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塑人
——从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谈起
2022-08-02董灏,吴春花,刘璐
通过对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宋庄公共艺术公园和丰台高铁桥景观改造项目的梳理,回溯设计历程,探讨建筑师董灏及其事务所Crossboundaries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观点。从城市既有空间环境提升或者边角空间改造出发,将设计融入日常生活,打造真正为大众所用的场所空间,从而回应时代发展背景下城市社交空间的增长需求,解析空间塑人的设计哲学。
Through combing the projects of Shenzhen Skypark,Songzhuang Micro Community Park and Beijing Fengtai High Speed Railway Bridg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Project,this interview traces back the design process,discusses the views of architect Dong Hao and Crossbounda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Start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existing space environment or corner space,the design is integrated into daily life to create a place used by the residents,so as to respond to the growth demand of urban social sp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d analyzes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space shaping people.
1 复合的城市空地
作为蛇口口岸交通枢纽的地铁转运综合楼和停车场,这类庞大的市政设施通常是严格不对外开放的,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屋顶空间的改造?过程中有着哪些复杂性的难题?
公共空间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有了更多认识,也有了更多的需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上一阶段需要解决的个体“私有”问题(即建筑学意义上的私有概念),比如住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改善。那么下一阶段,公共空间的问题将迫在眉睫,也会迅猛发展。因为每个城市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有所差异,例如古都北京、西安和新兴的深圳在面临的问题和处理方式上会不同。本质上,我认为多元、开放的公共空间才能让城市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深圳市政府的一种态度——在深圳寸土寸金、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尽可能给大众提供可使用的公共空间,为大众所用,是非常重要的。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一边靠近学校,另一边是深圳湾口岸,与香港隔海相望。最开始我们接手的是旁边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湾学校项目,邀请了北大附中进行整体规划。因为之前与北大附中的良好合作,学校的改造就由我们来进行。就在学校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陪同政府领导视察,当站在学校屋顶远远望去,眼前是灰突突的地铁转运综合楼屋顶,再远处是大海,我们大胆提出是否可以将屋顶改造为体育活动场所,既可以解决学校缺乏体育场地的问题,也可以为社会大众所用。幸运的是,这一提议被政府领导采纳,自然促成了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的实现。这样,翻新深圳地铁2号线运转综合楼和停车场共1.2km长的屋顶,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体育训练及休闲的场所,自此被提上了日程。
当然,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此之前国内没有类似的改造可以依照。就土地性质和物权归属来说,项目本身由政府牵头,还涉及地铁相关部门、周边学校/教育部门、绿化局等等很多部门,因此,协调配合诸多参与方有很大困难。好在深圳的城市管理部门效率非常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土地整理工作。从归属权到功能的变化,从不对外开放的地铁管控区到面向周边学校和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创新。
另外,这个项目还有一个难点在于上层活动场地与下层地铁用房的结构处理。为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行,我们在原有的屋顶结构上整体增设了新的支撑结构,这样既保证了屋顶的完整、安全,也让新布置的运动场和植被与屋顶隔离开。虽然同在一个结构上,也可以互不影响。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鸟瞰 ©白羽
2 激活空间
接手项目后,一开始便已确定了体育休闲功能和服务青少年、学校、赛事等功能吗?是否做过详细的调研?
在所有项目开始前,我们会针对具体情况做大量调研,了解周边历史、形成因素、城市发展、环境、受益者等,还会与业主进行多轮讨论。
在一开始,这个项目就确定了使用群体,将服务于青少年、本地职业体育俱乐部、周边学校以及深圳各类体育赛事。同时,整个项目的发展方向也被确定下来,一是提高周边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二是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安全的运动场所;三是为专业体育赛事提供便利的设施。这也成为项目的挑战所在。
站台的屋顶总面积为73 000m(项目总面积接近77 000m),大约相当于10个足球场的总和。面对如此大的面积,怎样做好功能划分和空间组织,同时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的不同群体?
正如前面所说,项目已经确认了受益群体,因此我们根据人群以及周边环境,将地块细化为三类功能,一处为面向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场;一处供毗邻的学校使用,发挥教育功能;最后一处用于山花俱乐部的体育训练。并且,根据基地周边不同的教育功能,我们将线性基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职业体育比赛训练区、周边学校的运动设施,以及一个专供休闲、健身的区域和绿地。服务于两所学校的区域设置了5个网球场、6个篮球场,以及2个五人制足球场,还包括3条跑道;专业比赛和训练区配备了2个草地球场、6个赛级网球场、4个训练场地,以及2个红土场和2个排球场;服务于社区的部分设有绿地和一个标准尺寸的足球场。
在事务所以往的设计中,空间创意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个项目中有哪些特别的巧思,比如吸引人的体育运动或者使用细节、空间趣味?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与深圳湾公路大桥 ©白羽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设计概念示意 © Crossboundaries
在这个项目中,我认为最特别的应该是建立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这里原本是一个荒废地铁的上盖,全长1.2km,最宽处70m,最窄处50m,完全阻挡了附近社区对海湾的视觉穿透性,既不增加任何美学价值,也不服务于特定的功能目的,对社区也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新的运动训练区势必要融入周围环境,同附近的住宅和教育建筑连接起来。
我们将教育机构与训练基地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为周边学校、青少年以及各大赛事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训练场地以及各种娱乐选择。同时,项目以独特的方式将体育和活动同景观联系在一起,利用开阔的场地捕捉大海的景色,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独特景观,放大游览过程中的视觉体验。人们可以从中欣赏到周围的城市景观——深圳天际线与深圳湾。附近住宅区的居民也可以俯瞰场地,共享屋顶花园带来的景致。
为了更好地引导人的活动和克服线性场地看似重复的特征,我们特别为训练基地开发了标识系统。将入口处的标牌突出显示,并确保从底层和远处都能被明确看见;沿着条带设置的标牌塔指示该区域的设施,也提供相对于南北入口的位置,标牌顶部的100、200、300等标志着走过的距离;还设置了微型标注,可用于识别100m内的特定目的地;长凳、垃圾桶等标志也各不相同。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不仅体现在连接社区和促进不同使用场景的整体功能布局上,还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和环境、可持续原则的应用上。建筑、桥梁和栏杆采用轻质、可渗透的结构,包括体育场所有看台在内,设计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沿着小径种植的绿色植物不仅为运动场遮荫,还有助于排水,改善屋顶的微气候条件。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标识设计 © Crossboundaries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A-A 剖面图 © Crossboundaries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B-B 剖面图 © Crossboundaries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总平面图 © Crossboundaries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场地分析 © Crossboundaries
体育场与对面的建筑通过几个过街连桥联系,连桥是为这个项目新设的吗?流线上有哪些考虑?
是的,连桥是为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特别设计建造的。前面说到基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面向不同的人群,我们设置了6个通道到达各功能区。其中北端和南端的底层通道是主要入口,方便大量人群进入;天桥则留给俱乐部和周边的学校使用。这一设计使得大家互不打扰,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让大家可以从“钢铁丛林”里走出来,进入另一个世界。
同时,我们在屋顶设计了三个主要路径——休闲路径、行人路径和运动路径,这些路径偶尔交叉、连接、“生长”,为其他功能提供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材料区分标识,其中大部分人行道采用了不同色调的灰色天然石材铺装,休闲步道主要用棕色木材覆盖,运动跑道则选用了蓝色橡胶。
这样一个室外的全天候体育休闲场地,对于深圳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从2021年7月建成至今,使用情况如何呢?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从设计到施工建成历时四年,给周边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运动休闲娱乐空间,也举办了很多活动,如体育亲子嘉年华、“我是冠军”少年派夏令营、“我是冠军”冬令营,以及由深圳湾学校和山花俱乐部举办的多个体育活动。没有预料到的是,因为疫情,目前基地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周边的市民暂时无法使用,也是很可惜。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绿地与步道的设置 ©白羽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高架休闲步道 ©白羽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宽大的屋面尺度 ©白羽
3 以人为本,空间塑人
这是一个类似“场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事务所去年还完成了宋庄公共艺术公园项目(对原有公共停车场的改造),受到了周边百姓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喜爱。以建筑师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既有空间环境提升或者边角空间改造,您有哪些新的观察、发现或者新的切入点,来更细微地关照人们的公共生活?
就个人来说,我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感受非常深。因为从小在白塔寺一带长大,离北海非常近,那时的居住条件不太好,路上机动车也很少,每到夏天我们都到北海大桥上玩耍,大人们也喜欢坐在那儿闲聊。我想,那座桥就成为一种公共空间,而现在的氛围已经完全不同了。后来我去纽约读书、工作,才真正意识到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作用。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里,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和重视却是极高的。这些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从公共的角度提高了城市的质量,让我感触很深。
现在的城市被一个个封闭的小区组团割裂,各组团之间的缝隙正是有待提升和塑造的城市公共空间。我相信,未来随着对城市认知的不断修正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些围墙会被慢慢地打开。
就拿宋庄公共艺术公园项目来说,原场地是一处被加宽了的人行道,因为没有设计而被征用为停车场,我们希望将这里的空间重新还给市民。在这片L形的场地上,路边人行道和公园之间以一系列户外“城市客厅”连接,蜿蜒前行,并沿着道路带动着周边的烟火气。从完全开放的欢迎客厅,到半围合的社交客厅,再到有着趣味游戏房的玩耍客厅和多功能的体育休闲客厅,“城市客厅”之间以明黄色漫步道联系,将不同的公共区域连成一个整体。这条小路贯穿着小公园,描绘出了一个更加自然的景观。从目前的使用来看效果确实不错,人们都非常喜欢在这里停留,有老人在那边打太极,快递小哥停下来在这里休息,孩子们也在墙边玩耍。到了晚上,为附近客人服务的代驾小哥也会在这里等待。
街道不仅是城市最基本的交通服务设施,也是城市公共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宋庄公共艺术公园是一个跨领域的设计,就像我们事务所的名字Crossboundaries所寓意的那样。传统的景观设计更重视种树、植被或者造景,但实际上一切都要从人的尺度和需求出发,为人服务。我们的景观、建筑或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设计,都融合了这些年在各个大小项目中的经验。因此,“空间塑人”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建筑本身不是我们的终极产品,建筑中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感受才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也就是说,“人与建筑共情”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018年,我们曾参与原研哉先生组织的“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期间多次到日本东京参观他所做的展览,并进行了很多次面对面或线上的会议,非常有感触。我们在设计理想家的时候,一定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空间塑人——这个点要落到人,而不是空间。如果没有人的使用,空间是没有价值的。
宋庄公共艺术公园社交客厅的侃侃 ©白羽
宋庄公共艺术公园玩耍客厅的欢笑 ©白羽
宋庄公共艺术公园体育休闲客厅的漫步 ©白羽
宋庄公共艺术公园明黄色漫步道 ©白羽
宋庄公共艺术公园鸟瞰 ©白羽
4 公共设施“缝合”城市空间
事务所还进行了丰台高铁桥周边空间的概念设计,当面对更大尺度的公共设施改造时,从规划、土地、功能、空间甚至安全方面,挑战、问题或者不确定性将会更大,对此您如何看待?
无论项目的规模、性质如何,挑战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都是建筑师需要直面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核心始终围绕使用者对周遭建筑空间的理解与影响。建筑专业与社会、他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看来一个项目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种社会参与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完成的。并且,创意和落地之间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力求二者的平衡,这正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
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需要更多从甲方和终极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各方的利益共同点,既不能干扰到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要发挥场地特征,将建筑设计融入邻里关系和洽的街区生活中,达到共生与平衡。
丰台高铁桥就像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处处可见的高架桥一样,桥下空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2018年初,我们受邀为新丰台高铁进站段大桥周边进行景观设计,项目西起卢沟桥历史风景区,东至西四环内,途经新丰台高铁站。当看到巨大的混凝土柱体和桥面,在卢沟桥北侧约1km的位置跨过永定河水,我们的第一个设计想法就是通过景观设计把原本被大桥分隔的场地“缝合”起来。以一条结合漫步、跑步、骑行、休闲等多功能的步道在大桥两侧不断穿插而行,采用镜面装置将大桥消隐在周围的景观中,用不同的室内外功能把民众引至大桥周边,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和居民的联系,让人与永定河景致重新融合。在我看来,基础建设和城市的关系不应互为掣肘,而是可以充满互动和生机,让基础设施更多元地服务于城市居民,同时居民的到来也能够带来活力和消费,更加优化土地的利用。
当公共设施的设计越来越趋向精细化,您觉得建筑师应该怎样推动或引导更具公共性、包容性、日常性的公共生活的实现?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最近正在做的回天地区街区空间提升工程,就是由政府牵头出资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希望借这次提升改造,创造一个全新的口袋公园,并且强化标识感和方位感,呈现一个真正为居民们所用的公共空间。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确实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因此作为建筑师或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多思考怎样使设计更贴近居民/大众的需求。
反观当下的生活,疫情让未来来得更快了。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共空间的必要性,越来越重视生理和心理对公众交往的需求。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多宅在家线上处理工作,但也会更需要走出家门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社交,我想后者将变得更有意义。
作为建筑师,我对世界保有一颗好奇之心。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材料的技术性革命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5G、太阳能、自发电的砖墙等等,对建筑设计都具有一定颠覆性。当下BAT(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出现,打破了学术与权威的壁垒,“破圈”在各个行业与领域发生。同时,我们发现人的需求更加细腻、多元化,传统的建筑概念难以准确地适应人的心理需求。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建筑时代。
丰台高铁桥景观改造整体规划鸟瞰 © Crossboundaries
丰台高铁桥景观改造远景效果 © Crossboundaries
丰台高铁桥景观改造白天近景效果 © Crossboundaries
项目名称: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
业主:深圳市南山区政府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建筑、景观、室内、标识设计:Crossboundaries(中国,北京)
项目负责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灏
设计团队:周业伦、谈可斌、方若、郝洪漪、高旸、David Eng、肖载源、王旭东(设计阶段);Tracey Loontjens、高旸、Libny Pacheco、Aniruddha Mukherjee、谈可斌、于扬、周业伦、金茶璇、王旭东(竞赛阶段)
合作设计:北建院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柏丽阳景观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7.7 万m
设计时间:2016.05 2017.07
建成时间:2021.07
摄影及影像素材:白羽、深圳罗汉摄影工作室
项目名称:北京宋庄城市客厅微景观设计
业主: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艺术区
建筑设计:Crossboundaries(中国,北京)
项目负责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设计团队:高旸、Silvia Campi、陈鹏宇、Marijana Simic、于兆雄、于泓浴、Elena Gamez Miguelez
施工单位:北京宋庄鑫景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5 900 m
设计时间:2020.05 2020.10
建成时间:2021.06
摄影/ 摄像:白羽、杨超英
项目名称:丰台高铁桥TOD 城市景观项目
业主:中国铁路
建设地点:北京市丰台区
建筑设计:Crossboundaries(中国,北京)
项目负责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设计团队:高旸、侯京慧、于兆雄、胡冰煜、王旭东
合作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水木空间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总负责:李辉
规划全长:9.7km
设计时间:2018.03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