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融入
——以济南R3 线控配中心工程为例
2022-08-02王庆国任祖华
王庆国 任祖华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1 月1 日济南市第一条R1 线地铁通车,正式进入地铁时代,亟需设立轨道交通集团总部办公及运营20 条地铁线路的控制中心。基于集团高效运管的需求,总部办公大楼和控配中心选址在奥体西路及解放东路交界处的两个相邻地块,是济南新一轮CBD 规划的东南门户区。
1 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城市思考
“大街区,稀路网”的规划模式在国内城市规划中较为普遍,街区尺度约为400~500m。在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迅猛造城的过程中,未经控制的商业资本往往抛弃“小而美”的公共街道尺度与人文景观,将其大规模私有化、门禁化。社区化管理的街区内部是较为封闭的独立道路系统,所以“大街区”的规划形态并不依赖外部街区的功能复合。这些“门禁社区”本身形成的街区氛围弱,外部空间结构简单,仅靠单侧的业态组合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活力空间。
济南市政府于2017年通过了《济南市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及导则》,总体规划以创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毗邻关系为核心,打造适宜步行的街道、公共空间和特色片区。导则中为CBD区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基调,整体设计以小尺度的理念为基础,内容可概括为“五小”,即小尺度地块、小尺度街道、小尺度的建筑沿道路退界、小路缘石转弯半径以及小型公园。
CBD 规划导则对本案的两组地块均限高100m,并对地块的塔楼位置和地块边界的贴线率有明确要求。根据城市规划导则,南地块高点设置在西侧,避免对十字路口产生压迫感,北地块高点在东侧,贴临奥体西路,为城市街区提供展示面。同时,项目基地所属地块位于整个CBD区域的东南门户位置,也是整个规划区域与常规城市环境的边界。整体来看,新的R3线控配中心需在“小街区,密路网”的地块背景下,梳理功能、空间逻辑,以适应和融入城市环境和发展格局。
1.1 从小街区到连接体
小尺度街区广泛存在于欧美国家中,有利于构建多元混合的布局方式、紧凑适宜的街区尺度、功能复合的街道界面、多元平衡的交通组织,最终实现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肌理有机融合这一目标。在毗邻地块的小街区规划中,建筑单体往往“各自为政”,缺少空间联系。虽然强化了街区尺度和步行空间,但形成的街墙系统相对单一。
1 漂浮的整体体量
本案用地跨越两个相邻的城市地块,中间为东西走向的横十一路。地块尺寸为87m~90m和72m~96m,整组建筑由总部办公区和地铁控制中心及机房区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二者虽然各自独立、职能各异,但却密不可分。考虑到城市形象和公共开放程度,南地块主要用于办公管理配套功能,北侧则主要承担控制中心调度和机房功能,总建筑面积16.5万m。因办公需要,两地块间需要建立起连接关系。然而,根据导则中对地块高点布置和裙房设置的规定,并不能形成地块间有效的功能联系,小街区的空间策略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了一种限制。如何整合两个地块的地上功能和空间关系,又能兼顾街区尺度的开放性,是设计之初遇到的一个问题。
控制中心的安防要求远高于普通办公建筑。在通常情况下,地铁的控制中心常被设置在城市远郊,建筑主体四周宜设有室外场地和围栏,以形成一定的保护距离。R3线控配中心建筑主体四周均为城市公共道路,无法设置封闭的内部园区。根据控制中心功能与集团办公等其他功能的分布关系,可以分为独立式、集中式、院落式、综合式四种模式。为了整合高安防需求的控制中心区和常规安防需求的办公配楼之间的功能序列,采用了院落式和集中式结合的形式。裙房部分以内向型的院落围合成相对私密、高安全等级的内部使用区域,外部开放给城市空间,以集中的点式塔楼设置独立的机房设备和办公空间。
此外,方案放弃了裙房间设置“连桥”的弱连接方式,用一个3层空间体量连接南北地块,并做架空处理,既能保持各自对外展示的形象,又能互通有无、高效协调。
1.2 从立体城市到立体生活
“立体城市”的概念最早由勒x 柯布西耶提出,他认为“立体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相对于平面化的城市功能布局,立体城市在空间维度、区域整合和功能维度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突破,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土地高度集约、交通层次分明、功能多元有序的城市形态。项目对外有衔接城市地铁和街区步行交通的需求,对内有办公区、控制中心区流线组织的要求,通过空中连接体容纳和消解这些矛盾。奥体西路一侧的城市立面不再是组团化的形体拼凑或组合,既形成了一个高低起伏的严整界面,也提供了一个与城市互动的基座和平台。
对于大尺度城市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往往潜藏着一个危机,即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忽视,甚至否定。我们利用这个基座,将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融入进来,在基座下设置了连接R3线奥体中心站的地铁出入口通道及下沉庭园、对城市开放的骑楼空间和商铺,还有办公内院、通透的大堂和边厅;基座中间是可以对外展示的地铁展示馆、企业展馆,也有对内的咖啡厅、会议空间和职工餐厅等;基座之上则是可以供内部人员休憩的屋顶花园,同时串接南北两区。这样一来,叠加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形态有机融合在一个长约186m的容器里,达到了一种内与外的平衡。
2 办公楼内院
3 功能分区图
2 新地铁时代中的文化渗透
2.1 空间流通与市民参与
由于济南地铁起步晚、线路少,地铁文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控配中心设计之初,仅有R1 一条线在建设当中,所以R3 线控配中心也就成了地铁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媒介,这也是将其设置在CBD 的一个重要原因。办公建筑尤其是总部办公建筑,往往极具内向性,常因功能的自我完善需求和特定使用人群,忽视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互动,很多街道中的办公建筑仅提供对城市开放的公共门厅和城市界面,缺少了面向城市人群的共享空间。
小街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强调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交流渗透,利用缩短建筑退线迫使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更加外放化和共享化。基于此,我们在基地东和南两个主要界面,由下至上将不同开放度的空间引入裙房,形成“坡地式”断面空间。利用这种微地形处理的方式,将室内外空间紧密联系起来,逐级升高的功能空间可以分别解决来自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空间由公共性向私密性转换。这个“坡地”上的所有公共空间均与地铁元素相关联,既有与地铁站的接驳通道形成的下沉广场,也有面向公众的地铁展览馆,形成了地铁文化的一种系统性表达。
在空间处理上,地铁展览馆以悬浮游离的姿态,穿行于这个基座之中,然后利用职工餐厅向下挤压展厅的顶部,于是便形成了二至四层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室内空间处理上,我们用一个金属盒子来剥离出这个“坡地式”空间,让这组空间拥有灵活的剖面,同时通过平面上的收分创造更多通高空间,形成上下之间更为直接的对话和对视关系。金属盒子起于南侧地块地铁展览馆,止于北侧地块控制中心东侧边厅,长约100m,将巨构的漂浮感延续至室内。深灰色金属铝板与米色洞石的冷暖碰撞,使人仿佛感受到地铁穿过隧道的力量和速度,同时在行进中实现空间的转换。此外,盒子下方的踏步也可以作为休息空间和观演空间,增加了更多使用的可能性。
2.2 向外看与向内看
各地在设计地铁控配中心综合体时,一般都会融入地铁博物馆或展览馆以加强公众对地铁文化的认知,但是博物馆或展览馆与控配中心其他功能之间的互动大都相对生硬,如切分出地下空间的一块区域用于展览。项目中置入了具有开放性功能的地铁展览馆和空中边庭,在形体的端部或转折处设置三处高低错落的城市视窗,面向不同方向,一方面可提升室内空间品质;另一方面,无论是办公人员或者展览馆的城市人群,都可以在此远眺城市街景或远山轮廓,满足“向外看”的需求。下部的“窗口”在建成后回访时,发现它俨然成了十字街口的视觉重点,夜晚内部层叠的铝板形成隧道般向内延伸的空间,呈现出科技感和神秘感,让很多人驻足拍照,而这是一种自发的“向内看”的需求。无论是“向外看”或是“向内看”,“城市窗口”都让建筑本身与周边的城市生活产生了直接而积极的互动。展览馆内的坡起和空间收放,加之南北空间的超长进深,形成了“时光隧道”的空间原型。竖向切分的阳极氧化铝板条带产生了层叠的漫反射光线,增强了空间的科技感和韵律感,使人产生向前探索的欲望。
4 东立面裙房
5 金属铝板盒子下方的走廊空间
6 充分融入立体生活
2.3 符号提炼
除了裙房部分叠加的空间系统,我们还在界面处理上融入了地铁元素,希望用一种沉稳优雅的方式展示企业形象。材料以暖灰色石材为主体,用深灰色金属铝板或格栅作为调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作为点缀,形成了友好的城市界面。
建筑造型强化功能的外部体现,用一个连续的、上下游离的石材幕墙筒体贯穿整个体量,以此加强两个分裂地块之间的联系。在石材筒体上阵列式开设单元点窗,外框微微外浮于石材表面100mm,背衬LED灯槽,既增加了外立面层次,又融合了地铁车窗的倒角元素。外窗阵列疏密有致,在夜晚形成游动的光针图案,隐喻了通达高效的地铁信息流,同时也彰显了企业文化内涵。
在筒体中嵌入两组水平格栅的盒子,一个是办公空间的主体功能区,另一个是机房及控制大厅区。两者根据室内空间不同的采光需求,呈现出格栅的水平疏密变化。
3 内部空间组织上的人文关怀
3.1 双核驱动
为了兼顾南侧办公塔楼区出租和自用两种不同功能,我们利用双核心筒布局合理规划两种办公流线,将建筑分为六至十三层和十四至二十三层高低两区,并分设主入口。相对拉开一定距离的双核心筒不仅解决了流线问题,也为首层大堂提供了较为开阔的空间,同时提高了高层部分同层平面内的交通效率,使建筑结构均衡、规划合理;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了通高共享空间,结合北侧开敞的视野为办公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和洽谈区域。偏板式塔楼的形式还可使整体建筑获得更多的南向采光,提升了建筑整体品质的均好性。
3.2 高性能空间
塔楼部分的层高被严控在3.95m,为了提升办公空间的室内净高,经过与甲方的商议,走廊空间被尽量压低至2.6m。办公区内部采用传统侧送风形式,室内装修风格简约质朴且净高达到3m左右,保证了重点空间的舒适度。北侧控制中心采用单侧双核心筒模式,强化了西侧中心机房区的完整性,而东侧线性的办公空间与机房区紧密贴临设置,流线便捷,空间利用率高。调度大厅还创造性地设置了局部天窗,尽量提供侧高窗,降低照明能耗,比封闭的常规设置更显人性化,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
7 从城市空间看地铁展览馆视窗
8 从地铁展览馆视窗看城市空间9 从地铁展览馆视窗看内部空间
10 首层平面图
11 标准层平面图
3.3 高品质附属功能
通常情况下,员工餐厅会因提高空间利用率而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空间,与车库或设备机房混在一起,采光通风和使用流线欠佳。我们利用餐厅两侧与花园之间的室外楼梯的坡起,将餐厅与屋顶花园结合设计,屋顶花园联动集中设置的活动室,给员工提供了一处可以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屋顶绿植内部嵌入几处圆形采光罩,为餐厅内部提供自然采光,白天室内无须开灯即可获得足够光照。还有3处底部透明处理的鱼池,增加了很多空间趣味。
花园设计中,根据屋顶设备和出风口位置来划分绿植区块,同时将圆形倒角的立面元素贯穿始终,形成了一组组块状的“绿植岛”,穿插着不同尺度的蜿蜒步道和休息区。除此之外,步道系统里还隐藏了一条环形跑道,时而贴近外侧女儿墙,时而穿过柱廊,时而经过一片草丛,游览其中,生趣盎然。为了减轻屋面荷载、压缩降板的高度,覆土层仅为500mm,植物以能够适应本地气候的低矮灌木和草皮为主,将较高的乔木设置在柱位点正上方的种植池。同时,花园与室内之间通过一个半室外休息长廊连接,增加了更多空间停留的可能性。回访时,我们发现植物涨势喜人,乔木硕果累累,池中水清鱼欢,这与业主的精细化管理不无关系。
4 总结
济南R3线控配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后陆续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好评。这是一次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格局背景下,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激发城市活力为导向的控配中心综合体设计,也是一次结合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塑造立体城市空间的有效尝试,最终项目呈现出了其应有的完成度和亲和力,而不是给人居高临下的距离感。
12 首层大堂空间
13 共享中庭空间14 鱼池天窗下方
1,2,4,5 张广源摄影
8,9,12-14 张广源摄影
3,6,10,11 作者自绘7李季摄影
项目名称:济南R3线控配中心
业主:济南轨道交通集团
建设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崔愷、任祖华
设计团队:崔愷、任祖华、王庆国、朱巍、单晓宇、张明辉
总建筑面积:164 530.21m
设计时间:2017—2020
建成时间:2020
摄影:张广源、李季、王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