意勉□□□应是“力务之”三字,也是残稿,应是马纸171 背的后面部分的续接。
《急就章》的影印件,应该是残稿的复印件,但较完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全稿的特征。图二影印件释文(上部)注:“◇”应是“第一”二字,“急字后”“□”应漏——“就”字
◇◇急□奇觚与众罗列
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
不杂厕用曰约少诚快
意勉力务之必有奏
图二影印件
后面用章草体将前书内容重复书写一遍,最后末句是:“凤皇飞矣于高冈梧”。章草书写熟稔,味道醇正古雅,大拙不雕,有魏晋士大夫的高古情怀。这表明当时的楼兰不仅在行书、楷书、隶书上有广泛练习涉猎,而且章草书的书写也不同凡响。透过这些历史遗留,可想象古人在书法文化上至深钻研,我辈只能望其项背。
三、《五月二日济白帖》
从《五月二日济白帖》可看到类似《十七帖》一样的今草书法,这种书法雏形在古楼兰就已形成,同时可看到魏晋人在用墨上的考究,墨浓润而有神,保存了一千多年的作品似昨日刚刚写成,璀璨夺目。
从帖中还可以看出,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字势的秧带多意连实断。字的大小,欹侧变化均有意识的向前迈进,而且已把章草书写的单个独立,将书速缓慢、蚕头雁尾、逆入平出转化成以纵取势的快速书写,调整成适合人体生理的书写,我们不得不为古人叫绝。《五月二日济白帖》透露的书法信息远不止此。魏晋时期,东晋之前,各种书法体势应运而生。《五月二日济白帖》是楼兰残纸草书中的精品,首行起笔浓墨书写,字虽独立,有一笔书的趋势,笔势断而意连,后墨色变淡,但趋于成熟的章法草法直逼今草,这幅草书的艺术水准毫不逊于《十七帖》。晋室南渡后大批如王羲之这样的书家均在中原地区,楼兰能出这样的墨迹残帖是不是意外中的意外?在楼兰残纸文书和木简牍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敦煌”二字的出现,说明敦煌与楼兰在汉晋时有亲密关系,文化上来往极为频繁,出现这种精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月二日济白帖》局部
1965 年,郭 沫若和高二适等文化名流进行了一场“兰亭”论辩,在东晋王羲之时期的隶书用笔问题上产生了争论,在看了《五月二日济白帖》后,一些争议便可释怀了。
《五月二日济白帖》的出现对于郭沫若先生“王羲之书必为未脱隶意的书体”的论断无疑是釜底抽薪。《五月二日济白帖》也可证明晋时已有脱隶草书出现,而且这篇与王羲之新体《十七帖》草书一系的书写相媲美的作品早已出现在西域楼兰了。
书体缤纷、风格不一的魏晋楼兰残纸先于东晋王羲之新体草书一个多世纪,我们或许可以做出一个推论:或许正是僻陬之地的楼兰散落的各体笔迹书稿为王羲之的借鉴创造了条件,王羲之汲取民间大量的书写墨迹,“讨千家米,煮一锅粥”也不是没有可能。
永嘉之乱后,王谢士族南渡,居住江南,休养生息。这些都给王羲之提供了展露书法才能,研创新体的宽绰时间和物质条件。王羲之汲取民间已有的墨迹残帖,譬如楼兰残纸类或其他民间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墨迹,施以理性思维。在书写上、生理上、书势上,时间节奏上赋以自己的艺术想象,并加以再创造,整合一系,成为自己的风格书作,这就有了《初月帖》《丧乱帖》《兰亭序》《十七帖》的不与人同和流芳千古。
楼兰文书有多种书体,如楷书作品已有成熟的迹象,虽点划有稚拙之意,但已基本摆脱了隶书特征,如《日孤予雅帖》《三月一日楼兰帖》《悬泉帖》等,为存世最早的几部楷书作品。《追惟帖》《悼痛帖》等,已形成厚重稳健有别于唐楷之谨饬工稳、唯美不苟的书风,为王羲之承前启后研创楷书新体打下了可资前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