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法消灾”到“刷单赚钱”,骗子为何屡屡得手?
2022-08-02文蜉蝣
│文蜉蝣
“每天仅25 元,就可以享受6 天5 夜公益旅游。”今年5月,一项“公益旅游”活动吸引了20余名老年人报名。成都市天府新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工作人员却发现,活动举办方浙江某公司既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在成都也没有分公司或经营网点。其实,“公益旅游”只是宣传销售公司产品的幌子。经辖区网格员劝导,报名的老年人及时退出活动,这才免遭财产损失。
7月13日,全国专项办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第五次部门会商会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专项办主任陈一新强调,要集中打好文化旅游领域养老诈骗问题整治攻坚战,决不让老年人的“开心游”变成“闹心游”,决不让收藏“艺术品”变成高价收藏赝品。
近年来,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受害者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
有的老年人被骗得“心甘情愿”
打着“免费游”“低价游”的噱头,诱骗老年人在“旅途”中高价购物的事件并不鲜见。2021年3月,家住成都龙泉驿的退休人士贺彩英在一次“低价游”中,花6999元买回了一坛所谓的“名酒”。
贺彩英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当时,一个“夕阳红旅游团”宣称给中老年朋友送福利,每人只要花168元,就能参加两天一夜的泸州之游,不仅包吃住和来回车费,还赠送一双价值100元的旅游鞋。听到活动如此划算,她当场报了名。
实际上,这次旅行并没有涵盖多少景点。“上午去一个小镇拍了照,下午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开会。”会议现场,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一款当地名酒:“现在有钱人炒房赚钱,咱们普通人可以买酒增值,一坛酒存十几年,能值好几万呢!”贺彩英说,每坛酒重50斤,包装精美,上面还印着当地某著名酒厂的商标。按那款名酒的市价算,主持人给出的每坛6999元的价格可谓相当划算。
贺彩英被说动了心,但没带够现金,导游便主动替她垫付。次日,旅游车把她送到家门口,导游又帮忙把酒搬到了她所住的七楼。贺彩英的老伴意识到这可能是骗局,坚决反对买下这坛酒,但还是拗不过她。“人家帮我大老远把酒送过来,还抬上楼,那么辛苦,怎么好意思不要?”贺彩英说。
按照贺彩英提供的酒坛照片,记者检索了该“名酒”的官方销售平台,没有发现这款产品。
某城市民警杨木表示:“不少老年人被骗都是因为一个‘钱’字,有的想多为儿女留些财产,有的是不愿意依靠孩子,想自己挣点钱。再加上骗子非常有耐心,前期设局时,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老人,所以老人们很容易被迷惑。”
像这种轻易得手的骗局还有很多。今年4月,公安部正式启动了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成功破获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788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7510余名,打掉违法犯罪团伙1040余个,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4亿余元。
迷信诈骗找上年轻人
除了利用老年人省钱、赚钱的心理设置骗局,一些骗子还抓住了他们相信所谓“风水”“命理”的心态,实行迷信诈骗。
今年6月9日,湖北孝感男子李某和一同乡窜至某村,以高价收购年份硬币为由吸引人群,然后选择其中的老年人看相算命,实施诈骗。
该村王女士想到最近诸事不顺,让李某给自己看看相,对方表示:“你儿子在六七月将有血光之灾,要想破除灾祸,必须花钱给‘菩萨’上供。上供得多,‘菩萨’才能感应到你的心意,才可以躲过一劫。”
于是,王女士用800元钱和两瓶白酒换来一道“神符”。李某吩咐她,符放在床头7日后烧掉,用灰烬化成一碗符水,一半喝掉一半洒在马路上,便可消灾解祸。所幸,王女士拿着“神符”回家后,家人发现问题,向当地派出所报警。派出所经过调查,很快抓获了正在实施诈骗的李某,为王女士挽回了损失。
长期在我国东南地区某城市从事反诈工作的民警李盛表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迷信诈骗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有的诈骗分子将传统的迷信骗局移植到网上,号称能远程“做法”,一些年轻人也中了招。
2019年,绵阳女青年赵某和男朋友分手后,在网上看到一个通过“情降法事”成功挽回感情的帖子,当即通过帖主联系上了“做法事”的吴某。在吴某的诱导下,赵某先后向其转账15笔共计10.9万余元,却并未如愿。
记者尝试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挽回”等关键词,出现一些类似的店铺。记者随机咨询了一家,询问“是否能与前男友复合”,店铺客服表示:“做法事就一定能成”。
随即,记者应对方要求添加了客服的微信,虚拟了男女双方姓名、生日发过去,该客服回复:“从你们二人的生辰信息来看,你们的姻缘是很登对的。但是男子桃花旺盛,对您不够重视,需加强您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谈及解决办法,对方提出“需要斩断其他人的桃花,只留下您一个人的”“做锁心情降,让他对您死心塌地”。同时,客服还介绍称,“斩桃花”属于本土法术,“锁心情降”则是泰国法术,两个项目一起做需要2888元“法金”。
至于“法事”生效时间,对方表示:“3-60日内,因人而异,看个人磁场。”对方还反复保证“不可能失败”,失败可全额退款。但是,“不用拟定合同,在微信上备注一下即可。”
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彭立琼表示,电商平台需要切实承担起对入驻经营者经营业务、资质审核的主体责任,对于此类非法牟利的网络经营活动应当一律禁止,对于已经上线经营的,应当立即将其下架。
反诈宣传仍面临困境
曾以“反诈民警”身份走红的网络主播陈国平虽然已辞去警察职务,但仍经常收到被骗网友的求助私信。他发现,如今骗子也在不断研究、更新骗局,“不是一招了,是‘组合拳’打法。”一个“混合型”骗局可能将虚假中奖、投资理财、刷单赚钱等多个骗局杂糅在一起,受害者无论在哪一环节“中招”,都会损失大额财产。
在一款社交平台上,有一个名为“诈骗方式收集中心”的小组,组内有近6万名成员分享自己的被骗经历,提醒大家警惕新型诈骗方式。其中一名网友讲述道,在一通“政府人员”的来电中,对方称她的银行卡涉及一起洗钱案。听信对方的说辞后,该网友按要求下载了一个APP,并关掉微信,设置拦截了所有来电、短信,独自到公园隐蔽处操作手机。
就在即将转账时,她被警察找到,却仍然没意识到自己被骗,反而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电话那头的“政府人员”,对方大喊:“他是假的,快跑!”紧接着,该网友和前来劝阻的警察“在公园里上演你追我逃”,最终她在公园警务室被拦下,才卸载了刚刚下载的APP,免遭财产损失。
类似的情况近年来并不鲜见,成都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邢露告诉记者,诈骗手法更新迭代的同时,诈骗分子与公安机关的“攻防对抗”也在不断加强。据他们了解,不少诈骗话术专门由心理学人士编写。在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诈骗分子通常会提出“重新买个手机”“开个房间”“找个秘密的地方”等要求,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以免受害人被前来劝阻的警方找到。
杨木介绍,他所在的反诈中心会根据报案人提供的线索,设立大数据预警系统,一旦系统研判发现存在被诈骗风险的居民,就会通知此人所在地的派出所,由民警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或上门劝阻。同时,当地也建立了一些警民微信群,民警们常常在群里推送诈骗案例,进行反诈宣传。
然而困境在于,“我们的反诈宣传就像广告,少了达不到效果,多了又容易被人厌烦。”杨木表示,实际上,一些受害者在被骗前就已经接到过好几次提醒电话,但并未引起重视,甚至在民警上门劝阻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有效进行反诈宣传,是各地公安机关在思考的问题,一些地区也作出了积极尝试。
去年,四川反诈中心推出“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以幽默文风剖析诈骗案例,并通过送红包、送流量等活动吸引民众参与反诈。截至今年7月,“熊猫反诈”粉丝超800万人,总播放、阅读量达7亿人次。